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_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_褚国飞
- 格式:pdf
- 大小:130.36 KB
- 文档页数:5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人物档案
乐黛云, 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时机,可以让它在这两个共同体的追求中起到应起的作用,迅速发展壮大。
”
乐黛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打开中国学派的篱笆》,她在文中“不赞成用中国学派来绑住我们自己,因为比较文学我永远与青春同在,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理解和交往,令我永远不感到孤单;第二是选择了终身从事文学研究。
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每天从事的文学研究就是我平生最喜欢的事;第三是选择了我的老
乐黛云与汤一介夫妇合影。
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1982年夏末秋初,纽约这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酷暑虽已过去,气候却依旧炎热。
这时候,在曼哈顿岛北面的一幢大厦里,仿佛将所有的喧嚣和苦热都关在了门外。
大厅的扩音器里,不时传出来自不同国度的声音。
气氛热烈而有序,人们的表情典雅而安祥。
这正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
来自欧美及东方数十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教授云集在这儿,正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交流。
一位个儿不高,长相却秀丽、端庄的中年女性登上了讲坛。
她以十分娴熟的英语宣读了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比较文学原则》,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这也难怪,来自中国大陆的声音,在这样的场合,是睽违多年了;而现在,首次将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研究信息带给大会的却是这样一位正当盛年的女学者! 不错,这位女学者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乐黛云。
她之受到格外的欢迎与重视,不只因为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缺席太久,也不只因为她是这次年会上来自中国唯一的女学者,更因为她的论文获得了众多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发言结束后,乐黛云在赞许的目光与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坛。
随之她的论文被选人《美国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这可是与会三位中国学者提交的三篇论文中唯一被选中的一篇)!乐黛云当时受到的称赞与鼓励,让她感受到荣耀与自豪。
作为一个中国学人,她为能登上国际论坛与各国学者展开对话而兴奋;她也充满了自信,相信只要通过一些日子在国外的学习,她一定能够赶上国际比较文学的研究水平,做出更大成绩,并把这门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带回国去,推动国内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可是她出国进修一年的时限已到。
她已经几次接到了校方催她回国的通知,并且口气一次比一次严厉。
开始,她还可以用留下来参加这次年会的理由抵挡一阵,眼下会议已散,倘若再不归国,她又将何以自处?在当时,像出国滞留不归这种事,轻则是不听组织打招呼,迷恋西方生活方式;重呢,那就很有“叛国投敌”之嫌。
■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收稿日期:2010-04-20作者简介:乐黛云(1931-),女,贵州贵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致力于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邹赞(1979-),湖南衡阳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先生访谈乐黛云,邹赞乐黛云(1931-),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原理》,《跨文化之桥》,《世界诗学大辞典》等。
编著有《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世界诗学大辞典》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转识成智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
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去年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诸如“新时期文论三十年”、“外国文学研究三十年”、“各地区改革开放文学三十年”等带有学科阶段性总结的论著大量出现。
相比之下,中国比较文学也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亲历者和主要倡导者,请您回顾和介绍一下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谢谢。
第9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9.1 复习笔记一、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一)中国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文学”二字虽是见于诸子百家,但真正具有一般公认的文学意义的“文学”二字是从南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开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儒家哲学思想“定于一尊”的崩溃,特别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学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也产生了全新的见解。
3.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形”与“神”、“情”与“景”,“一”与“万”、“隐”与“秀”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1)“形似”和“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
(2)“情”和“景”从另一个层面谈“心”与“象”的问题。
情和景的关系应是情中有景,景中寓情。
(3)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一言穷理”,“以少总多”的问题,也就是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从具体的“有限”中来表现抽象的“无限”。
(4)“隐”“秀”也是刘勰提出的一对特殊概念。
“隐”应是在具体的“描写层次”之上的“言外之意”,“秀”指的则是具体的描写层次,是外露的,可见的。
(二)西方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2.用中国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神用象通”、“拟容取心”、“以形写神”、“情景交融”、“万取一收”、“秘响旁通”;3.用西方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以最小面积‘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就是给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求真实的外在形象。
使“极端凝聚的深刻情感”在“纯粹外在的事物描写中”,“发出声响”。
(三)中西文论之比较1.中西文论都强调艺术文学的特点就是要“使一般的东西外观为特殊的样式”,“从个别形象‘表现’内在心灵的需要”。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乐黛云先生访谈
乐黛云;邹赞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总页数】5页(P3-7)
【作者】乐黛云;邹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方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刘放桐先生访谈 [J], 刘放桐;姜宇辉;赵立庆
2.永远在精神求索的路上——乐黛云先生访谈录 [J], 乐黛云;刘耘华
3.永远在精神求索的路上——乐黛云先生访谈录 [J], 乐黛云;刘耘华;;
4.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马大正先生访谈录 [J], 马大正
5.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J], 邹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黛云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中国主体身份
赵柔柔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5)001
【摘要】乐黛云始终保持对比较文学、当代理论与文化研究前沿的关注和介绍,并以其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学术反思为比较文学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在她的引领下,中国比较文学向学术界展现了自身的开放性与学术活力,在全面纳入西方当代理论视野的同时,较早开始思考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性建设,并将其放置在全球化进程所开创的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宏观语境之中,进而尝试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平台上获取话语权.她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和超前的意识将西方最新研究成果带入中国,另一方面又在"和而不同"的视野中,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比较诗学的构建,以平等而不同的姿态参与跨文化的对话.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赵柔柔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论中国现代散文主体文学身份与文体话语选择的关系 [J], 王雪
2.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拉康主体理论 [J], 方亭
3.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的“全息”缩影——评乐黛云、王向远《比较文学研究》[J], 于俊青
4.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J], 邹建军
5.漫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访乐黛云教授 [J], 乐黛云;邹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是一种比较文学方法,它是一种研究和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文化和文学传统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的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乐黛云比较文学的简明教程,让您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首先,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共同主题、文化价值和艺术技巧。
这种比较不仅仅局限于同一文学传统内的作品,也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领域,进行全球性的比较研究。
在进行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需要选择要比较的文学作品。
这可以是来自同一文学传统的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作家的作品。
选择作品时,可以考虑其题材、时期、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确保比较有意义。
接下来,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首先,通读每篇作品,理解其情节、主题和文学手法。
然后,通过细读和注释,寻找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这可以包括人物角色、情节发展、意象和符号等方面的比较。
在比较作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例如,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比较作品的叙事结构和符号系统,也可以运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探讨作品中的权力和文化依附关系。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最后,将比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根据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探讨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共同主题和文化价值,以及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乐黛云比较文学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也可以是一种文学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批判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乐黛云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和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的方法。
通过选择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共同主题和文化价值,拓展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3.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________。
4.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5.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6.以下书籍或影片作者各为何人?(1)________《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Pather)(2)________《斯芬克斯之谜》(Riddles of the sphinx)(3)________《明星凝视:好莱坞电影和女性观众》(Star Gazing)(4)________《女权辩》(Vindication of the Right of Woman)7.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何谓形象学?形象学研究有什么意义?2.简述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
3.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4.何谓主题学?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三、论述题(第1题35分,第2题40分,共75分)1.试选一个好莱坞经典电影文类,并聚焦于一位代表性电影导演/作者的作品,以其为范例,运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一些观点,对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有关性别的议题进行探讨。
(35分)2.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结构、心理描写等的差异。
乐黛云_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_褚国飞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4日/第003版对话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本报记者褚国飞乐黛云(1931-)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兼任教授、香港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胡适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先后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法国、挪威、荷兰、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澳大利亚、突尼斯、南非等地访问、讲学。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5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
文化间只能是共生和对话的关系记者:在当前全球化大趋势下,您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这对矛盾,从文学角度怎样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乐黛云:全球化问题以及文化多元化问题,这些都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们的出现有一系列时代和社会背景。
首先是殖民体系崩溃后,各个独立国家都要把他们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和文化主体性表现出来,这些国家与民族都有了彰显自身文化的迫切性,如马来西亚把马来语定为国语,以色列回复到希伯来文,中国也提出了传统文化的问题等。
为什么要提出多元文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文化的征服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一个文化要把另一个文化征服掉、同化掉、消化掉或吞并掉,都是不可能的,外来者可以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控制起来,但无法征服或者吞并这个国家的文化。
乐黛云讲比较文学读后感篇一乐黛云讲比较文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乐黛云讲比较文学的相关内容,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东西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啥意思?”可真读进去了,才发现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乐黛云老师的讲述,那叫一个精彩!就好像她带着我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花园里溜达,到处都是新奇的花朵和迷人的风景。
也许有人会觉得比较文学太高大上,离咱们的日常生活远得很。
但我觉得吧,这可不一定!通过乐黛云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是多么有趣。
就像咱们平时吃的美食,中餐有中餐的讲究,西餐有西餐的特色。
比较文学不也是这样吗?把不同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就能发现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小惊喜。
比如说,同样是写爱情,中国古代的诗词和西方的小说那表现方式可太不一样啦!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没有比较文学,我们是不是就错过了这么多精彩的发现?不过呢,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概念,有时候真让我觉得脑子都要转不过来了。
也许是我还太嫩,理解能力有限。
但是,我觉得这也正是比较文学的魅力所在,它让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总之,读乐黛云老师讲比较文学,这一路的收获还真不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好奇的小猫,在这个充满神奇的知识世界里到处探索,乐此不疲。
我相信,未来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发现更多的精彩!篇二乐黛云讲比较文学读后感哇塞,读完乐黛云讲比较文学,我这心里头啊,那是波涛汹涌,感慨万千呐!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在想:“这能读出个啥花样来?”可谁能想到,越读越入迷,简直就像掉进了一个神奇的知识漩涡。
乐黛云老师的讲解,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她把那些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这个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我不禁在想,这难道不是一种魔法吗?比如说,她讲到不同国家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刻画,那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作者: 乐黛云[1] 蔡熙[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105-11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比较文学 “和而不同” 乐黛云 21世纪 文化自觉 教授 学会 访谈录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比较文学理论家,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乐先生虽然已经80高龄,但她依然笔耕不缀,心忧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进步。
蔡熙就比较文学的前沿理论问题向乐先生进行了学术访谈,乐先生的回答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她的回答对解决当下比较文学理论界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性。
本刊特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出版物刊名: 国际汉学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摘要:<正>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集刊主编。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主编有《世界诗学大辞典》、'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14卷)、'中学西渐丛书'(8卷)。
作者: 乐黛云[1];邹赞[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2]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比较文学;博士生导师;回顾与前瞻;北京大学;乐黛云;《社会科学家》;学术界;编辑部
摘要: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
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4日/第003版对话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本报记者褚国飞乐黛云(1931-)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兼任教授、香港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胡适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先后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法国、挪威、荷兰、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澳大利亚、突尼斯、南非等地访问、讲学。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5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
文化间只能是共生和对话的关系记者:在当前全球化大趋势下,您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这对矛盾,从文学角度怎样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乐黛云:全球化问题以及文化多元化问题,这些都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们的出现有一系列时代和社会背景。
首先是殖民体系崩溃后,各个独立国家都要把他们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和文化主体性表现出来,这些国家与民族都有了彰显自身文化的迫切性,如马来西亚把马来语定为国语,以色列回复到希伯来文,中国也提出了传统文化的问题等。
为什么要提出多元文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文化的征服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一个文化要把另一个文化征服掉、同化掉、消化掉或吞并掉,都是不可能的,外来者可以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控制起来,但无法征服或者吞并这个国家的文化。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悲惨遭遇,大家逐渐认识到,文化之间只能对话、只能共存,只能承认彼此各有特点,而不能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也是20世纪总结的经验教训。
再者,就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文化间的冲突由上世纪日益严重的趋势,转变为当前有所缓和,特别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很多关于文化冲突的讨论:集中表现为或强调单边文化的统治,或固守文化的原教旨主义,不允许变通和发展,否则就以暴力来对付。
这种尖锐的对立促使大家努力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既不是单边主义,也不是原教旨主义或封闭主义,这就产生了文化共生的理论和现实。
你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是一对矛盾,其实也并不矛盾,或者说是矛盾共存。
经济要有必要的一致性,否则很难操作,而文化允许而且也需要差异,就是说你用你的文化方式来处理你的经济问题,我用我的文化方式来处理我的经济问题,大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方式来操作各自的经济利益和原则,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矛盾。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大家都在探讨另一种全球化,这就是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
迄今为止,学者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已经实现了相当一部分,因为没有哪一个文化把另一个文化吞并或压服,而是按照各自的文化方向和需求在发展。
从中国文化中探索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资源记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地位和现状如何?乐黛云: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自然引起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这不单单是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的结果,也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从未间断的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
就目前看,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探讨有三种比较明显的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探讨中国文化中有哪些宝贵的东西,可以用来和其他文化对话,以助于解决世界性问题。
这种文化间的对话非常重要,例如美国学者安乐哲、郝大维在《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研究中国传统,更是要设法使之成为丰富和改造我们自己世界的一种文化资源。
儒家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人’,这是否可用来修正和加强西方的自由主义模式?在一个以‘礼’建构的社会中,我们能否发现可利用的资源,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哲学根基不足却颇富实际价值的人权观念?”再如被誉为法国“当代大儒”的汪德迈院士在“五经翻译”的学术会议上提出:为什么不思考一下儒家思想可能指引世界的道路,例如“天人合一”提出的尊重自然的思想,“远神近人”所提倡的拒绝宗教的完整主义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呢?其实有类似看法的学者还不少,他们都在探讨如何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些资源以解决世界的共同问题,这是一种新动向。
第二种倾向是力图回归自身文化的源头,重新审视过去的问题和缺点。
这需要寻找新的视野,需要一个“他者”,以便在参照中来反观自己。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最好的“他者”,因为它遥远、陌生、独立,有利于研究者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他对中国的研究正是为了反观希腊,加深对希腊的了解。
第三种倾向是重视研究中国的经典。
荷兰汉学家施舟人教授提出,像《可兰经》、《圣经》这些经典在世界上已有太多版本和翻译,但中国的经典主要是《五经》,翻译太少,想看都看不到,《易经》相对而言流传较广,但也还是很少。
他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原典,让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本真、更准确、更多。
他的主张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
在中国国家汉办领导下,今年启动的12个国家合作的“五经翻译工程”,由国家汉办主持,预计将在3-5年内陆续推出英文、法文版,以后还要陆续推出其他各种文字的版本。
记者: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具体文学研究中是如何体现的?乐黛云:国际性和民族性比较复杂。
上面探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对话中的地位就是国际性的一些方面。
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特有的基因,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民族性不是民族主义,不是傲视一切,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一向是很主动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持排外的态度,但是强调尊重和接纳各民族文化是主流。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并与之融会贯通,如对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以及近百年来对西欧文化的接受,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与源泉,因此中国文化始终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从未中断。
记者: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要互动认知,从“他者”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
您认为如何在具体研究中实践“互动认知”?乐黛云:互动认知,就是从一个和自己不同的“他者”的角度来反观自己,“我眼中的你,你眼中的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自己的认识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如果能把别人看自己的不同角度都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立体的看法,然后再通过这种新的看法来看别人,那又不一样了,这就是一种互动。
认识只有在不断的互动中才能前进,才能提高一步。
这就是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根本原理:必须从他者角度看,才能更好认识自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理解他者,两者的互动和碰撞,才能创造和产生新知。
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记者: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与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存在哪些差异?乐黛云:中国文学发展到了19世纪末,无论从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都需要有一个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要变革,研究的方法也要更新,不能总是走过去的老路。
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
学术史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
这一开端及其后来的发展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的诸多不同:比较文学当初在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出现在课堂上,是一种纯学术的“学院现象”。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轫,却并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也不是在学院中产生;它与中国社会改革,与中国文学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视野,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开始平等对话。
1901年林纾对法国小说的翻译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始。
林纾不懂法文,他的一位挚友法文特别好,他将法文小说一句一句翻译给他听,林纾边听边做记录。
他的古文非常好,动笔速度也很快,就这样边听边写,竟将100多部小说译成了中文,而且每一本都有序或跋,讨论该部作品与中国小说之异同,比较其优劣。
还有鲁迅,他的论文都是从社会改革需要出发,谈了很多文学的“旅行”和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特别是1907年前后在日本发表的四篇论文很值得深入研究。
还有王国维、吴宓、胡适等,他们都是中国比较文学早期的开拓者。
总之,西方比较文学发源于学院,而中国比较文学则与政治和社会改良运动有关,是这个运动的组成部分。
它从一开始就是从中西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各种问题,讨论如何用文学来改良社会,与社会政治的改良运动结合在一起。
这第一点不同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与欧洲比较文学的第二点不同,那就是欧洲的比较文学强调的是欧州各国文学的联系性、相通性,而中国比较文学则在相通性之外,更强调差异性和对比性,着重在从差异的比较中认识自己,在彰显自己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从而发掘出两者之间应有的更深层的共同质素。
例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解读《红楼梦》,又以《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生来体认叔本华的世界,从而指出过去的中国小说少有描写人的精神生活,少有对灵魂作深层的追问,而从《红楼梦》看来,这正是中外文学应有的共同质素。
这种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意味着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之间的另一层深刻的差异,那就是欧洲比较文学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这一特定的、同质文化领域的文学内部进行的,它在很长历史时期都是一种区域内部的比较文学;而中自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是在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进行,是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它一开始就跨越了区域界限,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
多文化、跨文化文学研究的集中表现者记者: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乐黛云: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以平行研究为主。
平行研究讨论的对象彼此间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主要是对同一个问题阐发各自不同的看法,如文学是如何表现生命的。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如美国作家海明威认为,人的一生开始时有如小溪,从山上流下来,嬉闹着,欢唱着,慢慢变成大河,奔腾澎湃,然后静静地流入大海,汇入大海永恒的宁静;中国的陶渊明也一样,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当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表达的方式完全不同,但表达的是类似的看法。
第三阶段是对多文化、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这是比较文学正在经历的现阶段。
中国在这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