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生物第四章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55.92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作用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2)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2、绿色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2)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从土壤溶液进入根部,通过根表皮以内的细胞,进入成熟区的导管,然后进入茎的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到叶的导管,到达叶肉细胞,通过气孔蒸发出去。
无机盐溶解于水中,随水分子进入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1)叶片的基本结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上有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户,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2)水分从活得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
(3)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去。
(4)蒸腾作用过程:根尖成熟区----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导管----叶片气孔(5)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可降低植物体尤其是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被灼伤。
②促进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提高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表达式:(场所:叶绿体)(3)在农业上的应用:间作套种与合理密植4、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作用表达式:(场所:线粒体)(3)意义: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5、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作用(1)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2)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3)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重点难点总结一、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外界因素(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①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随之增强②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③温度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范围。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4章知识点总结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中
学生物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第四章主要内容是“细胞”。
一、细胞的发现与结构
1. 历史背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 细胞学说的提出:胡克与薛定谔的故事。
3. 细胞基本结构:质膜、细胞质、细胞核
4.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细胞的代谢过程
1. 细胞的意义: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单位。
2. 细胞的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
三、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1. 细胞生长的特点
2. 细胞内部物质的运输
3. 细胞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四、细胞的多样性与细胞培养技术
1. 细胞的多样性
2. 细胞培养技术
小结:
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无限的探索价值。
从细胞的发现到细胞结构的解析、细胞的代谢、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再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细胞培养技术,我们慢慢了解到细胞背后的奥秘和生命的神奇。
当然,在生物学的学习中,还有很多精彩和迷人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第一节单细胞生物1.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例如:小球藻、衣藻、酵母菌、变形虫、草履虫、大肠杆菌等。
2.单细胞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
3.为什么单细胞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却能称为一种生物?答: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排泄等生命活动。
4.草履虫的形态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基本结构:表膜(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此外还有食物泡、伸缩泡等结构。
生活环境: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形态特征:体长150~300微米,像倒转的草鞋,全身布满纤毛主要食物: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呼吸:通过表膜完成运动方式: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草履虫有时候会呈现绿色是因为食用了单细胞藻类的缘故。
草履虫有净化污水的作用。
生殖方式:细胞分裂5.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这是草履虫的应激性。
草履虫对食盐、冰块等有害刺激会作出逃避反应,对于肉汁等有利刺激会作出趋向反应,这是它的趋利避害反应,对光线刺激不敏感。
6.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酵母菌——酿酒,鱼类的天然饵料;有害:变形虫——引起疟疾,蓝藻——水华现象,导致水中鱼类窒息死亡。
第二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1.器官: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叶:能制造有机物,茎:把根和叶连接起来,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绿色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2.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归纳为:二、人体的组成1.系统:不同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植物体和人体结构层次的比较:植物体人体结构特点不同点五种组织分别为: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四种组织分别为: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无系统,由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有八大系统,由系统构成人体相同点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来,由细胞构成组织。
七年级生物第四章重点知识点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神奇的事物之一,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
作为一名七年级生物学的学生,我们必须掌握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
本文将对七年级生物学中的第四章重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世界中最小的单位是细胞。
我们必须了解细胞结构的组成和功能,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
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膜,可以分隔细胞内外;细胞质是细胞的主要物质基础,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等;细胞核是细胞内的重要器官,包含了遗传信息和控制基因表达的功能。
细胞通过不同的细胞器,完成了不同的生命活动,如蛋白质合成、能量转换、物质运输等。
二、细胞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细胞的形态和特征是各式各样的,这种多样性是由于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而导致的。
细菌、古菌等微生物具有非常简单的细胞结构,而植物和动物细胞则相对复杂。
动物细胞包含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而植物细胞还包括叶绿体、细胞壁等特殊结构。
三、生命的传递生命的传递过程涉及到生物的繁殖和遗传。
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通常需要两个个体,它们会产生特殊的细胞——生殖细胞,并在生殖细胞结合时将基因信息互相交换。
而无性繁殖则由单个个体完成,直接生成新的个体。
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携带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编码的,而DNA是由四种碱基组成的链状分子。
生物遗传的规律是遗传物质是由父母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具有可变性和稳定性。
人们通过遗传疾病的研究建立了遗传学的基础,这也为预防或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四、生物的分类和演化生物是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和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命的奥秘。
生物学家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遗传特征等因素进行分类。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笔记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笔记可以按照以下的大纲整理: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概念生态系统的定义: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定义: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的定义: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的定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
能量金字塔的定义:表示能量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流动的规律,即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顺序呈宝塔形。
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碳循环的定义: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
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治理等。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过度开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
在整理笔记时,还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图表、案例分析等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笔记更加完整和易于理解。
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适当添加一些实例和练习题,加强记忆和应用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知识点生物体的结构基础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苏教版七班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第四章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第四章知识点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专门的功能。
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所有植物界和除粘体门外所有动物界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如海绵有多种分化细胞聚集在一起组成。
第四章知单元练习1.一棵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是由于( )A.分裂和生长B.生长C.发育D.分裂2.观察细胞分裂适宜选用的材料是( )A.洋葱表皮细胞B.洋葱根尖细胞C.人口腔上皮细胞D.以上都可以3.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 )A.两个新细胞核的形成B.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C.染色体的出现D.染色体的平均分配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的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B.细胞分裂时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C.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和细胞质都要平均分配到新细胞中去D.细胞分裂开始时染色体位于细胞中央5.洋葱根尖细胞进行分裂,一个细胞分裂形成( )A.一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B.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C.一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D.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6.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A.保护组织B.基本组织C.上皮组织D.分生组织7.叶片的叶肉属于哪种组织( )A.输导组织B.保护组织C.基本组织D.分生组织8.人的皮肤外表面是哪种组织组成的(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猜你喜欢:1.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苏教版2.生物会考苏教版复习资料3.苏教版生物中考总复习提纲4.苏教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5.苏教版七班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一个细胞。
2、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绝大多数细胞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过程就是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3、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4、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51、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
如:心脏、眼、耳、肺、肾、肝、胃、牙、舌、食管、肠、胰等是动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六种是植物体的器官。
2、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3、植物的根主要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主要完成支持和运输的功能;叶主要完成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花生殖器官 果实 种子 根营养器官 茎叶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动物体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运动系统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内分泌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1、1648年,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柳的增重来自水。
2、1771年,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
3、1779年,英格豪斯的实验结论: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1782年,谢尼伯的实验结论: CO2是原料,O2是产物。
5、1804年索绪尔的实验结论:水是原料。
6、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结论:有机物是产物。
1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条件:阳光;产物:淀粉和氧;场所:叶绿体2、二氧化碳+水—→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七上生物第4章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昆虫的生活和繁殖。
本章重点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分类、结构特征、繁殖方式等内容。
本文将就本章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昆虫的一般特征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具有外骨骼和节肢,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2.呼吸方式有气孔呼吸和气管呼吸两种。
3.昆虫的感觉器官包括触角、复眼、单眼等。
4.昆虫的运动器官是由外骨骼和肌肉组成,能进行飞行、跳跃、游泳等不同方式的运动。
二、昆虫的繁殖方式1.昆虫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
2.不同昆虫的卵形状、卵壳、卵的数量和卵的排放方式都有所差异。
三、昆虫的生活习性1. 昆虫对光的感受程度不同,有些喜光,有些厌光。
2.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强,但对干湿的适应能力较差。
3.昆虫的觅食习性根据食性的不同有所差异,有食草昆虫、食腐昆虫、食肉昆虫等。
四、昆虫的功能系统1.昆虫的内分泌系统由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共同构成。
2.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气管组成的,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3.昆虫的泌尿系统和排泄系统也具有很高的适应能力。
五、昆虫的种类和分类1.昆虫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有100万种以上。
2.昆虫的分类主要包括形态、生活习性、生物地理特征等。
六、昆虫对人类的影响1.昆虫在自然界中具有很高的生态作用,对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昆虫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参与了生态景观的形成。
总的来说,昆虫是地球上一类非常重要的动物,他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昆虫,保护好昆虫,让昆虫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初一上册生物第四章复习知识点归纳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如此才能进步。
因此,精品编辑老师为大伙儿整理了初一上册生物第四章复习知识点,供大伙儿参考。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有没有淀粉,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要紧采纳对比的实验方法。
在那个实验中,①先将盆栽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淀粉运走耗尽;②用黑纸片将叶处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其目的是不见光,形成对比;③移到光下照耀几小时。
④取下一叶片放置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而不直截了当加热是防止_ ;叶片一直要加热到颜色为黄白色,如此做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⑤滴碘液前先要用清水将洒精中取出的叶处清洗洁净,其目的是防止对后面实验的干扰.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叶片放置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所看到的现象是酒精变成绿色,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后所看到的现象是:用黑纸遮盖部位不变蓝,没有用黑纸遮盖的部位变成蓝色。
本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绿叶在光下制造_了淀粉_ 。
3.光合作用确实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4.树木在冬天生长缓慢要紧是因为光照减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减少,而植物细胞中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以外,要紧是有机物5.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开释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该过程要紧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点。
5.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两地的光照条件、白天气温顺栽培措施差不多相同,但甲地的夜间气温比乙地的夜间气温低许多,结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分析其缘故是:①两地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相同,因此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差不多相同的;②在一定范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在夜间,甲地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从而消耗的有机物比乙地甜瓜少,因此甲地甜瓜含糖量高一些。
人教版上册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整理6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
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1、藻类植物①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②构造特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①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②构造特点: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③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①生活环境: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②构造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③繁殖: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④作用: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1、种子的构造:种子的外表有一层种皮,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①菜豆种子(P81图3-10):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②玉米种子(P81图3-10):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2、种子植物: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x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x植物:油松、侧柏、苏铁的种子是x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x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须拨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4、记住常见的x植物和被子植物(P.84-P.85)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种子的萌发1、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好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发育成茎和叶3、抽样检测: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展检测。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4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知识点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有关。
①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②细胞分裂:结果是使细胞数目增多。
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③细胞分化:使细胞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改变,形成不同组织。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
2、细胞生长: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但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生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3、细胞分裂过程(核、质、膜、壁)①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③植物细胞: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③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再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假如某生物正常体细胞中含有n条染色体,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是 n→2n→n。
4、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一定的。
5、癌细胞: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
①分裂速度非常快,会不断分裂形成肿瘤。
②可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及远处的组织和器官。
③细胞癌变的实质是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
④癌细胞不分化。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人生长发育起点: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是受精卵。
2、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2)组织的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学习重点
关于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学习重点
【植物的营养】
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
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人和动物的营养】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其他生物的营养】
(1)吸收的概念: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
(2)吸收的场所
①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
②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第四单元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种子植物▲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植株的生长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幼根的生长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花由花芽发育而来▲花的结构(课本102)▲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人工受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P109▲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运输途径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叶片的结构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的基本概念1.生物的定义和特征2.分类学的基本原则3.生物的层次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器官的结构和功能4.生物分类的主要级别第二章:生物的进化1.进化的概述–进化的意义和推动因素–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突变–遗传漂变–迁移–隔离3.人类的进化和人类起源第三章:细胞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功能–细胞的营养和代谢–细胞的运动和分裂3.细胞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遗传与变异1.基因和染色体–DNA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特点和作用–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类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交叉互换的发现和意义–Meiosis的作用和过程3.基因的变异和突变–基因的突变类型–突变对物种进化的影响第五章:生物的生长发育1.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和发育的区别和联系–生长和发育的调控2.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器官和组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3.动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第六章:生物的环境适应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生物的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意义第七章:生物与健康1.疾病与健康–疾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和非传染病2.疾病的防治–疫苗的预防作用和制备–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上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复习提纲,包括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进化、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环境适应以及生物与健康等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并做好备考工作。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 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 m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圈”。
二、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的家族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在过去的200多年中,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和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
科学家估计:自有生命以来,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包括已经灭绝的物种)很可能有10亿种种左右。
(中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3.遗传多样性也可以称为基因多样性。
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
4.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进一步划分为陆地、湿地、海洋生态系统。
5.我们把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生物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
生命表现在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几个方面,这就是生物所具有的特征。
其中,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可区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如海葵与蟹的是互惠互利关系,斑马食草,狮子捕杀斑马是捕食关系,同一块稻田里的水稻与杂草是竞争关系。
4.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
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什么叫排泄?---人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2、肾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皮质、髓质、肾盂、输尿管。
3、为什么肾皮质比髓质颜色深?----皮质里有较多的毛细血管。
4、肾单位的概念以及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5、肾小球具有什么特点?------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6、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
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外部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
而剩下的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7、肾小球和肾小管分别具有什么作用?——肾小球有滤过作用,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8、尿液排出的通道?——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9、排尿的意义?有利于体内的废物随尿液及时地排出体外,而且对调节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10、如某人的尿样检查中出现了蛋白质和红细胞,请你推断一下,此人身体的什么部位可能出现病变?人体排泄途径主要有哪几条?肾小球。
人体排泄途径主要有:呼吸、排尿、排汗。
12、皮肤有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皮肤有:表皮和真皮.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真皮比表皮厚,主要有结缔组织构成.13、皮肤的功能?——皮肤对人体的体温调节有着重要作用.14、真皮与表皮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15、皮肤有哪些附属物?——汗腺、皮脂腺、毛发、指(趾)甲.16、汗腺的构成?汗液是如何形成的?皮肤如何调节体温的?汗腺由分泌物部分和导管组成.当血液经过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进入汗腺或汗液.汗液通过汗腺细长的导管排出体外.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什么是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举例说明。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血液1、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液三部分组成。
2、人体内血液的组成:(见下图)3、血液各组分的功能(1)血浆:含大量水(约占90%),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物质,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相关的血浆蛋白(约占7%)。
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2)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形态结构个体小、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用,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数量最多最少介于红细胞与白细胞[1]血浆:上层分布,约占血液总量的55%,淡黄色,半透明。
血细胞[2]红细胞:下层分布,红色,不透明。
[3]白细胞红细胞与血浆交界处的白色物质。
[4]血小板血液4、与血细胞相关的常识(1)血红蛋白(Hb )——与红细胞有关a 、概念:红细胞中具有含铁的蛋白质。
红细胞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
b 、特征: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c 、作用: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能力 (2)贫血——与红细胞有关a 、原因:血液中红细胞过少或者血红蛋白过少b 、饮食建议: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菠菜、黑豆等。
(3)发炎——与白细胞有关当身体某处受伤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此时伤口周围会出现“红肿”,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炎”。
(4)凝血和止血——与血小板有关血友病是一种遗传病,患者由于血液中血小板含量过少,一旦有伤口就会流血不止。
由于血小板凝集等原因而在血管内出现凝血块,就会形成血栓。
(二)、输血与血型 1、血量成年人的血量约为本人体重的7%~8%。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不同失血量对人体的影响如果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危及生命;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能在一定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3、输血之间异常 情况人体在运动、饱食、缺氧等情况下、红细胞数量会暂时增加;贫血时红细胞数目会明显减少若数量过多,表明身体有偶炎症过少机体会异常血,过多形成血栓,严重形成脑溢血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受血者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安全输血非常重要。
(1)同型输血:安全输血以输同型血为主,异型血输血原则见下表:血型可接受血型可输给血型A A、O A、ABB B、O B、ABAB A、B、AB、O ABO O A、B、AB、O(2)成分输血临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而需要输血时,有时不需要输入全血,只需要进行成分输血,即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选择性输入某一成分。
a.大面积烧伤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和组织液,所以应输入血浆;b.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只需要输入血小板;C.严重贫血患者,可输入红细胞。
4、无偿献血:自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5、血压、脉搏与心率(1)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在上肢肱动脉处测得。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舒张压。
(2)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在腕部外可以感到。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的跳动次数。
一分钟内脉搏的搏动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
二、血管1、三种血管的比较血管种类功能特点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血流速度出血特点及止血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大多分布在身较厚、弹性小最快喷射出鲜红血液,此送到全身各处体较深的部位大时在受伤的动脉的近心端进行止血静脉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比较大的静脉与动脉并行,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较薄、弹性较小大较慢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一般在受伤静脉的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处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很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最慢血液少量出,一般血液凝固而自动止血2、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1)多:数量多,分布广(2)细:内径很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3)慢:血流速度最慢(4)薄: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3、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实验步骤:(3步)①包裹小鱼②安放小鱼③观察(2)观察的结果——三种血管的特点小动脉:由主干流向分支,血流速度快小静脉:由分支流向主干,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红细胞单行通过,由小动脉分支而来,最终汇入小静脉,血流速度最慢。
注意:(1)实验时要选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
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只有活的小鱼血管内的血液才会流动。
(2)用浸润的棉絮包裹鳃盖,观察过程中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保持湿润,这样做可以使鱼保持正常呼吸,因为鱼用鳃呼吸,而且呼吸的是水中的氧气。
三、心脏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1、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肺静脉(流动脉血)左心室——主动脉(流动脉血)右心房——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右心室——肺动脉(流静脉血)【记忆口诀】(1)心脏结构:上房下室(2)心脏相连的血管:房连静,室连动 (3)血液:左流动,右流静 (2)心脏内的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
(3)心脏壁的特点: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
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或肺部,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心室,所以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要厚;(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要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起点,仅需把血液输送至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所以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2、心脏的功能心脏由发达的心肌构成,能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脏由左右两个“泵”(泵指什么?心室)同时协同工作,一次心跳包括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血液循环系统的三种瓣膜: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
(静脉瓣:位于四肢静脉的内表面)心脏工作示意图四、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线(两个图一样,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性理解)(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3)动脉血与静脉血:心脏结构中,左侧(左心房与左心室)流动的是动脉血,右侧(右心房与右心室)流动的是静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根据含氧量的多少)①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②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2)出血的初步护理: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3、冠脉循环(1)概念:冠脉循环是指血液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流向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
(2)作用:为心脏自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
(3)异常: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会使心肌缺血,易引起冠心病。
若心肌暂时性缺血,易引起心绞痛;若冠状动脉堵塞,易引起心肌梗塞。
【第四章问题清单】24、血液的组成及功能25、血浆的功能、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26、血液分层后每一层的颜色及成分27、输血的原则,以及每种血型可接受的血型分别是什么28、血管的类型及每种血管的特点和血流方向29、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4条)30、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及止血方法31、心脏四腔的名称及相连的血管,所流血液的类型32、心脏的哪个腔室壁最厚,为什么33、血液循环中三种瓣膜的名称,分布及功能34、描述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及血液类型的变化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