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研究法
- 格式:ppt
- 大小:251.50 KB
- 文档页数:45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类型1. 实验组设计法实验组设计法是对实验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
该方法将人群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实验和比较研究,最终确定教育策略或政策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因素除了研究所需要的因素外,其他因素一致。
该方法不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还能够确定某种教育策略的效果。
该方法无法完全模拟实际的教育过程,因此其结果仅代表实验条件下的效果。
2. 双盲实验法双盲实验法是一种高度随机化的研究方法,可用于评估特定教育策略在人群中的效果。
这种方法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应具有高度的盲态,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
随机抽样的教育对象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特定教育策略,而另一组接受对照策略。
整个实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哪个群体接受了哪种策略。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学习结果,可以确定特定教育策略的效果。
组间对照实验法涉及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组中,其中一个组接受特定教育策略,而其他组接受对照策略。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其他因素基本相同,可以更准确地测量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仔细设计实验方案,以确保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是由研究教育策略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4. 前后测试设计法前后测试设计法旨在测量特定教育策略的效果,涉及对同一群体进行两次测试:在应用某种教育策略之前进行第一次测试,在应用教育策略后进行第二次测试。
通过比较两次测试结果来确定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5. 可控性试验设计法可控性试验设计法旨在控制和测量特定教育策略的影响。
该方法通常与组间对照实验法或前后测试设计法结合使用,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教育策略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其类型众多。
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测量教育策略的效果,并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6. 跨组设计法跨组设计法是一种实验研究方法,旨在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教育策略对教育成果的影响,而不是评估单个策略的有效性。
《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来验证和评估其中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政策或教育技术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步骤,并探讨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对两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干预,然后比较两组学生在一些指标上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干预效果的评估。
实验组接受其中一种教育干预,如新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技术,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或其他干预。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比较,可以评估新的教育方法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设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和数据的收集。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应尽可能保证两组在其他因素上的一致性,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变量的操作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对实验组进行不同干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因素上的差异。
数据的收集需要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收集关键的指标数据,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分析步骤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描述统计主要包括计算和描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以描述两组学生在关键指标上的差异。
推论统计则通过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等方法,从统计学角度对两组学生的差异进行评估,以判断教育干预是否具有显著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验证和评估教育方法、政策或技术的有效性,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探索教育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后,它可以指导教育和政策制定,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然而,教育实验研究法也面临一些局限性。
首先,教育实验研究往往在人为环境中进行,难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教育场景,其结果的推广性可能存在限制。
其次,教育实验研究可能受到伦理道德和实施可行性的限制,如难以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需要长时间的干预等。
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法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三、教育实验的控制与效度四、教育实验研究设计导引:顾泠沅的“青浦实验”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四个阶段:三年教学调查(1977年10月——1980年3月)、一年筛选经验(1980年4月——1981年8月)、三年实验研究(1981年9月——1984年9月)、八年推广应用(1984年9月——1992年)。
筛选出4条经验:①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②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③指导学生亲自尝试;④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提出实验假说:运用“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等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自变量是实验班所采用的实现“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等心理效应的教学方法。
它大致可进一步具体化为“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等步骤。
实验的因变量是“教学质量”。
从横向上分解为学生三个方面的素质:考试成绩、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纵向上分为学生在三个学年中的不同时间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实验的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所要揭示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这2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肯定不只是教学方法这一种,还涉及许多因素,即无关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①学生之间的差异,②教师的教学水平,③教材,④教学进度。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是操纵教育过程的某种因素(自变量)以引起教育结果(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两种因素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特征1.实验组与对照组教育实验中,采用两组被试,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处理,称为实验组;另一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称为对照组或控制组。
2.操纵自变量自变量是由研究者安排的、被人为操控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操作变量。
可分为两种:操作性自变量(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堂互动);非操作性自变量(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比较条件下开展的、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和验证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和测定因变量的变化情况,以考察教育措施对学生学习成绩、教学效果、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研究假设。
2.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设计类型,包括随机分组设计、配对设计、多组设计等。
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可能的混杂变量和控制变量。
3. 筛选样本和进行配对:根据实验设计,筛选符合条件的样本,并进行配对处理。
4. 实施实验和收集数据: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教育措施或方法,并记录和收集数据。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
6. 结果解释和结论推断: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释实验结果,并推断对教育问题的结论。
7. 论文撰写和报告:根据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报告或发布。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能够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消除一些混淆因素的影响,揭示教育措施的真实效果,从而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严格遵循伦理原则,保护被试者的权益,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技术,旨在研究教育、学习和教学等过程,以探究其规律性和探索新的教育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计、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核心。
它涉及到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1.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实验设计。
它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干扰变量,从而使实验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2.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因选组不当而引起的误差,使组间差异更为明显。
(二)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避免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1.操作实验变量:操作实验变量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操作实验变量时,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方法和时间。
2.控制干扰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实验变量以外,其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单一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和检验等方式来探究教育问题。
(一)案例研究法的种类:1.单案例研究法: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单一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多重案例研究法:多重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联系和相似点。
1.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时,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等等。
2.案例选择: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法的重要环节。
需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的核心。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