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2014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23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赏析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
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天际孤帆一叶舟”。
这是宋代伟大诗人苏轼在其诗作《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所写,描绘了开往广陵(今苏州一带)时一副夕阳西沉的感伤场景。
在苏轼时代,江南地区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是当时的经济发达地区,以苏州作为中心,以泗泾、昆山、吴江、同里、姑苏、太仓等地是古代江南水乡的组成部分,在当时更是眩目繁华之中。
广陵,古时称之为“苏州”,在江南文化圈中,也是其中重要的节点,处处都充满着浓浓的历史底蕴,其中苏堤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点。
沿着苏堤,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昆江景色,还可以参观一些古代文物,深受许多游客的喜爱。
苏轼曾提及“吴门外庙堂里,犹有旧时音乐多”,这是称赞江南文化和经济繁荣的最佳证明。
他还提及了“画中有桃李满门里,偏把旅游比同时”,这是展现江南文化多元性的佳话。
当时江南已经有着很多空前的繁荣,但也有着不情之忧,正如苏轼所写:“世事不久如昔时,何事暗把泪眼涩”。
他的这首诗反映出他对江南苏州的健康发展的热切期望。
可以说,苏轼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一首对江南的对往日美好的思念和希望永恒传承的诗篇。
它反映出了当时苏州文化氛围的繁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们一种思考和深刻理解古老江南文化特色的机会。
此外,《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更是为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从文化上对往日繁华留下思念,从环境上完善当今城市环境,从历史上把握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从发展上关注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文明社会。
聆听苏轼的这首诗歌,不仅能感受到他对古老江南的思念,更能感受到他对文明和传承的高瞻远瞩。
他的诗歌不仅是一部反映江南文化的作品,更是一部今人学习的重要佳篇。
只有当我们把这首诗歌看作一部可以传承和发扬的历史著作,重新审视这首诗,才能发现它真正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总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宋代江南繁华的文化和历史,更加以苏轼的诗歌,以贯彻传承这一古老文明的历史情怀,发扬其核心文化价值,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文化发展之路。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1]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2] ,维扬忆旧游 [3]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4] 。
【注释】[1]沧江:指桐庐江水呈暗绿色。
[2]建德:今属浙江,唐为睦州州治,故址在今建德市梅城镇,地处新安江与兰溪会流处。
非吾土:非己之故乡。
孟浩然为湖北襄阳人,故云。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3]维扬:扬州的别称。
《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惟:通“维”。
[4]海西头:扬州位于东海之西,故云。
隋炀帝《泛龙舟》:“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解读】桐庐,在今浙江省。
浙江北源新安江出安徽黄山,东南流至建德,与南源兰溪会合,东北流经桐庐县境,称桐庐江,亦称桐江。
广陵,即今江苏扬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原文及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作者: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满地沙场烽火愁。
长亭怅望星空去,只愿平安广陵州。
雁落寒河水如线,古城残梦恍如烟。
逝水飘忽人事散,唯有思念常相连。
扁舟悠悠江水宽,扬帆独自去征伴。
青山遥遥别离情,悔不听君相劝阻。
桐庐江畔旧时游,今朝眺望心难收。
烟波翠柳渡春水,帘外寒烟悄无声。
江南美,景色宜人,花开花谢人何处?桃李满天春意浓,多情别恋如焚火。
广陵州,故地重游,儿时记忆犹未遥。
琴瑟和鸣欢歌乐,今日依旧江流娇。
岁月匆匆如流水,梦魇纷纷似浮云。
怀念旧时场景在,愁绪萦绕心头痕。
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一首叙述作者在江南广陵州的旧游情怀的诗。
通过对江南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过往时光的回忆,表达出作者对故土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第一、二句,描绘沙场烽火的愁绪和怅望星空的心情,展现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追忆之情。
接着,第三、四句以及第五、六句,通过叙述寒河水如线和古城残梦如烟,表达了光阴虚度以及人事物换的无常,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之情。
然后,第七、八句以及第九、十句以扁舟和青山为象征,描绘了作者的出行和别离之情,抒发了对广陵州的念念不忘。
最后,最后两句通过对春水、烟波和思念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内心深深的眷恋之情。
孟浩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表达方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行为,将内心情感与外在景物相融合,给人以美感和共鸣。
诗中的沙场烽火、古城残梦、雁落寒河等形象都是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层次感,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整首诗以孟浩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他对广陵旧游的浓厚感情,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以及对过往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光和故土故人的无尽思念和眷恋之情。
读者在品味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深深的眷恋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能够从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中获得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鉴赏: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当
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
维扬,扬州的古称。
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
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古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翻译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前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8首。
此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
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
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
此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注释】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汉代,建德桐庐同属富春县。
此外以建德代指桐庐。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扬州的别称。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海西头:指扬州。
古扬州幅员广阔,东滨大海,在海之西,故云。
【翻译】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鉴赏】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
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
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
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及译文《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孟浩然〔唐代〕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
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简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山螟听猿愁②,沧江急夜流③。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上④,维扬忆旧游⑤。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⑥。
【注解】
①桐庐江:又称桐溪,经桐庐县流入桐江。
广陵:扬州。
旧游:故友。
②暝:昏暗。
③沧江:同苍江,指桐庐江。
④建德: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⑤维扬:扬州的别称。
⑥海西头:指扬州,古扬州幅员辽阔,东濒大海,故曰海西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赠友诗。
诗的前四句写景,有声有色,一气呵
成地描绘了一幅月色行舟的凄清画面:山暝猿啼,江流滔滔,树叶萧萧,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这也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后四句借景生情: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对友人深切怀念,因而热泪纵横。
全诗语言精妙,写景如画,感人至深。
孟浩然诗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译文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代:孟浩然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闻一作:听)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赏析】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
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赏析唐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通过对桐庐江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旧游广陵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山暝闻猿愁”,通过描绘山色昏暗,猿猴哀愁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哀愁的氛围。
“闻猿愁”一词,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愁绪,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客行悲故乡”,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客居他乡的惆怅之情。
诗人用“悲故乡”一词,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也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第三、四句“沧江急夜流”和“风帆一夜宿”,描绘了桐庐江夜晚的景象。
沧江急流,风帆停泊,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象赋予了生命,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漂泊不定,漂泊的生活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乡。
第五、六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描绘了
桐庐江畔的夜景。
明月高挂,清泉石上,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明月的光芒洒在松树上,清泉在石上潺潺流淌,这种宁静祥和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永夜猿声发”和“广陵秋月多”,诗人用“永夜猿声发”来呼应首句“山暝闻猿愁”,将夜晚的哀愁氛围延续到了最后。
而“广陵秋月多”则通过对广陵秋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旧游之地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桐庐江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旧游之地的思念之情,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