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6.8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
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三司使管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宋既对地方藩镇“削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又在地方设置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收夺部分权力和监察官吏。这说明宋代(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来看,当今的政治建设应(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题组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4.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见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5.北宋长期与辽、西夏等政权对立,其原因是( )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6.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十九万三千人。宋仁宗时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八十二万六千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 )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造成财政状况恶化
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
D.消除周边的政权威胁
题组三 王安石变法
7.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危机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8.王安石一派新官僚班子,如吕惠卿、章惇、蔡确都因推行新政而得以加官进爵。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
9.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他意图解决( )
A.边境危机 B.财政危机
C.政治危机 D.军事危机
题组四 南宋的偏安
10.诗人张以宁在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南宋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11.岳飞指挥的岳家军在对金战斗中战绩卓著,但岳飞却被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认为是心腹之患。造成岳飞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
A.鸟尽弓藏的卑劣心态
B.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C.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D.投降卖国的屈辱路线 12.“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唯物史观
1.()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到郊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就馆,始与彦卿相见,略不降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制度
2.()在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
题组二 时空观念
4.()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路一级的主要长官是转运使。朝廷此后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此举是为了
( )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5.()对下图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
订立
澶渊
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辽 金灭
北宋 南宋
取得
郾城
大捷 南宋
与金
签订
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未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专掌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题组三 历史解释
7.()“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题组四 综合分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在《励学篇》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础过关练
1.A 2.C 3.B 4.B 5.A 6.B 7.D 8.C 9.B 10.C 11.C 12.D
1.A 宋太祖“选儒臣”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即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派文臣做知州,A项正确;B项是削弱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针对宰相采取的措施,且宰相属于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排除;D项不能反映“选儒臣”的特点,排除。
2.C 据“对地方藩镇‘削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在地方……以收夺部分权力和监察官吏”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宋朝削弱藩镇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3.B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日后“三冗”局面的出现,使国家出现财政危机,从借鉴的视角来看,应精兵简政,故选B项。
4.B 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见干戈”说明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故B项正确。
5.A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等政权并立,主要是因为北宋国防虚弱,故选A项。
6.B 从宋太祖时期到宋仁宗时期,禁军的数量大量增加,这会导致军费直线上升,财政支出大大增加,造成宋朝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选B项。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不符合史实,故均排除。
7.D 范仲淹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项。
8.C 从材料可以看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才会任用新政人士,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统治者对文官的重用,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对新政的支持,没有体现出新政的效果和影响,故B、D两项排除。
9.B 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故选B项。
10.C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国家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的诗句来纪念他;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方,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伐心”的诗句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故选C项。 11.C 宋朝鉴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采取措施大力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岳家军的卓越战功被宋高宗和秦桧看作是对宋王朝的威胁,故选C项。
12.D 据材料中“以淮水中流画疆”可知,这是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河划定分界线,从此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2.C 3.A 4.B 5.D 6.C 7.C
1.D 由“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就馆,始与彦卿相见,略不降屈’”可见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而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周渭是皇帝的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关,故D项正确。
2.C 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使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但造成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①②正确,③错误;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岁币”和“岁赐”无关,④错误。C项正确。
3.A 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B项错误;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在1069年开始,而北宋是在1127年被金所灭,二者之间无直接关联,D项错误。
4.B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路一级的主要长官是转运使,后增设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分化其事权,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