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69.80 KB
- 文档页数:9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积2.学习如何使用近似方法计算积3.能够灵活应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和课件2.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2.教师提问:你们是否知道积的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解释和示例演示(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积的概念:当我们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数的积。
如何利用近似方法计算积的问题?2.教师通过实际示例演示如何使用近似方法计算积。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积问题,如2.5×3.6的计算,然后通过将这两个数四舍五入到整数,再进行计算,以此来说明近似方法的使用。
三、近似方法的应用(25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近似方法计算积,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如:校园草地面积为15.8米乘以8.3米,请用近似方法计算出草地的面积。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解答这些问题。
3.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并供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四、解决实际问题(25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近似方法计算积,并解释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如:一个游泳池的长为3米,宽为1.5米,深为0.8米,请用近似方法计算出游泳池的容积。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解答这些问题。
3.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并供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灵活运用近似方法计算积,并且要注意结果的合理性。
2.教师提问:除了近似方法,你们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计算积吗?请举例说明。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积的近似值相关的练习题。
2.提醒学生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思考,正确使用近似方法,并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积,并学会了如何使用近似方法计算积。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0.12×61.6×54×0.2560×0.5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1.2×=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①怎样列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积的近似值》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第 12~13 例 1、例 2、堂活以及三中相关。
【教学目标】1、掌握求的近似的方法,能根据情况理解近似的意。
2、能利用原有的求小数近似数的来主学求的近似。
3、通分析、等方法,一步理解的近似的意。
【教学过程】一、情景,趣引入教:你回家了上个月家里用了多少水?知道我当地每吨水多少元?学生 1:每吨水 3. 45 元。
学生 2:我家用了 6 吨。
学生 3:我家用了 5 吨。
⋯⋯教:怎么算你家多少水?学生:知道每吨水的价,用价乘用水量就得价。
教:在算一算你家上个月多少元的水。
学生独立解答、。
教:李奶奶家也水了,我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例 1 情景)教:你能帮李奶奶算一算多少元水?学生独立解答,教巡了解学生解答情况,不同解法的同学,估有以下几种解法。
学生 1:我是算的: 3. 45×8. 5= 14. 875(元),所以李奶奶29. 325 元的水。
学生 2:我是算的: 3. 45× 8. 5= 14. 875(元), 29. 325 元≈ 29. 33 元,所以李奶奶29. 33 元元的水。
教:在出了两种不同的算方法,大家想一想,你成哪种?什么?学生 1:我同意第 1 种答案,因我算出的果也是29. 33 元。
学生 2:我第 2 种答案正确。
因29. 325 元就是 29 元 3 角 2 分 5⋯⋯我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所以李奶奶29. 33 元的水。
教:大家分表了自己的看法,到底哪一解法呢?就是我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的近似” 。
(板:的近似)二、体感悟教:才大家算出的果,什么必求近似呢?学生 1:人民的最小位是分,在收付金,通常只能算到“分”。
而 5 厘没法付,所以要把小数点后面第 3 位个“ 5”收起来,等于14. 88 元。
学生 2:我可以把分以下的省略,等于14. 88 元。
学生 3:我把“分”以后的数作“1”收起来。
⋯⋯教:大家哪一种建好?学生分、。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积的近似值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掌握计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2. 计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3. 应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需要用到积的近似值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以及计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讲解与点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2. 计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3. 应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积的近似值,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一些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计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够应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购物时估算总价、烹饪时调整食谱分量等,让学生意识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如果你需要买2.3千克的苹果,每千克5元,你该如何快速估算总价?”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感受到学习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
教案标题:积的近似值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乘积的近似值。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位法、去尾法。
2. 计算乘积的近似值。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运算规则,复习乘法的性质。
2. 提问:如何计算乘积的近似值?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a. 四舍五入法:将乘数或被乘数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数,然后进行乘法运算。
b. 进位法:将乘数或被乘数进位到最近的整数,然后进行乘法运算。
c. 去尾法:将乘数或被乘数去掉小数部分,然后进行乘法运算。
2. 示例:a. 3.2 × 4 ≈ 12(四舍五入法)b. 3.8 × 5 ≈ 20(进位法)c. 5.6 × 3 ≈ 15(去尾法)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练习题如下:a. 2.5 × 6 ≈ ____b. 4.7 × 8 ≈ ____c. 6.3 × 5 ≈ ____四、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将求积的近似值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购物、计量等。
2. 示例:小明购买水果,苹果每千克3.6元,他买了2.8千克,请计算他需要支付多少钱。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强调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计算能力。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避免死记硬背。
2. 鼓励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多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实际应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积的近似值》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设计:积的近似值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 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需要估算总价等,引出积的近似值这个概念。
(二)讲授新课
1. 介绍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当乘数中有一个或多个是近似值时,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积的近似值。
2. 讲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主要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
具体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已知5.8×3.1≈?,请用四舍五入法求其近似值。
(四)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积的近似值的概念以及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积的近似值的求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
可以利用教科书、练习册、网络资源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以上就是《积的近似值》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计算积的近似值教案及教学方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了解如何计算积的近似值;2.掌握计算积的典型方法;3.学会应用计算积的方法练习计算;4.培养学生自学、自己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积的典型方法。
教学难点:将计算积的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计算积的近似值计算积的近似值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一般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圆整法:当需要计算的数较复杂时,可以使用圆整法进行近似计算。
比如,计算 4.31 × 9.9 时可以将其圆整为 4.3 × 10。
(2)分解法:将一个数分解成若干个数相乘的式,再对每个数分别计算其近似值,最后将所有近似值相乘即为该数的近似值。
比如,计算 2.3 × 7.8 时可以将其分解为 2 × 7 × 1.1 × 1.1。
2.计算积的典型方法(1)竖式乘法:竖式乘法是数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计算积的方法,适用范围广。
竖式乘法的步骤是:先将乘数和被乘数竖着写成两个竖行,然后从右到左计算每一位的积,最后把所有的积相加得到结果。
竖式乘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便于计算。
缺点是速度较慢,容易出错。
(2)底数相同的加减法:当需要计算的两个数底数相同时,可以选择使用底数相同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比如,计算 75 × 54 时可以将其转化为 (70+5) × (50+4)。
(3)连乘法:当需要计算的数中含有很多数时,使用连乘法进行计算可以比较快捷。
比如,计算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时可以使用 2 × 9 × 3 × 8 × 4 × 7 × 5 × 6。
3.计算积的实际应用计算积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很多应用。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材p11例6及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育人理念。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四舍五入”。
教学难点: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生活中有时需要很准确的数字,但是有些时候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确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那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值呢?(用“四舍五入”法)(出示如下表格)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0954.3071.先思考再回答:(1)怎么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应各是多少?指生回答。
2.揭题: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激趣谈话: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经过训练后的警犬,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获很多案件,比如追捕逃犯、搜查违禁品等。
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1)学生自主回答。
(2)师补充: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出示: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追问: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计算出算式的积。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完整版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积的近似值是小数乘法的内容一部分,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计算中的估算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积的近似值”是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三节的内容。
安排在小数乘法之后。
教材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求积的近似值,选用了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第二是根据生活经验取积的近似值。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估算最后一环,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估算的实际问题奠定一生的基础(三)学生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积的近似值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点移动规律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整数近似数等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分析总结规律。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对小数点的变化过程中用0占位的理解。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从生活出发,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并用近似数表示结果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3)感受求积的近似值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说明自己确定的近似值合理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值》教研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值》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利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对求一个数的近似值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难点:理解在求积的近似值时,为什么要进行四舍五入。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分组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商场举行优惠活动,一件商品原价200元,现进行8折优惠,请问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讲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数,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其近似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求积的近似值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场合会用到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范围。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积的近似值9篇积的近似值 1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
(小黑板出示)2.51x0.7 2.51x5 2.51x5.7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
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0.25×0.73 40.32×403完成后,学生交流。
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0.25×0.73×40.32×403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3.18×1.6≈ ( )积的近似值 2教学目标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口算0.21×0.4 3×0.6 2.5×4 0.17-0.080.2×0.3 1.2×0.05 0.43×20 0.5÷10(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0.384(保留一位小数) 2.859(保留两位小数)3.4(保留整数) 7.996(保留两位小数)二、导入新课教师谈话:王红的妈妈是单位的采购员,她为单位购买了如下商品,商店为她出具了一张发票.出示图片:发票,里面数据没填全,你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写完整吗?(学生试做)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三、指导探索(一)出示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4.计算下面各题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五、巩固练习(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四)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是2.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六、课后作业(一)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七、板书设计————“四舍五入法”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教学设计点评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求出积的近似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买了 25 千克的西红柿,每千克 36 元,妈妈应付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5×36 = 9(元)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需要算出精确值,只需要求出一个近似值就可以了。
那么,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呢?从而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1)介绍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求出积的精确值,只需要求出它的近似值。
例如,在计算商品的总价时,通常会保留到“分”,这时候就需要求出积的近似值。
(2)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出示例 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 0049 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 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引导学生列式:0049×45 = 2205(亿个)提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怎么做呢?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教师讲解: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
如果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大于或等于 5,就向前一位进 1;如果小于 5,就舍去。
在 2205 中,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 0,小于 5,所以舍去,得到 22。
强调: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准确的积,再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如: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4×17 086×54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积的近似值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技能: - 掌握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运用积的近似值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 小黑板/白板及粉笔/马克笔; - 印刷好的教学材料:《积的近似值计算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一道与积的近似值相关的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玛丽做了一个数学题,她需要计算$2.3 \\times 4.6$,但她不会两位数的乘法,她该怎么办?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近似值来计算乘法。
接着,教师详细讲解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包括四舍五入法、估算法和科学计数法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
3. 理解与实践(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积的近似值计算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学生可以借助教学材料上的练习题,或者自行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求解问题,并鼓励他们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和讨论。
4. 展示与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向全班解释他们所选择的计算方法的优劣势。
全班同学可以对其他小组的答案进行提问和批评。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他们的计算方法。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积的近似值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鼓励他们在课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积的近似值的计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来掌握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积的基本定义以及应用场景
•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理解如何利用近似值得到最终答案•掌握一定的估算技巧,并能够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
1.积概念的引导
2.简单的乘法计算
3.近似值的应用
4.基本的估算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的定义及其应用
2.学会利用近似值计算
3.掌握基本的估算技巧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近似值进行乘法计算
2.如何合理运用估算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和预备知识
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定义和应用;
2.给出例子,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近似值进行乘法计算;
第二步:核心内容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介绍乘法计算方法,如何运用近似值进行乘法计算,并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2.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方式后,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估算技巧,并进行实践。
第三步:深化学习
1.让学生在不做具体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大小来判断哪个结果是否合理;
2.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近似值进行乘法计算,并带领他们进行实践练习;
3.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总结和掌握估算技巧,并在课下进行独立复习与巩固。
教学评价:
1.合理利用近似值进行计算;
2.熟练掌握基本的估算技巧;
3.能够正确判断合理的计算结果。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设计,我深刻认识到,做好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只有理解积的定义和应用、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和估算技巧,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并引导他们进行实践练习,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积的近似值是小数乘法的内容一部分,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计算中的估算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值”是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三节的内容。
安排在小数乘法之后。
教材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求积的近似值,选用了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第二是根据生活经验取积的近似值。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估算最后一环,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估算的实际问题奠定一生的基础(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积的近似值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点移动规律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整数近似数等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分析总结规律。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对小数点的变化过程中用0占位的理解。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从生活出发,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并用近似数表示结果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3)感受求积的近似值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说明自己确定的近似值合理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
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
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巩固练习。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了解电费收据上的数学;收集常吃水果的含糖量;特别关注猕
猴桃的含糖量。
(积累生活经验,为课上学习做准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常吃水果。
看到这些水果,你想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展示学生收集的常吃水果的含糖量。
师:你发现了什么猕猴桃的含糖量怎样
(从学生感兴趣的水果入手,引出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了解水果的一些常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三)学习新课
1、最少含糖量问题
多媒体出示:书第14页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台秤上的数学信息;研究人员话语中的信息)
教师板书:猕猴桃每千克含糖0.08千克——0.14千克
师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每千克猕猴桃最少含糖0.08千克最多含糖0.14千克。
(重点让学生理解“每千克猕猴桃含糖0.08千克——0.14千克”的实际意义,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多媒体出示:“0.6千克猕猴桃至少含糖多少千克?”
师: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0.08×0.6
师:要求:先估计一下0.08×0.6的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在黑板书写。
学生自主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出现的计算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交流计算的方法。
师:0.08×0.6的积是三位小数而8×6积只有两位怎么办
生:在48的左边补一个0占位,在0的左边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写0。
教师边重点强调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的意义方法。
说明保留近似值的意义提出0.048要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结果是多少
讨论:0.048的小数部分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怎样取近似数?
(0.048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小数部分千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比5大,向百分位进1。
)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教师介绍“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
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最后求出0.08×0.6积的近似值。
0.08×0.6≈0.05千克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
2、最高含糖量问题。
出示问题2:0.6千克的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0.14×0.6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要求写出竖式,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指名板演
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讨论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关注后进生。
交流时,关注优秀生的表达,关注后进生的理解。
)
讨论“0.084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的问题。
0.14×0.6≈0.08千克。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方法,加深理解,同时兼顾后进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中的“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试做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保留近似数的。
(如果有学生保留一位小数得11.2元,老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说明国家计算电费不能出现一分的差错,所以要保留到分。
(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实际的生活。
同时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第1题填表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5题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熟练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四、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进一步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
六、作业
课本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了解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信息,自编题并解答。
(巩固取积近似数的方法,拓宽学生视野,积累数学经验。
)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积的近似值》教学体会
本节课《积的近似值》是小学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任务:了解电费收据上的数学;收集常吃水果的含糖量,特别关注猕猴桃的含糖量。
既积累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为课上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第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前两节已经掌握,这节课主要是熟练算法。
计算是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石。
因此在这个目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独立计算,学生板演的方式教学。
这样前两节学习好的学生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熟练了小数乘法分的方法,同时老师在巡视过程中,能及时的关注并辅导后进生学习。
这样安排学习过程,既
做到了课标的面向全体,有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二部分内容是新知,我通过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掌握这节课的重点。
通过求猕猴桃的最少含糖量的问题引导掌握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求最多含糖量的问题,熟练求积近似值的方法,同时及时辅导后进生。
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一定要联系实际。
这节课的设计,难点突破有方法,重点突出掌握好,学生学习有信心,课标精神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