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环京津贫困带发展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6.91 KB
- 文档页数:4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低碳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内容摘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低碳化发展是必然选择。
本文主要围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低碳旅游发展,分别从旅游环境、交通体系、政策支持、技术支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低碳旅游发展路径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世界各国一致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主要指由北京和天津出发,2小时左右车程能够达到的河北省环京津区域。
主要包括河北省环京津区域的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沧州等7个市所辖的57个县(市),国土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5.8%,聚集着河北省旅游资源的精华,其发展方式是否先进对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环京津低碳旅游产业带要借鉴其他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先进发展经验,从创造低碳旅游环境入手,构建旅游公共交通主导体系,制订低碳旅游发展规范,建立系统评测指标和标准,创建低碳旅游发展示范区,采用低碳技术,谋求环京津旅游带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协调好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产业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这些都是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低碳旅游发展路径(一)创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低碳旅游环境低碳旅游环境既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旅游心理,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也是向旅游者推广低碳理念的平台。
政府协同治理区域贫困问题研究——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作者:丁梦娇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第6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贫困的压力。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自201 1年起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国家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约为1.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1/10“1。
在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周围都存在一定范围的贫困地带,这些贫困地区与周围大城市发展差距很大,不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无论对大城市发展还是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都有抑制性作用。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后强调的精准扶贫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一、环京津贫困带的发展现状环京津贫困带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调研时发现并提出的。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 2014-2015)》梳理了中国14个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特征和规律,该报告将环京津贫困带放在‘燕山_太行山片区”,跨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总人口超千万,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该区域虽然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是仍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低、生态建设任务重等诸多挑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农村扶贫要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集中连片地区为主战场,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螬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计划、资金、措施、政策落到实处,全面加陕脱贫致富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又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区域的发展战略,并分别颁布了有关的实施意见。
由于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京津冀地区在一些领域均低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提出来的,2015年4月中央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对协同发展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等作出了部署。
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低碳经济是指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耗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因此,如何加快北京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对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第二章:北京市低碳经济现状2.1 低碳能源利用水平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推进低碳能源利用。
根据北京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总量将占全部能源消费的8.9%,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1.2GW,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GW。
此外,北京市也在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例如公共交通和出租车的新能源车辆比例不断提高,2018年底,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6万辆。
2.2 碳排放情况虽然北京市在积极推进低碳经济,但仍然面临较高的碳排放压力。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北京市年度碳排放量为5662.5万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
其中,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到了83%左右。
2.3 低碳经济政策措施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将新建住宅小区的建筑能耗指标,提高到“限额标准-50%”(即不高于限额标准的50%),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鼓励选用节能产品;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和绿化,鼓励企业、机构、社会团体建设“自有”绿地;对未达到规定节能标准的企业进行问责,提高违法成本等。
第三章: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3.1 低碳交通鼓励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例如出租车、公交车等。
加强交通管控,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程度,提高运营效率和乘车环境;加强城市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比例。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因素分解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共3篇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因素分解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1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该地区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
因此,研究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分解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因素。
目前,该地区最大的排放源来自于能源消耗。
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能源来源。
其次,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是排放较大的部分,分别占比不小。
还有,城市生活、建筑业和农业等方面也不容忽视,它们的排放也随着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
如何有效地减少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呢?这需要我们提出一些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首先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和高效。
京津冀地区可以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
其次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环保、低碳和高效的产业。
京津冀地区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降低传统产业的污染和能耗。
再者是优化城市规划,加强城市交通、建筑节能、垃圾处理等环节的治理,避免排放增加。
最后,需要推进社会绿色消费、生态环保教育宣传等方面,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因素分解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解碳排放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领域需要加大改造力度,从而减少碳排放。
同时,经济发展和环保并不是矛盾的,可以通过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实现两者的统一。
未来,京津冀地区应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交通和能源等行业。
要有效减少碳排放,需要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规划以及推进社会绿色消费等多方面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环京津贫困带旅游精准扶贫体系构建研究作者:宋伟,刘岱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21期“环京津贫困带”是指北京、天津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周围所围绕的相对集中贫困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补偿机制的缺乏等相关原因,使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和影响。
但从客观上来看,环京津贫困带也具备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良好的发展市场和发展潜能。
而下文就以旅游产业为例,对“环京津贫困带”旅游精准扶贫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的几点思考,希望对推动“环京津贫困带”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一点帮助。
1 “环京津贫困带”发展的特点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对“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明显加强,相关的扶贫政策和扶贫体系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区域经济呈现积极发展的态势。
但总体而言还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一是,自成体系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环保方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而且生态工程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不平衡,制约了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二是,京津大都市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
尽管如:唐山、保定地区收益较多,但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影响却较小,二者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三是,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垦殖。
区域人口众多,而经济水平又相对落后,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矛盾,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仅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甚至对供水安全和大气环境质量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2 “环京津贫困带”的成因京津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是不容置疑的。
强调对“环京津贫困带”产生的原因的深度分析,其实质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环京津贫困带”的发展特点,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突出对贫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格局的调整和创新。
客观来讲,“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京津保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建设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步推进,保定市低碳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
保定市作为京津冀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保定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保定市低碳经济建设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削减碳排放量保定市必须将减排作为自身发展的首要任务,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碳排放。
其中,能源结构调整是关键。
该市应该加快推广绿色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并利用新能源技术,如光伏、风力等,加强内部能源的清洁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应该鼓励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强化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工作,从而推进全面的减排工作。
二、加快转型升级保定市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产业链已经失去优势,而新兴产业也陆续兴起。
因此,保定市应该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从而摆脱传统的能耗型经济模式,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升级。
三、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保定市的城市绿色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部分。
该市应该加强生态建设,突出绿色产业导向,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和再利用。
同时,实施建筑节能、生态城市等工程,促进城市绿色化,加强城市绿色设施建设,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
保定市需要加强对环保政策宣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建立环保文化,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还应该打造环保品牌,鼓励公众购买节能环保产品,促进低碳消费,实现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定市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必须重视减排、转型升级、城市绿色发展以及环保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的统一。
区域发展DOI:10.19995/10-1617/F7.2024.03.173京津冀区域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李晨 李静(张家口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 要:绿色金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以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型至以技术和理念为主导的新型行业。
本文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不仅可以优化金融市场营销环境、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创新,还能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大助力,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绿色金融间存在内生逻辑。
就目前京津冀区域的发展现状而言,借助绿色金融刺激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绿色金融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绿色金融;产业结构调整;低碳经济;区域经济本文索引:李晨,李静.京津冀区域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商展经济,2024(03):173-176.中图分类号:F127;F061.5 文献标识码:A绿色金融涉及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协调共赢是近些年这一区域的核心发展目标,从风险把控角度考虑:首先,要解决三地因银企信息不对称、跨区域风险监管难等引发的问题,因此想要实现绿色金融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先构建一套风险协同机制,用以降低重大生态事件发生的概率,预防违约风险的爆发,提高京津冀三地项目和资金的安全性;其次,需将区域内的绿色项目信息、绿色企业和金融机构统一整编到由政府部门建立并管理的绿色企业(项目)库中,确保区域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1 绿色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1.1 绿色金融概述2016年,我国七部委于8月末正式公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并落实环境保护与改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及提升资源利用效能的经济行业及活动,面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不同领域及相关项目,提供与其需求匹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耦合关系困境的博弈分析%笪殷阿娜,邓思远(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1)眼摘要演自2005年环京津贫困带概念被提出到现在,环京津贫困带与周边地区收入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已陷入了缪尔达尔所述的“贫困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耦合关系目前呈现逆EKC 曲线倒退式特殊发展模式特征,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得出:环京津贫困带生态性贫困的现实特征是由于京津冀地方政府间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外部(中央)政策性施压造成的被动性短期进化稳定均衡,要实现生态环境与减贫良性互动发展,需要京津冀大区域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因此,提出了解决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困境关系的对策。
眼关键词演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博弈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3-0057-062005年8月17日,由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首先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指出:“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存在着环绕河北省的24个县(区)组成的贫困带,贫困人口达180.4万人”[1]。
这份报告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巨大震惊,由此国内开始对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查询中国文献数据库,关于环京津贫困带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共有536篇,其中以环京津贫困带为题目的仅有88篇。
纵观这些文献,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层面深入探讨了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现状、原因与发展对策,普遍认为自然与人为因素是造成环京津贫困带贫困问题的根源[2-5],提出了建立生态经济区、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旅游扶贫、政策扶持等经济发展对策[6-8]。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有关环京津贫困带贫困问题的研究视野较单一,就“贫困”而论“贫困”居多且研究方法多为宏观论述。
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并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背景下,有学者称:“如果把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比作木桶,环京津贫困带则是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