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评价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9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1题;共28分)1. (2分) (2019高一上·合肥月考) 下列词语加下划线部分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寥廓(kuò)瞋目(chēng)拊心(fǔ)夜缒而出(zhuì)B . 漫溯(s hù)百舸(gě)戳力(lù)人为刀俎(zǔ)C . 青荇(xìng)火钵(bō)督亢(kàng)厚遗蒙嘉(wèi)D . 阙秦(quē)仵视(wǔ)参乘(chéng)目眦尽裂(zì)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墙上的斑点》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看见壁炉里火红的炭块而思绪连篇,并把注意力转移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
B .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石灰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
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遛走了。
C . 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
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摩下来。
D . 车厢外面的香蕉林里笼罩着一片神秘的静谧,树阴下显得十分洁净。
然而,凝滞在车厢里的空气却发出一股没有硝过的臭皮子味。
3. (2分)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 .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它不仅生动地说明了人的脆弱性,还揭示了人不同于苇草的最重要的本质——能思想。
B . 假如人什么情绪都没有,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或都能忍之、远之,这是麻木,或是胆小鬼、糊涂虫。
C . 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完壁归赵精美绝纶残羹冷炙枕藉B . 一如既往素味平生欣欣向荣溯源C . 民生凋蔽赈灾义演励精图治寒喧D . 攻城略地雍容华贵走投无路陷阱2. (4分) (2019高二上·大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________的海面上。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________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________。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________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
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悭(qiān)吝悲怆(chuànɡ) 惘(wǎnɡ)然面面相觑(xū)B.犄(jī)角蹩(bì)进黯(àn)然相形见绌(chù)C.瘐(yú)毙搭赸(shàn) 惶遽(suì) 倏(shū)来倏去D.巉(chán)岩悚(sǒnɡ)然水獭(tǎ) 无语凝噎(yē)2.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更兼近期暴雨连连,广州某知名楼盘建筑工地的一段围墙轰然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B.在全国足球甲A联赛青京之战中,北京队因邵佳一的一个精彩远射而领先上半时,但又因他的冲动与紧张而在下半时被裁判判罚了点球,从而使北京队即将到手的今年第一个客场胜利成为平局,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他的表现再也合适不过了。
C.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家外资公司员工的收入已大为减少,生活水平大不如前,但此时公司还要大量裁员,这种做法无异于釜底抽薪,雪上加霜。
D."南方大厦"对于上了年纪的广州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
它曾是中南五省中最大型、最全面的综合百货商场,过去还流传过"不到南方大厦就等于不到广州"的说法。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陈奂生进了一趟县城,他的身份就显着提高了,村上的人不但要听他讲,连村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
B.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具体的某种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因此某些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对此提出质疑。
C.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我们起草了我市的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草案,并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形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我们要大力推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冀州,古时地处燕南赵北,东与齐鲁接壤,历来是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处,千百年来, , , , : 、、文能治国的宰相、武能安邦的将帅;有着书立说的思想家、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开馆讲学的教育家、蜚声文坛的文学家、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还有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仁人,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志士,以及叱咤风云、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领袖等等。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针砭(biān)赧然(nǎn)勉强(qiǎng)一针见血(xuè) B.晕车(yūn)肖像(xiào)给以(gěi)钟灵毓秀(yù)C.箴言(zhēn)僭越(jiàn)着想(zhuó)蓦然回首(mù)D.踟蹰(chí)露骨(lù)挫折(cuò)一哄而散(hò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不谋其政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这两个企业原来关系密切,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资金拆借问题闹僵了之后,关系就紧张了。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观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B.本月3日和10日下午,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视察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的生态工业园。
C.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毒性物质。
D.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有效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已被确认为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石家庄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
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
与人的呼吸有关。
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顿。
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
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园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
习惯有“上下句”之说。
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
虽然如此,但绝不能国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
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浞。
“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
二公大欣赏之。
”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
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
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
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
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
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逮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
节拍并不都与字数相应,念着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的歌诀之类,最少的是三字句,如《三字经》。
其次是四字句,不但“关关雎鹧”“天地玄黄”通行不绝,试翻开现在所编的许多《成语词典》中的若干成语,都以四宇的为多。
五言、七言更是诗句的常态。
姓名,年级:时间:高安中学高一年级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进人民大众的内心和生活。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试卷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题目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寒伧(cāng)醪糟(láo)铁砧(zhēn)掎角(jǐ)烙印(lào)B.涟漪(yī)晕眩(xuàn)凛冽(lǐn)偌大(ruò)扭捏(ní)C.采撷(xié)敌忾(kài)咋舌(zé)饶舌(láo)剔牙(tī)D.心扉(fēi)怏怏(yāng)和煦(xù)无恙(yàng)皈依(guī)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惘然捉襟见肘寂漠羽扇纶巾烦躁B.苍海相形见绌飘渺礼上往来琢磨C.国粹分道扬镳冷炙无精打采偏裨D.豆寇暴殄天物潦倒娇揉造作峥嵘3、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是A. 神话是世代相承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史记载以前。
B.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的,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C.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D.这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俯拾即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这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高原铁路的能力。
B.从瘦肉精、苏丹红到孔雀石绿,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而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态势,已是当务之急。
C.个人财产拍卖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拍卖单位负责代扣代缴,并按规定向拍卖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部门办理纳税申报。
D.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互联网商业的一个支柱,取决于—个前提,就是它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和合作网站从中受益。
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期末考试)试题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根据本学科制定考试说明等)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姓名、班级、准考证号与本人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答客观题时,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晋商具有开放经营的历史渊源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
至明末清初,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生意兴隆,这一时期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
五百年的晋商辉煌,得益于其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开放性。
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使晋商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晋商开放经营的具体体现。
为引进人才实行“经理制”。
晋商商号职员的设置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
在普通员工的选择上,晋商秉持开放的人才选用机制和观念。
因为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趋庞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经营模式难免出现管理效率低、内部运营成本高昂的弊病。
晋商以开放的经营智慧,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制”,突破了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
在“经理制”下,财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是授予掌柜资金运用权、职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委托掌柜具体管理。
财东充分信任掌柜,令其放手经营。
“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闭经营管理模式。
经理人的选择突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制,是晋商开放意识在企业管理上的具体体现。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今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试采可燃冰的成功,()。
这些钻井平台每一座都比城堡还要大,人站在旁边得拼命仰起头才能望到顶,其中黄色的“蓝鲸1号”尤其________。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完成试采可燃冰的任务后,“蓝鲸1号”钻井平台目前正在这里进行维保。
“蓝鲸1号”是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长117米,宽92.7米,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从船底到顶端有37层楼那么高。
在这座重达42000吨的平台上,集中了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这么一个________能够在海上高速行驶,还能“钻”到深海开采能源,实在令大家________。
在抵御强风暴方面,“蓝鲸”具有超强的能力。
今年夏天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期间,遇到了非常猛烈的海上风暴,最大风力达到12级。
事实证明,这个大家伙果然________,经历风暴后,继续顺利完成了开采任务。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实现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这意味着对于“蓝鲸1号”来说,就算是“钻”到地球最深点也不在话下。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达到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B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取得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C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实现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
D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取得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姓名,年级:时间:\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答案1.B(3分)原因概括不全,巴蜀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还有“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
2.C(3分)无中生有,第五段只分析了汉、唐、宋兴盛的原因,没有分析魏晋和元代沉寂的原因。
3.D(3分)A张冠李戴,是杜甫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B说法绝对,原文是“《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C以偏概全,元代到清代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还有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
4.D(3分)曲解文义.“人口多、底子薄”不是当前扶贫工作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
5.B(3分)说法绝对。
城市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只是一种设想,“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6.①构建教育资助、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等扶贫体系。
②加强帮扶力度,对贫困地区小学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软实力。
③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深入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C(3分)概括不准确,“抚平皱褶”不是表现父亲的平静,而是表现父亲对这一墨宝的珍视,“眼神变得清澈明净”不仅表现对往事的清晰记忆,更是表现父亲准备向儿子坦白良心债的一种毅然决然。
8.①补充了天价墨宝“正”字的缘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②写出了父亲偷拿救济粮的无奈及自责,突出了父亲的良知,使形象更丰满,更立体。
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提醒年轻人在官场中不可为了利益丧失自我,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一生为民操劳,口碑甚好.父亲是从战争年代摸爬滚打过来的老革命,后来又担任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
②为人正直有良知,犯错后背负心債。
父亲为解决家里断粮的危机,偷拿救济粮,之后写下“正”字提醒自己记住这笔良心债.③关心儿子发展,引领他走上正途。
江西省吉安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评价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儒家的“知行观”吴光①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
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②《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
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
子思著《中庸》引孔子论“知行”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
《荀子·劝学篇》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可以说是“知行合一”说之滥觞,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
③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生而知之”;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以效实然”,但他对知行关系未作深入探讨。
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
④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其内涵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
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
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⑤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
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
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
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
”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⑥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本质上都是在讨论道德、伦理与政治的关系,它更重视的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因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
(选自2017年0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比较深入的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形成了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许多认识。
B.子思在《中庸》中把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即做到“知耻”,并且“好学”、“力行”。
C.王充虽然没有深入探讨知行关系问题,但他认为,包括圣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只有事实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
D.朱熹和陆九渊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傅说、孔子、子思和荀子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知行观,虽然还不够系统,却是“知行合一”说的起源。
B.第⑤段引用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的言论,是为了证明“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
C.阳明后学的黄宗羲深得王阳明良知心学的精髓,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想作了最好的解释,堪称精辟之论。
D.文章阐述了先秦知行观、汉代知行观、宋代知行观以及王阳明的知行观,并指出它们与西方的知行观在知识论意义上有本质的区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阳明认为,知行只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知是行的出发点,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
B.王阳明认为,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是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实质上,这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融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本质上属于道德人文哲学范畴,因为他把“知”放在“行”的实践之中。
D.从本质上说,儒家的种种知行关系说,重视的并不是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而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鲁博林1934年寒冬。
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
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出过不少栋梁之材。
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凋敝。
慧麟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的:6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岁之际,因祖母的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
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
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
之后,黄会林便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1953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
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高兴极了。
”相较于调入文工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
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上北师大。
20世纪50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
名家之风也让黄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
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点却转向了戏剧。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
她和老伴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戏剧之风。
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
曹禺当年曾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赠予北国诸君。
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
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
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
20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
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
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
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
数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
家里空间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
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辛勤投入文学创作。
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
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
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
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
她一生好墨宝,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
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
购得清河书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的鲜红。
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
(选自2016.03.24《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B.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C.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D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20世纪50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
C.“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
D..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
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
6.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再添一碗白米饭王永光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
为了更多地吸引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
一时间顾客盈门。
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
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大川笑了笑说:“当然!”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