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格式:ppt
- 大小:10.08 MB
- 文档页数:65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这表明()。
[2017年真题] A.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B.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D.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答案】A【解析】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经过一年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不待完全粉粹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6月底,三路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B项,解放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没有战略相持阶段(抗战有战略相持阶段)。
C项,1948年秋,毛泽东同志从人口到兵力和解放区面积对比后,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D项,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
在1947年进行战略进攻时,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
2.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
[2016年真题] A.“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B.“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C.“耕者有其田”的政策D.“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答案】C【解析】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本章,和2010版教材有较大差异,查询2013版的相似程度。
【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多维度了解祖国历史,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本章内容加上综述的第二部分“三座大山重压”、第三部分“两个中国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必须符合、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学习本章体会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到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采用课件演示、视频、图片重现历史、师生对话等手段,使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产生共鸣。
【教学时数】3学时(本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0.5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0.5学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通过师生之间问答进入新课。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在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我们目前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2020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重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复杂,复习有难度,我们要学会归纳总结,新东方网考研频道特别分享史纲要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分有哪些知识要点: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 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5.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①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②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
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
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
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凭借起其执政地位,企图独吞抗战的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同时又以和平谈判进行政治欺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等政治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人民对国家前途进行历史选择的关口,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主张激烈碰撞,国民党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阶级、阶层的人民,经过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
在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上,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人民历史性的选择。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
在国内,人民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军队力量有较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也达到了高度团结。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是崎岖、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依然要坚持独裁统治,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国民党的反动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美国之所以支持国民党,是因为这直接会关系到美国在华利益的实现。
美国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70页1-3点)。
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支持国民党政府呢?一是,为其出谋划策,企图诱使或是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二是具体提供经济、政治和军备方面的援助。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希望实现国共两党合作,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重庆谈判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先后向延安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面商“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选题1.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B)A. 抗战、团结、进步B. 和平、民主、团结C.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D.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2.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的基础上签署的文件是(B)A.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B.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C. 《和平建国纲领》D. 《国内和平协定》3.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 B )A. 西安谈判B. 重庆谈判C. 南京谈判D. 北平谈判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国性内战的起点是大举进攻( B )A. 东北解放区B. 中原解放区C. 陕北解放区D. 山东解放区5.在1947年6月底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是(A )A. 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 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C. 晋察冀野战军攻占石家庄D. 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6.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B )A.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B.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C. 将革命进行到底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的(D)A. 《井冈山土地法》B. 《兴国土地法》C.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 《中国土地法大纲》8.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7月至9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和通过了(D)A. 《井冈山土地法》B. 《兴国土地法》C.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 《中国土地法大纲》9.1946年,北平学生发动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斗争运动是( C )A. 一二九运动B. 一二一运动C. 一二三○运动D. 五二○运动10.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告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 A )A. 内蒙古自治区B. 宁夏回族自治区C.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D. 广西壮族自治区11.在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为非法团体”并明令“严加取缔”的民主党派是( A )A. 中国民主同盟B. 中国民主建国会C. 中国民主促进会D.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2.1949年1月,李济深等联合发表了拥护中共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主张的( C )A.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B. 《和平建国纲领》C. 《对时局的意见》D. 《国内和平协定》13.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 D )A.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B.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C. 《将革命进行到底》D.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二)多选题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形势,总的来说,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表现在(ABCD)A.帝国主义遭到削弱B.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C.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D.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2.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的主张包括(ABC)A.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B. 召集人民代表大会C.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D. 制定和平建国纲领3.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指的是(BC)A.务必保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B.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C.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务必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三)判断题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⑴识记:①重庆谈判答: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答: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
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
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③校场口惨案答: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④下关惨案答: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
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⑵领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答:(1)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称雄。
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2)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⑶简单应用: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答: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1)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只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才能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才能真正独立。
(2)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