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训练咏物诗高考题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4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王安石。
(2)诗中“凌寒独自开”中的“凌寒”是什么意思?答:凌寒指的是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依然独自开放。
(3)“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指的是什么?答: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
2.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贺知章。
(2)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比喻的是什么?答:碧玉比喻的是柳树。
(3)“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刀”比喻的是什么?答:剪刀比喻的是春风,形容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柳树的细叶。
3.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郑燮。
(2)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青山”指的是什么?答:青山指的是竹子生长的山岩。
(3)“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尔”是什么意思?答:任尔表示竹子无论遇到哪个方向的风,都能坚韧不拔。
4.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菊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元稹。
(2)诗中“秋丛绕舍似陶家”中的“陶家”指的是什么?答:陶家指的是陶渊明的家,这里用来形容菊花盛开的景象。
(3)“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坚韧、高洁品质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诗歌专题训练4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苏轼惜牡丹花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诗复习专题精品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诗复习专题一、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高频主题4咏物言志一、(2021·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情感热烈而执着,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颔联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2021·河南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海棠美人图唐寅②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
曾为府试、乡试第一名,会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被贬为浙藩小吏,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
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度日。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它在料峭春寒中默默开放。
B.第一首诗在描写海棠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海棠不吝惜红艳娇美的花朵。
C.第二首诗描写了海棠花在春风中绽放的画面,蝴蝶、蜜蜂萦绕在花间。
D.第二首诗在写海棠美人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美人的孤独忧愁。
4.两首诗中的海棠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20·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萧绎①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②。
咏萤火虞世南的历③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注】①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常读书、写诗、作画。
此诗正作于这一时期。
①然:通“燃”,指萤火虫能在雨夜发光。
①的历:闪亮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诗着力展现萤火虫萤火的多样特征,虞诗对萤火特征的呈现相对较少。
B.萧诗中没有体现出萤火虫轻盈灵活、飘摇飞动的特点,而虞诗则表现突出。
C.萧诗语言自然生动,富有趣味性;虞诗语言朴素之中又包含着深刻寓意。
D.萧诗主要从感官角度描写萤火;虞诗则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虫表露心迹。
2.这两首诗中诗人借萤火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词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翼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①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注】①黄陵庙: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二妃娥皇、女英从征,泪洒斑竹,后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前三句中“湘云”“斑竹”“鹧鸪”等意象构造了动静相宜的图画,为末句抒情做了铺垫。
B.郑诗首联从鹧鸪的习性、羽色两方面起笔,诗人将其与山鸡进行比较,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C.郑诗颔联用暮雨潇潇、落红片片之景营造出凄迷哀怨的氛围,鹧鸪之声相杂更令人魂销肠断。
D.两首诗都涉及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了两位诗人的满腔愁绪。
4.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涉及了“鹧鸪”这一意象,但作用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①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②高。
咏物诗专题练习(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两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
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两小题。
高松曾巩高松高于云,众林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①。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②。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③。
君求百常④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⑤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