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璐琦-2013-11-14-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9
黄璐琦副司长到河北省涉县调研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3(35)5
【摘要】5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黄璐琦、办公室副主任赵明
到涉县调研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黄璐琦副司长一行认真听取了涉县卫生局关于涉县野生中药材分布情况及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普查小组的野
外作业情况。
黄璐琦副司长对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指出,
本次中药资源普查主要任务是调查野生药材及栽培药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进一步摸清家底,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为加快卫生发展模式和产业机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黄璐琦副司长强调,在野外样方选择和布置上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合理布局,进一步规范野外数据采集工作。
省中医药管理局、邯郸市卫生局和涉县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总页数】1页(P766-766)
【关键词】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河北省;调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发展模式;野生
药材;县卫生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
【相关文献】
1.黄璐琦给中药资源“号脉” [J], 余玮
2.黄璐琦:给中药资源“号脉” [J], 吴志菲
3.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陕西省项目综合调研评估与督导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J],
4.黄璐琦:给中药资源"号脉" [J], 吴志菲
5.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专家组到河北涉县检查工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黄璐琦张瑞贤(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摘要目的:对“道地药材”的生物学内涵、形成的生物学原理及研究时具有的生物学问题和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居群遗传学和居群生态学的方法进行阐述。
结果:通过对“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指出“道”是生物学上的“居群”,它的形成是由基因型和生境饰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数量、空间、遗传和药效等特征。
结论:对目前已在开展的“道地药材”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地药材;生物学道地药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一个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
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了药材的货真质优,得到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
它的产生是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经得起临床的考验,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这些研究无论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或是现代科学手段,也无论是引种栽培、成分分析或提高临床疗效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应该说,在几千种中药当中,道地药材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部分,但距离阐明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还相差甚远,还没有对中药学术的振兴产生重大影响[1],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从药材(除矿物药)来源于生物这一本质出发进行阐述。
作者现仅从理论上谈谈个人的认识。
在本文的讨论中,仅以生物药道地药材为内容(以下简称“道”),不涉及矿物药和合成药及生物药的加工、销售对其道地性的影响。
1 道地药材的生物学内涵药材(除矿物药)来源于生物,都有着生物的内涵。
生物是由基因(gene)、细胞(cell)、器官(organ)、有机体(organism)、居群(popu1ation)、群落(community)等6个主要的生物层组成的,这一多层次结构模式被称为“生物学谱”(bio1ogica1 spectrum)[2]。
每一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科学问题,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如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其方法,人们在认识生物时都是从其所处的层次逐渐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药材研究也不例外,如在药材的鉴定上,就有细胞层次的鉴定显微鉴定,器官层次的鉴定性状鉴定及有机体层次的鉴定基原鉴定。
道地药材标准应有全新思路如何判断药材质量的优劣,在中药界有个共识,就是以道地药材为标准。
道地药材也是历代医家控制和评价中药品质的独特而综合的“金标准”。
在今天,道地药材仍在辨别药材真伪、控制中药质量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但作为标准的道地药材,又应该建立怎样的标准呢?在日前武汉举行的中国中药标准化战略与产学研合作发展论坛上,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有关“道地药材标准的构建”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
黄璐琦提出了一个对道地药材标准构建的全新思路。
黄璐琦认为,应从遗传和环境的角度,利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等技术对道地药材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体系。
道地药材鉴别及评价标准——展现独特的优良品质我国常用中药材有 500 种,其中道地药材有 200 种,用量占到 80% 。
黄璐琦指出,道地药材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确切。
建立道地药材的标准,首先是要建立道地药材的鉴别及其评价标准。
这个评价标准应包括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和遗传特性四个方面。
黄璐琦领导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已开展了 50 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药材性状方面,道地药材以连珠状、长圆柱形居多,根与茎多垂直生长;非道地药材根茎较粗大,团块状居多。
从显微组织看,道地药材的皮层发达,木质部较小,导管较稀疏,木纤维束较少;而非道地药材的木质部较发达,导管层状切向排列,木纤维束较多,与导管相间排列。
另外,在化学成分上道地与非道地药材差异也很大,比如,道地药材苍术的挥发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苍术,而且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配比关系。
道地与非道地药材在遗传上也有显著差异性。
这些特性广泛适用于道地药材,可为道地药材的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营养需求、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该学科涉及到有机化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对于解决药用植物生产中的问题,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药用植物的生理生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从而为药物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药用植物的营养需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用植物的养分需要,从而提供科学的养分管理策略;药用植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策略。
- 1 -。
宁夏农林科技,Ningxia Journal of Agri.and Fores.Sci.&Tech.9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来宁夏农科院调研。
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刘常青,自治区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组长赵捷等陪同调研。
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芦花台现代农业科研基地,黄璐琦调研了生物中心承担的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课题“药用苦枸杞品种选育研究”的进展情况,问询了苦枸杞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遗传关系分子鉴定、扦插及组培快繁育苗、引种后表型变化分析等研究工作进展。
在听取了课题组成员汇报后,黄璐琦对课题研究进展表示了肯定,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
该课题针对当前枸杞品种缺失传统味“苦”药用性状的问题,与黄璐琦团队联合攻关,开展苦枸杞引种驯化、快速繁育、配套栽培、“味苦”关联组分解析、药效综合评价等研究工作,旨在建立苦枸杞“资源引选-种苗繁育-配套栽培-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助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黄璐琦调研指导,开拓了生物中心科技人员的研究思路,明确了今后重点攻关方向,为课题高水平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慧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来我院调研文/院生物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来宁夏农科院开展学术交流文/院生物中心9月1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袁媛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张重义教授应邀到宁夏农科院开展学术交流,分别作了题为“优质药材品质形成分子机理”和“克服中药材连作障碍研究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生物中心全体科技人员,以及院枸杞科学所、林草所相关科技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会上,袁媛研究员从药材基因型、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阐述了影响优质药材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张重义教授以中药材地黄连作障碍为例,从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组、植物免疫响应等方面探讨了中药材连作障碍形成机制以及解决连作障碍的技术方案。
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香山科学会议第510次学术讨论会综述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和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几千年的积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保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面临巨大的压力。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逐渐得以解析,通过挖掘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相关元件,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中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实现药用植物的定向遗传育种,通过培育高产目标活性成分的药用植物,能有效降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提取成本并缓解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压力。
同时,利用生物系统整合优化在微生物体内重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模块,可以实现珍稀活性成分的异源高效合成,为单一成分中药以及中药提取物生产提供原料,缓解其对中医临床用药以及中药资源的压力。
2014年11月11~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主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第510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陈晓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研究员、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1)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2)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思路;(3)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黄璐琦研究员作了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评述报告,结合正在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认真阐述了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药资源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他指出“供不应求”是导致目前中药原料市场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改善。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黄璐琦,男,1968年3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
1、主要社会兼职情况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2、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药资源/2014.1-2017.12/300万/No.81325023/主持人;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酮类化合物中下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2011.01-2013.12/33万/No.81072990/主持人;3)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基于我国自主卫星遥感数据的中药资源监测及服务/2010.01-2012.12/800万/主持人;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我国代表性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2012.01-2015.12/5300万/主持人;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遗传与环境的道地药材品质保障技术示范研究/2012.01-2015.12/414万/主持人;6)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2013.01-2015.12/2700万/No.2060302/主持人。
3、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1)《Molecular Pharmacognosy》/Springer 出版社/2012年/主编.2)Modular pathway engineering of diterpenoid synthases and the mevalonicacid pathway for miltiradiene produc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2,134:3234-3241/通讯作者,IF: 10.667.3)CYP76AH1 catalyzes turnover of miltiradiene in tanshinones biosynthesisand enables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ferruginol in yeas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3, 110(29):12108-12113/通讯作者,IF: 9.737.4)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production ofginsenosides/《Metabolic Engineering》/2013(20):146–156/通讯作者,IF:8.258.5) A Functional Genomics Approach to Tanshinone biosynthesis providesstereochemical insights/《Organic Letters》/2009,11(22):5170-5173/通讯作者,IF:5.424、近年来获厅级以上奖励情况1)2011年/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2008年/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3)2014年/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5、指导研究生情况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86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