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外文化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815.50 KB
- 文档页数:9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1. 外交往来:唐朝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都十分强盛,多次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流,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商业贸易:唐代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唐朝进行商业贸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3. 学术交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儒门学术繁荣时期。
唐代的大教育家魏征曾经担任了公元618年至626年的翻译官,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 宗教思想:唐代佛教盛行,许多外国僧人来到唐朝传播佛教,也带来了佛教教义、经典等宗教思想。
2. 文学艺术:唐代文学艺术之风盛行,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同时也对外传播了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3. 科技医学:唐代经济发达,科技医学方面也十分发达。
唐朝多次进行海外探险、科技考察等,在科技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吸引了外国人前来学习、探讨。
三、具体交流成果1. 《大唐西域记》:唐朝大文学家玄奘在住持鎏金寺时,在公元627年至645年之间,历时19年,经西行取经之路,走过了15000千米,到达印度等国,取得大量翻译大量佛典文献。
他将所学记述成书,即为《大唐西域记》。
2. 忘书室的书:忘书室为唐代名士韩愈私人收藏书籍之处。
其中不乏外传的书籍,如有《护法论》等。
3. 西安的回民街:中国早期的伊斯兰教徒,即回族,自唐代便大量涌入中国。
在唐朝中后期,回族就被分为数支,其中就有多数回族居住在西安,形成了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街。
总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十分广泛而深入的,不仅让中国吸收了许多先进的外来文化,也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外文化交流史马树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2出版)中外文化交流胡太春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4出版)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王小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魏秀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05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史(套装上下册) 何芳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05出版)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ROUGHOUT HISTORY(中外文化因缘) 沈福伟、吴景枢外文出版社(2009-08出版)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季羡林山东友谊书社(2006-01出版)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6DVD) 钱文忠(主讲)、高虹、中央电视台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周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3出版)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李喜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01出版)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 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8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 876 页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促进。
中外饮食文化隗静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3出版)唐代拂菻丛说林英中华书局(2006-11出版)中外文化交流探绎:星学•医学•其他陈万成中华书局(2010-11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马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9出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01出版)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共5册) 李喜所世界知识出版社音像(2)老外的中国梦(英文版) 绿杨、杨耀华新世界出版社(2009-01出版)老外的中国梦绿杨新世界出版社(2009-01出版)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老外的中国情结(英文版) 绿杨新世界出版社(2008-01出版)绿动中国(中文版) 朱灵新世界出版社(2010-01出版)茶马古道之德拉姆(VCD) 田壮壮(2004-01出版)老外的中国情结绿杨、等新世界出版社(2008-01出版)绿动中国(英文版) 朱灵新世界出版社(2010-01出版)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 绿杨、等新世界出版社(2010-01出版)老外的中国缘(英文版) 绿杨、等新世界出版社(2010-01出版)中西交通史向达岳麓书社,中南出版传媒集团(2012-03出版)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林红、王镇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04出版)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ROUGHOUT HISTORY(中外文化因缘) 沈福伟、吴景枢外文出版社(2009-08出版)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套装全8册) 吕澍、王维江、陈祖恩、等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01出版)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超值白金版) 星汉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出版)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汉英双语)Nanhai 1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01出版)中外文化交流(英文版)ChinaandtheWorldCulturalExchange(English)(2011年-第12期) 中外文化交流编辑部中外文化交流编辑部(2010-01出版)中外文化交流择要:海纳百川的文化生成芮传明、蔡东士、黄斌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0出版)图说中外文化交流杜文玉、林兴霞世界图书(2007-02出版)中外交流史事考述蔡鸿生大象出版社(2007-04出版)中国文化概要陶嘉炜、何寅、谢天振、柴明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出版)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章开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7出版)中外医学史(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 张大庆、和中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08出版)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 蔡鸿生中华书局(2006-11出版)上海的犹太文化地图王健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04出版)中国香文化傅京亮齐鲁书社(2008-01出版)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蒋锐、孙立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07出版)江南与中外交流(第3辑) 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出版)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桑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3出版)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陈国恩、庄桂成、雍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8出版)中外科技交流史考论羽离子齐鲁书社(2008-12出版)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张广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出版)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刘迎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出版)中国与朝韩五千年交流年历:以黄帝历檀君历为参照刘顺利、阎纯德、吴志良学苑出版社(2011-10出版)中国人与印度洋耿引曾、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大象出版社(2009-09出版)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吴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9出版)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尹德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7出版)中国文化外宣研究梁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03出版)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 常敬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出版)中国汉字源流董琨商务印书馆(1998-01出版)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欧亚历史文化研究张文德中华书局(2006-10出版)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王树英新世界出版社(2006-01出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林乃燊、任继愈商务印书馆(2007-07出版)外语与文化研究(第5辑) 吴友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1出版)炎黄文化研究(第4辑) 王俊义大象出版社(2006-07出版)红色雪球:中国欧洲艺术中心跨文化活动十周年中国欧洲艺术中心河北教育出版社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上海的德国文化地图(德文版) 吕澍、王维江、Silvia Kettelhut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01出版)上海的韩国文化地图孙科志、金光载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07出版)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吴义顺中华书局(2009-05出版)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第3辑) 汪德华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出版)简明中国古代史(第4版) 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出版)茶经(经典珍藏本) 陆羽、钟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出版)向东盟传播中国:公共外交视野下的中国(广西):东盟新闻交流万忆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5出版)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许倬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06出版)中外物理交流史王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09出版)音像(2)中外物理交流史王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09出版)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2005-04出版)老而不死是为贼小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出版)永远的西域: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徐波黄山书社(2011-06出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03出版)中国饮食文化史王学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出版)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第2卷)/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矫立森、刘青戈上海音乐出版社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出版)\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出版)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安然、崔淑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6出版)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外来文明毛阳光、石涛、李婉婷、李玉洁科学出版社(2010-03出版)佛学与文化论集释大愿、贾海涛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09出版)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陈尚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06出版)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增订版) 章开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5出版)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 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4出版)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第6卷):中外舞蹈精品赏析贾安林上海音乐(2006-12出版)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何诗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7出版)明清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张学强民族出版社(2006-05出版)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唐建清、詹悦兰群言出版社(2006-02出版)中国读本(青少年版) 苏叔阳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2010-08出版)中国与罗马丘进黄山书社(2008-11出版)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王超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1出版)长沙窑(共3册) 李辉柄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2出版)丁韪良与中国王文兵、郝平、张西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1出版)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施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出版)中国古代地理学赵荣商务印书馆\中外医学交流史医学李经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06出版)中外文学交流史:文学周发祥、李岫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01出版)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张竞琼安微美术出版社(2002-01出版)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余桂元商务印书馆(1996-12出版)中外交通与交流史研究黄盛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01出版)中国国情读本(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新华出版社(2011-01出版)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王立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出版)玩赚洋人:我们凭什么大赚洋人的钱顾松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08出版)路文化刘文杰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02出版)中国语言文化讲座张英、金舒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出版)听听中国怎么说新华社国际部新华出版社(2011-01出版)上海的韩国文化地图孙科志、金光载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升级修订版) 袁腾飞武汉出版社(2012-06出版)老舍与京味文学韩经太、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出版)中国古代印刷术李万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大象出版社(2009-09出版)中国古代印刷术李万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大象出版社(2009-09出版)让世界对话:赵启正演讲录(英文版)(精) 赵启正外文出版社(2009-08出版)周作人的是非功过舒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06出版)影视译制概论麻争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06出版)宋史十讲邓广铭中华书局(2008-12出版)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叶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5出版)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山田贤、卿学民、刘景文、曲建文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04出版)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 方汉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出版)跟随利玛窦到中国(英文版)张西平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出版)跟随利玛窦到中国张西平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09出版)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袁宣萍文物出版社(2006-05出版)。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1、中国文明多元发生,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
2、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土”、“唐土”,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清人”。
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丝”,意谓“丝国”。
3、武威、酒泉、張掖、及敦煌,史称「河西四郡」。
4、中西交通有三條主要的通路:敦煌道、永昌道、交廣道。
5、印度佛教有三大宗:中观宗(大乘空宗称为般若空宗,即中观宗)瑜珈宗(即大乘有宗)密宗(佛教与婆罗门教调和而成)。
6、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7、八宗:密禅天台净土法相华严律三论8、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9、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0、世界著名寺院:虎穴寺(不丹国)、白龙寺(泰国)、普兰巴南神庙(印尼)、波罗浮屠(印尼)、吴哥寺(柬埔寨)、布达拉宫(中国)11、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12、【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13、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14、敦煌莫高窟(甘肃)、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和麦积山石窟(甘肃),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15、新疆千佛洞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中国第二敦煌。
16、佛教三宝:佛宝(教主)、法宝(教义)、僧宝(教众)八宗:密宗、律宗、禅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17、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8、佛道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放不下苦三毒:贪、嗔、痴19、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20、朝鲜三国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21、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22、三大名绣:蜀绣、湘绣、苏绣四大名锦:云锦(南京)、壮锦(广西)、宋锦(苏州)、蜀锦(成都)23、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宣传标语1. 中外文明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促进人类和谐共处。
2.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人类文化宝库。
3.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
4.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的多元价值。
5.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和平与发展搭建交流平台。
6. 中外文明交流,让世界更加精彩多彩。
7. 中外文明交流,缔造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
8. 中外文明交流,助推人类文明不断升华。
9.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民族的友好交往。
10. 中外文明交流,让文化之花在世界开放绽放。
11. 中外文明交流,让文化之光闪耀人类文明史。
12. 中外文明交流,激发人类创造无限可能。
13. 中外文明交流,推动历史进程向前。
14. 中外文明交流,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15.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明产业化和国际化。
16. 中外文明交流,丰富人类生活内涵。
17. 中外文明交流,传递人类文化基因。
18. 中外文明交流,让人类文明更加精进深邃。
19. 中外文明交流,推动多元文明交融共进。
20. 中外文明交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21. 中外文明交流,让人类文化大道向前延伸。
22. 中外文明交流,开启文化创新新时代。
23. 中外文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共同繁荣。
24. 中外文明交流,让文明之美激发人心。
25. 中外文明交流,弘扬和传承世界传统文化。
26.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多元发展形态。
27. 中外文明交流,打破文化壁垒,实现和谐相处。
28. 中外文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进步。
29. 中外文明交流,推进文明交流平等互利。
30. 中外文明交流,弘扬人类文明的道德伦理。
31. 中外文明交流,传递文化艺术的精髓。
32. 中外文明交流,推进文化全球化进程。
33. 中外文明交流,实现文化资源优化整合。
34. 中外文明交流,倡导文化多元和谐共生。
35. 中外文明交流,让人类文明不息奔腾。
36. 中外文明交流,实现文明互鉴创新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钱婉约 2009-12-13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
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
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
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
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历经13年而返。
第二次:公元前115年。
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
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
……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
控弦者数万,敢战。
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
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临国。
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
中外文化交流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
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
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
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
足见,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西洋文化的东传,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
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