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17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结合心理分析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学者,他主要从事非正式咨询工作,以结合案例研究、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心理。
他曾经提出了人格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性格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2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内在力量的影响,人格由这些力量产生并影响,即三大欲望:性欲、自我欲望和安全欲望。
这里的欲望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即性欲是人们满足性欲望的基本动机,自我欲望是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基本动机,而安全欲望是人们追求安全和安定的基本动机。
3 欲望和安全防线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社会生物,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人需要维持欲望的平衡,即以牺牲部分欲望为代价来获得报酬。
然而,这些欲望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施压,于是人们会形成一种安全防线,以此来维持内部的欲望平衡。
4 人格三部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种定义复杂的人格三部分理论,他将人格划
分为:超我、意志和意识。
意志在压抑部分欲望活动时起着核心作用,负责维持和表达抑制欲望的机制;而超我则负责抑制和维持欲望的平衡。
5 结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基于欲望的平衡
和超我的意识控制上的。
通过控制试图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斗争,它给
人们带来了一种象征活动的理解,促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可控的和自
我意识的个体。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期,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特定的冲突有关。
1. 口腔期: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和焦虑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
婴儿通过吮吸和咀嚼来获得满足感,这也是他们的主要方式。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儿童2到4岁之间,主要涉及到控制和排泄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也是他们与父母和社会规则进行互动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缺乏自律等问题。
3. 繁殖期:繁殖期发生在儿童4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开始摹仿和学习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性别认同的困扰或者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别焦虑等。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成长和形成的框架。
通过不同阶段的冲突和满足,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因为它过于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并且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遗传和社会环境。
虽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被其他更全面的理论所取代,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匡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知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是由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人期。
婴儿期(出生至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发展感觉器官和身体技能。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满足和保护,以帮助他们感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幼儿期(2-6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发展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童年期(6-1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发展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这个阶段,童年期儿童开始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并且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青春期(12-18岁)是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意识和性身份。
在这个阶段,青春期青少年会经历许多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变化,并且开始寻求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成人期(18岁以上)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构。
在这个阶段,成年人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关系,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
认为人格是通过不断发展和成熟而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是由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
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
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病人所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或身体某些部位麻痹了)或神经症状(如恐惧、焦虑、强迫症等)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要治愈病症,弗洛伊德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生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问题、被压抑了的冲突带到意识中,病人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方式将最初的冲突情境说出来。
弗洛伊德以自由联想和释梦两种方法来挖掘病人的无意识。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
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中试图满足愿望和解决问题的产物,因而对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的无意识的一个窗口。
弗洛伊德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关于人格异常的人的幼年生活资料,通过分析,他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一般人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一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虽然性本能是天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它的本质是随着生理成熟而不断改变的。
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量即里比多(libido)就会慢慢地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去,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进入了另一崭新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心智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心理成分对个体行为和个体间关系的影响。
这三个心理成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个体的中介,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的内涵、相互关系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本我本我是人的内心中最原初、最基本的心理成分,它代表了个体的原始冲动与欲望,并且不受任何外部规范的约束。
本我所追求的是个体的生存需求和满足欲望的愿望,是个体的欲望与冲动的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主要包括两种力量: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使个体追求满足各种欲望和生理需求,如饥饿、性欲等;而死亡本能则使个体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解脱和放弃,包括自我毁灭的欲望。
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不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只为满足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二、自我自我是个体内在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自我主要通过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
现实原则要求个体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而道德原则则是由超我的规范所决定,要求个体符合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本我需求,还要考虑现实情况和道德规范。
自我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的心理成分,它通过意识和自我认知来评估和调控个体的行为。
三、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个体受到的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个体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
超我主要是由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家庭教育所内化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所构建的。
超我的形成主要在个体童年的早期,通过与父母和权威人物的关系建立起来。
超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潜在的影响和制约。
三个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但它不能直接满足这些欲望,需要通过自我和超我的调节;自我则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最初由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性格分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中提出的。
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经历过的潜意识,根椐乎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由于不同的经验而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三个自我理论指的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潜意识、压抑的意识和理性的意识。
潜意识是指一个人不经意之间内心最深处的思维和想法,它们通常是由记忆和情感组成的。
而压抑的意识则是指这些记忆和情感会在内心中自我抑制,而最终会形成一种抑制的意识。
最后,理性的意识则是指个人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时,会被自己的理性思维所抑制。
此外,弗洛伊德也强调,在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三个自我之间会有一种互相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主子关系”,即一个自我会把另外两个自我作为自己的主人或控制者,并会根据主子自我的思维来抑制另外两者。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一种内心的分裂和表象,是一个个体的三个自我之间的特殊关系,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行为表现。
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够有效地和平衡地管理这三个自我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对于个人自我认知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在未来建立更强大的自我认知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它不仅与个人的特殊特征有关,还与环境和外界的影响有关。
对于弗洛伊德而言,环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会对人的自我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有助于理解,自我的发展和形成是跟个人及其环境的互动有关的,这个互动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自我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也被视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会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内心思维活动,以及他们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机制。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
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GB6017.1-2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1,潜意识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
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一一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一一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