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4.84 KB
- 文档页数:3
鸭肠炎病毒的提纯和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
应用的开题报告
介绍:
鸭肠炎是由鸭肠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常发生于家禽养殖中,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疫苗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鸭肠炎
病毒的提纯方法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一、鸭肠炎病毒的提纯方法
使用鸭肠炎病毒株进行感染和复制,采用低速离心、高速离心、HOME、GE等多种方法逐步去除细胞碎片、蛋白质、核酸等杂质,最终
得到较为纯净的病毒颗粒。
采用SDS-PAGE等方法检测病毒纯度,为后
续的诊断方法提供基础。
二、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1.制备抗体:使用提纯的鸭肠炎病毒制备兔抗血清,检测抗体效价。
2.制备抗原:将提纯的鸭肠炎病毒加入固相板,通过化学交联将病
毒固定在板上,用PBS等缓冲液冲洗去其他杂质,得到抗原。
3.检测抗体:将样本加入含有抗原的固相板孔中,待抗体反应,加
入检测二抗,通过酶作用反应终止后测量OD值,根据OD值判断是否感染鸭肠炎病毒。
三、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应用
1.检测感染率:采集禽类粪便或血清样本,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
测其是否感染了鸭肠炎病毒。
2.监测疫苗效果:采集接种过疫苗后的禽类粪便或血清样本,通过
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是否产生了抗体,评价疫苗的效果。
综上所述,鸭肠炎病毒的提纯和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该方法的建立将为鸭肠炎的防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间接ELISA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抗体方法的建立李富祥;杨斌;常志顺;王传禹;姚俊;刘艳丽;李华春【摘要】应用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云南株)超声粉碎物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用倍比稀释法确定HRP标记羊抗鸭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3500,并用棋盘测定法确定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7mg/mL,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300,阴性血清临界值为0.381;阻断试验结果表明,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其抗血清阻断阳性,与鸭大肠杆菌078、0132菌株和FJ4型鸭疫里默氏杆菌阻断阴性(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批内变异系数≤0.246,批间变易系数≤0,889.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云南株)血清抗体的检测.【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页(P202-206)【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ELISA;血清抗体;ELISA效价【作者】李富祥;杨斌;常志顺;王传禹;姚俊;刘艳丽;李华春【作者单位】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昆明,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昆明,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昆明,650224;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昆明,650224;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5+.2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 er,RA)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传染性浆膜炎,临床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该病分布范围广,发病率、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各国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苏敬良等,2005)。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作者:蔡丙严王涛吴植李巨银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01期摘要:从泰州地区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场采集病料,经细菌分离培养得到2株菌株,通过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分别命名为TY1株和TY2株。
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2个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K-B 纸片扩散法进行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TY1和TY2株均为血清1型,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耐药。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中图分类号: S858.32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168-02收稿日期:2013-05-09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编号:2012JSSPITP346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科技资助项目(编号:YB1204)。
作者简介:蔡丙严(1980—),男,河南濮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E-mail:caibingyan20@。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无芽孢的棒状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着色。
鸭疫里默氏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呈世界范围分布,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RA对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胰酶大豆琼脂(TSA)、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上生长良好。
RA在初次分离培养时对CO2依赖性强,一般在烛罐或CO2培养箱中,提高CO2浓度和湿度,37 ℃培养 48~72 h,RA生长最佳[2]。
RA 血清型众多且非常复杂,现在国际上报道的血清型共有21 种,其中优势血清型为 1 型和 2 型[3],在我国,程安春等在此基础上又发现了4 个新的血清型[4]。
山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型分析作者:林树乾何元龙赵增成李峰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2期摘要:对山东省不同地区送检的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发病的病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根据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结果分离出26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经玻片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得出血清1型10株,血清2型9株,血清6型2株,血清10型2株,还有3株未定型;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樱桃谷鸭有很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分离菌株耐药谱广,对氧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较为敏感。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药敏试验中图分类号:S858.324.4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12—0092—03鸭疫里默氏杆菌是危害世界各国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是世界养鸭第一大国,而山东省又是中国第一养鸭大省。
最近几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针对山东省不同地区送检的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发病鸭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型分析,以求了解山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临床发病状况和主要流行血清型,并对分离菌进行了药敏试验,以期筛选出针对该病原菌较敏感的药物,达到临床有效治疗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1.1培养基SA培养基、TsB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购自青岛海博公司;细菌生化试验所用微量发酵管:上海医学化验所产品。
1.2病原菌的分离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鸭的脑、心血、肝脏、肺等病料,接种于加有5%犊牛血清的TSA培养基,放CO2培养箱37℃培养48h。
挑取单个菌落接种新的TSA培养基作进一步纯培养,同时将纯培养菌接种麦康凯培养基,对纯培养菌进行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观察形态。
1.3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常规生化试验采用微量发酵管(添加10%小牛血清,置37℃,观察7d),按程安春等(1997)、王明俊(1997)方法进行。
1.4细菌玻片凝集试验取洁净载玻片一张,滴蒸馏水一滴,用接种环蘸取待检菌的纯培养物少许,于蒸馏水中混匀,滴加未稀释的阳性血清一滴。
Dot-ELISA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Dot-ELISA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鸭疫是由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常常在禽类中出现,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目前,传统的鸭疫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培养、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但存在的问题是操作繁琐、耗时长、检测复杂等,制约了鸭疫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的效果。
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高效、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已成为鸭疫诊断和监测的主流,因而对新型鸭疫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Dot-ELISA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的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为鸭疫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菌种培养和制备:采用里默氏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菌液培养和提纯方法制备纯净的里默氏杆菌抗原。
2. 免疫动物的制备:将里默氏杆菌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高效的鼠抗里默氏杆菌抗体。
3. Dot-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根据已有文献和方法,建立Dot-ELISA检测方法。
优化Dot-ELISA检测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和浓度,选用最佳检测抗体和底物,评估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指标。
4. Dot-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用建立的Dot-ELISA检测方法检测从不同地区采集的鸭血清样本中里默氏杆菌抗体的含量,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稳定的Dot-ELISA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地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
2. 评估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指标,为实现鸭疫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3. 为推动我国禽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五、研究进度目前已完成初步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接下来将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完成本研究任务。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马志伟;刘世超;许家荣;许俊才【摘要】从江苏某养鸭场的病死鸭中分离到2株细菌,通过菌落观察、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2株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通过对其培养条件的研究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在振荡培养、培养基中加2%初生牛血清的条件下长势最好,且振荡比增加培养基营养更能促进RA的生长.动物回归试验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雏鸭有较强的致病力,但可能因为单一病原侵染的原因,动物回归试验雏鸭病死率相对较低.【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5页(P1123-1126,1155)【关键词】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培养条件优化【作者】马志伟;刘世超;许家荣;许俊才【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2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为鸭疫综合征、鸭败血症、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是目前对世界各国养鸭业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发生在鹅群中;1932年,美国学者 Hendrikson和 Hibert 报道在纽约长岛的鸭场中发现;在我国,1975年邝荣禄等首次报道该病在广州存在。
1982年郭玉璞等从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RA以来,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均相继报道了RA感染,近年来该病依然普遍流行[2]。
RA主要感染1~8周龄鸭,尤其是2~3周龄雏鸭,此外也感染鹅和鸡等禽类,其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摘要】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对家禽养殖业具有重大危害的传染病。
本文旨在探讨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控措施以及预防与控制策略。
在流行病学特点方面,我们将分析该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和传播途径。
在临床表现方面,我们将描述病症的临床表现特点,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实验室诊断方法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诊断技术和检测方法。
针对防控措施,我们将讨论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展望与建议,以指导未来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
【关键词】鹅鸭疫、默氏杆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防控、预防、控制策略、研究结论、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由默氏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家禽和水禽,如鹅和鸭。
这种疾病一般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动物死亡。
鹅鸭生产业对于许多农村地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因此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对当地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虽然已经有一些疫苗可以预防这种疾病,但疫苗的覆盖率和效力还有待提高。
对于疫病的诊断和监测也需要更为准确和高效的方法。
开展关于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以及防控工作将有助于提高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水平,保障当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从而为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提供有效的策略。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对该病病原体的性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奠定基础。
研究目的也包括对目前防控措施的评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提高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控效果,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和影响。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与防控1. 引言1.1 疫病概况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鹅和鸭。
这种疾病最早发现于19世纪,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危害性。
里默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毒力,能够在家禽体内迅速繁殖并引起严重的感染。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家禽或污染的环境传播。
患病的家禽常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粪便异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突发性死亡。
由于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对家禽的危害性较大,且病原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必须引起养殖户和兽医部门的高度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消毒、隔离患病家禽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2 疾病特点疾病特点是指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病原菌对鸭、鹅的选择性寄生,引起鸭、鹅消瘦、食欲不振、腹泻、死亡等症状。
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患病的禽类易造成暴发性死亡。
疫病还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使得感染的禽类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并引发其他疾病。
疫病还具有慢性感染的特点,病原体在禽类体内长期潜伏,使得疫病难以完全根除。
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对于控制疫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对于饲养行业而言,加强对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控意识和措施是保障禽类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默氏杆菌病是一种由默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水禽,尤其是鹅和鸭。
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同程度的流行,尤其在养殖水禽密集区域更为常见。
默氏杆菌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且在水源和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使得疫情蔓延迅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默氏杆菌病主要通过水源、粪便及食物传播。
饮水和食物受到污染后,水禽会通过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病原体。
密切接触感染水禽的人员也容易受到传染。
在水禽养殖场和密集市场,疫情传播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