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第一课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38 MB
- 文档页数:4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第一课时《参与公益》教案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关爱。
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或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
这些小小的行动都能传递出友善和爱心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改写:二、友善相待一)彼此关爱,相互帮助1、教师引导: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彼此关爱和帮助是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2、出示课本34页活动园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思考这幅图中餐馆老板为环卫工人提供了怎样的帮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位餐馆老板每天早上为所在区域的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这种行为充满了爱心和关爱,让人感动和敬佩。
预设: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虽然餐馆老板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他的关爱和爱心却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4、教师引导: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像餐馆老板那样提供免费早餐,但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小小的行动都能传递出友善和爱心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该多为他人着想,理解和感谢别人的帮助。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通过研究法律和社会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平等对待他们,维护他们的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美好。
一言一行。
(√)6.文明有礼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7.有些人缺乏公共意识,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妨碍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不利于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
这种行为需要我们共同反对。
判断:2.有钱人并不是不需要穷人的帮助。
(X)3.我们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研究和发扬美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7、出示课本38页阅读角的“容止格言”图片。
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
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天津南开中学容止格言的具体要求。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8、我们的国家总理周恩来就一直以此规范自己的衣着仪表和一言一行,并
持之以恒贯彻了一生。
相机出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仪表和言行举止。
9、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衣着仪表,还要规范
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体现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构建平等友善的和谐社会。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平等相待,构建
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彼此关爱,互相尊重,还需要我们自觉约束自己的
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
后
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之前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学习动力。
虽然学习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结果令人期待的。
现代社会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武装我们,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
正所谓,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只有把握住每一天,
不断的鞭策自己,奋力前行,成功始终是属于奋进的人。
只要坚持学习,成功必将属于你我。
我们也必将成为人生的赢家。
愿在好学奋进的道路上,你我结伴前行,相互搀扶、共同进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多彩。
携手同行,加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六课《我参与我奉献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参与我奉献序》(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目标、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做说课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我参与我奉献》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内容。
第二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懂得公共生活的有序和谐需要每个公民共同参与,重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本课由四个话题组成“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我设计了“服务社区”、“参与公益”这两个话题。
二、学情分析现阶段,孩子们收听了很多关于疫情的新闻,在担心之余,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感动。
广大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勇敢。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的无惧无畏呢?奉献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的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节课就让孩子们来切切实实的了解到什么是奉献,那我们又如何参与到其中。
清晰只要人人都伸出一点爱,奉献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就会把社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处处暖阳。
三、教学目标:1.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生活,主动承担社区事务。
2.多种形式参与公益活动,有效的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发挥公益的力量。
3.初步树立公民的责任意识,培养无私的奉献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等友善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小善汇聚成大爱。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受爱心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2、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o 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
6《我参与我奉献》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奉献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团队协作和奉献的过程。
3.能够表述出自己的奉献体验和感悟。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2.敬爱师长,尊重他人。
3.学会奉献,关注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奉献的概念和意义。
2.团队协作和奉献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团队协作和奉献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本课的主题:“我参与我奉献”。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奉献?为什么要奉献?2. 讲授(10分钟)1.讲解奉献的概念和意义。
2.介绍小组活动的任务和流程。
3. 活动(30分钟)1.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2.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项奉献行动,记录下整个过程,并准备分享。
3.学生需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你们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谁做出了奉献行为?是什么行为?–做出这个奉献行为的感受是什么?4. 分享和总结(10分钟)1.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奉献行动和感受。
2.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1.课件。
2.学生手册。
2. 评价方法1.学生自评。
2.教师评价。
五、作业通过小组讨论和自我反思,回答以下问题:1.我是如何参与团队协作的?2.我有哪些奉献行为?3.我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团队协作和奉献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也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小组在协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时我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第1课时《友善相待文明有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第一课时《友善相待文明有礼》。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我参与我奉献》是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三课,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 8 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第 9 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事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
本课设置了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友善相待",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儒要平等友善,需要各方合力关爱、帮助弱势群体。
第二部分"文明有礼",主要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人做到文明有礼。
第三部分"服务社区",让学生知道构建美好社区需要社区中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主动承担社区事务,还需要社区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使社区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第四部分"参与公益",让学生认识到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体会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激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愿望,将小善汇聚成大爱。
二、说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体系,但是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看待问题还比较片面,大多只关注到表面现象,很少去思考现象背后的价值问题,同时他们对于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还较为模糊。
6《我参与我奉献》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奉献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2.发现身边奉献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关爱社会的意识;3.认识爱心图标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组织者的爱心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奉献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奉献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关爱社会的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自主探究:学生自己讲述身边的奉献实例;2.学习:课文《我参与,我奉献》讲解并学习;3.课外拓展:爱心图标的了解。
教学方法1.通过情境教学方法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讲述身边的奉献实例,培养学生发现身边奉献的意识;2.结合多媒体资源,讲解课文《我参与,我奉献》;3.让学生观看爱心图标的背景视频,了解组织者的爱心活动;4.策略性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入课题。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奉献吗?请你们描述一下“奉献”二字代表的意思。
•学生:。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奉献的意识。
让学生围绕奉献的含义自由发言。
并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学习(30分钟)•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本节课的主题——《我参与,我奉献》。
通过多媒体PPT的展示,全面讲解并学习文中知识点。
哪些人叫做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有哪些?志愿者,就是报名参加某种活动或组织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多半是无报酬的。
志愿者的工作有:保卫,交通引导,现场服务,搭建舞台等等,他们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参加活动的人们能够有序、安全地参与。
•老师:大家知道什么是篮子吗?篮子,也就是捐赠一个篮子的物资或者一定数量的钱来抬苦人家,把公益的力量传承下去。
老师同学们,篮子公益活动已经累计募捐了3.5亿元,传递了2000余万人次的希望。
通过PPT的演示,讲解篮子公益活动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如何参与篮子公益活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