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生物学介绍及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1.77 MB
- 文档页数:10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随着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生物信息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关注。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高效地挖掘生物学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本文将简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进展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到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应用性和综合性。
以下分别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几个方面阐述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进展。
1、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演化和调控的学科。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癌症基因组图谱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组计划的推出,使得我们对基因组的认识愈发深入。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基因组学数据的存储和分析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生物信息学中的许多软件和算法得以应用。
例如,常用的序列比对工具 BLAST 和 ClustalW 在基因组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2、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蛋白质组成和功能的学科。
相比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所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更多。
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蛋白质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方面。
目前,生物信息学尤其是机器学习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研究蛋白质、核酸和细胞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其主要用于蛋白质的结构预测、构象分析、分子对接等方面。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出某个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这极大地促进了分子生物学和疾病治疗的研究。
4、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全面认识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它综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各种技术手段,以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来探索生物体的复杂机理。
食品科技多糖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郭 杰,贾国军,陶 蕾,王瑞雪(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多糖绿色安全,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生物多糖结构复杂,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的一级结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肿瘤、降血糖、抗辐射、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等作用,在保健、医药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两方面介绍了多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多糖;结构;生物学功能Research Progress on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PolysaccharidesGUO Jie, JIA Guojun, TAO Lei, WANG Ruixue(Lanzhou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Polysaccharide is green, safe and has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hic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polysaccharides is complex. At present, releva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polysaccharide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lysaccharides have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anti-tumor, hypoglycemic, anti radiation, enhancing immunity and antioxidation. They have a very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wo aspects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Keywords: polysaccharide; structure; biological function多糖(Polysaccharides)是一类由单糖为基本单位,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是构成生命体的4大生物大分子之一,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中作为信息受体参与多种信号传导[1]。
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进展药物研发是一项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一、什么是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研究蛋白质、核酸、多肽和其他生物分子结构的学科。
该领域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生物分子如何相互作用、调节和进行信号传递,以及如何造成疾病。
在结构生物学中,研究者使用多种技术来确定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包括结晶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晶体lography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生物分子的功能和性质,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信息。
二、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目标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目标蛋白质和潜在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确定药物的结构和位置,从而改善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2. 研究药效机制结构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药物与特定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研究药物的药效机制。
通过分析药物与目标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和位置,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互动过程,从而发展更准确的药物治疗方案。
3. 药物剂量和安全性评估结构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从而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通过对药物分子和潜在靶标蛋白质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对蛋白质的影响,从而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使用方法,并评估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三、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药物与目标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一种新颖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研究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年6月第4卷第3期Chin Med Biotechnol, June 2009, V ol. 4, No. 3 233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3.015 ·综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时辉宁,钟玉绪,丁日高,廖明阳蛋白水解失调是机体许多病理过程的主要特征,例如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等。
蛋白酶抑制剂在血液凝集、补体固定、纤维蛋白溶解、受精和胚胎形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1]。
大部分的蛋白酶抑制剂都具有多肽支架的特征,包括 Kunitz 家族、Kazal 家族、Serpin 家族和 Mucus 家族等[2],其中 Kunitz 家族即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由 20 多个成员组成,主要包括牛胰蛋白酶抑制剂(bovine pancreatic trypsin inhibitor,BPT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1)及其同系物 TFPI-2 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包含有一个或多个Kunitz 结构域(kunitz-type domain,KD)。
1994 年 Sprecher 等[3]报道发现一个新的 Kunitz 家族成员 cDNA 序列,通过原核表达、纯化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TFPI 相似,并可以抑制 XIIa 凝血因子复合物的形成,因此将其命名为 TFPI-2,又称胎盘蛋白-5(placental protein-5,PP5)。
TFPI-2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 ~ 36 000 的糖蛋白,由富含酸性氨基酸残基的 N 末端、3 个串联的 KD 和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的 C 末端组成,它主要通过 KD1 区发挥广谱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纤溶酶的酰胺分解活性和凝血酶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
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结构生物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结构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等。
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各种高分辨率技术的发展,结构生物学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single particl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是一种高分辨率结构生物学技术。
该技术可在几乎自然状态下,高分辨率地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
该技术与传统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技术(NMR)不同,前者需要高纯度的蛋白质晶体,后者对样品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而常规电子显微镜在高分辨率下又存在样品极易受损的问题。
相比之下,cryo-EM技术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的生物大分子样品,且在高分辨率下还能保持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自然状态。
近几年,随着谷歌的Deepmind公司研究人员开发了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的自动化软件Relion用于处理cryo-EM数据,从而加速、最大程度地自动化了数据处理的过程,使得cryo-EM技术更容易实现。
二、膜蛋白结构研究膜蛋白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负责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信号传导等功能。
在过去,由于其高度水溶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膜蛋白的结构研究相对困难,很少有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被得到。
但凭借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导入,在不同解析度下,越来越多的膜蛋白结构被揭示。
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机溶剂结构导向法(organic solvent modulation method)可被用于澄清膜蛋白的结构。
该方法将有机溶剂(如丙酮、甲醇、氯仿和戊酸)加入到膜蛋白样品中,利用溶剂的高度极性和疏水特性,对膜蛋白的结构进行一定的修饰,使其成为X射线晶体学和NMR方法所能解析的样品。
三、仿生学用于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仿生学是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等特征,并提取这些特性来设计、制造和应用新的材料、设备和系统的跨学科领域。
结构生物学的意义
1 结构生物学的重要性
结构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形状和结构的科学,它尤其重要,因为它允许我们了解生物体的复杂关系,以改善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有许多研究表明,许多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表现为生物分子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结构生物学是用于研究基因表达、疾病发病机制和抗病毒治疗方法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工具。
2 目前结构生物学的作用
先进的结构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和生物识别。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者可以识别和回答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如何调节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结构、发展疫苗和药物以及揭开许多疾病的病理机制。
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演变,并且可以用于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和其他生物技术。
3 结构生物学下一步发展
结构生物学还可以用于研究各种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如植物、微生物、动物和变异微生物。
此外,它可以被用来研究蛋白质之间的共同作用,用于生物传感和其他生物医学应用。
此外,与新的结构生物学技术结合,可以使其应用于研究体外合成,新药物发现等领域,从而推动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发展。
未来,结构生物学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解决重大疾病,而且还
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控制和调控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健康状态。
现代生物学进展资料近代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奠定了基础。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这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在物理学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成果也逐渐引进到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
到1900年,随着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到第二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生物学家更多地用实验手段和理化技术来考察生命过程,由于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等分支学科不断涌现,使生物科学研究逐渐集中到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上来。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上。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作实验,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自然科学中,生命科学将要成为带头学科,甚至预言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虽然目前对这些论断还有不同看法,但勿庸置疑,在21世纪生命科学将继续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对自然科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决不亚于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
假如过去生命科学曾得益于引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与技术而得到长足的发展,那么,未来生命科学将以特有的方式向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回报。
SPR技术和ITC技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摘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是通过不同分子或相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
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单纯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科研的基本要求,所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常用的SPR技术和ITC技术以及它们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SPR技术ITC技术结构生物学前言结构生物学是前个世纪后半叶才蓬勃发展起来的重要学科,通过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可以为生物大分子发挥生理功能的机理提供关键解释[1]。
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生物生命现象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更加精细地阐述生物反应发生的机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2]。
关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手段已有很多,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
SPR(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光学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与传统的生化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无需标记、灵敏准确、快速、能够实现在线连续检测等优点[3]。
此外,在生物体中的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像化学反应那样剧烈。
通过热力学研究,它能够在结合机制的阐明中起重要作用,为药物的设计提供合理的理论模型[4]。
为了研究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力,ITC(等温滴定量热分析)技术便应运而生,它在生物热力学模型的建立、蛋白质和配体的结合以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5]。
SPR技术SPR(表面等离子共振)是指在光波的作用下,在金属和电介质的交界面上形成的改变光波传输的谐振波[6]。
在介质(一般为玻璃)表面涂上一层金属薄膜(一般为金属),入射光在界面处发生全内反射时,产生的消逝波渗透到金属薄膜内,可以激发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使之产生等离子波。
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和波长在某一适当值时,表面等离子波与消逝波的频率和波数相等,此时两者将发生共振,入射光能量被吸收,反射光强大幅度减弱,可以从反射光强响应曲线看到一个最小的尖峰,此为共振峰,对应的入射角为SPR角[2]。
生物化学的新进展生物化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和分子机制的变化,对于理解生命现象以及开发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生物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包括新的技术和方法、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等,本文将对其中一些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基因组学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通过对基因组的解读和分析,人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还可以探索基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新兴的单细胞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基因组信息,从而加深了我们对生物体内生物化学过程的理解。
二、蛋白质组学的突破性进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功能分子,它们在调控生物过程、催化化学反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解析生物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功能的途径。
通过质谱和蛋白质芯片等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蛋白质结构、组成和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揭示蛋白质参与的生物化学途径和生物过程。
这对于研究疾病发生机制、药物开发以及个性化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代谢组学的推进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组成、变化及其与生理状态或疾病的关系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定,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内代谢途径的变化、代谢产物的积累或消耗等,进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代谢组学在肿瘤学、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为临床医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四、结构生物学的突破结构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与活性的学科,通过解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其功能和活性的机制。
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和电子显微镜等高分辨率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结构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大分子结构的科学,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构生物学的出现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学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工具。
而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中,关键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生命学中的许多过程,帮助我们解开生命学之谜。
一、X射线衍射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是解决结构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难题之一的技术。
它是通过将蛋白晶体置于X射线束的路径中进行照射,利用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来确定晶体内的原子位置。
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我们可以得到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获得大量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数据。
现代药物设计和生物技术的进展都离不开X射线衍射技术。
二、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解析大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动力学和相互作用。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确定大分子的三维构象,并揭示其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反应动力学。
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物质在生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是研究大分子结构的重要技术,在结构生物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电子显微技术可以用于测量生物大分子的纤维结构、薄片结构和表面形貌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电子显微技术,我们可以研究到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结构生物学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设计大分子结构的工具。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无数计算机程序,通过结合实验数据和计算模型,来进行高精度的模拟和计算。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以及预测蛋白质等大分子的3D结构。
它在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和开发中使用广泛,并为新药物的设计和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光学显微技术光学显微技术是一种在生物科学研究中运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利用高清晰度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非常小的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了解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药物研究也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
而在药物研究中,结构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设计和发现之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侧重介绍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三维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晶体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技术,以及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晶、高通量表达、纯化和晶体生长等方面。
通过分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生物学能够为药物发现和设计提供非常细致、准确的基础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二、结构生物学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在药物发现中,首先需要确认药物作用的靶点。
基于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结构生物学能够为药物研究人员提供非常精准的靶点信息。
通过解析蛋白质或核酸的三维结构,人们可以了解它们在细胞内的详细结构和运作方式,进而找到药物干扰其生理功能的准确位置。
例如,肿瘤药物Tazemetostat在研制之初,就应用了结构生物学的方法。
Tazemetostat是一种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它的研发初衷是针对恶性组织中存在的一种突变蛋白质EZH2。
研究人员利用结晶学技术,成功得到了EZH2结构的图谱,并且在其中观察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反应物位点。
这种位点成为了肿瘤组织中EZH2蛋白质的特异性靶点,Tazemetostat就能够通过作用于这个位点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三、结构生物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分子的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方法,可以不断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进而提高药物分子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例如,药物研究人员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确定出了苯二氮卓(Benzodiazepine)类药物的靶点存在于GABA-A受体上。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发出了一类新的、与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相比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Ganaxolone。
结构生物学的技术创新,解出了Ganaxolone与GABA-A受体的结合模式,并明确了它对受体的调节方式。
结构药理学新进展应战GPCR药物效果形式传统认知-P2Y1R的三维结构-- GPCR研讨范围的又一严重打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讨地址嘌呤能受体P2Y1R 结构生物学范围取得严重打破性展开,第一次测定了该受体蛋白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提示了P2Y1R 按捺剂分子的效果机理,为研讨医治血栓性疾病的新式药物供给了重要的按照,未来将敞开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药物研制的新方向。
研讨功效于北京时刻3月30日晚11点活着界尖端学术期刊 Nature 以长文 (Article) 的方式在线宣布,研讨论文的通信作者为吴蓓丽研讨员和赵强研讨员,榜首作者为博士研讨生张丹丹。
嘌呤能受体P2Y1R的三维结构。
两种按捺剂分子MRS2500和BPTU通过与受体蛋白中完全不同的两个位点结合抵达招架血栓组成的用意。
P2Y1R结构以灰色飘带和外表图显现,MRS2500和BPTU别离以紫红色和黄色球状模型显现。
(图片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Bridge研讨所的YekaterinaKadyshevskaya供给)血栓性疾病包括中风、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类疾病,是严重要挟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此刻,我国血栓性疾病患者超越1万万,发病率远高于其它疾病,且有逐年递加的趋势。
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病进程中,座落人体内血小板外表的两种重要的GPCR -- 嘌呤能受体P2Y1R 和P2Y12R 是影响血小板凝聚、致使血栓组成的要害因子,按捺这两种受体蛋白的活性可以有效地减缓血栓的生成,因此P2Y1R 和P2Y12R 是极为重要的抗血栓药物靶标,其按捺剂的研制是现今医药学研讨的热点之一。
此刻,上市的抗血栓药物主要以P2Y12R 为靶标,年销售额可达数十亿美元,可是这些靶向P2Y12R 的药物均存在一定的副效果,例如出血时刻较长、可致使患者呼吸困难等。
靶向P2Y1R 的药物研制此刻仍处于研制阶段,尚无药物成功上市,可是很多研讨标明,P2Y1R 按捺剂较P2Y12R 药物可明显缩短出血时刻,因此,P2Y1R 是此刻极具潜力的新式药物靶点。
结构生物学的新进展及其相关应用生物科学一直是综合性学科中的佼佼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们开始使用结构生物学这一分支来深入了解生物体内的诸多现象。
近年来,结构生物学发展迅速,其中新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和工具的引入让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研究生物机制,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这对分子医学和分子仿生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结构生物学的新进展及其相关应用。
一、Electron Cryo-microscopy (Cryo-EM) 电子冷冻显微镜传统的单晶X射线衍射和NMR(核磁共振)具有很多局限性和限制,其中包括需要大量优质样品和核酸蛋白复合物的完整性、结晶成分的制备和结晶条件的控制等。
Cryo-EM电子冷冻显微镜是一种新的技术,可以轻松地实现高分辨率结构测定,同时无需制备大量的晶体或保证低温度下的等分布。
电子冷冻显微镜技术的出现,使分子生物学家们获得了更多的样品资源,从中获取了更多有关分子结构和生物过程的信息。
近年来,电子显微镜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蛋白质晶体结构探索和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率成像方面。
用Cryo-EM电子冷冻显微镜得到的分辨率可以达到angstrom级别。
二、晶体学新技术现代结晶学的发展,使生物物理领域的研究者能够对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功能与调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较于传统方法,Glyco-Ripp就是其中一种有效能力之强的实验技术,用于提高维生素间转移糖基转移酶结晶的信噪比。
采用Glyco-Ripp 技术已在一些重要的维生素间转移糖基转移酶结构解析中应用,其中包括β-半乳糖苷酶等。
三、结构生物学的医学应用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医学价值。
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结构生物学对于药物发现和设计等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治疗癌症、疾病等,而结构生物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的思路和开发新型药物的机会。
植物多酚的结构及⽣物学活性的研究摘要:植物多酚是⼀类⼴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在⾃然界的储量⾮常丰富。
本⽂就⼏种⽐较常见的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功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关键词:植物多酚;功能活性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名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叶、果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质素。
⼈类对植物多酚的利⽤先于认识。
最初只发现动物⽪与某些植物⽤⽔⼀起浸泡后转变成⾰,⽽且这种⾰的特性来源于植物的“涩性”。
真正认识这种植物的涩性物质则是在18世纪末期,并在1796年由Seguin⾸次提出“单宁”⼀词以表⽰植物⽔浸提物中能使⽣⽪转变成⾰的“涩性”物质。
1962年Bate Smith定义“单宁是分⼦量500~3000的能沉淀⽣物碱、明胶及蛋⽩质的⽔溶性酚类化合物”。
之后,较多的⼯作集中于对植物单宁组分、结构以及基本性质的研究。
后来⼈们发现,⽆论从化学、⽣物、药学等⽅⾯的活性作⽤,还是从应⽤领域来看,有效成分不仅仅限于上述定义中的“单宁”。
1981年,Haslam根据单宁的分⼦结构及分⼦量提出“植物多酚”这⼀术语。
它包括了单宁及与单宁有⽣源关系的化合物。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外从多个领域、多种⾓度对植物多酚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研究。
1 ⼏种⽐较常见的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1.1 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类主要的化学成分。
它含量⾼(占总⼲物质的18%~36%),分布⼴(植株各器官都有,但主要集中于嫩叶和芽),变化⼤(受内外因的影响最⼤),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显著,是茶叶⽣物化学研究最⼴泛、最深⼊的⼀类物质。
茶多酚⼜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所含的⼀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的总称。
茶多酚为淡黄⾊⾄茶褐⾊的粉末或晶体,易溶于温⽔、⼄醇、甲醇、丙酮和⼄酸⼄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有吸湿性,耐热性好,在160℃⾷⽤油中添加茶多酚,30min后茶多酚仅降减25%,⾷⽤油的过氧化值(PV值)⼏乎不变,⽽未添加茶多酚的⾷⽤油过氧化值则增⼤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