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高考仿真适应模拟(3)(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82.50 KB
- 文档页数:17
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高考适应性检测三)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悠久的市井小说,在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情致。
市井小说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有着传统的艺术精神,在市井民俗风情的描绘中,来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善于在传奇故事和细节描写中来突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符合传统的阅读趣味,使人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
市井小说在刻画人物、描摹市井风俗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小说那样,有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负载。
理想主义的浪漫激情、忧患意识及对改造国民性的探讨,都被淡化。
也不故作高雅,来俯视芸芸众生,嘲弄鄙视世俗。
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
这些作家都曾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的经历,对市民的生活、价值观念、情调趣味有着深切的了解。
但决不去媚俗,去迎合或是把玩市民的生活情趣,以市民的眼光未写市民。
而是以一种潇洒、豁达、不拘陈规的对市井文化既亲近又疏远的文人心态,化俗为雅,从而达到一种雅俗兼具的美学品格。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看,喜剧性是揭示事物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那些丑恶腐朽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和事,而又虚伪地冒充美好的、进步的企图,都可以通过喜剧的形式揭示出来。
市井小说对那些王公贵族、民国总统、封建遗老、军阀政客、破落户子弟的全部荒谬性,以喜剧的形式,毫不足惜地进行无情的讽刺、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以此来葬送那个旧的时代。
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保守落后因素、不良风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意在劝其改善,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告别。
喜剧性的审美效应,既能使读者发出愉悦的笑声,又使那些荒谬的、庸俗的、虚伪的、矫情的等应否定的一切,在笑声中被彻底撕毁,显示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追求。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江苏省南通等七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豁蒙楼的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石涛的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或许更能领略诗人当日的情思。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
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
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湖上的樱桃最出名。
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18. 下列句子中的“心思”和文中加点处的“心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一家人都欢天喜地的,可赵二妈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B. 客人们故意地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却没心思说笑。
C. 怎样绣?那姑娘的心思十分精巧,她的刺绣最栩栩如生。
D. 你不要白费心思了,我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不能答应你。
19. 假如文中画横线部分中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最想暗诵哪两句诗?请写出诗句并说明理由。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江苏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因为利益至上,让文学回到文学自身,在这个年代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形形色色的力量______,在文学的领地里横冲直撞。
但是,这种______的局面毕竟不能长此以往,否则会导致文学生态的严重______。
A.鸠占鹊巢鱼目混珠失衡B.占山为王鱼龙混杂失控C.占山为王鱼目混珠失控D.鸠占鹊巢鱼龙混杂失衡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的戏曲在世界戏剧中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有它自成一套的体系。
但是中国戏曲的体系究竟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弄清了体系,才能发展戏曲。
①这样讨论问题时才有所依据②到现在还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③你说你继承了传统,他说你脱离了传统④我希望有人能迅速写出几本谈中国戏曲体系的书⑤是一个有几段台词的什么别的东西⑥否则你说你写的是一个戏曲剧本,他说不是A.②③⑤④①⑥B.②④①⑥⑤③C.⑤②③④⑥①D.⑤④⑥③①②3.一位老年妇人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3分)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A.①挽伯母②挽岳母③挽母B.①挽岳母②挽母③挽伯母C.①挽母②挽伯母③挽岳母D.①挽伯母②挽母③挽岳母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学地理课本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
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
江苏省苏北三市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
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
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
《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
“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
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
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
“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
《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
…○…………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绝密★启用前2020年江苏省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三)语文试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________在一起的。
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________,直至晚清民国。
“家训”就像一位神情庄重严肃的老祖父,________地训导后世子孙,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
A .结合绵延不绝不厌其烦B .融合络绎不绝不厌其烦C .融合绵延不绝不胜其烦D .结合络绎不绝不胜其烦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
_______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
①“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
②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
③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
④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
⑤鲁迅就是这样。
⑥“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
A .①④③②⑤⑥B .⑥③⑤②④①C .①④⑤⑥③②D .⑥②④③⑤①3.下列有关天下名楼的对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②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③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绝密★启用前最新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语文★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 的文化底蕴。
北宋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父亲苏洵发奋苦读、勤于笔耕的美名▲ ,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文坛的影响更是超过了父亲,真可谓▲ 。
A. 深厚家喻户晓长江后浪推前浪B. 深厚不言而喻这山望着那山高C. 深重不言而喻长江后浪推前浪D. 深重家喻户晓这山望着那山高2.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光临古都洛阳!(导游对游客)B. 下一阶段的工作我已经安排好,如有疑问,欢迎垂询!(上级对员工)C. 这次回母校叨扰老师,耽搁您宝贵的时间,真不好意思!(学生对老师)D. 请记得按时服药,及时复诊,祝您早日康复!(医生对患者)3.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泰山风景区大门两侧的一组是①摘星捧日雄踞五岳之首蔚霞蒸云广纳万有之灵②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③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④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总是埋怨这世界太喧闹,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专注一个目标、一项事业。
怎样才能静下心来?▲ 。
▲ ,▲ 。
▲ ,▲ ,▲ 。
这世界的一切喧闹,原本都是心闹。
①世界再喧闹我们也要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响②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③静得听得见一根针掉落的声音时④关键看我们的内心⑤我们才能听得见内心的梦想和希望⑥只有当我们的心静了A. ①②⑥③⑤④B. ①⑥②③⑤④C. ④①②⑥③⑤D. ④⑥③⑤②①5. 下列对“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徽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会徽将篆体“老”字置于中心位置,点明协会工作与老年人有关。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基础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作为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整天读着政府档案馆中保存的文献。
看多了,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
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人生的厚壁。
他心如止水。
一切把戏他都已经,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九州幅裂,山河将崩,“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A.改头换面看穿了如指掌 B.脱胎换骨看穿如数家珍C.改头换面洞穿如数家珍 D.脱胎换骨洞穿了如指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
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脱胎换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
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2.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B.“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
”元旦佳节,南京梅花山上游人如织,人们兴致勃勃,陶醉在梅花朵朵的美景中。
C.“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弱肉强食有违时代潮流,穷兵黩武缔造不了和平,互谅互让才能带来稳定,坚定道义才能赢得持久安全。
D.“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
江苏省备考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
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
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
《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
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
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
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
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
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
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
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
“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
高三江苏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金榜提名砥砺前行B. 栩栩如生桎梏思想C. 一诺千金怙恶不悛D. 出类拔萃锱铢必较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D. 为了防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猎豹一样敏捷。
B.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灿烂。
C. 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
D. 所有选项都使用了比喻。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叫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B.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C. 他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欢笑。
D. 所有选项都使用了排比。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的未来。
B.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乐观?因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C. 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D. 所有选项都使用了设问。
答案:1.C 2.B 3.D 4.A 5.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______。
”是《论语》中孔子对学习态度的表述。
2. “_________,_________。
”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3. “_________,_________。
”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4. “_________,_________。
”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 “_________,_________。
”是《出师表》中的名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
答案: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考仿真适应模拟(三)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附加题)两部分。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________,怎样________,水还是一点一滴地________,这是挡不住的丧失。
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唯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
A.聚拢小心翼翼流淌B.靠拢谨小慎微流淌C.靠拢小心翼翼渗漏D.聚拢谨小慎微渗漏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真正的阅读也许并不在于你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而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
B.2015年备受期待和瞩目的情感剧《何以笙箫默》改编自顾漫的同名小说,并由顾漫亲自创作剧本,该剧在播出后获得一致好评。
C.据路透社消息报道,索尼CEO平井一夫正在考虑出售索尼的电视和手机业务,或者和外部公司设立合资公司运营,目前手机业务已成为索尼集团最大的拖累。
D.年轻的运动员们心怀国家,放眼世界,大力发挥了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终于夺得了乒乓球世锦赛的团体冠军。
3.已到古稀之年的陈老师受学生邀请参加聚会,不慎当众摔了一跤,虽然不是很重,但场面极为尴尬。
下列替陈老师打圆场的话,表达通顺、得体的一句是()(3分)A.陈老师年纪大了,走路摔跤是难免的,希望您以后走路要多加小心。
B.陈老师今天很高兴,被大家的热情倾倒,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吧!C.陈老师您没事吧,早知您腿脚不方便,我们就应该去您家接您来这里的。
D.陈老师,摔一跤没关系,您之前不是经常教导我们“人生一世哪有不摔跤的”吗?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恶性读书,等于恶性吃金鱼,而其起因是恶性考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譬如公司雇用人员修理机器,必考验其技术②但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便是恶性读书③有今日无与伦比的考试制度,才有今日无与伦比的恶性读书④考试本来有其用处⑤文官录用也必考验其学力,这自不必说A.③①⑤②④B.①⑤④②③C.④①⑤②③D.④②③①⑤5.阅读下面一组漫画,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个人需要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否则难以跨越人生的沟壑。
B.人生犹如一场赛跑,任何停息都会贻误领先的机会。
C.人生不可因现时的劳苦而懈怠,否则,将会错失日后走向幸福的良机。
D.过于小心谨慎,反而难以逾越人生的沟壑。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
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
师河南穆伯长。
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
挺之事先生益谨。
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
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
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
康节谨拜,悉受业。
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
”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
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
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
挺之独别近郊。
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
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
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
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
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
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
”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
延年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
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
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
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
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
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
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
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
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能受.《易》受:传授。
B.因.石曼卿致之曰因:通过。
C.曼卿报.师鲁曰报:上报。
D.丁.母忧丁:遭逢。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范忠献被贬去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3)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雪夜陈应松将寒冷凝聚得这么小,这么柔软,这么娇嫩,弱不禁风的雪,下起来了。
在无边无际的江汉平原上,雪如此密集均匀而来,就像瀑布一样倾泻,就像一个人无声地大哭,就像漫天的冤屈,就像一千万个神话中出现的场景。
肆无忌惮,千军万马,奔腾直下。
哦,这雪,已经难有这样的邂逅了,我用一本书和床头被子的组合来镇住这突来的打击。
一个听雪者,我的内心几乎翻腾。
我故意强装镇定,来掩饰我的慌张,仿佛等待恋人初来,深夜叩门。
一个聆听者,面对着广袤雪原的深邃和迷乱。
雪使大地失去了色彩——虽然是森冷赤贫、衣衫褴褛的冬日色彩,失去了河流和沟壑、村庄和池塘。
雪还使大地失去了所有的道路,但风雪中的夜归人找到了它。
“风雪夜归人”,这五个字,是茫茫古典诗歌中最为深邃的一句,你无论怎样都解不了其中那份美妙奇特的意境。
真是千里万里,千世万世,它穷尽了无数的话语和思想,让世界上所有的表达都黯然失色,味同嚼蜡。
因为还有风雪中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
我的命运,就像此刻的我,赶在大雪封堵路口前回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
虽然窗外一片混沌,黑夜变本加厉,让冬天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静静的雪夜。
可以喘一口气了。
一窗之隔,可雪落在离我很远的地方。
我坐拥一床棉被、一个床头、一本书。
雪下得这样大,有点猝不及防。
雪如此之多,太过奢侈了,太过奢侈了!不能这样,让惊喜来得太猛,排山倒海,让人还没有完全的准备。
天空太干净,就像大地深处的盐海,与我们的生活隔得太远。
这世上有如此之多的卑劣小人和肮脏交易,有如此之多被践踏的污渍和俗不可耐的建筑。
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必一片狼藉,包括人心。
雪的到来胜过传说,就像是从遥远旷野里流窜而来的一群巨兽,抖落着满身蓬松的毛。
太突然了,雪总是突然而至,又如此地与我们平日经受的生活不同,它的闯入,会让我们的心一个趔趄,一阵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