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在柏拉图所著的《美诺篇》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有关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重要命题。
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整个道德哲学的主旋律。
而一命题中又包括了“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内容。
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与小恶时也无人愿意选择大恶。
他说:“对善的期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也没有人向往着恶的。
”,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知必然导出行,即知识必然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趋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是出自于无知。
因此苏格拉底进一步推出“无知即恶”。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从主观的武断,或为道听途说,或为传统习惯所左右。
人们就不会追求善而回跌人恶的深渊。
美德既为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
这样苏格拉底将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
通过知识教育和道德陶冶可以恢复那些缺乏美德的人的理智本性,来培植美德。
需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指的是理性的智慧。
因为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
”美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但是出生后灵魂被肉体囚禁,忘记了知识,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忆善的知识,教育学习就是为了回忆这种知识,美德教育不是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助产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在《国家篇》中就是“灵魂转向”。
这样“美德即知识”这一理论基本得到完善。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文/张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就是“美德即知识”,是其提出的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指的是人的美好品质,知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有关理念和有关善的知识。
美德并不是凭空产生,要以善的知识为前提,人的一切有关善恶的行为,都是在其对善的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本文主要从形成背景、具体含义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伦理学方面的思想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哲学理论从自然转向人。
也就是说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原本自然本质转移到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哲学深入人类现实,对人和社会伦理进行研究。
在其名言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要对自我进行研究、反思。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道德教育实践,教人学会做人。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
而有关“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道德思想,对道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美德即知识”的发展背景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盛世时期,后又经历了雅典的衰败,所以,其伦理思想主要代表希腊道德的思索和思想发展的转折,推动希腊的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苏格拉底经历了希腊政治社会动荡,在这一时期,弱肉强食成为了社会常态,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和“公道”。
人和人之间由于存在了利益的冲突,因而产生了对立,个人和希腊城邦之间也存在对立矛盾。
而这样的情况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混乱,对希腊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人性道德发生了极大的沦丧。
在苏格拉底看来,希腊社会面对的这次动荡最主要是因为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如果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就要对人性和其思想灵魂进行改变,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善的知识,对道德进行重建,这样社会才能改变现状。
而且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是快乐,而应该是善。
快乐只是属于一种情感,而善才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理智产物。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摘要]: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教会来说,这显然过分地抬高了理性的地位而蔑视了神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理由之一:渎神。
而黑格尔认为,“所谓苏格拉底引进的新神实际上就是用‘认识你自己’代替是神谕,人的自我意识是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应该将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的东西都叫由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得理性所认可的东西。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存在于认得理性之中,这个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原则,即“德性”(arete)指“过好神火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于是,一方面,德性等同于知识,而这种知识存于人的灵魂中;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污秽的,感官无法令他信任,只有理性能明辨是非,获得知识,达到善,所以求知的过程就是理性近于灵魂的过程们就是善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德性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提出“知识即道德”,在他的道德学说里,善知即善行,他否认人明知恶而为恶的可能性,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出于对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不自知,于是他提出“无人有意为恶”。
苏格拉底自喻为是“”雅典城邦针砭时弊的牛虻,希望通过自己的游说、辩论唤醒青年人们心中的道德良知,以道德兴城邦。
本文将以知识即真理为线索,从其产生根源、目的、影响几个方面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试以述评。
一、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产生(一)社会背景苏格拉底生长于希波战争结束后,强盛、富裕的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而其壮年时,灾难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雅典由盛转衰,伯利克里死后,其继任者为了获得领导地位,一味奉承、笼络民心,这样横农艺试政权陷入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操纵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从前民主和谐的油耗钻天被打破。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28 July2018(B)总第428期2018年7月(中)摘要在教育发展史上,苏格拉底通过对人的本源和人的美德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首次提出关于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有思想的观点。
通过讨论论证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并作为他道德教育的根本思想。
此理论可概括为四点:人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追求智慧和理性;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是有道德的;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得的;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苏格拉底的追求美德就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道德教育观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我国现在的道德教育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启发性。
关键词善智慧美德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The Root Theory of Socrates's Moral Education//Xu Jie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Socrates dis-cussed the essence of man on human origin and human virtue. For the first time he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essence of man is rationality and thinking.He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virtue is knowledge"as his basic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discussion and argument eventually.This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points:the essence of man lies in the constant pursuit of wisdom and reason;a rational knowledge must be moral;virtue can be got by education;self-control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e.Socrates's pursuit of virtue is the moral educa-tion view of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the pursuit of truth,and the pursuit of wisdom,which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nd also has greatly enlightened the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goodness;wisdom;virtue;knowledge1“认识你自己”的含义“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思想展开的前提。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美德的理解与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为知识,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达到真理和智慧的境地。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天赋或者先天的能力。
他坚信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美德。
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可以通过正确认识和思考来培养和发展。
苏格拉底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的方法,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人们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涵。
苏格拉底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不断质疑和探索,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与道德伦理相关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德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是通过学习和思考
来培养和发展美德,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美德也与道德伦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示着我们在追求美德和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探索。
苏格拉底的学习观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
1.论“美德即知识”。
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
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
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
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
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
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
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
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
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
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
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
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2.创“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
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
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
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
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若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第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第二,“美德即知识”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知识;道德建设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认识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对话。
欧谛德漠首先将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归为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以将军为鼓励士兵的士气而欺骗士兵援军到来,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以治好病,有人偷走朋友用于自杀的枪等例子,来提出反问,结果使欧谛德漠去重新思考正义的问题[ 1 ]。
苏格拉底没有对属于“美德”之一的“正义”做直接解答,一方面,体现了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方法,追问其思考不足之处,使人产生努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反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智慧的看法。
广角视野wide ang le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0聂怡东(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650031)=摘要>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0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0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美德;知识;正义;德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美德即知识0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但是,一方面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作,而记载其言行的古希腊的史料又有待考证哪些确实能表现其本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成汉语还是从英语转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这个失真一般来讲与译者无关,而是因为某些哲学中的概念本身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就找不到对等的概念,而译成另一种文字又必须寻找一个相近的概念来对其进行替换,这种替换发生之后,便难免有毫厘千里之谬。
)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命题的理解容易产生一种绝对化,片面化认识的倾向。
因此,对这一命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涵义的阐释成为必要。
苏格拉底本人虽然不同于一般智者,而且对智者持批判的态度,但实际上苏格拉底受智者影响甚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本身即是一个智者,但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智者。
苏格拉底对早期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宇宙论体系的看法和一般的智者没有什么两样,即都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感觉的基础上的,而感觉却是个人的,因此,它们不可能具有普遍性。
这一看法使得他在两个方面同早期自然哲学家相区别。
一个方面,是哲学研究的领域的不同。
苏格拉底将哲学思想从外在的自然界拉回人类社会之中,致力于伦理学和道德领域问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要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则必须抛开感觉走另一条道路。
苏格拉底的教育观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1、“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
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
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
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动乱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
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
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
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拥有美德。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的知识和理解所决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美德。
2. 自我反省: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 追求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真理,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
4. 尊重法律: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以便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总之,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强调了知识、自我反省、追求真理和尊重法律的重要性,这些原则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论述苏格拉底美德及知识的基本观点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的智者,他对于美德和知识的看法,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思想的漫漫征途。
说起美德,苏格拉底认为它可不是表面的规规矩矩、循规蹈矩,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守和追求。
这就好比一棵树,外在的枝繁叶茂固然好看,但真正让它茁壮成长的,是深深扎根于地下的强大根系,那根系就是内在的美德。
他觉得美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
这跟我们学习一门手艺不是很像吗?比如学做饭,刚开始可能手忙脚乱,不是盐放多了,就是菜炒糊了。
但只要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慢慢地就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追求美德也是如此,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去摸索,去领悟。
苏格拉底眼中的知识,那可不是书本上死板的文字,而是对世界和自我的深刻理解。
就像航海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次旅行,知识就是那地图和指南针,没有它,我们不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吗?他主张真正的知识是关于自我的认知。
这多有意思啊!我们常常忙着了解外面的世界,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要先认识自己,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地基稳固了,房子才能建得结实。
再想想看,美德和知识在苏格拉底那里可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们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手牵手共同前行。
有了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分辨是非善恶,从而培养出真正的美德;而拥有了美德,我们又会更加渴望去追求知识,不断完善自己。
这不就像骑自行车吗?掌握了平衡的技巧(知识),我们才能稳稳地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又不断积累经验(美德),让骑行更加顺畅。
总之,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观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
让我们明白,追求美德和知识的道路没有尽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去实践。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苏格拉底所倡导的那样,不断地去追求内心的美好和智慧的光芒吗?。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
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
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
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动乱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
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
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
知识即美德——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苏格拉底,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
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以及辩证法,都是人类社会中灿烂的篇章。
他智慧的火光不仅仅照亮了远去的一代又一代,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选自柏拉图的《美诺篇》。
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知识”。
我们从苏格拉底的这句话里知道了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
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
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
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
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因此,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终于得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是建立在知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德性就等于知识,而恶便是无知。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普遍的概念的认识。
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根本特点。
对知识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水准的高低,社会状态的失序必然与人们的整体的道德感知水平的降低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对当今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知识是德性的基本条件,蔡元培说:“苟无知识以辨善恶,则何以知恶之不当为,而善之当行乎?”知善才能行善,知恶才能避恶,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
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
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
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
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
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
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
苏格拉底论真理、知识与美德文 / 王振林伦理道德的实在性首先是思维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一种自我意识的实在性,这样,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的实在性,最初它必然是认识和知识。
因此,在西方伦理道德哲学的发展史上,一开始所出现的伦理派别必然把伦理道德问题归结为知识的问题。
苏格拉底,一位被黑格尔称为“不仅是哲学史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古代哲学中最饶有趣味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1]。
苏格拉底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不仅在于他所追求与坚持的哲学原则改变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从而造成了精神本身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个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确证并取代了神谕,而且还在于他把伦理学纳入到哲学,明确提出“美德就是知识”,成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中“主知论”的创始人。
一、真理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与他之前的希腊哲学相对立提出一个崭新的哲学原则,这个哲学原则把客观事物的真理归结到意识或主体的思维,从而使得希腊哲学从心向外求转向以心内求。
在苏格拉底之前,自然哲学家大都是从世界的本原去说明事物的生成与存在,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原子等。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各式各样的本原,根本不能说明事物的原因,也不足以说明世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最后他在阿那克萨戈拉哲学中发现了真理的萌芽并深受启发。
阿那克萨戈拉不仅提出种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一个原则,即种子形成世界万物的动力是心灵。
虽然阿那克萨戈拉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存在时,仍没有完全摆脱自然哲学的遗迹,但是,他的哲学意义在于提出了心灵,考察了思想本身。
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思想被表现为全能的概念,为支配一切特定事物与实存者的否定力量;它的运动就是消解一切的意识”[2]。
苏格拉底吸纳了阿那克萨戈拉这个原则,即心灵是统治的、真实的和自身规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为此,他放弃某种感官,而求助于心灵,并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
在他看来,人在追求事物的真正原因与真理时,不能依据感官向外求证,而应反身内求以达存在之真理。
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早在公元前就被苏格拉底这位圣贤所提出,也是他道德哲学的一个基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整个道德哲学的主旋律。
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与小恶时也无人愿意选择大恶。
他说:“对善的期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也没有人向往着恶的。
”,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知必然导出行,即知识必然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趋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是出自于无知。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从主观的武断,或为道听途说,或为传统习惯所左右。
人们就不会追求善而回跌人恶的深渊。
需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指的是理性的智慧。
因为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
”美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但是出生后灵魂被肉体囚禁,忘记了知识,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忆善的知识,教育学习就是为了回忆这种知识,美德教育不是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助产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
当然,苏格拉底之所以主张“美德即知识”,这也是和他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关系。
一直以来,苏格拉底都倾向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治理一职,仅有这些少数的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因而他们才具有美德。
他不相信普通民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他们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
也就是说,他是站在哲学的高角度上思考这个问题的。
他所说的知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在书本上的,可以轻而易举被理解的那些东西,而是人们对于美
德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美德”就是美好的德行;是一个人身上所有优秀品质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美德的含义,他必定是一个具有美德的人;那些还会做恶事的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美德。
如此而言,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我认为,如果将这句话放到当下而言,就需要再斟酌一下了。
如今人们一听到知识,并不会想到是对美德的理解;大部分人所想到的,是书本上的,对大自然,对人文,可以让他们生活的更好的东西。
而且,能有几个人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这句话呢!换而言之,当今的世界,步伐迈得太快了,很多东西,很多人,都渐渐地趋于功利化和肤浅化;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并不像古时的人那样虔诚,严肃,他们只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来为他们打开财富,权力,利益的大门;真正读书的人就像濒危动物一样的稀少。
亚里士多德也曾质疑过这个观点,他认为这个思想忽略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因为人的行为不仅仅与理性因素有关,非理性因素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知识仅仅是知识,决定人们行为的除了知识还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事实也可以证明,当下有越来越多会做事却不会做人的人;有的人有很高的学历,却和犯罪搭上了边;有的人辛苦读书做事,当上领导,却因贪污被判了刑;有的人能力很强,却处处遭人排挤,只因其人品实在不入眼……所以,有了知识也不一定就有美德,人们并没有把两者的关系当回事。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有的公司在面试新员工时,会故意设置一些东西来检验应聘者的品质?答案显而易见,是那些管理者知道,只有刻板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应与美德挂钩。
是的,管理者应该选择兼具知识和美德的员工,我认为美德是较重要的一方;如果一个人
从小不对美德进行真正的了解,等他定型了,想变得很有美德,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了;而他小时候不懂的书本知识,长大也可以再进行学习,也许会更快的理解。
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
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
因此我个人觉得,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
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