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97.57 KB
- 文档页数:72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金融课程和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2. 信用与债务:信用的概念、信用形式、债务与债务工具。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作。
4.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务。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安排学生参观金融机构,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操作。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每周安排2课时。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货币银行学》(第五版),提供全面、系统的货币银行学知识。
2.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金融学网站,了解最新的金融动态和研究成果。
4. 金融软件:教授学生使用金融分析软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1.2 货币的职能1.3 货币制度及其类型1.4 我国的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与利率2.1 信用的概念与形式2.2 信用制度及其运作2.3 利率及其决定因素2.4 利率的作用与影响第三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3.1 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类型3.2 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3.3 金融工具的种类与特点3.4 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第四章:银行业务与银行体系4.1 商业银行的业务4.2 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4.3 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4.4 我国的银行体系第五章: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5.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5.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5.3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5.4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调整第六章:存款创造与货币供应6.1 存款创造原理6.2 存款创造过程6.3 货币供应及其调控6.4 货币供应量的测量第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7.1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组织结构7.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7.3 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7.4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与调整第八章: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8.1 利率政策的作用与影响8.2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条件8.3 利率市场化的国内外实践8.4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与挑战第九章:汇率与外汇管制9.1 汇率概述9.2 汇率决定理论9.3 外汇管制的内容与方式9.4 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与政策第十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10.1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类型10.2 金融创新的影响10.3 金融发展理论10.4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金融风险与管理11.1 金融风险的类型与识别11.2 金融风险的管理方法11.3 金融风险评估与监控11.4 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十二章: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12.1 金融监管的原则与目标12.2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与手段12.3 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的关系12.4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挑战第十三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13.1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类型13.2 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关系13.3 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13.4 金融创新的风险与管理第十四章: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14.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类型14.2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与影响14.3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14.4 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现状与策略第十五章: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15.1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5.2 金融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15.3 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影响15.4 我国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主要分为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银行业务与银行体系、货币政策、存款创造与货币供应、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汇率与外汇管制、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风险与管理、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等十五个章节。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件-(目录版)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件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达教授作为我国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金融学》在我国金融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课件以黄达教授的《金融学》为基础,重点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政策体系及实务操作,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核心内容。
二、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1.货币的定义与职能货币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
货币的形式和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如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2.信用与利率信用是金融活动的基础,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价格,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利率等。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
金融市场具有资金筹集、资金配置、风险分散和价格发现等功能。
4.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买卖证券等方式,实现资金的融通和资源的配置。
5.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当局,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政策工具,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三、货币银行政策体系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稳定物价通常是首要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这些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利率传导、信贷传导、资产价格传导等。
利率传导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和储户的储蓄收益,进而影响经济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1《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第一章导言一、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作为金融体系血液的货币和作为金融体系主动脉的银行。
1、为什么要研究货币(1)货币数量影响就业和产出;(2)货币数量影响通货膨胀;(3)货币数量影响金融市场;(4)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
2、为什么要研究银行(1)银行在资金分配方面有着支配性影响A、中国企业融资结构表(新增融资)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金融结构本外币贷款(间接融资)(%8882.87782.62、直接融资总额股票债券商业汇票(贴现部分扣除)121.31.98.817.23.2212238.71.712.617.46.01.110.3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展望》1999从中可知,虽然直接融资再增加,间接融资在下降,但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
B、美国1970——1985年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金融机构贷款:61.9%;债券(包括商业票据):29.8%;股票:2.1%。
同一时期内,其他发达国家中,证券融资均不足1/3,而银行融资达55%——70%,只有加拿大的证券融资达50%。
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较好地处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银行则较好地充当了中介的作用。
(2)银行的行为会影响到货币的总量(3)银行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网络(4)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发动机二、内容安排:内容共分三部分:1、基本概念:货币与货币制度;利息和利息率;风险和收益。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概念;商业银行的业务;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
3、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什么是货币一、货币的含义:定义: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或在清偿债务过程中能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品。
货币银行学讲义第一章导言一、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作为金融体系血液的货币和作为金融体系主动脉的银行。
1、为什么要研究货币(1)货币数量影响就业和产出;(2)货币数量影响通货膨胀;(3)货币数量影响金融市场;(4)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
2、为什么要研究银行(1)银行在资金分配方面有着支配性影响A、中国企业融资结构表(新增融资)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金融结构本外币贷款(间接融资)(%88 82.8 77 82.62、直接融资总额股票债券商业汇票(贴现部分扣除)121.31.98.817.23.2212238.71.712.617.46.01.110.3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展望》1999从中可知,虽然直接融资再增加,间接融资在下降,但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
B、美国1970——1985年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金融机构贷款:61.9%;债券(包括商业票据):29.8%;股票:2.1%。
同一时期内,其他发达国家中,证券融资均不足1/3,而银行融资达55%——70%,只有加拿大的证券融资达50%。
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较好地处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银行则较好地充当了中介的作用。
(2)银行的行为会影响到货币的总量(3)银行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网络(4)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发动机二、内容安排:内容共分三部分:1、基本概念:货币与货币制度;利息和利息率;风险和收益。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概念;商业银行的业务;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
3、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什么是货币一、货币的含义:定义: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或在清偿债务过程中能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品。
该定义体现它的交换媒介职能。
1、现金:现钞和硬币。
现金是交易媒介,但可开支票的存款(支票存款),信用卡账户余额等也可作为交易媒介。
其实各种资产都具有一定的货币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包括现金,但又不仅仅是现金。
2、财富:财富的概念广于货币。
货币是财富的持有形式之一,是一种财富。
3、收入;是一个流量,相对于一段时间而言。
其他如储蓄,国民生产总值。
货币:是一个存量,相对于一个时间点而言,是在每一个时间都可以定义的量。
一定数量的货币支持成倍的收入,该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
二、货币的职能:1、交易媒介:物物交换需要满足需求的双重巧合,交易费用高;货币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
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人类进步。
2、价值尺度:记账单位,即unit of account 。
3、价值贮藏:是一种财富的持有形式。
优点:有极高的流动性(一种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容易和快慢程度,即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
缺点:货币无收益,名义收益率(以货币度量的收益率)为0;实际收益率(以实物度量的收益率)则可能为负(如通货膨胀时)。
三、货币形式的演化:1、商品货币:同时具有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
实物货币:如牛,羊,貂皮,象牙,石头,贝壳,丝绸等。
金属货币:如金,银,铜等贵金属。
金,银作为货币的优越性:1)易标准化,2)易分割,3)易携带,4)易保存,5)稀缺性。
2、代用货币:可兑换成金属货币的纸币。
优点:1)较金属货币更易携带和保管,2)印刷成本低于铸造成本,3)可避免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
3、信用货币:完全建立在人们的信用之上,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与金属货币也无必然联系,人们接受仅仅是因为他们预期他人也会接受它。
这种信用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之上。
优点:货币供给有弹性。
金本位崩溃是由于黄金可开采量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是政府和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违背了弹性发行原理,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这是商品货币和代用货币的缺点。
信用货币的缺点:政府掌握了发行货币的权利,就可能滥用这一权利,于是常常导致通货膨胀。
四、现代社会中的支付方式:缺点:现金容易被偷窃,携带运送不方便。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什么是货币一、货币的含义:定义: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或在清偿债务过程中能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品。
该定义它的交换媒介职能。
1、现金:现钞和硬币。
现金是交易媒介,但可开支票的存款(支票存款),信用卡账户余额等也可作为交易媒介。
其实各种资产都具有一定的货币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包括现金,但又不仅仅是现金。
2、财富:财富的概念广于货币。
货币是财富的持有形式之一,是一种财富。
3、收入;是一个流量,相对于一段时间而言。
其他如储蓄,国民生产总值。
货币:是一个存量,相对于一个时间点而言,是在每一个时间都可以定义的量。
一定数量的货币支持成倍的收入,该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
二、货币的职能:1、交易媒介:物物交换需要满足需求的双重巧合,交易费用高;货币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
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人类进步。
2、价值尺度:记账单位,即unit of account 。
3、价值贮藏:是一种财富的持有形式。
优点:有极高的流动性(一种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容易和快慢程度,即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
缺点:货币无收益,名义收获率(以货币度量的收益率)为0;实际收益率(以实物度量的收益率)则可能为负(如通货膨胀时)。
三、货币形式的演化:1、商品货币:同时具有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
实物货币:如牛,羊,貂皮,象牙,石头,贝壳,丝绸等。
金属货币:如金,银,铜等贵金属。
金,银作为货币的优越性:1)易标准化,2)易分割,3)易携带,4)易保存,5)稀缺性。
2、代用货币:可兑换成金属货币的纸币。
优点:1)较金属货币更易携带和保管,2)印刷成本低于铸造成本,3)可避免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
3、信用货币:完全建立在人们的信用之上,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与金属货币也无必然联系,人们接收仅仅是因为他们预期他人也会接受它。
这种信用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之上。
优点:货币共给有弹性。
金本位崩溃是由于黄金可开采量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市政府和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违背了弹性发行原理,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这是商品货币和代用货币的缺点。
信用货币的缺点:政府掌握了发行货币的权利,就可能滥用这份权利,于是常常导致通货膨胀。
四、现代社会中的支付方式:缺点:现金容易被偷窃,携带运送不方便。
2、支票(见票即付的债务凭证):(注:真正包括在货币定义中的是个人或单位在其支票帐户上的存款余额,而非支票本身)缺点:支票处理需要费用,有时滞。
3、信用卡:传统的信用卡:先消费后付款,是消费信贷形式。
借记卡:是一种转账卡,不提供信用。
但具有一定的透支额度。
4、电子资金转账系统:高速、便捷、以前主要用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清算,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网上银行,信用卡。
五、货币层次的划分:1、一般划分:M1=现金+支票存款(可转账存款,又称活期存款,包括转账信用卡的存款)M1是狭义货币,基本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能对商品市场造成直接压力。
M2 =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广义货币(储蓄存款不可开支票,不能作为支付手段,但可随时提取,所以构成潜在购买力)2、中国:M0=流通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M1=可开支票的存款+M0广义货币供给量M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M3=M2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3、美国:见教材29页第二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内容:1、货币材料本位货币的材料是什么,就称该货币制度为什么本位;(本位货币,又称主币,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即以该种货币进行的支付,无论数额多大,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与之相对的是辅币,辅币只具有有限的法偿能力,它是小额的起补充作用的货币。
)现在的货币制度被称为不对兑现纸币本位。
2、货币单位:本位货币的最小单位为基本货币单位,如美元,英镑,法朗。
辅币单位:如1英镑=20先令=240便士=100新便士3、货币制造或发行制度金属货币的铸造:(1)自由铸造:任何公民都有权利把法律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货币,或把货币熔化成金属,即把铸币和金属自由转化。
优点:使得铸币供给有一个自发调节过程,使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符。
(2)垄断铸造:铸币权由国家垄断。
此时有不足值货币,即名义价值〉实际价值。
纸币的发行准备制度:(1)以黄金或外汇作准备的发行(2)无准备发行4、货币的对外关系:能否自由兑换,汇率如何确定等。
我国目前经常项目下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1、银本位:中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以白银作为标准币材。
白银适应了当时小额交易的需要。
缺点:(1)白银价值较低,不适宜作大额交易。
(2)白银价格不稳定。
2、金银复本位:(16C——18C)优点:币材充足,可以满足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且金币和银币之间具有互补性。
缺点:破坏了货币的统一性,排他性的特点,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有三种类型:1)平行本位:即金银币平等,同时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地输出入国境,金银币的交易比率由市场决定,国家没有法律规定。
问题:由于任一商品都拥有两个价格,且这两个价格比例不断随金银比价波动,造成价格混乱,给交易带来了很多麻烦。
2)双本位:金银币价格比例由法律强制固定下来。
问题:格雷欣(英国财务大臣)提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称格雷欣法则——在法律上低估的货币(即市场价值大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即良币),必然被人们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法律上高估的货币(法定价值大于实际市场价值的货币,即劣币)会独占市场。
这表明,货币会违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
3)跛行本位: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货币,且保持固定比价,但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可自由铸造,且银币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实际上已沦为辅币。
是向金本位的一种过渡形式。
3、金本位制:1816年英国最先宣布,在1821年正式开始,黄金时代为1821——1914年,1880年普遍确立。
出现过三种形式:1)金币本位(或古典金本位):是纯粹金币本位,有三大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块本位:金币不在流通,黄金和纸币不再自由兑换(例如,要达到一定的限额才能兑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和法国实行过这种金本位。
这些国家黄金储备不够,不足以支持自由兑换。
3)金汇兑本位:不铸造金币,市场上也不流通金币,本币不可兑换为黄金,但本币可以以固定汇率兑换成某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并在该国兑换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