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白马篇教案-语文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2
白马篇教学设计(优秀3篇)白马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思想:贯彻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力争在平等、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1、鉴赏游侠形象,了解揭示人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艺术手法;2、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忠勇双全的游侠形象;3、了解曹植创作的主题。
重点难点:鉴赏游侠形象是重点,再现游侠形象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发现法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导入。
2.释题,指出学习重点。
3.回顾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是读、想、悟,鉴赏《白马篇》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形象。
二、鉴赏《白马篇》。
(一)指导诵读,感知语言。
1.生配乐朗诵全诗。
2.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二)联想想象,再现形象(20分钟)1.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少年英雄形象(1)《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位英雄形象?请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侠儿”的形象。
(2)《白马篇》是从哪几方面来塑造少年英雄形象?试举例说明。
(3)试比较分析《木兰辞》和《白马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2.教师总结、扩展。
3.再现游侠儿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形式去演绎、再现少年英雄形象。
(三)联系背景,感悟诗境1.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曹植身世和时代背景,说说《白马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与曹植对话:学了《白马篇》,你的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你想对曹植说些什么?三、结语。
四、布置作业。
(一)以“我的英雄梦”为题目,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篇作文。
(必做)(二)要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选做)1.曹植与建安文学研究2.从作品看曹植前后期思想的变化板书设计:白马篇曹植内容艺术表现装束外在美武艺铺陈少年英雄炼字内在美气概警句精神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白马篇教案语文版必修4一、解题《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
“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
看似写马,实则写人。
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白马篇》_高中语文教案一、解题《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
“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
看似写马,实则写人。
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白毛女》_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想课文节选了两场戏,内容较多,但自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已经简介了相关剧情。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戏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和形象刻画,引导学生思考杨白劳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课程类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象:高中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
2. 把握《白马篇》的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感受曹操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白马篇》的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2. 探讨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曹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白马篇》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曹操为何会创作《白马篇》?这首诗有何特殊之处?二、讲授新课1. 分析《白马篇》的内容和主旨。
- 诗歌通过描写白马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的思考。
- 诗歌中“白马饰金羁,照我征行衣”展现了英雄的英勇无畏,彰显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坚韧。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 运用对比手法,将英雄的英勇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 运用夸张手法,将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
三、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白马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结合《白马篇》,撰写一篇关于曹操英雄形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白马篇》的内容、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使学生了解了曹操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探讨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白马篇教案教学目的:通过本诗的鉴赏,让学生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理解作者塑造这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的深刻意义,培养学生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教学要求:1.了解XXX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诗中“游侠儿”形象的深刻意义。
3.把握XXX诗歌“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
4.朗诵本诗。
一、XXX的生平及其创作1.XXX的生平XXX(192——232),字子建,XXX的弟弟,封为XXX,死后谥“思”,故世称XXX。
XXX生于乱世,幼年即随XXX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XXX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XXX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XXX宠信,XXX曾经认为XXX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XXX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XXX即位后,XXX几次被贬爵移封。
XXX即位后,XXX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XXX是一位悲剧人物,但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2.XXX的创作XXX的诗今存有80多首,以五言诗成就最高。
其章表辞赋也很著名,其中以《洛神赋》为最佳。
有《曹子建集》。
XXX的创作以XXX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作品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
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社会动乱和表现人民疾苦的诗篇。
XXX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
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XXX”(《与杨德祖书》)。
当XXX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
曹植白马篇教案教案标题:曹植白马篇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曹植白马篇,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曹植白马篇的情节和主题。
2. 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曹植白马篇中的象征意义。
2. 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分析作品。
教学准备:1. 复印曹植白马篇的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一些问题和讨论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关于曹植和白马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与理解:1. 分发曹植白马篇的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题,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整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梳理出作品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分析曹植白马篇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分组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作品,并给予彼此反馈和评价。
创作与表达:1. 引导学生根据曹植白马篇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续篇、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创作,如绘画、音乐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曹植白马篇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 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白马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分析和解读白马篇的主要内容;•掌握白马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白马篇的主要内容解读;3.白马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4.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介绍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白马篇作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白马篇作者的了解和推理,通过合作掌握白马篇的背景知识。
第二课时:白马篇的主要内容解读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白马篇的全文,并进行重点段落的解读。
2.学生针对白马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第三课时:白马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1.教师讲解白马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提供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
2.学生分析白马篇中的具体修辞手法,并解释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课时: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思考1.学生展示自己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思考,可以选择写作、演讲或PPT 等形式进行展示。
2.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白马篇中的亮点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3.教师以白马篇为启发,进行文学创作的指导,鼓励学生动手写作并分享。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2.学生对白马篇和作者的理解程度;3.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积极程度;4.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1.《白马篇》全文;2.有关白马篇作者的介绍资料;3.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材料;4.学生创作文学作品的指导材料。
以上是关于《白马篇》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白马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白马篇》全文;(2)了解《白马篇》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白马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兄弟情深的真挚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白马篇》;(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含义和背景;(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曹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介绍《白马篇》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白马篇》,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赏析《白马篇》;(2)解读诗中的深刻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兄弟情深的感悟;(2)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背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马篇》;3. 调查了解身边的亲情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程度;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3. 案例分析:分析诗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白马篇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白马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被广泛用于中学语文教材中。
通过学习白马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语感和修养。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白马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白马篇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白马篇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4.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白马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白马篇的诗意表达3.白马篇的修辞手法4.对白马篇进行赏析和解读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展示白马篇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了解白马篇的背景和意义;步骤二:学习白马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1.教师简要介绍白马篇的作者——贺知章,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2.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贺知章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贺知章创作白马篇的动机和目的。
步骤三:学习白马篇的诗意表达1.教师提问,激发学生对白马篇的联想和想象;2.分析白马篇的诗意表达,如描绘白马的形象和气质,烘托意境等;3.学生展示自己对白马篇诗意的理解和想法。
步骤四:学习白马篇的修辞手法1.教师介绍白马篇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2.分析白马篇中的具体修辞手法,并进行示范;3.学生找出白马篇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步骤五:赏析和解读白马篇1.教师进行整体解读,分析白马篇的主旨和意义;2.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讨论,分享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开展小作文活动,表达对白马篇的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白马篇的文本和注释;2.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3.学习手册和学习笔记;4.课堂PPT和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分组讨论活跃程度等;2.学生作业评价:阅读笔记、读后感、小作文等;3.教学效果: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马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马篇》。
(2)理解《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
(3)分析《白马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白马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美好情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白马篇》。
(2)理解《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
(3)分析《白马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白马图片,引发学生对白马的兴趣。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曹操及其作品《白马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白马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白马奔跑的场景,感受作者对白马的喜爱和赞美。
(2)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赞美白马?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马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马篇》。
2. 分析《白马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白马篇》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白马篇》、分析修辞手法和写读后感。
3. 知识掌握:对《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 情感态度:对白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白马篇》教案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注释
[1]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2]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3]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7]宿昔:早晚。
秉:执、持。
[8]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9]控弦:开弓。
的:箭靶。
[10]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11]接:接射。
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12]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13]狡捷:灵活敏捷。
[14]勇剽(piāo):勇敢剽悍。
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15]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
数,经常。
[16]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17]厉马:扬鞭策马。
[18]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蹈:践踏。
[19]顾:看。
陵:压制。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20]弃身:舍身。
[21]怀:爱惜。
[22]籍:名册。
[23]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
中,内心。
[24]捐躯:献身。
赴:奔赴。
一、解题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
“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
看似写马,实则写人。
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
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
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