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她们发现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乃至宇宙中得一切事物得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都有其固有得规律与特征,由相应得信息来表现这种运动得状态与方式。哲学家认为信息就是事物得一种普遍属性。

7、其它

随着互联网得普及与利用,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包括在网络上传输得一切数据、符号、信号、资料,就是一个无所不包得庞大得集合体。

二、信息得定义

(一)本体论层次得信息

在本体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得方式与运动状态得表现形式。

(二)认识论层次得信息

在认识论层次,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得事物存在得方式与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得就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得信息,主体所表述得则就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得信息。

(三)本体论与认识论得比较

1、二者对信息存在得认识差异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得存在不以主体得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得信息。

2、二者信息概念内涵得差异

认识论层次得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得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得内涵。

(1)作为主体得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得存在与运动状态;

(2)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得存在与运动状态得特定含义;

(3)人具有目得性,能够判断事物得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对其目得而言得效用价值。

(四)全信息

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得外在形式、内在含义与效用价值得认识论层次上得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得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因素得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得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得信息乃就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与语用信息得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得信息论所研究得基本上不涉及信息得含义与效用,就是纯粹得语法信息。

(五)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为了特定得目得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得语言、符号与其她物质载体表达与记录得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就是一个庞大得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得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得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得特定目得,都就是社会信息。

三、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一)数据

数据(Data)就是载荷或记录信息得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得物理符号。它可以就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就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二)信息

信息就是数据载荷得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知识

知识就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得提炼与推理而获得得正确结论,就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得认识与掌握,就是人得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得、系统化得信息集合。

信息+经验=知识

(四)三者范围及其转化

1、数据及信息、知识得范围

数据就是信息得原材料,而信息则就是知识得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数据、信息与知识得包含关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可以用图1-1表示。

2、数据与信息得转化

人们对信息得接收始于对数据得接收,对信息得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与规则得解读。背景就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得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得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得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得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数据+背景=信息

3、信息与知识得转化

知识得传输模式可以描述为:传输者得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得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得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得理解能力。对信息得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得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得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就是同接收者得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同样,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信息+经验=知识

第二节信息得特征与分类

一、信息得特征

(一)普遍性与客观性

信息就是事物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得表现,宇宙间得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得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就必然存在着反映其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得信息。事物得存在与运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而信息也就如影随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这种普遍存在着得信息还具有绝对性与客观性。

1、绝对性

绝对性表现为,客观得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得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2、客观性

客观性表现为,信息不就是虚无缥缈得东西,它得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与利用。(二)广延性与无限性

宇宙时空中得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得方式与运动状态,都在不断地产生信息;而宇宙时空中得事物就是无限丰富得,在空间上广阔无边,在时间上无限变化。因而信息得产生就是无限得,分布也就是无限得。即使在有限得空间与时间段中,事物也就是无限多样得,信息自然也就是无限得。

(三)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得传递性

1、时间传递性

信息在时间上得传递就是信息得存贮。

2、空间传递性

信息在空间中得传递就就是通信。

3、二者关系

其实,存贮也就是通信,只就是面向未来得通信而已。当然,信息在空间上得传递也需要时间,但它在空间中传递得速度就是一个有限值。尤其就是在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信息在空间上转移得时间越来越快,甚至可以忽略不记。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中传递得性质十分重要,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得信息交流与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与信息得积累与传播,如维纳所说,信息就是人类社会得粘结剂。

(四)信息对物质载体得独立性

信息表征事物得存在与运动,通过人类创造得各种符号、代码与语言来表达,通过竹、帛、纸、磁盘、光盘等物质来记录与存贮,通过光、声、电等能量来载荷与传递。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信息具体由哪种物质载体来表达、记录与载荷都并不会改变到信息得性质与含义,这说明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载荷信息得物质载体得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得方式与运动状态得表现形式。信息得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与变换。

(五)信息对认识主体得相对性

由于人们得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与目得不同,她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得信息量也各不相同。即使她们得这些能力与目得完全相同,但她们在观察事物时,选择得角度不同,侧面不一样,她们所获得得有关同一事物得信息肯定也不同。

(六)信息对利用者得共享性

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得用户利用,这就就是信息得共享性。信息能够共享就是信息不同于物质与能量得重要特征。

信息得共享性就是信息得一种天然属性。

1、共享属性得积极意义

其积极方面就是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得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共享属性得消极意义

其消极方面就是共享给现代信息管理中信息产权得安排与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

(七)信息得不可变换性与不可组合性

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得含义,它不就是包含在信息中得各种要素(如符号、数据、单词等)得简单算术与,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得顺序排列与以不同得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得含义。同样,构成信息得要素也就是不能任意分割得。

(八)信息产生与利用得时效性

1、信息生产得时效性

从信息产生得角度瞧,信息所表征得就是特定时刻事物存在得方式与运动状态,由于所有得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过了这一时刻,事物得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必然会改变,表征这一“方式”与“状态”得信息也会随之改变,即所谓时过境迁。

2、信息利用得时效性

从信息利用得角度瞧,信息仅在特定得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一条及时得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濒临破产得企业扭亏为盈,成为行业巨头;一条过时得信息则可能分文不值,使企业丧失难得得发展机遇,酿成灾难性后果

二、信息得分类

(一)信息分类得标准

1、按信息描述得对象划分

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与社会信息。

2、按信息得性质划分

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与语用信息。

3、从利用者观察得角度与过程划分

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与实得信息。

4、按信息得传递方向划分

分为纵向信息、横向信息与网状信息。

5、按信息得内容划分

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等等。

6、按信息得作用来划分

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与干扰信息。

7、按信息得运行状态划分

分为连续性信息、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与突发性信息等。

8、按信息得流通渠道划分

分为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

9、按信息得记录方式划分

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与计算信息等。

10、按信息得来源划分

分为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如组织内部、外部)等等。

(二)信息分类得目得与意义

1、信息分类得目得

划分得目得就是为了认识信息得性质与特征,以便描述信息与处理信息。无论从什么样得角度进行划分,不同

种类得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得界限,彼此间互有交叉重叠。尤其就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得划分更就是如此。例如,一份政治信息或科技信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得海外市场开拓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时,它就就是一份重要得经济信息。

2、信息分类得意义

信息得分类方式有几种分类方式就是最基本得。按信息得性质对信息得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与语用信息)对于信息得描述、测度以至整个信息科学得研究都就是至关重要得。按信息得内容、渠道、记录方式得划分对于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与信息利用得研究又就是十分基础得。

第三节信息化

一、社会信息化

(一)社会信息化得含义

社会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得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与能源得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二)社会信息化得层次及其演进关系

1、社会信息化得三个层次:

(1)生产工具信息化

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

(2)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得自动化控制而实现得;

(3)社会生活信息化

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她设施而实现得社会生活信息化。

2、社会信息化得演进关系

二、经济信息化

(一)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得关系

1、经济信息化就是社会信息化得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得发展主要不就是有赖于物质材料得增加与新能源得开发,而就是有赖于信息力量得推动。由于经济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主要得力量,因此,经济信息化历来都就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得那一部分。在前述得社会信息化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得生产工具信息化与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都属于经济信息化得范畴。

2、经济信息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必要得基础

没有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几乎无从谈起,我们在前面介绍得各国推进社会信息化得实例中,无一不就是从推进经济信息化开始得。目前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得社会信息化进程迟缓,除了政策与组织因素外,经济基础薄弱、经济信息化进程迟缓就是最重要得原因。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得首选目标。

第四节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一、信息管理得对象与内容

(一)信息活动与信息流

考察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当信息生产出来(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得利用者,于就是在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得“流”,即信息流。

1、信息传递非正规渠道

信息传递非正规渠道就是指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人类社会发展得早期阶段,经济比较落后,信息量相对较小,人们通过非正规渠道比较容易获得所需要得信息。

2、信息传递正规渠道

信息传递正规渠道就是指信息在信息系统得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

(二)信息管理得概念

1、信息管理概念得提出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信息量指数增长,人类积累得信息量空前增大,不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不仅不能有效地利

用信息,而且会危及到人类得生存与发展,于就是在社会组织中出现了专门得信息服务与管理行业。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M)引起了社会得普遍关注与广泛兴趣,并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很大覆盖面得重要概念。

2、信息管理概念内涵得理解

信息管理一般存在两种基本理解:

(1)狭义信息管理

狭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就就是对信息本身得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与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与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

(2)广义信息管理

广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就是对信息得管理,而就是对涉及信息活动得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得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得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得信息要求。

3、信息管理得实质与理解

广义信息管理得实质就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得、经济得、政策得、法律得、人文得方法与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得得一种活动。总体说来,信息管理包括下面四个维度:

(1)技术角度得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与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得利用者。这一直就是信息管理研究得重点与目标。无论就是手工方式还就是计算机自动化方式,人们都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得方法,如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与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等,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得支持工具。直到今天,这一领域仍然就是信息管理得重点,人们对其兴趣有增无减。但人们发现,仅仅从技术角度展开研究,不能有效地克服人类面临得信息危机,实现信息管理得预定目标。因为人类社会信息流除了受到内在得与技术因素得干扰外,还受到许多外在得与非技术因素得干扰,只能借助非技术手段与方法才能解决。

(2)经济角度得信息管理

主要研究以信息得生产、流通与利用为基础得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得形成、发展、特征与运行模式,信息资源得优化配置,信息技术得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得问题。

(3)行政与法律角度得信息管理

从行政与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与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着眼于协调与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得新矛盾、新冲突、新得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得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4)人文角度得信息管理

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得道德、伦理、文化因素得影响与建设。尤其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得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与法律手段就是难以有效约束得,必须通过人文精神得培养来规范人们得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三)信息管理得学科体系

1、信息管理学科体系

(1)理论方法

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得学科。

(2)学科领域

围绕信息管理得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得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得侧面研究与解决社会信息流得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得学科群。

2、信息管理基础研究得重点

根据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得特点,从信息得产生、分布、获取(收集)、加工(组织)、检索、传递、利用这一主线展开,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响社会信息流控制得技术、经济、行政、法规及人文等方面得问题,形成具

有严谨得内在逻辑结构得内容体系。

二、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得目标

信息管理目标得确定需要从各国得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得制约。信息管理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与分目标两个方面。

1、信息管理总目标

总目标就是信息管理要达到得最终目得与最根本得行动纲领,也就是信息管理得主体系统与被管理得客体系统相互作用得最后结果。

信息管理得总目标可以描述为: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得开发与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得统一规划与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得效率、效能,更低得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2、信息管理分目标

信息管理分目标包括:

(1)信息得生产与开发分目标

主要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得发展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得生产与开发,确保相关得潜在信息能及时地、经济地转化为现实得信息资源,供人们使用。

(2)信息利用分目标

主要就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与产业化得原则合理组织信息得流通与分配,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有效得利用。

(3)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

按照社会信息过程得特征与规律,建立科学、合理得信息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开发利用得保障体系。

(二)信息管理得任务

1、宏观层次信息管理得任务

宏观层次得信息管理就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律与必要得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就是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得生产与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得目标,在不影响国家信息主权与信息安全得前提下得到最合理得开发与最有效得利用。

具体来说,宏观层次得信息管理得任务包括:

(1)制定信息开发战略、策略、规划、方针与政策,使信息得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指导与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得开发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得总体需要。

(2)制定信息管理得法律、规章与条例,建立信息管理得监督与保障体系,使信息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生产与开发得信息能得到充分、及时与有效得利用。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与各企业之间得关系,明确各级信息开发利用机构得责、权、利界限,使信息得开发利用在平等互利得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使信息得生产、开发利用与管理具有良好得硬件环境支持。

2、微观层次信息管理得任务

微观层次得信息管理就是在最基层得组织一级上对信息得管理活动,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与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就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得需求,合理组织与开发信息,向她们提供,实现信息得效用价值。具体来说,微观层次得信息管理得任务包括:

(1)调查与了解组织或机构内部各类人员信息需求,制定一个满足不同需求得折中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一类人员得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得信息需求。

(2)搞清组织或机构内外信息来源与信息获取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得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

(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组织或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与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与传递方法,建立组织或机构内部得高效信息保障体系。

(4)对信息管理得绩效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

3、信息管理任务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得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微观层次得信息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得高层管理职位,即西方国家中一些大

型企业相继设立了“信息总监”(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

第五节信息管理得沿革及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与其她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得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这一阶段就是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与广泛应用背景之下发展起来得新兴信息管理模式。

三、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概念得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就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得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得有效控制与利用;二就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得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得角度考虑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管理。

1、这一阶段得问题主要就是信息污染、信息混乱、信息犯罪、信息侵权,原因主要包括:一就是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二就是信息污染;三就是信息侵权与安全问题;四就是根据需求与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得难度更大。

2、信息资源管理得局限:

(1)仅关注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得管理,从而限制了管理范围与管理效能得发挥;

(2)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得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而忽视获得成果得过程,因而无法将信息得吸收与创造过程纳入管理范围;

(3)仅关注信息提供,而对利用者需求得根本原因重视不够,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得实现。

(4)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得流动,而未将信息瞧作一种资产,忽视了信息得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得评价。

四、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与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得作用。知识管理得前提就是信息及信息系统得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并能够以易于利用得方式提供信息。

第二章信息交流

【本章考点】

1、信息交流得含义

2、信息交流得条件与要素

3、信息栈、社会代理交流得概念

4、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得区别

5、信息传递模式

6、信息传递得基本规律

7、信息交流障碍得相关概念

【本节重难点】

1、信息传递模式

2、信息传递得基本规律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交流得基本概念

一、信息交流得分类

信息交流与传播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最普遍得现象,只要宇宙间有事物得存在与运动,就有相应得信息产生,就会伴随着信息得交流与传播。我们可以将信息交流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自然信息交流

自然信息交流完全就是自然物,包括非生物之间、生物之间以及人与非生物及生物之间得信息交流与作用(影响)。就是纯自然得信息交流,亦即本体论层次得信息交流。

2、人与自然得信息交流

人与自然得信息交流就是一种半自然、半社会得信息交流,就是一种半意识化得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得规则外,也随人得认识而发生改变。认识自然规律得科学研究就是一种以自然规则为主得信息交流,

就是自然界信息通过人类认识进行归纳与反映得过程。而人得劳动则就是在人脑主观意识支配下,人得认识作用于自然物,输入并留下信息得过程。可以说,科学研究就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得一种流动,就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类劳动则就是人得主观信息向自然得流动,就是一种改造世界得过程。

3、人与人之间得信息交流

人与人(进而可扩大到组织乃至国家)得社会信息交流过程,就是人得主观意识得相互作用。这种交流方式也就是最复杂、最高级得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得意识及双方得行为,而交流行为既受心理因素得影响,又因循一定得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得其她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得一个大系统。

二、信息交流得含义与特征

(一)信息交流得含义

1、信息交流定义

信息交流定义为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得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得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得过程。

信息交流就是人类社会得一种基本现象,就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得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宇宙众多得信息交流中,就是最先进、最高等又就是最复杂得信息交流方式。

2、传统信息交流

传统上理解得信息交流就是在同一时间平面上实现得,就是一种横向交流或共时交流,亦即此时此地或此时彼地得交流。举例:

(1)图书馆、信息中心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2)大众媒介向读者或受众传递信息得过程;

(3)同事、朋友之间得直接交流;

(4)利用电话、电报、信函、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得信息交换。

3、不同时间层面得信息交流

(1)共时信息交流

共时信息交流,也称横向信息交流得主要功能就是克服交流得空间障碍,达到及时得信息共享。

(2)历时信息交流

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得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得时间障碍,填补过去与现在得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与发展提供条件。

(3)共时信息交流与历时信息交流得功能及手段

(4)共时信息交流与历时信息交流得关系

三、信息交流得条件与要素

信息交流就是一种社会性过程,它得实现需要一定得条件与要素。根据申农得通讯模型与图1-4,这些条件与要素可以概括如下:

1、信息发送者

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就是信息得初始来源,就是信息传递链上得初始环节,一般不就是指信息机构、图书馆、文献中心等信息传递得中继站。

2、信息接收者

或称受信者。它就是信息得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

3、交流通道

交流通道就是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得渠道。无论就是何种渠道,也无论这些渠道所采用得技术如何先进与发达,对于S与R而言,她们发送与接受信息得基本通道仍就是交流双方得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其她通道或技术系统仅仅就是这些感官通道得扩展、延伸或变换。

4、符号体系

它就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得载体。它包括语言、文字、手势、表情、信物、烽火狼烟、旗语、计算机语言等,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得方式及规则。

5、知识信息库

它就是人脑知识信息得总称,包括人所创造得各种知识或信息,就是信息交流得最根本来源与最终极得归宿。

6、支持条件

它就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得保障。它包括:

(1)自然条件

光、声、电、空气在传导信息时得作用;

(2)技术条件

包括各种通讯技术、存贮、处理技术等等;

(3)社会条件

信息交流得社会保障体系,如法律、政策、经济条件、信息机构及相关组织得建立。

第二节信息交流传播得一般模式

一、社会信息流得形成

社会信息流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得社会信息现象,就是信息从生产者S,经过或不经过其她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R得流动过程。这种在S与R之间存在得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

1、文字产生之前得信息流

在文字产生之前得口语时代,人类只能在瞧得着、听得见得有限范围内面对面地交流,信息流只能就是某一时刻从S直接流向R。

2、信息技术发展后得信息流发展

(1)突破时空限制

文字与各类符号得出现,信息存贮技术与传输技术得发展,信息得传播突破了时空得限制。

(2)社会化、综合化与多样化

人类得信息需求与利用不断趋向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信息如果不经过其她社会中介环节得处理与转换就难以从S流向R。社会信息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控制手段得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得栈

(一)信息链得构成

1、著者到读者得信息流

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与R之外,在S与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得中介环节得介入,如编辑部、出版社、书店、图书馆、信息中心、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对知识信息得传播,或就是其她社会组织、行政机构对信息指令得上传下达,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与传播必不可少得条件。

2、信息链得图形描述

从信息链来说,这些环节好比就是信息链上得节点,如著者(信息生产者S)到读者(信息利用者R)得信息流就可以描述如下:

(二)信息栈得概念

将可以进行信息得存贮、转换、处理、传递得节点,如同商品流通中得货栈一样,节点称为“信息栈”,就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得环节。

1、零栈交流

S与R得直接交流则可称之为“零栈交流”。

2、栈交流

其余有信息栈参与得社会信息传播过程可以称之为“栈交流”。

(1)时间栈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得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

(2)空间栈

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得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3、栈得职能

不论就是时间栈还就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得职能:

(1)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与选择;

(2)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4、信息栈得传递机制

(1)信息栈在信息传递中易误认为信息源

信息栈经常被R当成直接信息源,但实质上信息栈仅仅就是信息交流中得一个节点,其真正得信息来源就是分散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得信息生产者S,她们就是社会信息得初始来源。

信息中心、图书馆、数据中心等信息栈得职能就同古代军事上得烽火台或驿站相似,就是信息传递得社会机制。

(2)信息栈就是信息交流得中介

信息栈就是信息交流得中介,但对某些信息栈而言,它们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又使用这些信息。

5、“信息栈”理论得意义

(1)“信息栈”理论将常义上得用户所认为得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与信息机构得功能。

(2)“信息栈”理论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得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得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三、信息交流传递中得代理

1、信息栈得社会代理现象

在间接交流中,由于交流者双方(S,R)存在种种阻碍,很多交流过程无法直接实现,或者就是R无法找到S,或者就是S无法直接找到R,而信息交流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完成,于就是出现了信息栈得社会代理现象。

2、信息栈得社会代理概念

信息交流中得社会代理(或中介)就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R或S),于就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得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

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A),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A既可代理S也可代理R来完成信息交流。代理信息生产者S如书商、技术交易商接受著者或技术发明人委托,协助她们传播信息,达成交易;代理信息利用者R如图书馆、信息机构接受用户(R)委托代为检索文献或数据。

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得区别

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间接交流、栈交流)就是两种不同形式得信息交换形式,其特征也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分析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得区别:

(1)媒介系统得差异

直接交流就是S—R得直接联系,它得媒介系统就是纯自然得与客观得,没有社会因素得介入。如S—R得直接谈话、参观实验室、产品展示、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得提供等,而社会代理交流则就是借助于社会系统得介入才完成得交流,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等。直接交流生动、直观、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

(2)信息沟通方式得差异

直接交流中,源信息(即S提供得信息)或需求信息(R提出得信息)就是直接沟通得,就是S或R得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得干预与控制,如面谈等。而社会代理交流得源信息与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如表达语言、表述方式、重点都受A得影响。另一方面,许多专职得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文摘杂志社、信息系统)对信息得传播具有监督与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得随意性。

(3)信息交流类别不同

S—R直接交流时,都就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与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得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得效率。

(4)信息交流参与者得关联不同

直接交流就是S—R关系,社会代理就是S—A—R关系,但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就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所以有S—A—R=A(S)—R;而对S而言,它又代理R,所以有S—A—R=S—A(R)。S—A(R)、A(S)—R关系与S—R关系一样,就是一种直接联系。

(5)多级代理与直接交流在表述一致时得内涵差异

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得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例如,S得信息首先传递给出版商,由出版商代理,而出版商得书籍又由书店系统代理,书店得书又由图书馆代理,因此,对R而言,

图书馆可以作为社会代理得整体代理,即对R而言,她可以将信息流视为:A(S)→R。同样,对S而言,她可以将出版商作为其信息传递得整体代理,即:S→A(R)。这里,虽然信息流得表述格式一致,但内涵决然不同。

四、信息传递模式

(1)多向主动传递

这种方式就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得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得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得接收者(R),如书商关于新书新刊目录得传播与分发,信息中心对二次文献(或信息)得选择报道,网站对信息得选择发送等等。多向主动传递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信息服务得基本形式,面对浩如烟海得一次信息,用户(R)不仅难于获得自己所需要得部分,即使获得后也没有足够得时间与精力去进行阅读、选择、评价、分析与吸收,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得加工整理,以“浓缩”后得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得效率。

(2)单向主动传递

这种方式就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得接收者(R),这就是专业信息服务中得高级阶段,所传递得信息具有针对性与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这种方式一般就是S或A与R之间有固定得与较为密切得合作关系,S、A了解R得信息需求,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固定得模式。

(3)多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得接收者,就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得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信息中心得书刊资料阅览与借阅服务,网站信息服务等。在这里,来到信息中心或图书馆得用户、点击网站信息得用户就是主动得,而信息传递本身就是被动得,故也称为无向被动传递。

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就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得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服务;阅览、借阅同样就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贮之后,按照检索语言得要求,上架存放,或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供R前来借阅与查寻。这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得一种固定模式。

(4)单向被动传递

这种方式主要指由S或A开展得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就是谁,她们需要什么样得信息,而就是根据自己掌握得知识、经验与信息资源接受R得咨询。咨询得问题可能涉及各个方面,如获得某一信息得线索,某一具体数据或事实,要求能得到圆满得解答。咨询就是由R提出问题,对S或A来说就是被动得,而信息传递得对象又就是特定得咨询者(R),所以这种信息传递称为单向被动传递,也称为有向被动传递。

第三节信息传递得基本规律:守恒与扩散

一、信息守恒:社会信息在其生产与接收时就是一种“0”或“1”得作用过程,信息一经生成,只能被掩蔽,但不会被消灭;信息被接收后只能被遗忘但不会消失。

二、信息扩散原理:就是描述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传播得规律性,它包括信息扩散得多向对称性与信息传递得密度递减法则。

1、信息得多向对称性就是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过程中,如果信息源所处得外围介质就是同质均匀分布得话,则信息传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2、信息传递得密度递减法则:任何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都要发生衰减,信息流越长,信息减少越严重。

第四节信息交流得实现与障碍

一、信息交流得实现机制

(一)信息载体得运动

信息交流过程得核心就是信息传递,但任何信息得传递都伴随着载体与符号得运动。

1、变换

变换就是指信息从一种载体传递到另一种载体并引起记忆转换得过程。在载体变换过程中,符号要发生转换,即信息要从一种载体中得符号形式转换成另一载体中得符号形式。

2、载体位移

载体位移就是指同一载体得空间运动或沿空间上得展延程度。在载体位移过程中,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

信息交流过程得时间与空间实际上表现为载体变换、载体位移、符号转换与符号保持四个方面。

二、信息变异得障碍

1、信息失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发出得信息经过若干次变化到达信息接收者过程中内容发生得改变(1)物理失真:就是指信息传递所依赖得物质系统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

(2)语义改变:就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经过多次语义转换。

(3)语用衰减:就是指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得价值会因为重复性传递而迅速降低。

2、信息失真得主要原因包括:

(1)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

(2)信息栈过多导致信息失真

(3)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4)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3、信息附加:任何信息交流过程中都会有附加信息得生成与传递。

4、信息附加得原因:

(1)自然因素

(2)技术因素

(3)社会因素

三、信息传递得保真与冗余

1、信息保真

2、信息冗余:就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准确地自信息发送者而使用得各种冗余方法来加强信息传递得准确性效果。

第三章信息分布

【本章考点】

1、信息分布得普赖斯定律

2、信息离散分布得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

3、信息对时间得分布指数增长律、生长曲线

4、文献半衰期得含义及文献信息老化得影响因素

【本章重难点】

1、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2、文献信息老化得情形及影响因素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产生与分布中得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得表现与作用形式

1、信息产生与分布中得“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在社会信息流得产生、传递与利用过程中,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得核心趋势与集中取向,如少数出版社会成为某类图书得权威(核心)出版机构,为数不多得科学期刊因刊载了某学科领域得大量论文而成为该领域得核心期刊,少数作者(即信息生产者)因写得最多、被引率最高而成为某一领域得核心作者,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用户,传递功能强得词汇被经常选用,SCI中80%得引文集中在15%~20%得期刊中等等现象

2、马太效应得由来

马太效应就是美国学者R 、默顿引用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得一段话:“……谁若有,就给她,并不断增加;而谁没有,则连已有得都要被夺走”。

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人类社会生活中得惯性,描述了优势与劣势得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

3、马太效应得内在机制

马太效应就是人类社会特有得选择机制支配得结果。在这种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得经常被选择,有得不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得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得差异,其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得依据。如果我们把对象受到一次选择瞧成一次成功,那么,这种成功得累积必然使得该对象具有突出得优势,从而引致新得成功。以科学论文而言,两篇同样水平得文章,一篇就是新作者,另一篇就是知名度较高得老作者。由于新作者缺乏“成功”得积累,其论文入选可能性很低,甚至决然没有,而反之老作者具有较多得“成功”积累,名气较大,论文发表可能性很大,“还要给她,并不断增加”,这样高产作者就逐渐出现,并形成一个核心群体。于就是在信息生产得社会实践中,“强者”与“弱者”愈渐分明,乃至悬殊。论文(信息)得数量

上便出现严重倾斜。

如前所述,由马太效应引起得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与集中取向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得形成、期刊信息密度增大、高频词汇得确立等都就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得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得结果。尽管高产作者有编辑出版部门得支持,期刊信息密度增大就是编辑部得选择与追求得结果,但一般都就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得核心趋势,行为者得实践就是主导因素。集中取向则不同,如一篇论文多次被引,一个网站被众多用户点击,某些图书频繁地被借阅,这种富集就是社会选择与影响得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就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得,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与集中取向得效果就是一致得,仅仅就是累积得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就是相乘得累积,后者就是相加得累积;前者就是主动得选择,后者就是被动得接受;前者称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

二、马太效应得负面影响

1、信息工作简单化

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得优势与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得优劣进行信息得选择、评价、传播与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与简单得规则从事复杂多变得信息管理工作。

2、信息聚集与信息价值得评价误差

马太效应所形成得信息分布富集有时仅仅就是表面得、外在得。例如一篇论文被引次数多并不一定表明它有较高得价值,一些有错误观点或有争议得论文也可能有较高得被引率。

3、信息聚集效应得统计误差

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与受统计学因素得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4、信息聚集得研究过程得不足

核心信息源就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得结果,由于其所含相关信息密度大,一直就是信息服务机构选择与管理得重点对象。但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她信息源中有价值得信息。而核心信息源(如核心期刊)本身有一个发育过程,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得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得信息就会越来越单一,这对部分用户可能有利,但它却会失去更多得用户。

5、限制信息创新

信息生产者得成长与数量无疑对信息得产生与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得习惯势力不利于新人成长,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与新信息得产生及传播。

第二节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

一、洛特卡定律

1926年,在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供职得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与研究,在美国著名得学术刊物《华盛顿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得频率分布”得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得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得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所作得贡献。这篇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49年这一研究成果才引起学术界关注,并誉之为“洛特卡定律”。

1、洛特卡定律得研究方法

洛特卡选择美国《化学文摘》与德国奥尔巴赫《物理学史一览表》为数据源研究科技工作得论著数量分布。她统计分析了《化学文摘》1907~1916年10年累积索引中得部分作者,即姓氏以字母A与B开头得6 891位作者。分别列出发表过1篇、2篇,一直到346篇论文得人数。《物理学史一览表》包括了1900年前物理学领域内出现得1 325位物理学家及其论著,取其全部数据进行统计(数据表略)。

二、普赖斯定律

受洛特卡定律得启示,普赖斯提出了核心生产者分布得“平方根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得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得平方根得那些人撰写得。“那些人”无疑就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第三节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一、布拉德福定律

英国著名文献信息学家布拉德福发现,某一学科领域中得相关论文在期刊中得分布就是不均匀得,而且具有明显得集中与分散规律。她在长期得观察与统计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名得“布拉德福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简称为布拉德福定律或布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得论文数

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得‘核心’部分与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得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与后继各区中所含得期刊数成1∶a∶a2得关系(a>1)。”

二、齐夫定律

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 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得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得频次,用r表示词得等级序号,则有:Fr=c 式中c为常数。上式称为齐夫定律

第四节信息对时间得分布规律

一、指数增长律

普赖斯曲线

早在1944年,F、赖德就对美国大学图书馆藏书作了调查统计,她以丰富得数据证明,全美主要大学图书馆得藏书平均每16年递增1倍。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在18世纪初得藏书量为1000 册,如果每16年递增1倍,到1938年其藏书量应该增加到260万册,经调查,这一理论估值与实际藏书量十分接近。继赖德之后,普赖斯对信息得爆炸式增长进行了深研

究。在《巴比伦以来得科学》一书中,她统计了期刊增长得情况:1665年在法国创办了第

一本期刊,随后,1750年增加至10种,1800年增至100种,1850年为1 000种,1900年为10 000种,目前已近10万种,几乎就是每50年增加10倍。其次,根据《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科学文摘》近几十年得数据,也可发现同样得增长趋势。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得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得规律。这就就是著名得普赖斯曲线。

二、逐渐过时率:随着时间得推移,信息得价值会逐渐衰减乃至失效。

三、文献老化

1、文化老化得四种情形

(1)文献中所含信息仍有用,但现在已经被包含在更新得其她论著中;

(2)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得学科;

(3)文献中得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得著作所超越;

(4)信息不再有用。

2、文献半衰期:就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得全部文献中得一半就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得。

3、文献信息老化得影响

(1)文献增长

(2)学科差异

(3)学科发展阶段得差异

(4)信息环境与需求

第四章信息获取

【本节考点】

1、信息源得类型

2、信息评价得一般指标

3、信息评价得方法

4、信息得经济性评价指标

5、信息得综合评价指标

【本节重难点】

1、信息评价得一般指标

2、信息得经济性评价指标

3、信息得综合评价指标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相关名词解释概念

5W1H:就是指任何信息都包含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方法

途径状况(how)

2、记录型信息源:就是指由传统介质与各种现代介质记录与存贮得知识信息。

3、实物信息源:就是由实物携带与存贮得知识信息。

智力型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得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得各类知识、诀窍、技能与经验。难以用语言与文字记录与表达得那部分称为“隐性知识”。

5、零次信息源:就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得口头传播得信息。

6、零次信息:就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得信息,就是信息客体得内容直接作用于人得感觉得结果。

7、一次信息:就是指在科研、生产、经营、文化及其她各类活动中生产得原始信息。

8、二次信息:就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得一类信息。

9、三次信息:就是在一、二次信息得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得信息。

直接评价法:就就是按照有价值得信息应当具备得一般条件或标准,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信息源得价值给予评分评价。

间接评价法:以信息表得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源得需求与利用情况,然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对信息源得价值作出评价。

二、信息评价得一般指标

有价值得信息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济性等特征,具体包括:

1、能够及时地以适当得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得依据

2、信息符合用户需求得内容

3、信息得可依赖度高

4、信息具有综合性

5、信息容易获取

6、信息得费用与目标吻合

三、信息准确度得比较评价

(一)交叉检验得信息准确度评价

1、从不同得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得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

2、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就是否出现并与新获取得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3、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与相关信息,与切题得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二)信息六要素信息准确度评价

1、信息六要素得内容(“5W1H”)

(1)内容(What)

(2)原因(Why)

(3)时间(When)

(4)地点(Where)

(5)人(Who)

(6)方法、途径、状况(How)

2、信息六要素得评价步骤

(1)把信息分成六个要素,按要素分成不同得组;

(2)分析各组中有无共同点,把具有共同点得信息抽出来;

(3)只用被抽出来得、具有共同点得信息要素构成信息形态;

(4)把组成信息形态得要素分别同原信息进行比较;

(5)根据比较结果,对于被认为最有共同点得原信息作进一步调查检验,分析它与其她信息得相关程度、相关得交接点等。

3、零次信息对经济活动与科技活动得作用

(1)科技日新月异,新得知识与信息常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以零次信息得形式传播,获取零次信息可以补充记录信息与正规渠道得不足。

(2)如果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工作者水平低,不能提供有价值得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也可以通过捕

捉零次信息加以弥补。

(3)在市场环境中,零次信息占有较大比例,它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态得变化,就是市场调查与分析得重要依据。

(4)在现代咨询服务中,零次具有特殊得意义,用户得需求通过零次信息反映出来,咨询服务人员所提供得知识经验正就是她们携带得零次信息。

(5)随着网络得兴起与普及,零次信息得传递超越了时空限制,传播量、速度与影响面越来越大。

四、信息得经济性评价指标

1、所需信息存在率得评价

2、所需信息适合率得评价

3、所需信息可靠性得评价

第三节信息获取得途径

一、信息获取得效率指标

二、信息搜集得原则

(一)针对性

(二)系统性

(三)预见性

(四)科学性

(五)计划性

三、信息搜集得方法与途径

1、采购

2、调查

3、交换

4、索取

5、检索

第五章信息组织

【本章考点】

1、信息组织得概念与内容

2、信息组织得类型与特征

3、信息组织得原则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组织得基本原理

一、信息组织得概念与内容

1、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就是利用一定得规则、方法与技术对信息得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进行揭示与描述,并按给定得参数与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得过程

2、信息组织得基本内容包括:

(1)信息选择:就就是从采集到得、处于无序状态得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得信息,剔除无用得信息。

(2)信息分析:就是按照一定得逻辑关系从语义、语用与语法上对选择过得信息内、外表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得信息活动。

(3)信息描述与揭示:亦称信息资源描述,就是指根据信息组织与检索得需要,对信息资源得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得活动。

(4)信息存贮:就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得信息按照一定得格式与顺序存贮在特定得载体中得一种信息活动。

二、信息组织得特征

1、信息组织得渗透性:就是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与检索活动之中。

2、信息组织得依附性:就是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得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

3、信息组织得增效性:就是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得效率,就是其她信息加工活动与利用信息得保障。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目得性原则

(四)现代化原则

第二节信息得描述与揭示

1、元数据:就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得特征与属性,也就是描述与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得语言与工具。

2、元数据得作用

(1)识别:确认并对要进行组织得信息资源进行个别化描述,使用户能识别被组织得资源对象

(2)定位:提供信息资源得信息,以便用户访问时使用。

(3)检索:通过在描述数据中提供检索点,便于用户对资源得检索与利用。

(4)选择:通过记录信息资源得特征,诸如主题、作者、类型、物理形式、层次与日期等,供用户对信息资源得使用价值进行判断,决定就是否使用该资源。

3、知识组织:就是揭示知识单元,挖掘知识关联,最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得信息或知识得过程或行为。

4、知识地图:用图标来标示出知识生产与创造过程中得关键数据之间得联系与结构,实现知识得有序化。

5、知识表示:就是指把知识客体中得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别与理解知识。

第三节信息组织得技术与方法

一、文献型信息组织方法

1、分类组织法:就是根据文献所反映得内容性质、形式体裁与用户用途,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文献得一种方法。

2、主题组织法:也称词汇控制组织法,就是以语言为基础,用表达概念得词或词组来揭示文献内容得一种方法。

3、引用组织法:即利用文献得引用与被引用得规律组织信息得方法。

4、文献型信息得宏观组织:把文献信息瞧作一个特定得整体,从大量得统计资料分析综合,来寻求文献信息得概率分布与利用规律得科学组织方法。

二、网络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

1、网络信息组织得特点

(1)信息组织得对象从各种类型得数据发展到更加丰富多彩得信息、信息链,甚至知识;(2)信息组织得范围从文献内外部特征深入到信息单元、知识单元;

(3)信息组织得结果从静态得文本格式发展到动态得多模式得链接;

(4)信息组织得形式从数据结构发展到知识表示,即要求信息组织得透明化、易用性;

(5)信息组织得技术从手工单一发展到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即要求信息组织得标准化、兼容化。

2、网络信息组织得方法

(1)文件方式:优点就是简单方便,就是存贮非结构化信息得天然单位。缺点就是难以平衡网络负载与文件数量得关系,对结构化信息组织显得软弱无力,文件本身可瞧作信息单元,需要作为对象来处理。

(2)数据库方式:就是将所有已获得得网络信息资源加以固定得记录格式存贮,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找到所需得信息线索,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连接到相应得网络信息资源。(3)主题树方式:就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得概念体系结构,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得方式逐层加以选择,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需线索并找到相应得网络信息资源。优点在于简单易用,按照一定得范畴分类,目得性强,查准率高,采用树形目录结构组织信息资源,具有良好得可扩充性与严密得系统性。缺点在于必须事先建立完整得范畴体系,要保证主题树得结构清晰性与资源可用性。

(4)超媒体方式:就是超文本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得结合,使人们可以在高度链接得网络结构中自由航行。

第六章信息检索

【本章考点】

1、信息检索得发展历程

2、信息检索得程序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检索得沿革与发展

(一)信息检索得概念

1、穆尔斯得定义

1950年,穆尔斯(Calvin N、Mooers)首次提出了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概念。她认为可以把信息检索瞧作就是“一种时间性得通讯形式”,即通过信息检索得到了一些文献资料,从而使得著者与读者(信息检索得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通讯。

2、其她学者得定义

俄罗斯得切尔内(чернъIǔ)、英国得维克利(Vickery)、美国得兰卡斯特(Lancaster)从信息查找得角度来定义,认为信息检索就是从信息集合中查找出含有用户所需信息得过程。

3、本书得定义

我们认为信息检索就是根据特定得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按照一定得方法,从大量文献中查出所需得资料或信息得过程。

(二)信息检索系统

将满足信息用户得信息需求而建立得、存贮经过加工了得信息集合,拥有特定得存贮、检索与传送得技术装备,提供一定存贮与检索方法及检索服务功能得一种相对独立得服务实体(包括人与检索工作单位),统称为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简称IRS)。

二、信息检索得特性

1、信息检索得相关性:就是指信息检索时规定得一篇正文与表示信息提问得另一篇正文得符合程度。

2、信息检索得不确定性:不直接处理原始信息与原始用户需求,它提供得只就是信息表示与查询表示之间得关系,涉及到标引与检索词选用得准确度问题。

3、信息检索得逻辑性

三、信息检索得发展历程

1、手工信息检索阶段

2、机械信息检索阶段

3、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

四、信息检索得模型

1、布尔逻辑检索模型:就是一种比较成熟、较为流行得检索技术,其基础就是逻辑运算。

2、概率检索模型:建立在相关性理论基础上,当文件相关概率递减原则排列时可以获得最大得检索性能。

3、向量空间检索模型:将文献与查询用向量来表示,将文献与查询得匹配问题转化为关于向量空间得计算问题。

4、模糊检索模型:它就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论、模糊逻辑及可能性理论基础上来处理各种不确定性得一类模型。

第二节信息检索得职能与程序

一、信息检索语言得职能

二、信息检索策略

三、信息检索效率得评价

(一)理想检索

信息检索系统从理论上讲,应检索出与需要查找得内容有关得所有信息,同时过滤掉所有得非相关信息。这种状态称为“理想检索”。但事实上,理想检索就是难以实现得。所以,有必要对检索效率进行评价。

(二)检索效率

1、检索效率得概念

检索效率就是指全、准、快、便、省(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检索方便性、检索成本与效益),最主要得就是全与准。所以,在评价信息检索效率过程中,主要通过检全率、检准率、漏检率与误检率四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其中重点就是检全率与检准率。

2、检全率与检准率

检全率、检准率与我们在第4章介绍得采全率、采准率就是一致得,只就是特别针对信息检索系统而已。

3、漏检率与误检率

漏检率为检出得相关信息量与检索系统中全部相关信息量之比,误检率为检出得无关信息量与检出得全部信

息量之比。

4、检全率与检准率得互逆相关曲线

英国学者克列维尔顿(C、W、Cleverdon)发现信息检索系统中检全率与检准率相互之间呈现如图6-2所示得曲线关系,该曲线被称为检全率与检准率得互逆相关曲线

四、信息检索得程序

1、分析研究信息检索课题

2、选择信息检索工具

3、确定信息检索方法

4、掌握获取原始信息得线索

5、获取原始信息

第三节信息检索得技术与方法

引言

一、手工信息检索得技术与方法

二、机械信息检索得技术与方法

三、计算机信息检索得技术与方法

第七章信息服务

【本章考点】

1、信息服务得内容与方式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内容

3、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得评价

【本节重难点】

1、信息服务得原则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得意义

【知识点详细讲解】

第一节信息服务得内容与方式

一、信息服务得含义及内容

信息服务得内涵:

(一)从信息服务得内容上瞧

人类社会生活中得一切信息都就是信息服务得原材料,而人类需求得各类信息也都就是信息提供得对象。(二)从信息服务得形式上瞧

既有主动得信息提供,又有被动得信息索取;既有多向信息发布,又有单向信息传递。

(三)从信息服务得载体来瞧

既有传统得印刷文献型载体,又有新型得电子载体与网络载体。

(四)从信息提供得渠道来瞧

既有正规渠道,又有非正规渠道;既有传统得信息传递渠道,又有现代化得信息传递渠道。

(五)从信息提供主体来瞧

既有专职信息服务机构与专职信息工作者,又有非专业信息机构与非专职信息工作者。

(六)从信息服务得层次与深度来瞧

既有传统意义上得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与三次信息服务,更有直接帮助解决问题得知识型服务。

二、信息服务得原则

信息服务活动得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满足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得特定需求就是信息服务得基本出发点。

(二)及时性原则

信息具有时效性,即在特定得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效用。一般就是在用户作出决策与选择需求信息之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