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漫兴九首[唐] 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作品赏析其一:[注释](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癫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者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其七:[注释](1)糁[音“伸”]:谷类磨成的碎粒。
(2)点:点缀。
青钱:铜钱。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地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意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作品原文】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原文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这首写别后相思愁绪之词,当为欧阳修早期所作,是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闺中思妇离情别绪的作品。
译文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
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成烬。
注释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
此谓风吹竹声。
攲(qī):倚、依。
烬(jì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赏析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
凉州词[唐] 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作品赏析【注释】: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
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
远景写得阴沉抑郁。
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
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也看到人的活动了:“无数铃声遥过碛。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
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
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
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
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
“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这“芦笋初生渐欲齐”的温暖季节里,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万里向安西”的最好时候呀!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句首一“应”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
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及翻译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及翻译赏析1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诗简介《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翻译/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赏析/鉴赏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诗词赏析: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意思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意思你越走越远而且书信也越来越少,到如今已经音信全无,让我到哪里去询问你的消息?《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
“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
“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
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
艾青诗集赏析引言艾青(1920年-1996年),原名戴九芸,笔名艾青,江苏扬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倡导人道主义为特点,对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性和人类命运都有独到的洞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几首艾青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作品一:《鲁艺的奴隶们》这首诗是艾青创作于1947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关怀和对压迫和剥削的愤慨。
诗中写道:“地瓜藤条捆梁柱,鲁艺学院的老师新郎新娘。
”这两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出贫苦农民被迫以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富人的生活的残酷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人与人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作品二:《雨巷》《雨巷》是艾青最著名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杰作。
诗中运用了大量鲜明的意象描写,将生动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中描述了在雨巷里行走的人们,他们身着破旧的衣衫,疲惫不堪,但仍然满怀希望地前行。
这首诗通过对贫苦人民的写实描绘,表达了对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作品三:《剩女的寂寞》这首诗是艾青创作于1957年的代表作之一,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困境。
诗中写道:“剩女们没有了脸色,像草根和马家的被窝,没有了脸色。
”这两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剩女们在封建观念下的被边缘化和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女性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传统和社会压迫的不满和批判。
作品四:《湖渐》这首诗是艾青创作于1956年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湖水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诗中写道:“水在湖之间流淌,渐渐不像水,像湖水。
”这几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湖水的描写,抒发出对人生易逝和无常的思考和警示。
结论艾青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横溢的笔触,创作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社会现象以及生命的深刻思考。
通过赏析艾青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他对社会不公、人性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关怀。
柳永的《蝶恋花》注释赏析柳永的《蝶恋花》注释赏析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品赏析【注释】:[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入渐知微见微知著——丰子恺散文《渐》赏析渐,出自古典名人丰子恺之手,是丰子恺著名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
《渐》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出作者的渴望引人入胜,借以勾勒出一个精彩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生活。
本文以《渐》为核心,对丰子恺著名的散文作品进行赏析,探究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内涵。
《渐》以“渐入佳境”为主题,描述了丰子恺自己的渐变心境。
作者从几个方面,如事物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等,把细微的变化加以描述,层层渐入,最终到达一个淡然的状态,对外界的现象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从而发出了深思的声音。
在《渐》中,丰子恺特别强调事物本质的变化。
例如篇中写到“渐入佳境,徐徐阴阳,渊深莫测”,“阴阳”在道家哲学中是指两种基本物质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指男女之间的关系。
丰子恺在这里通过联想的方法把这两种关系联系起来,以此来表现了他对事物本质的体会和理解。
同时,丰子恺在文中还重复提及“虚实无常”,从句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事物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体现其本质。
此外,在《渐》中,丰子恺还运用了一种微妙的暗喻,表达对社会深层次变化的体会。
在文中,作者描述了“横行无忌”的社会现象,其间,他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社会现象与个人体验相结合,突出了社会变化的丰富性。
最后,丰子恺在《渐》中抒发出了他深刻的生活感悟。
文中有一句话“众声喧哗渐入佳境,寥寥纷纷,淡淡自然”,和其他的词句一样,“渐入佳境”又是一个象征。
它表示丰子恺即便在喧嚣的社会中,也仍然能够以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而不被外界所左右,从而获得自我满足。
综上所述,《渐》是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作者通过其中对事物本质的变化、社会现象的表现、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充分彰显了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内涵。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暮秋景物渐呈苍老深暗之色,菊花开时报来了将要降霜的信息。
黄花,指菊花。
⑵小窗低户:指简陋的房屋。
⑶微路,小路。
⑷敧(qī)斜:倾斜,歪斜。
⑸山翁:《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好酒易醉。
作者借以自称。
⑹何事:为什么。
⑺坐看:空看、徒欢。
⑻流年:指流逝的岁月。
⑼拚(pàn判)却:甘愿。
⑽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发。
⑾徙(xǐ)倚:徘徊,流连不去。
⑿沧海:此指临近湖州的太湖。
作者时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⒀平昔:往日。
⒁遍:这里是“走遍”的意思。
⒂天涯,天边,喻平生飘荡之远。
⒃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辞官归隐家园。
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庭院间的小路。
据晋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
后来遂以“三径”作为隐士居所之称。
松竹,代指山林隐居处,含有贞节自持之意。
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宫回家,于园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往来。
后常用三径喻隐居生活。
⒄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这里化用三国时魏国蔡琰《悲愤诗》。
“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悲风,悲凉的秋风。
冉冉,指大雁缓缓飞行的样子。
新雁,指最初南归之雁。
边马,指边地的军马。
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种乐器。
此处指军中的号角。
⒅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人生哲学的巧妙抒写
——丰子恺散文《渐》赏析
丰子恺好以哲理禅学入文,其文多有淡泊雅致、宁静致远的韵味。
抗战期间,他辗转流离,苦心经营的缘缘堂也毁于日寇的兵燹与战火中,但丰子恺的文章依然呈现出童真天籁之气,读来回味绵长,品之而愈觉有味。
《渐》文以时间的生动叙写为主体,展示了个体生命在流转过程中的变迁和演进。
写作者首先抓住时间无形而不易为人所知、所感的特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残酷和境遇周转对人性的暗中‚腐蚀‛。
他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变更‛‚犹如从斜坡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
‛换而言之,‚渐‛的巧妙在于它能让人不感知时间的前提下,或享受生命的乐趣,或逐渐沦为尘埃中的渣滓。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
其次,丰子恺注意到了哲理的抒写不可单纯以说教来硬性灌输,所以,他能够用实例列举来展示于冥冥中掌控人生遭际的时间流变。
他说:‚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有如此惊人的叙写和发现,我们真要惊异于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慨于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了。
再次,丰文将时间与空间做对照,言时间之更加诡秘而微妙的玄幻色彩。
空间因有其直观性,可以在某一端、一点做整体或个体认定,但时间却无可把握。
所以,乘车者可以牺牲暂时的空间安乐而让位于人,而乘‚社会‛或‚世界‛大车的人,却少有明达之士。
这样,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自然彰显出来:在时间流逝的长河里,我们要享有‚大人格‛、‚大人生‛。
在这样一种境界里,时间之‚渐‛便无法左右个体生命的呈现姿态,人也就‚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为了说明此种哲理的深刻性,文章还引用白居易的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诗歌将时间之短与空间之狭对比列说,从思维的两度性上对人生的价值做了更深层解说。
文章的说理,层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难,由常人可感知的事例到抽象的社会人生,完全从阅读者的认知规律上进行抒写。
然而,这样明晰的写作思路却是始于娓娓道来的平易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痕迹和显露于外的人工匠气,让我们不得不钦佩、赞赏丰子恺超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人生的大话题是不容易进行个体性的单独传导的,因为人人都有一本人生的经书,倘使以己有之感悟强加他人,必然收到难以应验的说理效果。
也正是因为比喻和正反例证的巧妙使用,本文才呈现出如此绵厚悠长、读之不厌的特性来
每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感受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每一个作家,都用自己的笔把自己眼中的生活展现给我们。
读完丰子恺的散文,感觉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长谈,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了解他眼中的社会、生活、人生。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丰子恺的那篇《渐》,于细微之处引发出耐人寻味的思考;在对生命的探求中,蕴含着一种浓郁的禅意和哲理;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丰子恺在《<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中说过‚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小中见大,是他一直保持的艺术风格。
在《渐》中,丰子恺提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成长为青年、成人,最后变成老头子的过程;提到了四季枯荣、交替的过程。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命和自然规律,可是丰子恺却从中看到了时间毫无痕迹地前进,告诉我们所谓的恒久不变,只是我们被造物者所欺而形成的幻觉。
他总是能够睹微知著,从生活中一个平常、细微的地方,阐发自己对社会、生命的一些思考。
从乘火车的旅客,想到我们这些乘坐社会或世界这个‚大火车‛的人,进而对‚大人格‛、‚大人生‛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这样耐人寻味的结论。
宇宙之大,见于苍蝇之微,这也许就是丰子恺的独到之处。
于平凡细微之处,洞察生命的本质,往往更让人觉得隽永深刻。
由于受宗教的影响,丰子恺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宗教色彩,在对人生、生命的探求中,流露出一种禅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渐》中,丰子恺通过时间的‚渐‛逝,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生命是一种无常的存在,恒久不变是世人被时间的‚渐‛变蒙蔽了双眼后产生的幻觉。
人们‚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生命短暂无常的本质,为‚渐‛所迷的世人,忙于争权夺利,甚至因此而互相争斗、残杀。
丰子恺如同一个超然出世的禅者,一语道出生命的本质,在人生和世界的‚大火车‛上,‚大家都要下去的‛;他诉我们,‚大人格‛、‚大人生‛才能不为‚渐‛所迷,才能‚纳须弥于芥子‛。
如果世人都能参透这一点,世人自可变明达,社会自可变和平。
这之中蕴含着生命和生活的哲理,让人读过之后,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洗去了物欲社会覆盖在心头的灰尘,洗去了权利社会的喧嚣,还心灵一方平静安乐的净土。
丰子恺对生命的这些富有哲理和禅意的思考,十分耐人寻味,让人读来觉得深刻而又毫不晦涩,这得益于他亲切朴素的语言风格。
即使是要阐发一个深刻的哲理,他采取的也不是一个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像一个亲切的老友一般,与你促膝而谈。
在《渐》中,他像话家常般,谈如花的少女渐变成老太婆;谈纨绔子弟渐变成乞丐、偷儿;谈四季交替;谈农夫抱牛;谈旅客乘车……而我们,就在这如老友般亲切的谈话中,跟随着他的视角,参悟生命的本质。
丰子恺在质朴自然、没有矫饰的语言中,阐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正是这种毫不矫饰的语言,才让那些思考显得更加耐人咀嚼,更加隽永深刻。
例如《渐》中有这样一句话:‚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斗争,而与火车中一样地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亲切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还能读到一丝脉脉的温情。
丰子恺对和谐社会、美好人性的期望,就蕴藏在这真挚朴实的语言中,我们从中不难读出他对社会、人性的真挚的关怀。
无论是写儿童还是忆师长,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生命,丰子恺都能从平凡琐碎中细致入微地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思考;而那些思考都自然深刻,颇具哲理和禅意,让我们从中领略生命的真谛。
在平实自然而又亲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平淡而又真挚。
在《渐》的结尾,丰子恺引用的英国诗人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一粒沙里见世界‛。
倘若把《渐》看做是丰子恺众多散文作品中的一粒沙石,我想透过这粒沙,我们也能大致了解他的散文世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