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47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总体要求:《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1、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教学时数:建议51—54学时5、适用层次: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本科各专业,金融学专业应全面执行,非金融学专业可略有删节(如带﹡号内容)。
二、各章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学要点]1、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
3、货币制度及其发展演进。
[教学时数]计划学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态的发展三、货币的本质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三、人民币制度[复习思考题]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2、试用有关货币制度的知识对我国人民币制度具有的特点加以描述。
3、什么是“格雷欣法则”?它有什么启示?[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第一章:货币和金融体系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复本位制:以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4、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货币就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基础流通,也称“劣币驱逐良币”。
5、金本位制: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维持固定关系。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6、货币制度内容:1、确定本位货币,规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材料。
2、确定本位货币的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及流通。
4、规定货币的发行和保证制度。
7、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答: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3、纸币本位制下,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国家对货币流通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确定黄金和美元并列的储备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
3、实行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
如逆差国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的贷款弥补逆差。
4、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先河。
9、牙买加体系内容: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3、国际储备多元化4、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不足:1、浮动汇率制度不够稳定,外汇风险明显;2、大国侵害小国利益,南北冲突远没有解决;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几个渠道各有局限性(1、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
2、各国资本管理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容易导致金融动荡和货币危机。
)第二章信用利率利息1、市场利率: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而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与官方利率相对)2、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货币银行学ppt第9章货币供给第九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第九章货币供给教学重点:①货币供给及理论②存款货币的创造③货币供给模型④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一、货币供给的含义所谓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具体地讲,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它是货币供给的结果。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总量规模以及运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理论基础。
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是18世纪的约翰?劳,主要代表人物有19世纪末的麦克鲁德和20世纪的熊彼特?哈恩等人。
信用创造学说是与信用媒介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
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职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负债业务,并且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其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会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
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改变社会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达到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相对量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1、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的异同。
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异同。
3、理解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政策主张。
5、理解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供应与扩张的过程。
6、理解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利率理论1、理解古典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2、理解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3、理解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利率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及其政策含义。
2、什么叫通货膨胀中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4、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1、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2、了解金融创新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3、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第五章金融市场1、了解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2、深入理解CAPM模型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期权定价模型的内容。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1、了解社会利益论和金融风险论对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
2、重点理解《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内容。
第七章货币政策1、理解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
2、了解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
3、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及其条件。
第八章汇率理论1、深入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相关内容。
2、了解国际借贷理论、货币局制度等相关内容。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了解“特里芬难题”、牙买加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1、名词解释:米德冲突。
2、理解内外均衡的基本内容。
3、理解蒙代尔政策配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整理一、名词解释1.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
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
其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费雪效应,即利率与通胀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第一、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填空题1.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在退出流通时执行储藏手段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2.货币的五种职能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核心职能.3.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4.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待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等三个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流通中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待实现的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
5.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货币制度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6.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称为本位币,亦称主币。
7.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8.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是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是劣币。
9.狭义货币M1由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构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准货币构成。
10.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二、单项选择题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A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代用货币 D.电子货币2.某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给某商场一批商品,则该商场到期偿还欠款时,货币执行 A 职能。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购买手段 D.贮藏手段3.本位货币是 C 。
A.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B.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C.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4.在一国货币制度中, C 是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A.主币 B.本位币 C.辅币 D.都不是5.格雷欣法则起作用于 B 。
A.平行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跛行本位制 D.单本位制6.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B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7.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 C 。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货币银行学是全校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与入门课程,是财经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了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是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介绍本学科理论的前沿性课题,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经济学各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计划教学总时数为48学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4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习题课2学时。
课程总学分为3学分。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经济学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预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艾洪德、范立夫编著:《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3月版教学参考书:1.夏德仁:《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艾洪德、张贵乐主编《货币银行学教程》2005年版。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