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摄影基础之景深控制共10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68 MB
- 文档页数:54
摄影中的焦点与景深控制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光线捕捉和记录瞬间的影像。
在摄影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焦点和控制景深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焦点和景深的概念以及如何在摄影中进行控制。
一、焦点的重要性焦点是指一张照片中最清晰的部分。
在摄影中,我们注重将主题或重点物体置于焦点位置,以突出主题并为观众提供清晰的观赏体验。
通过选择合适的焦点,我们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照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二、焦点的选择1. 自动对焦现代相机一般都配备了自动对焦功能,通过感应器和对焦点的调整,相机会自动锁定主体并调整焦点。
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尤其适用于移动的主体或无法预测位置的情况。
2. 手动对焦手动对焦需要摄影师亲自调整焦距来确保清晰度。
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练习和技巧,并适用于需要更精细控制焦点的情况,比如近距离摄影或特殊的构图需求。
三、景深的概念景深是指照片中清晰范围的深度。
在摄影中,景深的控制可以使画面中的多个距离层次都能被观众清晰地看到。
1. 浅景深浅景深指照片中只有一个局部清晰,其他部分都模糊。
通过控制光圈大小和焦点位置,我们可以实现这种效果。
浅景深适用于突出主题,营造出梦幻或专注的感觉。
2. 深景深深景深指照片中多个距离层次都清晰可见。
通过选择较小的光圈和合适的焦点距离,我们可以拍摄出将整个画面都清晰呈现的效果。
深景深适用于需要展示更多细节和环境的场景。
四、控制焦点和景深的技巧1. 光圈选择光圈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景深。
较大的光圈(小光圈数值)会产生浅景深,而较小的光圈(大光圈数值)会产生深景深。
摄影师可以根据主题和拍摄环境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
2. 焦点距离焦点距离的选择也会影响景深。
较远的焦点距离会产生较大的景深,而较近的焦点距离会产生较小的景深。
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焦点位置来控制景深。
五、总结在摄影中,焦点和景深的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选择合适的焦点和控制景深,我们能够突出主题并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摄影基础知识景深如何拍摄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方面之外,摄影师们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
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
如果有人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通过教科书死记硬背景深的定义了,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
在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以下五个步骤可以教你如何控制景深。
Canon EOS 700dEF24-105mm f/ 1/640 s · 32.0 mm · f/4.0 ·100NIKON D81080.0-400.0 mm f/4.5-5.6 · 1/2000 s · 210.0 mm · f/5.6 ·640理解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
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
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部分中我们就会接触到。
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Sony Ilca-77m270-400mm F4-5.6 G SSM · 1/200 s · 400.0 mm · f/5.6 ·3200你在自然保护区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照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
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背景,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
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
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
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
景深的控制与运用景深的控制与运用2011-08-25 13:38:57哈夫相机所拍的景物处于高度、宽度、深度的三维空间中,被摄体有远近、高低、深浅之别。
人的眼睛观察景物时,是把远近不同的对象同时都看清楚是不可能的,可是人的视觉神经有十分灵敏的调节机能,它可以根据景物所在的不同位置快速进行调焦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一目了然。
摄影镜头不具备这种多点远景物同时对焦功能及灵敏性,但我们又要用镜头拍摄适应人的视觉的—“我让你欣赏”的景物,这就是我们下面探讨的。
景深的概念摄影中,距离镜头(透镜)聚焦点(处)较远和较近的景物在画面中可以结成清晰影像,清晰影像的远处与近处的距离,称为景深范围。
简称景深。
一般来说,摄影时要调好镜头焦距才能按下快门,理论上讲我们所拍的景物只有被准确对焦的部分(焦点)清晰,焦点前和焦点后的景物会因为在焦点以外而显得模糊。
不过,基于所用镜头的焦距、光圈及拍摄距离等因素,在焦点前后仍然有一段距离的景物能够被较清晰显示,不至于落入模糊地带(人眼的分辨能力;模糊圈影像的放大比例)。
简单的讲:所谓的景深,就是在拍摄的场景中,被摄主体前后呈现出清晰影像的范围。
(注:模糊圈又称分散圈或弥散圈。
点光源经过镜头在像平面成的像是一个点,保持镜头与感光介质距离不变,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圆形的大小取决于镜头孔径和点光源偏离程度,只要这个圆形像的直径足够小,在画面上看去仍然够清晰,点光源圆形像再大些,画面会显得模糊,这个临界点光源圆形像,就叫模糊圈);影响景深大、小的因素一般影响到景深大小的因素,有下面三种:1、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在物距和镜头焦距不变的拍摄情况下,使用大光圈来拍摄时,景深变浅小,被摄体的前后景物会变得比较模糊。
而使用小光圈时,被摄体前、后景物清晰的距离就会变大。
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模糊圈直径就小,使距离镜头较近和较远不在焦点的景物,也结成比较可以接受的清晰景物。
控制景深其实还有三招。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说说
第一招:光圈大
开大光圈能够取得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这个是多数人都知道的。
第二招:焦距长
采用长焦距拍摄往往能获得非常好的浅景深效果。
使用长焦可以获得比开大光圈更加明显的景深,但是使用长焦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拍摄距离比较远而造成了与模特的沟通不便。
所以我们看一些经典的人像镜头都是在85mm 左右。
不过如果拍摄荷花这样的静物自然不用担心沟通问题,200-400mm 的焦距都是很合适的。
第三招:拍摄距离近
如果能够离拍摄主体近一些,景深自然就会变浅,有出人意料的背景虚化效果。
摄影景深知识:景深变化的应用技巧及分析摄影是一门艺术,创意和技巧的融合。
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景深。
景深是指摄影中清晰的焦点区域和模糊的背景。
在摄影中,景深的应用极为广泛,能够制造出不同的效果,增加照片的艺术感和震撼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景深变化的应用技巧以及通过分析来判断最佳景深。
一、景深的基础知识景深被定义为前景到背景的焦距范围内的清晰图像。
它是由光圈、焦距和摄像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共同决定的。
具体地说,大光圈(F值小)和长焦距(镜头不能放得太近)缩小景深,小光圈(F值大)和短焦距(镜头可以放得很接近)增加景深。
二、景深变化的技巧1.制造背景模糊当你想让主体显得更加突出时,你可以使用这种技巧。
使用大光圈(小F值)将主体与背景分离,并增加景深的差异。
以人像摄影为例子,人物清晰地显示在背景范围内,但是背景模糊,造成了艺术的效果。
这一技巧可通过拍摄后期的软件(如Photoshop)来强化。
2.拍摄风景和建筑当你想在拍摄风景和建筑物时产生更多的景深感,你应该使用小光圈(大F值),来保证其前景和背景都清晰可见。
这一技巧适用于外景,具有天然景深感。
3.利用三分法三分法是摄影中广泛使用的布局方式。
你可以使用该技巧来刻意制造景深的变化。
在这种技巧的过程中,你可以将一个大主体放到画面的左侧或右侧,让背景显得更加模糊,来突显主体的个性。
三、分析景深景深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将介绍如何分析并判断最佳景深。
1.确定主体在进行攝影之前,先要确定你的主体。
这样,你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景深。
2.背景你可以让背景分离,让主体更加突出。
在制造自然景深的时候,通常大光圈出现在背景关键区域,如一棵树的树冠顶部。
当然,需要注意光圈调节不能过大,否则整个画面都会失焦。
3.构图相机运动和构图也可以影响景深。
例如,人像摄影中,通常大家使用标准或略微偏左的角度。
旋转镜头会导致景深变窄。
4.距离距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什么是景深控制如何在拍摄时应用在摄影的世界里,景深控制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的作品。
那么,究竟什么是景深控制?又该如何在拍摄时巧妙地应用它呢?简单来说,景深就是指在拍摄的照片中,清晰成像的范围。
景深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照片中主体与背景、前景之间的清晰程度对比。
如果景深较小,那么清晰的范围就比较窄,主体清晰突出,背景和前景会变得模糊,从而使主体更加引人注目;反之,如果景深较大,清晰的范围就比较广,主体和背景、前景都相对清晰。
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
光圈是控制景深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光圈越大,比如f/18、f/28 等,景深就越小;光圈越小,如f/11、f/16 等,景深就越大。
这是因为大光圈能够让更多的光线通过,同时也会使景深变浅,使得背景虚化效果更明显。
比如在拍摄人像时,我们常常使用大光圈来虚化背景,突出人物主体,营造出一种柔和、梦幻的效果。
焦距也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长焦镜头会产生较小的景深,而广角镜头则会产生较大的景深。
当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即使光圈不是很大,也能获得较浅的景深,将远处的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比如在拍摄野生动物时,使用长焦镜头可以突出动物主体,模糊周围的环境。
拍摄距离同样会对景深产生影响。
距离拍摄对象越近,景深就越小;距离越远,景深就越大。
当我们近距离拍摄一朵花时,可能会发现只有花的一部分是清晰的,而其他部分则逐渐模糊。
那么,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景深控制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呢?首先,对于人像摄影,我们通常希望将人物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这时可以选择大光圈和中长焦镜头。
比如使用 85mm 定焦镜头,光圈设置为 f/2 或更大,让人物的面部清晰,背景虚化,从而突出人物的神态和表情。
同时,注意拍摄距离,不要离人物太远,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景深。
在风景摄影中,如果想要展现整个画面的清晰和细节,就需要较大的景深。
如何控制景深一、景深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是用来表示照片中对焦点前后影像清晰范围的术语。
镜头只能聚焦在一个点上,这就是照片中最清晰的区域。
然而,巧妙的利用景深,你可以控制照片中的不同区域的清晰范围以适应你的拍摄主题。
景深的范围在决定照片的最终效果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灵活运用景深可以使背景失焦进而把主题形象突出出来,或者使整个场景从前到后的范围都非常清晰。
无论你使用什么类型的相机,掌握景深的原理以及如何控制景深都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
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
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段落中我们就会接触到。
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老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
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
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
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一张照片,有时候需要远近景物都清楚,有时却不需要。
比如拍摄现场的背景杂乱,又不可能另选背景,这时候就需要把背景拍模糊。
有时为了获取特殊效果,则需要把前景拍模糊,甚至把画面中的主体拍模糊。
这种使画面中远近景物都清楚,或一部分景物模糊一部分景物清楚的做法,主要靠景深控制取得。
景深大,远近景物清晰范围大;景深小,远近景物清晰范围小,便于强调有虚有实的效果。
我们估且把被摄场景看作是由距离镜头远近不同的无数小点组成的,在镜头对焦平面的点,可以精确聚焦,形成清晰的影像;不在这一平面上的点,则不能清晰聚焦,它形成的影像不是清晰的点,而是比较模糊的圈。
只要这些模糊的圈不超过规定大小,眼镜还可以将他们看成是一些点,它们所形成的影像,也就算做清晰的。
这个远近清晰范围,在上面提及的景深之内。
摄影基础知识景深秘籍想入门摄影的新手们,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一、什么是景深指聚焦清晰的焦点前后可接受的清晰区域景深很浅时,焦点是一层非常薄的落在物体上的平面,平行于数码相机中感光元件所在的平面。
当影响景深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如镜头光圈缩小时,明显的清晰范围就会在镜头焦点平面前方和后方延伸。
通过控制景深,可以控制画面主体及背景环境的清晰度构图的基本法中,经常运用景深虚化处理背景。
利用长焦距或大光圈或缩短拍摄距离,营造出浅景深的效果。
浅景深可以虚化复杂的背景,凸显主体。
下图采用了比较浅的景深,主体突出, 营造了背景虚化柔美的画面效果。
二、景深是怎么形成的?那么景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知道,镜头之所以能够成像,是因为把光线聚集到了一点,这个光线的聚集点我们称之为焦点,而在焦点的前后光线开始分散,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弥散圆,当弥散圆的半径小于某个值时,我们人眼就可以看清楚,当弥散圆的半径超过某个数值时,人眼便不可再分辨,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虚化效果,这个人眼能够分辨的最大半径的弥散圆被称为容许弥散圆。
因为现实中的物体都存在远近关系,所以不可能所有物体都同时落到焦点上,除了与对焦物体在同一平面的物体外,其他物体都会以弥散圆的形式落到焦平面,当落到焦平面的弥散圆小于或等于容许弥散圆时,这个物体就能够被我们看清,而大于容许弥散圆时,这个物体就被虚化掉了。
景深的深浅与光圈、焦距、拍摄距离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而言,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具体拍摄时,照片应使用多深的景深,取决于拍摄者要传达的信息。
三个主要因素:1. 拍摄时光圈的大小2. 镜头的焦距3. 相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具体关系: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光圈数值越小,景深越浅;光圈越小,光圈数值越大,景深越深。
镜头的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拍摄距离:相机与拍摄对象距离越近,景深越浅;相机与拍摄对象景深越远,景深越深。
摄影构图知识:摄影构图的拍摄技巧之景深的运用摄影构图是摄影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决定照片的质量和表现力。
其中,景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构图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景深的运用技巧,希望能够对广大影友有所帮助。
一、景深的概念与作用景深是指摄影作品中前后景的清晰程度,也可以用“焦距”和“光圈”来进行调整。
一幅作品中景深越大,前后景的清晰度就越高;景深越小,前后景的清晰度就越低。
景深在摄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掌握景深可以有效地表现出照片的层次感和景色的深度,使照片更加生动、传神。
二、景深的影响因素1.焦距:在同样光圈下,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2.光圈:在同样焦距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3.景距:当景距增加时,景深也会增加。
反之亦然。
4.物距:当物距增加时,景深会增加,但当物距与摄影机的距离超过一定值时,景深会趋于无限大。
三、如何科学掌握景深?1.选择合适的光圈:在拍摄景物远近差异大的照片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光圈来调整景深。
如果想要拍摄清晰的远景和近景,我们可以选择较小的光圈,如f/11或f/16;如果想要只强调前景,我们可以选择较大的光圈,如f/2.8或f/4。
2.注意物距:物距是指摄影机和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通常情况下,摄影师拍摄远景时,需要放远摄影机,以便提高景深;而当拍摄近景时,只需要将摄影机移近被拍摄物体即可。
3.合理利用长焦镜头:在拍摄远距离的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长焦镜头,并选择较小的光圈,使景深更加浅。
这样可以有效地凸显被拍摄物的层次感和深度。
4.利用三角架和自动对焦:为了确保拍摄出清晰度更高的照片,推荐使用三角架。
自动对焦功能也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准确的对焦效果。
四、景深技巧应用案例1.前后景清晰:如拍照时,将景物和前景同时拍摄,我们可以选择较小的光圈,使照片前后景都非常清晰,提高照片的层次感和深度。
2.局部聚焦:在拍摄人物、花朵、小动物等近距离的物品时,我们可以选择较大的光圈,锁定物体前景,使照片中前景清晰,而后景则模糊。
摄影镜头与景深控制(镜头对成像的影响最大) 1、镜头的结构:镜头是由镜头筒、光学镜片、光圈等构成的,随着自动镜头及超声波镜头的出现,镜头内一般还加有传动齿轮、线性马达、电子线路等。
镜头的焦距与视角2、镜头的焦距:镜头对焦在无限远时,光线通过镜头在:底片上结成清晰影响,这个影像称为焦点,镜头的焦距就是指从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这段距离。
每只镜头都有固定或变化的焦距。
镜头的焦距与视角3、镜头的焦距还决定了镜头的视角,镜头的视角为镜头拍摄的角度范围,也可用镜头中心到底片的夹角表示。
4、镜头的口径:镜头的口径又称“有效口径”,是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量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
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一般标明在镜头上,例如F50mm 1:2 表明镜头的最大孔径是镜头焦距的二分之一。
5、大口径镜头的优点: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镜头的口径越大,使用价值越大。
1.便于在暗光线下手持相机用现场光拍摄。
2.便于拍摄小景深、虚实结合的效果。
3.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6、快速镜头与慢速镜头:快速镜头-大口径镜头F1.4 F2.0 F2.8慢速镜头-小口径镜头F5.6 F4.0镜头的种类与特点7、镜头分类: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换用不同种类与性能的镜头,这为摄影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镜头从焦距的变化上可分为:定焦与变焦。
镜头从对焦方法上可分为:手动对焦与自动对焦镜头。
按焦距的长短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
8、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定义:焦距值为成像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称之为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特点1.与人眼的视角范围接近(40°-55°),其拍摄的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与人眼相似。
2.光圈孔径相对较大,成像质量较高。
3.不同画幅的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也不相同50mm和35mm为常见标准镜头9、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是指焦距比标准镜头短的摄影镜头,由于其视角比标准镜头广,故称为广角镜头或短焦距镜头。
焦距范围:14-40mm 视角范围:60°-115°广角镜头的特点1.视场大、透视强,夸大了近处和远处物体间的视觉距离。
【摄影基础】掌握景深才能掌握虚实,8点让你吃透景深1、什么是景深?当摄影师将镜头对焦于景物的某个点并拍摄后,在照片中与该点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位于该点前方和后方的景物则由于都没有对焦,因此是模糊的。
由于人眼不能精确地辨别焦点前方和后方出现的轻微模糊,因此这部分图像看上去仍然是清晰的,这种清晰的景物会一直在照片中向前、向后延伸,直至景物看上去变得模糊而不可接受,这个可接受的清晰范围就是景深。
简单来说,景深即指对焦位置前后的清晰范围。
清晰范围越大,表示景深越大;反之,清晰范围越小,表示景深越小。
2、焦平面焦平面是指合焦点所在的平面(此平面平行于相机的感光元件),在整个画面中位于焦平面所在的景物是最清晰的。
重构图时只能左右、上下移动,不可前后移动的原因,正是因为前后移动会改变焦平面的位置,导致原本合焦处的景物变得不清晰。
当摄影师将镜头对焦于某个点进行拍摄时,在照片中与该点处于同一平面(此平面平行与相机的感光元件)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位于该点前方和后方的景物则都是模糊的,这个平面就是成像焦平面。
如果摄影师的相机位置不变,当被摄对象在可视区域内的焦平面上水平运动时,成像始终是清晰的;但如果其向前或向后移动,则由于脱离了成像焦平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模糊的程度与距焦平面的距离成正比。
3、前、后景深前、后景深是指位于焦平面前后的景深范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景深的范围大于前景深的范围。
对焦点在中间的玩偶上,但由于另外两个玩偶与其在同一焦平面上,因此三个玩偶均是清晰的对焦点仍然在中间的玩偶上,但由于另外两个玩偶与其不在同一焦平面上,因此另外两个玩偶均是模糊的不看说明书也能快速玩转相机出佳片!匹配50款主流相机也可淘宝搜索“好机友摄影学习U盘”4、小景深——景虚人不虚小景深指的是,在焦距对准后,把背景虚化,来突出要拍的实物,或者是突出背景,把前面的实物虚化。
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
摄影常识学习(3)景深摄影常识学习(3)景深勤/积/法/律/跬/步01这两天在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认真看教材学算了。
聚焦方面,对于吾辈这种一个p档和一个a档走天下的人来说,跳过就好,需要记得就是离拍的东东越近聚焦就越重要。
其他的技巧对于依赖自动聚焦苟活的吾辈就算了吧。
景深就是说清晰的物体的距离(从前到后),也就是围绕焦点的前景和后景清晰的距离,或者说清晰的前景到清晰的后景的距离(中间为焦点)。
对于照片该用多大的景深要考虑照片需要传递的信息。
这里就补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径越小(f 值越大),最深越大。
孔径越大(f 值越小),景深越小。
似乎好像感觉f值就是一个虚拟的取景轴,越大轴越长拍的越深。
除了f值(或者可以说孔径大小)控制景深,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焦距控制景深:焦点越远,景深越大。
作为依赖自动调试的业余玩家,就不深入学习手动调标尺,真是看着都可怕。
不过除了孔径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大以外,还需要记住一个结论:对于任意孔径,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的景深的 2 倍。
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关于景深的计算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方程式,大概看了就不想学了,不过结论是后景深大于浅景深。
景深这个东东,看来只好是先来一张感觉下再调整了。
能熟练掌握景深就是比较厉害的了。
这个大概也是熟悉相机和镜头的一个主要内容了吧,基本上对焦距下f值的景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当我觉得似乎要懂得不同焦距下f值景深这样拍照才会比较厉害的时候,老婆打开了相机告诉我显示屏上就可以直接看景深,我以后用相机的时候一定要戴眼镜,不然看不清楚景深,通过显示屏直接调就好了,感谢现代科技。
不过延伸出来一个问题,如果手机拍照的效果和相机差不多,特别是日常系的照片,大家用相机拍照的理由是什么······额,因为买了相机吗······大概是画质、成像系统和镜头的变化吧······那么从这个角度进行拍照练习,更多就是审美和构图了(微信最多上传5m的照片),还有就是焦距、景深的运用······对于A档走天下只是拍照让老婆满意的吾辈,似乎懂懂孔距和曝光,然后深造下审美就好了········嗯,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