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习惯和文化差异对中日语言交流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95.19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浅析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论文联盟.Ll.,它和日语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有一定的区别,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母语汉语对日语的学习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进展阐述。
一、母语对日语学习的正面影响1、语音方面在五十音图的入门课中,假名的书写和汉语拼音的书写虽然截然不同,但是发音却是特别相似,因此在学习假名发音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借鉴汉语拼音的发音。
像假名ぁ和拼音a非常相似,假名か和ka相似,假名さ和sa非常相似,以此类推,几乎所有的假名我们都有相对应的拼音发音,只不过在发音的时候没有汉语发音圆润,最值得注意的是う段特别是ふ发音有点特别,假如非要找最相近的拼音就应该是fu而不是hu,还有就是拗音的发音,外表上似乎很拗口,但其实也是拼音的组合,キャ就相当于kya。
另外日语单词的音读和我们汉语发音也非常相似,比方说気,读音为キ子读音为し,在学习发音的时候,就可以给日语学习者提供便利,让学习者有律可寻,解决学习者发音问题,促进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入日语学习状态。
2、语法方面虽然日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共通点和相似处。
?日汉比拟语法?一书对日汉语法进展了比拟全面的描绘,首先说明,日语和汉语有很多一样的语法术语,比方一些对此类的划分,像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概念都是一样或是相近的。
再比方说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述方法为者也,而日语的判断句那么是はです,两者的表达方式如出一辙,这样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日语学习者更好、更快的掌握相关句型,促进学习者日语才能的进步。
3、单词方面日语单词有片假名、平假名以及日文汉字三局部组成,其中日文汉字同我们中文汉字几乎本是同根生,只不过是日文汉字使用的是繁写体,而我们中文目前使用的是简体而已,因此在日语单词上,有很多单词我们都可用中文汉字去理解其意思。
比方说天気電洋服鉛筆等单词,我们完全可以观其表意,利用中文去理解学习并记忆,加强学习者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发音方面为主摘要:对于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能熟练掌握日语发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者通过授课经历发现在学生学习日语发音的时候对于日语中清音和浊音的辨别,拗音的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日语和汉语音韵学的对比,找出其根本原因。
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是有气音和无气音是对立的,从发音上看,是与日语不同的,另外日语中拍的等时性也是汉语这种由音节组成的语言所没有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日语发音时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
关键词:二语习得,音韵学,日语发音1.引言在学习日语的时候,我感觉到日语的音调是很难掌握的。
并且,在作为j教师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感觉到了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有必要查明这个问题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母语产生了正负转移。
到现在为止,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发音学习的研究中,以中国的普通话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居多。
并且,表征中间语言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正负转移。
其中,转移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将自己母语的特性原封不动地带入使用第二种语言的过程。
例如,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时候,看到汉字的单词,就能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
而且,在二语习得中,母语的影响最显著的领域是发音和音韵(户田2001)。
但是,中国有7大方言区。
根据方言的不同,声调的特征也不同。
因此,本文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整理了在学习日语时容易犯的错误。
本论文整理了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容易出错的发音问题,如清音和浊音的混乱,关于促音和长音掌握。
1.有关清音和浊音的混乱对于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发音和辨音方面最烦恼的就是清浊难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介绍汉语和日语之间不同的破裂音体系。
汉语中的破裂音体系不同于日语中的有声和无声的对立,而是无气和有气的对立,这对意思的辨别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学习有声、清破裂音的困难,起因于对有声、无声的概念的混淆。
浅谈母语与英语对大学生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3600字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经贸、文化等往来频繁,使得掌握该国语言成为生存首要条件。
我国作为地缘大国,尤其是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交流不断深化,使得第二语言专业成为时下的热门专业。
然而多年的母语学习和语言习惯下,使得我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发音、词义、结构等多方面的惯性思维的影响,积极的规则迁移影响,被称之为正迁移影响,反之则成为负迁移影响。
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及文化差异上,分析了母语、英语与日语上的不同,并指出主要的负迁移因素,避免学习者走入学习误区,以期找到学习日语的更加有效的方法。
毕业负迁移影响;母语;英语;日语导语语言迁移是指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并使用该语言时,容易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及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进行表达。
我国与日本历史渊源颇深,自古以来日本语言文化都收到汉语的影响,使得许多日文词汇的发音、词义和句子结构规则与汉语存在一致性,这类情况下,能使日语的学习更加顺畅,则被称之为正迁移。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惯用思维的影响,一旦目标语言与母语的规则迥异时,则会让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走向误区,造成学习者对目标语言产生消极的影响。
英语的学习在我国义务制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英语句法、语法等概念,并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学习外语的方法。
而日语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零起点,对日语的学习则受到来自母语、英语双重迁移的影响。
因此本文着重从语音、词汇、句法三大层面并结合文化背景来进行剖析母语与英语对当前大学生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一、语音上对学习日语的负迁移影响汉语的语音主要分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来区分音节的变化。
而日语语音主要是用平假名来表示音拍,这也是为什么日语又被称之为音拍语的原因。
由于日语单词每个都有音调,而音调是音拍的位置,表示几个拍节。
因此在学习日语的发音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在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本文将讨论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
我们将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日语。
一、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更注重应试技巧,而日本学生则更重视语言沟通能力。
其次,中日两国的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也会反映在日语教学中。
比如,在日本,对于敬语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敬语表达方式。
而在中国,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另外,中日两国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由于汉字的存在,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的混淆和语法结构的错误。
同时,中日两国的名词使用也有所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处理中日文化差异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处理中日文化差异,以下是几点建议供日语教师参考:1.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
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并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2.关注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尊重和敬语在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但对中国学生来说,语言沟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通过实际情景的练习和日常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理利用汉字和中文背景虽然汉字和中文背景可能会在学习日语时带来一定的困惑,但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优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中文背景,理解日语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的差异,提高他们对日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教师应该收集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音频、视频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摘要:语言的学习必定不能与文化分离,每一种语言也都有其文化背景,每一种文化都会对语言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在日语学习中注意日本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论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中日文化差异以及在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对日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日语教学一、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包含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活动方式,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处事的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
另外,所有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学习语言,不仅要学习它的语音、语法、词汇等,还要了解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如何看待事物,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认为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二、中日文化的差异与日语教学1.中日文字文化的差异与日语教学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
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了辉煌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而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了中国发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日本的假名便来源于中国的文字。
平假名是由中国的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则是由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演变,同时也借用了很多中国的汉字,但是中日两国的很多汉字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大丈夫”,清楚这个单词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把它翻译成“没关系”,但掌握得不牢固的学生,容易被第一感觉误导,认为这是在描述一个人。
另外,古代日本从中国学得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自己创造了很多汉字,并且“返销”中国。
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
而两国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合作,友好交流,正是因为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作用。
翻译在这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语言的转换,其实质是两个国家文化的交流。
要想汉日翻译顺利的进行,就必须对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对两国的语言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乃至对两种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将不同的文化很好的传达给不同的民族。
本文将从中日语言的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巧妙的进行汉日转化。
关键词:中日两国;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一、日语语言的特点(一)暧昧性1.ちょっと的用法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
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
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
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
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
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
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摘要中日同型词是两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源于汉字的日本文字既有承袭古汉语原意之用法,又有其派生用法。
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就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取其有利因素,去其不利因素,以促进日语教学。
关键词母语习惯字形古汉语派生时态无论是在日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和学生的交流当中,经常会听到一些比如:「背が高いの人」、「かわいいの子」、「おいしいのアイスクリム」、「日本人留学生」之类的错误的说法。
前三种说法在日语中叫做形容词定语句,后一种则是名词定语句。
但是,这些表达完全是在汉语思维下的说法,因此,前三个说法则造成了「の」的错用和乱用,而后一种说法则少用了「の」。
可见,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很大。
当然,这种影响包括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本文对母语对日语习得所造成的干扰及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途径,以便高效地进行日语教学。
1、语音1.1元音。
日语中元音可以单独成为音节,而辅音不能自成音节,必须与元音一起拼合才能使用。
日语五十音图中的“あ”行五个假名都是元音。
发好元音是学好日语语音的关键。
中国人学日语时经常会将日语元音方面混同于汉语元音。
其实日语元音和汉语的元音的发音还是有所不同的。
几乎所有的汉语初学者甚至许多日语教师都认为汉语的“啊”就是日语的“ア”,因为两者不仅听着很相似,而且汉语的拼音表音与日语的罗马字表音相同,记做“a”。
日本古代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假名(同真名相对应;而真名则指汉字)诞生之前,日本人无法运用文字来记录本国的文化。
他们只能使用汉语来进行书写,从而形成“汉文”。
日本人一度完全把汉字作为本国的文字。
后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日本文字——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的草书体,片假名取自汉字的一部分如偏旁、部首之类。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现代日语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日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用片假名来表示的表音文字开始大量增加,但是汉字在日本文字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谈日语学习中的母语干扰【摘要】日语学习者常常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成为一种负面的干扰。
特别是日语和汉语相似之处颇多,这使得学习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由于日语和汉语的含义不完全对应而造成误会。
因此,在日语教学实践中,务必要分析母语干扰现象,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习者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母语干扰,负迁移,教学方法一、日语学习中的母语干扰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更是有很多相似的风俗习惯。
而正是这种貌似相近却又差异颇多的因素存在,给日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文以「いい」和“好”为例,试图通过对日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干扰的分析,尝试着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摆脱这种母语干扰。
二、浅析「いい」和“好”的不完全对应关系1、相似含义下的错误干扰。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当中,对「いい」的解释大体上都是“好”。
比如:「いい天気」,「病気はだいぶよくなった」等。
与之相对,汉语中的“好”,一方面的确有「いい」的词意属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表示感叹、应答的场合下使用。
比如:(1)A:麻烦来瓶啤酒。
/すみません、ビールを一本ください。
B:好的。
/はい、分かりました。
(2)A:课长,我可以回去了吗?/課長、帰ってもいいですか。
B:好的。
/いいですよ。
由于日语「いい」和汉语“好”无论在含义还是表达方面相似度都非常大,许多人便会自然而然地将母语中的语言知识、规则直接移用到他们正在学习的外语当中,即将「いい」和“好”看成是对应关系,甚至认定这两个词在一切场合可以通译。
于是便形成了所谓的母语干扰。
笔者曾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如下场景:(3)先生:李さん、今ちょっといいですか。
学生:いいんですよ。
先生:はい。
実は先週李さんが書いた作文がとても上手だったので、次の授業の時にコピーをして、クラスのみんなに配りたんですけど、いいですか。
学生:いいです。
上例句中,学生的回答方式都受到了母语干扰,即混淆了在应答等场合下「いい」和“好”的概念。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浅谈日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因素在学习日语这门专业时,我们常常会遇到母语对学习的干扰。
母语干扰是指母语习得的习惯和语言结构对学习第二语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和发音三个方面来浅谈日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的因素。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位,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差异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母语的词汇差异会对日语学习产生干扰。
例如,在中文中,有一些词汇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汇,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另外,中文和日语之间存在部分词义相同但用法不同的情况,这也容易造成学习者的混淆。
除了词汇,语法也是日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母语的语法结构和顺序都可能与日语不同,这就会给学习者带来干扰。
比如,在中文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很常见,而在日语中,句子的结构可以是主语-宾语-谓语或者其他的形式。
这种语法差异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句子结构上产生混淆。
发音也是一个容易受到母语干扰的方面。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发音系统,母语的发音习惯往往会影响到学习者去发音新的语言。
例如,在中文中,音节的音量是比较平均的,而在日语中,音节的音量则有很多变化,这就容易让学习者在发音上出现困难。
另外,母语往往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语音连读和语调,这也会给学习者带来发音上的问题。
针对上述母语干扰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克服这些问题。
首先,在词汇方面,学习者可以系统地学习日语的词汇,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记忆。
同时,学习者可以关注中日词义的差异,并学会正确运用。
在语法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比较中日语法结构的异同,加深对于日语语法的理解。
发音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日语的发音技巧。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方式来加深对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多种练习的形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克服母语干扰,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
总之,母语干扰是日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母语的差异会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困扰。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核心提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但过程却迂回曲折。
至此,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来研究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在两国关系的处理上,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日的文化差异来研究中日关系交往中的问题,并对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1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这样一种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
而黄河流域有利的农耕地理条件是中国地缘文化产生的主要根源。
良好的农耕条件,致使统治者向来重农轻商,“民以食为天”成为统治者的执政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亘古不变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因此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就由此派生出来。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远远超过了周边大陆国家,而对更远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知之甚少,随着所谓的“九州”观、“天下”观逐渐膨胀,使得其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种既然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又没有物质缺乏的困境感,那么中国人所具有的温和、平实、“兼爱、非攻”、求安定的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居乐业”,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自古就移植于农业民族的中国人身上。
1.2概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在这里,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来概说一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摘要: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而母语不同所受的干扰也不一样。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以汉、朝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
关键词:母语影响日语学习外语初学者一般学外语时不管是学什么语言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这种影响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很多外语学习者用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感觉来表达,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所表达的语言结构、思路都会受到母语的干扰。
下面,简述一下母语为汉语和朝语的学习者学日语时,这些母语对日语学习各自有哪些影响。
一.对词汇的影响1.动词:受母语的影响,日语学习者经常容易出错的动词里最具代表性的有「食べる、飲む」「着る、はく」「あげる、くれる」等词。
1.1日语的「食べる」(吃)这个动词一般表示的是食物在嘴里嚼了之后咽下去的动作,而「飲む」(喝)这个动词表示的是在嘴里不嚼直接咽下去的动作。
因此,像水、药这种不用嚼直接咽的东西时就得使用「飲む」。
例如:水を飲む。
(喝水)薬を飲む。
(喝药)汉语和朝语在这方面也区分使用,但是在有些表达上没有日语那么严格地区分使用。
比如“药”,在汉语和朝语里“吃药、喝药”“”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
因此,受这些母语的干扰,日语学习者常误用为「薬を食べる」这种表达方式。
1.2日语中“穿”这个动词也常被误用。
这个动词根据上、下身衣服在表达上完全不一样。
从上往下穿的(上衣)用「着る」来表示,从下往上穿的(下衣)用「はく」来表示。
例如:シャツを着る。
(穿衬衫)ズボンをはく。
(穿裤子)靴をはく。
(穿鞋)而汉语里没有上下身区分,一律用动词“穿”来表示。
朝语里“穿”这个动词,要是穿衣服时上下身不区分使用,都用“”来表示。
但是穿鞋、穿袜时,则用另外一种动词“”来表示。
例如:.(穿衬衫).(穿鞋)1.3日语里还有一种动词常被学习者误用的是授受动词「くれる、あげる」(给)。
这些动词是根据接受者在表达上会不一样。
如果接受者是我(或我这方人)使用「くれる」,接受者不是我是我以外的人,使用「あげる」。
母语文化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影响【摘要】:文章通过调查,证明了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受作为母语基础的中国文化、习惯的影响。
究其原因,这是由日语的”体谅对方”与汉语的”率直”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日语学习者;影响一、调查1. 目的这份调查报告的目的是弄清中国人在学习日语时,即在学习及使用表示拒绝意义的“いい”和表示感谢意义的“すみません”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验证中国人在学习日语时,是否受到母语的影响。
2. 调查对象日语学习者群体:中国河北大学日语专业学生,40名(男生10名,女生30名)。
学习日语时间两年,无在日生活经历;日本人群体:日本某私立大学的大学生,20名(男生10名,女生10名)3. 问卷构成问卷由六项构成,第一项到第四项是有关“すみません”的用法问题,第五项和第六项是有关“いい”的用法问题。
第一项由图A和图B图组成,每幅图都是描写男生的书包掉到地上,然后让女生提醒男生书包掉了的场面。
两幅图大体一致,两幅图中,女生都说了:“啊,书包掉了”,不同的是男生回答,在图A中男生说了:“すみません”,而在图B 中男生说了:“ありがとう”,问被调查者这两幅图各是什么情形。
第二项是收到朋友从九州带来的土特产时的对话。
出于礼貌,主人公使用了“すみません”,请判断这里使用“すみません”是否合适。
第三项是小李和朋友一起喝茶的场面,对话如下:“小李,喝茶吧?”,“あっ、すみません”。
请判断小李是否喝茶。
第四项是对方有两张电影票,并邀请他一起去看电影,对于对方的邀请,用“どうも、すみません”来回答。
请问“すみません”是什么意思。
第五项是在服装店里一位夫人和店员之间的对话,“这件衣服很流行哦,怎么样啊,太太?”,“はい,いいです”。
请问这里的“いい”是什么意思。
第六项是朋友要来帮忙搬家,对对方的好意用“いいわよ”来回答,请问此回答表示是否需要帮忙。
此问卷调查对学生群体和日本人群体都采取集体考察的方式,并且一概不限制回答时间。
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影响之探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母语文化会产生负迁移,给日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失败。
因此,就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汉民族和日本民族的文化差异,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真正推动日语的学习。
文化负迁移日语习得文化差异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
就迁移效果来讲,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反之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
由于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其特殊的渊源,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方便之处,例如,相同的汉字与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
但同时这种经验也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对比,此时就会发生母语干扰现象,即负迁移。
本文主要针对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上的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中都得以体现。
汉语与日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日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形成交际上的障碍。
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系统的日语知识,更应该了解日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达到日语学习的最高境界——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
否则,难免会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读。
这种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便是文化负迁移。
例如在与日本人交往过程中,日语的暧昧表现常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产生误解。
二、现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造成的影响(一)词汇方面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一些联想意义及文化内涵。
如果我们对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
跨文化沟通技巧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与解决方案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在中日两个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
本文将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沟通障碍跨文化沟通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一些经常导致沟通障碍的因素。
1. 语言障碍:中日两国的语言障碍是最显而易见的障碍之一。
虽然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两国的汉字使用方式和发音有较大差异,这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礼仪差异:中国和日本的礼仪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国人更加注重人情味和亲切感,而日本人更加注重形式和礼节。
这种差异往往容易造成误解和不适应,影响双方的有效沟通。
3. 价值观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造成了双方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注重家庭观念和集体利益,而日本更注重个人责任和自我约束。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引发摩擦和不理解。
二、解决方案为了克服中日之间的沟通障碍,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
1. 学习与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尽管中日两国的语言存在差异,但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
此外,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也有助于理解和尊重彼此,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2. 适应对方的礼仪:在进行中日之间的沟通时,要学会适应对方的礼仪习惯。
中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可以注意尊重对方的形式和礼节,而日本人则可以为了亲切感和互动性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礼仪方式。
3. 强调共同点与合作:尽管存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但中日两国的沟通也有许多共同点。
双方可以注重强调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加强合作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为了有效地跨越沟通障碍,中日两国可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谈、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频繁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5. 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为了提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沟通效果,双方可以进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