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蝶鞍的CT及MRI诊断与临床
- 格式:pdf
- 大小:88.39 KB
- 文档页数:2
磁共振空蝶鞍诊断标准
磁共振空蝶鞍诊断标准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蝶鞍的形态,医生会观察MRI图像中空蝶鞍的形态,包括大小、形状和位置等。
异常的空蝶鞍形态可能暗示患者存在颅咽管瘤或垂体瘤等疾病。
2. 垂体瘤的特征,对于垂体瘤,医生会关注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以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同时,垂体瘤在MRI图像上的信号特征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3. 颅咽管瘤的表现,对于颅咽管瘤,医生会关注肿瘤的生长方向、侵犯范围以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
MRI图像可以显示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鉴别颅咽管瘤与其他病变。
4. 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除了MRI图像的表现,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例如视力障碍、内分泌功能异常等。
总的来说,磁共振空蝶鞍诊断标准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
评估的,包括MRI图像的表现、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咽管瘤或垂体瘤,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空蝶鞍的诊断标准空蝶鞍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颅底部的蝶鞍区空洞扩大,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空蝶鞍,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这些诊断标准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临床症状空蝶鞍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视力障碍、下丘脑功能紊乱等。
头痛常为前额或枕部持续性钝痛,伴有颈部僵硬感。
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
下丘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性腺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二、影像学检查MRI是诊断空蝶鞍的主要手段,可以显示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改变。
常见的MRI表现包括:蝶鞍扩大、蝶鞍上缘骨硬化、蝶窦突出、鞍上鞍下区分前后翻覆等。
CT扫描可显示空蝶鞍扩大的范围和程度,利于评估病情。
三、激素水平检测由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是空蝶鞍的典型症状之一,因此对下丘脑激素的检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激素水平应该处于正常范围内,而在空蝶鞍患者中往往出现异常。
四、底物激活试验底物激活试验是评估蝶鞍功能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底物激活试验包括TRH试验、GHRH试验、LHRH试验等。
通过对底物的刺激,观察蝶鞍区激素的分泌情况,进而评估蝶鞍的功能状况。
五、组织活检组织活检可通过蝶鞍区的手术获取患者的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诊断。
该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创伤性,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十分有价值。
组织活检结果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空蝶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底物激活试验以及组织活检等。
这些诊断标准为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空蝶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效地帮助患者尽早进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作为一种罕见病,空蝶鞍的诊断和治疗依然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希望随着医学科技和临床经验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空蝶鞍,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
空蝶鞍ct诊断标准
空蝶鞍的CT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形态正常。
2. 球形对称性扩大,深蝶鞍,即深径大于前后径以上。
3. 呈杯形或四边形。
4. 约50%蝶鞍骨质侵蚀吸收。
5. %蝶鞍体积扩大。
6. 垂体高度MRI检查与CT的效果相仿,但可在横、冠、矢3相检查,脑脊液为更长T1及T2。
7. 完全性空蝶鞍的诊断标准:依据106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缺陷的妇女,经CT测定垂体容积及凹入鞍内的蝶网膜疝的结果,提出垂体容积150mm³的影像改变可作为完全性空蝶鞍的诊断标准。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蛛网膜囊肿、上皮样囊肿、垂体瘤囊性变、鞍内肿瘤及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具体应以医生意见为准。
空泡蝶鞍磁共振诊断标准1. 空泡蝶鞍概述空泡蝶鞍,又叫空泡型蝶鞍,是一种脑部的异常情况,常常在磁共振成像(MRI)中被发现。
简而言之,就是蝶鞍区域出现了空洞,这个区域本来是用来容纳脑部结构的。
1.1 何为蝶鞍蝶鞍是位于脑部的一个小小凹槽,就在眼睛上方的地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容纳垂体腺,调节体内激素的平衡。
想象成一个小小的"碗",脑部结构在这里“安家落户”。
1.2 为什么要关注空泡蝶鞍空泡蝶鞍的问题主要在于,它可能会影响到垂体腺的功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虽然它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现,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2. 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中的作用。
2.1 MRI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可以详细地展示脑部的内部结构。
简单来说,它就是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拍照”,显示出脑部的详细图像。
这种方式对空泡蝶鞍的诊断尤为关键,因为它能清晰地显示出蝶鞍的空洞情况。
2.2 诊断过程中的标准在MRI检查中,医生会重点观察蝶鞍区域是否出现了空洞。
通常,这些空洞在影像上显得比周围的组织要亮,这样就能快速发现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蝶鞍内的空洞直径大于5毫米,就会引起医生的特别关注。
3. 空泡蝶鞍的诊断标准3.1 影像学特征在MRI影像中,空泡蝶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蝶鞍区域要出现明显的空洞;其次,这些空洞需要与正常的蝶鞍结构有所区别,显得格外明显。
比如,正常的蝶鞍应该是均匀的,而出现空泡时,则会看到一个或多个较大的暗影区域。
3.2 临床表现虽然影像学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但有时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很重要。
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空泡蝶鞍而出现头痛、视力模糊或者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医生会结合这些临床表现,进一步确认诊断。
4. 处理与后续跟进4.1 治疗方案如果空泡蝶鞍没有引发明显的症状,医生可能会选择定期监测而不立即治疗。
对于那些已经产生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来调整蝶鞍区域的结构,减轻症状。
空蝶鞍综合征的眼部临床症状分析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王红义,李强,黄秀蓉,张薇【关键词】空蝶鞍综合征0引言空蝶鞍综合征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占位性症状及内分泌改变的一组综合征[1]。
我们报告1例空蝶鞍综合征出现眼部症状的病例,供眼科同道临床工作中借鉴参考。
1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6mo就诊。
6mo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自感双眼视物模糊,未予重视,以后双眼视力下降加重,即到当地医院治疗,曾做CT示:鞍区占位。
MRI示:空蝶鞍综合征。
于20090824来我院就诊,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眼科检查:右眼CF/20cm,左眼0.2(矫无助)。
右眼外斜40°,角膜有一云翳,前房中等深度,瞳孔圆,直径3.5mm,对光反射迟钝,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色白,视网膜反光增强,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A∶V=1∶2;左眼角膜上有多个云翳,余同右眼。
双眼眼压Tn。
入院行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暗区内见少许点状等回声,另在视乳头前方见一带状增强回声,总结意见:双眼视乳头水肿;磁共振示:蝶鞍内见较多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影,垂体较薄,未见异常强化,未见确切占位灶,总结意见:(1)空泡蝶鞍;(2)双侧下鼻甲肥大;(3)双侧上颌窦,筛窦炎;有高血压病史10mo余。
临床诊断:(1)双眼视神经萎缩;(2)空蝶鞍综合征;(3)高血压。
治疗给予改善全身微循环及营养视神经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自诉视力较入院稍有好转。
患者鞍区占位病变暂无手术指征,予以保守治疗,继续随诊观察。
2讨论空蝶鞍综合征又称空泡蝶鞍综合征,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蝶鞍内,蝶鞍扩大,垂体被压扁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CT或MRI检查时发现蝶鞍内实际上无实质性组织存在[2]。
MRI对空蝶鞍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空蝶鞍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Profil 0.2T开放型永磁磁共振扫描仪,对到我科行颅脑检查的2200例患者均观察其鞍区垂体的情况,对可疑空蝶鞍患者加扫矢状位、冠状位T1WI。
回顾性分析72例经MRI诊断空蝶鞍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空蝶鞍的发生率约 3.3%,男性空蝶鞍的平均发生率为 1.92%,女性为5.07 %。
空蝶鞍患者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垂体高度小于3mm,变扁紧贴于鞍底,垂体柄延长直达鞍底;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蝶鞍增大、鞍底下陷;鞍内为典型的长T l 、长T2脑脊液信号。
结论:空蝶鞍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 是空蝶鞍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法。
标签:空蝶鞍磁共振成像空蝶鞍是指鞍上的蛛网膜下腔经鞍隔疝入蝶鞍内,其中为脑脊液填充,使蝶鞍扩大变形,垂体受压变扁。
空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ESS)是指由于脑脊液进入鞍内以及脑脊液搏动致蝶鞍扩大,鞍内垂体组织被挤压而出现的症候群,包括头痛、视力障碍、脑脊液鼻漏、内分泌功能紊乱、高血压、肥胖等。
现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行颅脑检查而发现的空蝶鞍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临床提供的2200例颅脑行常规MRI 检查,男性1253例,女性947例,年龄10月~95岁,共发现空蝶鞍患者7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8例;年龄6~95岁,平均56.8岁。
1.2检查方法应用美国G E公司生产的Signa Profil 0.2T永磁开放型磁共振扫描仪,颅脑常规扫描为横轴位SET1WI、FSET2WI、FLAIR序列,对每一例颅脑扫描患者均观察矢状定位像及颅脑横轴位鞍区垂体情况,对可疑空蝶鞍者,加扫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TR/TE450/14ms,FOV20×20cm,矩阵256×160,NEX3次,层厚5mm,层间距1mm。
空蝶鞍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分析目的分析探讨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就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女性群体的发病率与分辨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空蝶鞍综合征于40~69岁年龄段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70岁群体(P<0.05)。
空蝶鞍综合征患者行MRI检查病症特异性明显高于CT检查影像特点。
结论空蝶鞍综合征于>40岁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群体;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伴有多种临床特点,基于患者临床病症给予MRI影像学检查与分析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标签:空蝶鞍综合征;MRI诊断;影像特点;临床特点空蝶鞍综合征主要是鞍隔出现缺损或垂体发生萎缩后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引起蝶鞍扩大[1]、垂体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病症。
空蝶鞍综合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另一类是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
现阶段,空蝶鞍综合征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生或发展与鞍隔先天性解剖变异、脑脊液压力、鞍区蛛网膜粘连、垂体病变、鞍内非肿瘤性囊肿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2]。
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1例,女性43例,年龄为31~85岁,平均年龄为(60.8±4.7)岁。
64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临床病症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57例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24例患者高血压,49例患者伴有眼部病症(主要表现为视野缩小、视力降低、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瞳孔异常及复视等[3])。
64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行催乳素、黄体生成素、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内分泌功能检查,其中5例患者伴有1~2项指标轻度异常;包括蝶鞍肿瘤手术后2例及鞍上肿瘤术后1例。
[深度学习]'空蝶鞍'的重要临床知识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空蝶鞍1空蝶鞍(empty sella)一词的定义为蛛网膜下腔延伸至蝶鞍内,因此蝶鞍内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填充了脑脊液,其实称其为“鞍内蛛网膜囊肿(intrasellar arachnoidocele)”更为准确,但“空蝶鞍”作为惯用词仍在使用。
2空蝶鞍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鞍内囊肿和坏死性垂体瘤。
空蝶鞍表现为蝶鞍内充满脑脊液,垂体柄延长并与位于鞍底的扁平状垂体相连。
垂体柄常被推挤至鞍背前方(图1),在MR矢状位T1加权像上显示较为清楚;而在T2加权像,因受脑脊液流动伪影的干扰而显示不清(图2)。
在鞍内囊肿或鞍内肿瘤中,则不会见到这种因脑脊液搏动而产生的流动伪影。
有时鞍隔可不完整。
影像学检查中常可发现空蝶鞍,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此空蝶鞍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头痛、视力障碍或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否与之有关?“部分性空蝶鞍”是真正的异常,还是在影像学检查报告中不必提及?需牢记,扁平型垂体,即部分性空蝶鞍,常见于老年人,且激素水平并无异常。
在有垂体肿瘤萎缩病史的患者中,无论自发性缩小,还是更常见的药物治疗、卒中、手术或放疗后,诊断继发性空蝶鞍较容易,这些患者的蝶鞍通常扩大。
但若不知道既往垂体发生了何种病理过程,则诊断继发性空蝶鞍就较为困难,继发性空蝶鞍可发生于产后垂体坏死、垂体炎或复杂型Rathke囊肿。
在这些患者中,蝶鞍形态可能是正常的。
大部分继发性空蝶鞍患者中,可见紧贴于鞍底的较小的正常垂体残余,伴或不伴激素水平下降。
垂体后叶可异位,或被推挤至鞍背,仅能在轴位T1加权像上观察到。
尿崩症罕见,但可见垂体柄阻断效应所致的轻度高催乳素血症(<50ng/ml)。
在较大的空蝶鞍中,视神经甚至第三脑室下部均可出现下垂,有时是引起视力症状的原因(图3)。
如果患者有头痛,往往与空蝶鞍无明确关联,除非存在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图4)。
骨质侵蚀可导致瘘口形成和脑脊液鼻漏(图5)。
空蝶鞍综合症的 MRI特征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空蝶鞍综合症63例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与年龄分布以及18-30岁、31-60岁和61-70岁的发病率。
结果:MRI检查可见患者的蝶鞍部位扩大,具有垂体变扁的情况,垂体柄延长和后移的情况明显,18-30岁5例,31-60岁16例,61-70岁42例。
结论:空蝶鞍综合症采用MRI检查的准确率高,能观察到患者的蝶鞍扩大,且垂体变扁的特点明显,垂体柄出现不同程度的延长和后移,年龄30岁以上的空蝶鞍综合症发病率较高,61-70岁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多发于男性,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耳鸣和头晕、视力降低、视野缺损、闭经、乏力、皮肤干燥、性欲下降等,偶有焦虑、抑郁表现,临床表现多样。
关键词:空蝶鞍综合症;MRI特征;年龄分布空蝶鞍综合症是一种神经科少见疾病,发病是因为患者的鞍隔缺损,或者患者的垂体萎缩严重,脑脊液压力较大,对蛛网膜下腔造成较大程度的冲击,致使其突入鞍内并引起蝶鞍扩大,随即对垂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1]。
空蝶鞍综合症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或者视力障碍等病症,部分患者具有脑脊液鼻漏或者内分泌紊乱等病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2]。
目前,空蝶鞍综合症的发病率稍见升高,所以临床上对此症的治疗非常关注,而临床诊断的准确无误与患者的病情控制、预后密切相关。
空蝶鞍综合症需要影像学技术检查与确诊,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了解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与临床情况,本文对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3例空蝶鞍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该症的MRI特征与临床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空蝶鞍综合症患者63例为对象,男性15例,女性48例;年龄18-69岁,平均(45.98±10.32)岁。
空蝶鞍综合征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作者:徐志宾陈任政黄祖和梁纹菁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进行分析。
方法 51例患者均行颅脑MRI检查,基本扫描序列为矢状面T1加权像(T1WI)、冠状面T1WI,部分患者加做横断面T1WI、T2权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
结果 51例患者MRI 检查后均确诊为空蝶鞍综合征。
结论 MRI诊断空蝶鞍综合征准确率高,临床指导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关键词】空蝶鞍综合征;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空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是由于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受到脑脊液搏动压力突入鞍内引起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表现。
空蝶鞍综合征在临床上本不多见,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医疗检查中,空蝶鞍综合征的发现率也有了一定攀升并引起一定重视。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经颅脑MRI检查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的患者5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3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1.35±6.47)岁。
所有患者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的16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13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11例,烦渴、多饮多尿4例,垂体功能低下1例,高泌乳素血症1例,无明显症状5例。
1. 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采取颅脑MRI检查,基本扫描序列为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部分患者加做横断面T1WI、T2WI、Flair序列。
2 结果经MRI检查, 51例患者均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①受脑脊液搏动压力导致蝶鞍扩大,鞍底变薄。
②脑脊液充满鞍内,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
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分析田超;阳红艳;顾明;柯振武【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MM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empty sella syndrome. Methods 414 cases with empty sella syndrome from July 2005 to July 2010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whose MRI features and clinical data were filed and analyzed. Results MRI showed enlarged sella turcica, flattened pituitary and prolonged, postpositioned stalk hypophysial. The detection rate of empty sella syndrome by MRI was 4.10% in the subjects, of which, the rate for the male was 3.22% and for the female was 5.26%. The female was more vulnerable to empty sella syndrome than the male,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ith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increased greatly when the persons werr beyond 30 years old, and to the maximum in the ones from 70 to 79 years old. Conclusion Empty sella syndrome has MRI feature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by MRI relates to the age and gender significantly.[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1 ,32(12):73-74]%目的:研究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间该院MRI诊断空蝶鞍414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结果:MRI显示蝶鞍扩大,垂体变扁,垂体柄延长后移,空蝶鞍患者MRI平均检出率约为4.10%,其中男性为3.22%,女性为5.26%,女性高于男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空蝶鞍综合症MRI 检出率30岁以后明显升高,70~79年龄段检出率最高.结论:空蝶鞍有典型MRI特征,MRI检出率与年龄、性别有关.【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1(032)012【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空蝶鞍综合症;垂体;磁共振成像【作者】田超;阳红艳;顾明;柯振武【作者单位】610083 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83 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83 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83 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R5841 引言空蝶鞍1951年由Bush首次命名,1969年Colby报告称为“空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e,ESS),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指鞍区未接受过垂体手术或放疗的患者,继发性则指继发于垂体瘤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形成者,本组研究对象皆属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