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 1 课件共22张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16
六、有教无类爱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
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
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
做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呢?作为某族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某一宗教的信徒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有什么难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宋书·陆徽传·荐朱万嗣表》赏读:洁净的心地与不知足的贪婪争相撞激,而寒霜般洁白坚贞的情怀与可嘉的晚节相映而更加美盛。
病中必有悔悟处,病起莫教忘了。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赏读:人在患病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悔过觉悟的地方,但愿病好之后不要忘了。
1.通假字于吾言无所不说.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说”通“悦”,喜欢,高兴2.一词多义①故⎩⎪⎨⎪⎧ 由也兼人,故.退之 既克,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轩东故.尝为厨 暮去朝来颜色故. 广故.数言欲亡②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吾力足以举.百钧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③诸⎩⎪⎨⎪⎧闻斯行诸. 举直错诸.枉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④已⎩⎪⎨⎪⎧ 三已.之 学不可以已.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答案 ①所以/原因,缘故/旧的知识/旧时,从前/衰老,衰退/特意,故意 ②举出/举起/行动/发动/被举用,被起用/攻取 ③兼词,之乎/兼词,之于/副词,众多,各个 ④罢免/停止/已而,然后/语气词,矣3.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时事热点1.甘肃648分考生魏祥致信清华求,希望为母亲和身患残疾的他解决一间宿舍,让其能与母亲一同前往,方便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清华大学回复:不让任何一位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学校已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在清华就读期间魏祥母子住宿费全免,妥善解决魏祥母子的后顾之忧。
信中表示,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悲苦,“但万幸的是,你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我们都尊敬和崇拜的样子”。
2.教育部发布残疾人高考“新规”:盲文考生可延长一半考试时间;听力残疾考生可免除高考外语听力考试。
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观念?“平等、公平”的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一起来学习《有教无类》。
(1)师讲第一则:“无类”指什么?明确:【评析】“无类”是指: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资料补充:孔子学生的来源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诵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本,有疑惑之处标识出来。
(3)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二、检查文言字词预习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 通假字于吾言无所不说2. 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礼后乎3.特殊句式(先写出句式,再写出判断依据)回也非助我者也②起予者商也③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④其斯之谓也⑤何谓也4、一词多义:举、诸、已三、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五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一)2、3则——第2组(二)4则——第1组(三)5、6、7、8则——第3组(四)9则——第4组(五)10则——第5组要求:1、理解并归纳各则思想内容。
有教无类三维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的虚、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学习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虚实词,掌握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导学案帮助解决字词。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1、设计导学案2、制作课件3、布置预习,两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老师汗颜,做了这十几年的教师,但还在学做好的教师。
所以每一节课都总是期待着能和同学们一同进步。
而今天这节课我尤其期待,因为它让我下面让孔子老人家会让我更明白我如何教,你们如何学。
让我们共同走进《有教无类》。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有意突现“教学生学”,自然引出孔子“教育思想”,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走进文本,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教师带领学生看学习目标。
2、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合作探究。
以下是学生质疑合作的问题(1-11题都是课后收集。
以下是学生问问题的顺序,上课时是绝不知道的。
):①什么是“有教无类”,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板书:有教无类此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回答到位,我课前也做了预设,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
师总结补充,“有教无类”伟大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的提出。
二是实践。
是平等理念的传承。
投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雍也可使南面。
六、有教无类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愠.(yùn)色 弑.(shì)齐君 一隅.(yú) 不悱.(fěi)不发 终夜不寝.(qǐn) 殆.(d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类⎩⎨⎧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名词)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类似、像,动词)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动词)走卒类.士服(大多,大都,副词)2.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动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头发,名词)顷之未发.(出行,出发,动词)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启封,打开,动词)使人发.书至赵王(送出,动词)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显露,焕发,动词) 3.故⎩⎪⎨⎪⎧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连词)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名词)温故.而知新(旧的学问,名词)轩东故.尝为厨(旧时、从前,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广故.数言欲亡(特意、故意,副词)4.与⎩⎨⎧始可与.言《诗》已矣(和、跟,介词)则与.一生彘肩(给予,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动词)吾与.点也(赞许,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指中间介绍人。
2.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指另提起一事。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2.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3.礼后.乎(名词用作动词,处在……之后) 4.求也退,故进.之(使动用法,使……推进) 5.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用法,使……退一步)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对应学生用书P25[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7.如切如磋(cuō)二、通假字1.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高兴2.其斯之谓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3.素以为绚兮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子曰:“可 也。
未 若 贫 而 乐, 富 而 好孔子说:“可以啊。
但不如志于道,而不因贫穷愁苦,富有却喜爱礼者也。
”礼的人啊。
”错误!子贡曰: “《诗》 云: ‘如 切 如 磋,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像匠人加工骨器玉器那样,如 琢 如 磨。
’ 其 斯 之 谓 与?”先锯开、锉平,再雕琢磨光。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句,“之”为标志;其,表推测语气的副词。
斯,这。
谓,动词,说的是。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错误!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你,你就能推断出将来的事情!”⎣⎢⎡与:介词,跟。
已矣:⎦⎥⎤连词,强化肯定语气。
诸:兼词“之于”。
之,代词;于,把。
而:顺承连词。
(10)错误!目 盼 兮, 素 以 为 绚 兮’, 何谓也?”眼睛闪闪转动,把白色丝娟变成色彩灿烂的衣裳’,说的是什么?”⎣⎢⎡⎦⎥⎤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盼:转动眼睛的样子。
素:白色的丝绢。
以为:以……为。
子 曰:“绘 事后孔子说:“绘画后于素。
”白色的底子。
”⎣⎢⎡⎦⎥⎤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错误! 错误!对应学生用书P26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析]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①预习②设置问题、回答问题③合作探究④课堂训练)236 7yd i1 2 3 4 5 6 7 8 9 1014 91011 2 31(p )(P )(P n) (d ) (xi n)(ch n )y n sh shn g f i w ng(zhu n) (ch n) (y o)(ji n) (y )(y n) (z n)(bn) (j )(b ) (qi o)(li n) (h )(m )(di n)(b )(w i) (co)1.2.3.9【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 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 器的加 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 “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 ‘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 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
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先 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
”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 吗? ”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 了!”七、问题探索。
1、 如何理解“有教无类”?这种思想有什么意义?“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不论贫富、 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
孔子的这种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 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 路,这对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第二三则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教育要因材施教。
3、 从四五两则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时非常注重 什么方法?自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以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 孔子非常注重“学”与“思”的关系,请同学们 结合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是他们对于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1、可以语上也2、无愠色3、崔子弑齐君4、陈文子有马十乘5、不悱不发6、学而不思则罔7、思不而不学而殆(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2、由也兼人3、三已之4、无愠色5、弃而违之6、不愤不启7、不悱不发8、学而不思则罔9、思不而不学而殆10、贫而无谄(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2、三已之3、之一邦(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2、由也兼人,故退之(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6、学而不思则罔7、思不而不学而殆(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2、由也兼人3、三已之4、无愠色5、弃而违之6、不愤不启7、不悱不发8、学而不思则罔9、思不而不学而殆10、贫而无谄(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2、三已之3、之一邦(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2、由也兼人,故退之(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说课稿<<有教无类>>说课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教无类>>一、说教材:<<有教无类>>是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词语句式的同时,掌握孔子的思想。
该文集中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仍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说题目:对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 无B”这种句式。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
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
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
第三种更不对。
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
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
同样,有教则无类。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
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
第7课《有教无类》备课人:王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_、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I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庾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 学在官府I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 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 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