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三峡》综合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92.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小石潭记》班级:姓名:学号: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水尤.清冽.()()②全石以.为底()③卷.石底以.出()()④可.百许.头()()⑤佁然..不动()⑥往来翕忽..()⑦斗.折蛇.行()()⑧其岸势犬牙..差互()⑨凄.神寒.骨()()⑩悄怆..()(11)以.其境过清.()()(12)不可久居.()二、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佩环: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三、回答下列问题:1、《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所作的: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出文中暗示他当时心境的语句。
答: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3、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答:4、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
突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品析。
答: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写景抒情散文专题复习复习目标:1.能熟背并准确默写这三篇课文,尤其是理解性默写其中的经典名句。
2.能比较分析这三篇课文写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理解分析这三篇课文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
复习重难点:1.能熟背并准确默写这三篇课文,尤其是理解性默写其中的经典名句。
2.能比较分析这三篇课文写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理解分析这三篇课文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可默写在学案上)1.请分别背诵三篇课文中描写山的句子。
2. 请分别背出三篇课文中体现“水清”特点的句子。
3.请背诵《与朱元思书》与《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4.请背诵《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中写猿的句子。
二、抛砖引玉:如果把两篇或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放在一起让你比较,我们该从何处着手?生答:内容结构情感手法语言……师:今天我们把这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放在一起比较复习,可从文体入手,抓住两个大的方面“景”与“情”比较分析。
师:“景”主要以写景的对象(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作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作为比较点;“情”主要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抒情的方式两个方面作为比较点。
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之“山”之异同(一)大屏幕展示:《三峡》之山、《与朱元思书》之山、《答谢中书书》之山学生回忆背诵这三篇课文描写山的经典名句。
大屏幕出现“山”之原文:《三峡》之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与朱元思书》之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谢中书书》之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你能概括出以上三篇课文中“山”的异同点吗?总结概括:1.《三峡》之山:连绵不断,巍峨高峻,遮天蔽日(连绵、高峻)2.《与朱元思书》之山:高,奇,富有生机活力3.《答谢中书书》之山:高,色彩斑斓(三)三篇课文描写山的手法一样吗?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教师归纳总结:1.《三峡》之山: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2.《与朱元思书》之山:拟人、夸张,化静为动3.《答谢中书书》之山:仰视、俯视、平视侧重视觉(色彩)四、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之“猿”之异同过渡:三篇课文除了都描写了“山之高”这一特点外,还都表现了山的另一个特点——静!而这个特点三位作者都借助了一个动物的叫声,那就是——猿鸣!请同学们回忆背诵三篇文章中描写“猿鸣”的精彩语句。
《三峡》复习资料郦道元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没有这么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急流)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
绝谳(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其间。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甚,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林寒涧肃(肃杀,凄凉),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空谷传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久绝(消失,停止)。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上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水经江水》中不仅训释名物和词句更三、整体把握课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水经·江水》中“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一句的部分注释。
《三峡》归纳:《三峡》一文文言知识集萃一、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转,通“啭”,声音曲折二、一词多义其:①其间千二百里。
其:指白帝城到江陵,“其间”可译为“这之间”。
②飞漱其间。
其,指怪柏。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三、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空谷传响(动词活用作名词,回声。
)四、特殊句式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作名词用,词义:奔驰的骏马。
译文:即使骑着快马,驾着轻风,也不如它这样快啊。
五、疑难字词三峡:指长江流经四川、湖北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阙:同“缺”,缺漏。
处:间断的地方。
嶂:山势高险,像屏障一样。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曦(xī):日光。
夜分:月到中天时分,半夜。
或:有时。
宣:宣布,传播。
朝发:早上出发。
暮:傍晚。
其:指白帝城到江陵,“其间”可译为“这之间”。
虽:即使。
奔:动词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似,不如。
疾:快。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素:白色。
湍,急流。
潭:深水。
悬泉: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大的叫瀑布)。
其,指怪柏。
良:的确。
每至:每逢。
肃:寂静。
高猿:山顶上的猿猴长啸:哀伤之音。
引:拉得很长。
小石潭记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岳阳楼记一、通假字1.具-俱2.属-嘱二、一词多义夫1)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2)(夫)环而攻之夫:发语细,不译3)未几,(夫)鼾声起夫:丈夫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色极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尽,直通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极:穷尽去1)去国怀乡去:离开2)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3)委而之去去:逃离,逃亡开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开:放晴,散开2)旁开小窗开:开设,设置3)开我东阁门开:打开三、词类活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嘀守巴陵郡。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综合复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确实,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直在陶醉着文人墨客,令他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不论是雄奇峻美的三峡风光,还是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亦或是寂寥无人的永州小石潭……这些美景在感动着文人的同时,也感动了我们。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两篇文章同样精彩感人,无论是文言现象、思想感情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值得对比探讨的地方,今天咱们就来综合复习这两篇文言文。
一、学习目标:1、复习《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的主要知识点。
2、通过比较,掌握两篇文章在文言现象、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3、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的答题思路,三、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中考题都出现了多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类题型,这种题目是建立在对单篇文言的的积累、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同时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这类题目可以从文言现象、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比较阅读。
小试牛刀:1、07安徽省池州市中考题[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写景文章历来是中考的重点篇目,由此引发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对过去所学的写山水的诗句回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吟诵课文
《三峡》和《朱元思书》都是要求背诵的写景文章,因为是复习,就放手让学生自由背诵,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小组检查,教师抽查来完成。
(三)品读课文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我在此环节中,安排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同时有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通过课文美点寻踪,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作者为了把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在遣词用语方面、修辞方法等方面确实动了一番脑筋。
同时,再次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并从中学到一定的品析美文的方法,进而完成课文导语中“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要求。
(四)比较阅读
结合中考试卷要求,让学生抓住一字多义来练习,并且做好记录,由此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复习习惯就会很好的养成。
朱元思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三峡》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绝世佳作。
在他的诗作中,有一首名为《与朱元思书》的诗,表达了对朱元思的钦佩之情。
《中书书小石潭记》也是朱元思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雄浑的文辞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朱元思在《三峡》和《中书书小石潭记》中所展现出的文言现象。
一、《三峡》的文言风格1. 对古代文学的借鉴在《三峡》中,朱元思深受古代文学的影响,他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运用古典修辞手法,赋予诗篇以古韵。
这种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使得《三峡》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我国的壮丽风采。
2. 严谨的句式结构朱元思在《三峡》中运用了严谨的句式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呼应和对仗使得整篇诗篇显得更加凝练。
他精心雕琢每一个字词,使得诗篇的细节更加丰富,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3. 古典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三峡》中,朱元思运用了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古典修辞手法,使得诗篇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篇的表现力,同时也展现了朱元思深厚的文学修养。
二、《中书书小石潭记》中的文言风格1. 古文清峻《中书书小石潭记》以其古文清峻著称,朱元思运用了丰富的古词句,以言简意赅的句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这种古文清峻的风格,体现了朱元思对古代文学的尊崇和借鉴。
2. 对典籍的敬仰在《中书书小石潭记》中,朱元思多次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诗句,他对典籍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对典籍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了朱元思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扬。
3. 褒扬自然,咏叹风物《中书书小石潭记》以古文清峻的风格,褒扬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朱元思用深沉的文字描绘了小石潭的奇特景观,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咏叹之情。
三、文言现象的启示1. 传统文化的传承朱元思在《三峡》和《中书书小石潭记》中所展现出的文言现象,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深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致力于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入古典的文学风格,使得诗篇更具韵味、更具历史价值。
《三峡》复习资料(五篇范文)第一篇:《三峡》复习资料《三峡》复习资料3.、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初四语文《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复习学案《与朱元思书》部分一、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是,字,南朝梁文学家。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是一种文体。
二、一词多义1、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三、词类活用1、任意东西.. 2、猛浪若奔. 3、互相轩./邈.四、通假字1、千转不穷2、窥谷忘反五、重点词语1、从.流飘荡2、一百许.里3、负.势竞上4、鸢飞戾.天者5、经纶..世务者 6、在昼犹.昏三、理解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理解: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流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小石潭记》部分一、文学常识《小石潭记》作者,唐朝文学家,与唐代的、宋代的、、、、和,并称“唐宋八大家”,他们成就最大的是。
二、一词多义:1、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2、为:全石以为底为堪,为岩3、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4、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四、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2、佁然..远逝..不动 3、俶尔6、往来翕乎..幽邃 6、不可久居... 5、悄怆7、隶.而从者 8、记之而去.三、理解句子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理解: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突出幽静的特点,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及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写景抒情散文专题复习复习目标:1.能熟背并准确默写这三篇课文,尤其是理解性默写其中的经典名句。
2.能比较分析这三篇课文写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理解分析这三篇课文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
复习重难点:1.能熟背并准确默写这三篇课文,尤其是理解性默写其中的经典名句。
2.能比较分析这三篇课文写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理解分析这三篇课文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可默写在学案上)1.请分别背诵三篇课文中描写山的句子。
2. 请分别背出三篇课文中体现“水清”特点的句子。
3.请背诵《与朱元思书》与《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4.请背诵《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中写猿的句子。
二、抛砖引玉:如果把两篇或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放在一起让你比较,我们该从何处着手?生答:内容结构情感手法语言……师:今天我们把这三篇写景抒情散文放在一起比较复习,可从文体入手,抓住两个大的方面“景”与“情”比较分析。
师:“景”主要以写景的对象(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作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作为比较点;“情”主要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抒情的方式两个方面作为比较点。
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之“山”之异同(一)大屏幕展示:《三峡》之山、《与朱元思书》之山、《答谢中书书》之山学生回忆背诵这三篇课文描写山的经典名句。
大屏幕出现“山”之原文:《三峡》之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与朱元思书》之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谢中书书》之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你能概括出以上三篇课文中“山”的异同点吗?总结概括:1.《三峡》之山:连绵不断,巍峨高峻,遮天蔽日(连绵、高峻)2.《与朱元思书》之山:高,奇,富有生机活力3.《答谢中书书》之山:高,色彩斑斓(三)三篇课文描写山的手法一样吗?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教师归纳总结:1.《三峡》之山: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2.《与朱元思书》之山:拟人、夸张,化静为动3.《答谢中书书》之山:仰视、俯视、平视侧重视觉(色彩)四、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之“猿”之异同过渡:三篇课文除了都描写了“山之高”这一特点外,还都表现了山的另一个特点——静!而这个特点三位作者都借助了一个动物的叫声,那就是——猿鸣!请同学们回忆背诵三篇文章中描写“猿鸣”的精彩语句。
《三峡》、《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点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阙()处xī()月叠zhàng()飞漱()沿溯()素tuān()属()引绝yǎn()jiàn()肃piǎo ()碧急tuān()轩miǎo()经lún()横kē()yuān()飞lì()天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3)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襄(5)沿溯阻绝(6)虽乘奔御风(7)则素湍绿潭(8)回清倒影(9)良多趣味(10)林寒涧肃(11)属引凄异(12)空谷传响(13)一百许里许:表示约数(14)急湍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15)望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16)经纶世务:筹划、治理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缺口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
(1)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2)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骏马)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鸢飞戾天者莲,花之君子者也B.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D.有时见日隐天蔽日(解析:A.....的人“者也”连用,表判断;B.极/断:C向上/在上面:D.太阳,阳光)6、下列句中的“之”字与“春冬之时”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下车引之B.夫君子之行C.何陋之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解析:例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A代词,代元方:B.结构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B.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D.每至晴初霜旦暮至黑山头[解析:A.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如果:B隔断;极(高):C.白色;不加装饰的:D.到]8.下列对《三峡》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豪放俊逸。
《三央》《与朱元思书》初三总复习集体备课学素诳淞鎏名学科语文日期主备人授课人复习内容《三峡》《与朱元思书》复习目标1、背诵两篇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4、感受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
复习重点1、背诵并积累文中名句。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
3、对比阅读。
学生课堂笔记复习过程《三峡》郦道元《水经注疏》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分别概括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I阿处。
|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膏手夜分,不见曦月。
膏?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3)~至于夏水寒陵,沿溯阻第。
寒—沿—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乘寿御风,不以痞也。
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荣峻茂,反多趣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每至晴初林寒洲市,常有高猿长啸,眉弓|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军。
零J|洲MM 弓I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李白),o(1)诗中的", "两句化用了《三峡》一文中(2)诗中后两句写到了猿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三峡》第四段也写到了猿声,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同样是猿声,为何听者的感受不同?《与朱元思书》吴均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