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相互保险发展情况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9
本期话题BENQIHUATI团结2020.01相互保险的历史溯源、发展历程和启示◎魏丽王莹助一直是人类面临共同风险时自发采取的应对措施,作为专业性极强的风险管理行业,保险天然发挥着事前转移风险的功能"相互保险作为保险最古老的一种组织形式,为人类社会化解个体风险提供了可行的保障方式"至今,相互保险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简称“ICMIF”)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1,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6.7%。
2015年,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保险市体系,中国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相互保险市发展。
值得思考的,我国为什么要引入相互保险这种组织形式?这对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乃至保障体系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了能找到问题的,我们要对相互保险的行,对相互保险的发行理,合我国国行分析。
一、互助共济与相互保险早在古希腊,具有相同政治观点、哲学思想或宗教信仰的人或同一行业的工匠会在一,一数额的会员费,丄遇不幸时,团体将会对位上的支持。
同样,古罗马的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丧葬互助性质的组织,参与方式与古的方式一致,也是参与者交付一的会费,会员死亡时,由组织来为其支付丧葬费用。
比如在士兵团体内部便存在这样的互助组织,该组织,凡要缴纳会费,当C M Y KBENQIHUATI本期话题团结2020.01参与组织的某位士兵战死后互助组织会发给其家属抚恤金以表安慰。
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古埃及,由于修建金字塔,石匠们面临的风险同质,石匠们自发组织的团体也存在丧葬互助的行为。
这一阶段是朴素的相互保险思想最初的萌芽阶段。
13至16世纪,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欧洲行业组织,行会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深相互之间互助扶持的行为,相互担风险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实践。
随着组织的增多,(Guild)行会这样的组织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办理相互保险的“友爱社”和“互助社”等相互保险组织。
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比较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福利。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存在差异,各国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重点问题。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由政府举办、强制实施、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补偿。
社会保险制度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而另一些国家则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如美国、德国等。
在保险费率、保险期限、保险金申领等方面,各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在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比较广,如法国、德国等;而另一些国家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如印度、巴西等。
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保率、缴费率、养老金替代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
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如北欧国家、荷兰等;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如中国、美国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险制度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一些国家通过提高保险费率、削减福利等方式来缓解财政压力;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等方式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公平感。
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待遇水平来增加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控制待遇水平来减轻财政负担。
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保障程度。
一些国家通过扩大保险覆盖面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限制保险覆盖面来控制财政支出。
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实施情况和现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出各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一、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一)保费收入现代保险业从欧洲发源以后几百年,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杂志的统计资料,1987年全世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 000亿美元大关;1995年突破20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30 000亿美元,达到32 439亿美元,其中寿险业保费收入18 487亿美元,占56.99%,非寿险业保费收入13 952亿美元,占43.01%。
2004年,工业化国家保费收入为28 71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8.53%;新兴市场保费收入为3 722亿美元,占11.47%。
2004年,保费收入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为10 978.3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3.84%;其次是日本,为4 924.25亿美元,占15.18%;然后依次是英国(2 948.31亿美元,占9.09%)、法国(1946.24亿美元,占6.00%)、德国(1907.97亿美元,占5.88%)。
中国的保费收入为521.71亿美元,占1.61%,在全球排名第11位。
详见表3-1。
表3-1 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保费收入统计(2004年)续表(二)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以2004年保险深度比较,全球平均为7.99%。
居全球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南非(14.38%)、中国台湾(14.13%)、英国(12.60%)、瑞士(11.75%)和日本(10.51%)。
中国的保险深度为3.26%,排名全球第42位。
详见表3-2。
表3-2 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深度(%)统计(2004年)续表(三)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是指按全国人口计算的平均保费额,它反映了一国国民受到保险保障的平均程度。
以2004年保险密度比较,全球平均为511.5美元。
居全球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瑞士(5 716.4美元)、英国(4 508.4美元)、爱尔兰(4 091.2美元)、日本(3 874.8美元)和美国(3 755.1美元)。
世界各国有关保险的渊源在世界各国,保险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均有其独特的渊源。
保险的发展和演变历史,早在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中就有了雏形。
目前全球各国的保险业都己经发展成为一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以下将对世界各国有关保险的渊源进行分析。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形成了以七种不同麻袋科技捆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保险制度。
麻袋可以用来存放物品,用法很简单、明了。
财产受损时,财主可以从麻袋中获得补偿。
此后,中国保险业一直在不断进化。
直到现在,中国的保险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和完整的行业。
欧洲:欧洲的保险业起源于中世纪,最初的保险形式是“共济市场”,即由志愿者组成的一个组织,用来帮助成员们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
这个时期的组织,基本上都是由教堂、行会或贵族组成,由于当时群众的投保需求逐渐上升,这些组织开始进化为农村相互保险协会和互助保险本公司等商业保险机构,形成了现今欧洲的保险体系。
由此看来,欧洲的保险业渊源颇为深厚。
美国:在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初,最早的保险制度来自清教徒的义务互助,如锡安之火和灰狩猎公司等组织。
它们已经具备商业保险制度的一些原则,例如契约签署、契约的期限等。
20世纪初,美国各州相继出台了保险监管法规确立,保险业才真正走向正规化,涵盖了人寿、财产、医疗和补充基金等多个领域。
而当今的美国保险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极大地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日本:日本的保险工业起源于大正年间,最初保健是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建立的。
保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直到大規模金融事件如平成金融危机,保险业才真正被广大人们所关注。
200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保险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人寿和财产保险向保险创新方向前进。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现代保险业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后期。
当时,在欧洲和美国流行的相互保险模式,自此进口澳大利亚并逐渐发展。
保险的发展史保险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交易时期。
以下是保险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早期形式(古代至18世纪)1. 相互保险:古代商贩和船东在海上航行时经常遭遇风暴和海盗袭击等风险,他们形成了相互保护的组织,共同分担风险。
这可以视为早期相互保险的雏形。
2. 商业保险:14世纪,意大利的保银行开始提供商业保险服务,让商人可以在航海中分摊风险,这是商业保险的起源。
3. 火灾保险:17世纪,伦敦的大火导致了巨大的损失,这促使人们开始考虑火灾保险。
1667年,第一份火灾保险合同在伦敦签订,标志着火灾保险事业的正式开始。
4. 海洋保险:18世纪,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海洋保险成为重要的保险形式。
各国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提供海上货物和船只的保险服务。
二、现代保险业的兴起(19世纪)1. 工业革命的催生:19世纪工业革命加速了保险业的发展。
工厂和机械的广泛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需要相应的保险保障。
2. 互助保险协会:19世纪中叶,互助保险协会开始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兴起。
这些协会由社区成员组成,共同为成员提供保险服务。
3. 班克斯保险公司:1762年,英国的班克斯保险公司成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保险公司。
这家公司开创了定期缴费和多种保险产品的先河。
4. 美国保险业的兴起:19世纪后半叶,随着美国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保险业也快速崛起。
美国的保险公司开始提供更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如人寿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三、保险业的国家监管(20世纪)1. 建立监管机构:20世纪,各国纷纷建立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
这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保险市场。
2. 保险法的制定:各国陆续制定保险法规,规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和责任。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保险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3. 保险市场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开始推出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开始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国外相互保险公司发展我国正在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中包括多层次、多种形态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
相互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业企业组织形态的一个特色,近年来也为我国保险业界高度关注,第一家相互制的保险公司一一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已正式营业。
目前正在进行的〈〈保险法》修改也将相互保险公司制度作为一个重要议题。
但是,因为相互保险公司这一特殊的商业组织形式在各国〈〈公司法》中并没有规定,法学界,特别是公司法学者对这一组织形式的法律定位还存有很多疑惑。
近年来国外大型相互保险公司纷纷向股份公司转制的浪潮,也使一些人质疑我国〈〈保险法》确认相互保险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必要性。
一、国外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路径(一)早期的相互保险制度:互助理念的实践相互公司作为投保人白愿联合、相互扶助、分担风险的一种组织形态,与保险这种集腋成裘、分散风险并给予补偿的经济制度具有天然的契合隹。
因此,在现代保险制度发展的初期,各国都陆续出现了相互型的保险提供者。
1756年英国出现的公平保险公司以及1778年德国汉堡地区出现的HamburgischeAllgemeineVersorgungs-Arstalt ,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相互保险公司形态的起源。
在此之前也存有过一些原始的、小规模的互助协会,如1666年英国伦敦大火后出现的火灾互助保险社,1735年美洲大陆出现的家庭火险互助社,但这些早期的互助组织大多以即收即付制为基础,缺乏以精算学为基础进行经营的现代保险的一些基本要素。
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路径各有特点。
在德国,19世纪20年代诞生的相互型保险公司一一科达生命,提出了一种德意志型的相互公司形式,侧重于强调成员的民主白治权利。
它的运作及其理念在半个多世纪后深深影响了日本保险业。
日本最大的保险公司一一第一生命保险相互公司的创始人矢野恒太在考察研究德国相互保险公司、特别科达生命之后,从19世纪末开始在日本积极倡导相互型保险机构的设立。
名词解释:相互保险(mutual insurance)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发展历史相互保险主要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交互保险社和相互保险公司四种形式。
其中,发展最成熟的是相互保险公司——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
相互保险公司历史悠久,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基尔特组织——为组织会员及其家庭成员在生老或病亡时提供经济保障的行会。
组织特色相互保险组织没有外部股东,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不存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国际上看,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独特优势:一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一致,能够较好地实现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并由客户参与管理,从而有效避免保险人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欺诈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二是展业费用较低,核灾定损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为会员提供更经济的保险服务。
三是由于没有股东盈利压力,其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
市场地位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
中金公司之前发布的一份研报预计,中国相互保险市场前尽广阔,预计10年后相互保险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0%,市场空间达到7600亿元左右。
市场经营经营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为了让股东得到满意的财务结果,股份保险公司往往注重短期行为,放弃一些可能给股东带来收益但不会立即获利的长期投资项目。
相互保险公司不发行股票,也就没有这样的压力,因此具有更大的经营灵活性。
投资收益保费缴纳优惠。
相互保险公司由于上述的优点使得其营运成本较低,从而可以制定出较低的保费率。
名词解释:相互保险(mutual insurance)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发展历史相互保险主要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交互保险社和相互保险公司四种形式。
其中,发展最成熟的是相互保险公司——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
相互保险公司历史悠久,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基尔特组织——为组织会员及其家庭成员在生老或病亡时提供经济保障的行会。
组织特色相互保险组织没有外部股东,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不存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国际上看,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独特优势:一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一致,能够较好地实现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并由客户参与管理,从而有效避免保险人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欺诈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二是展业费用较低,核灾定损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为会员提供更经济的保险服务。
三是由于没有股东盈利压力,其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
市场地位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
中金公司之前发布的一份研报预计,中国相互保险市场前尽广阔,预计10年后相互保险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0%,市场空间达到7600亿元左右。
市场经营经营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为了让股东得到满意的财务结果,股份保险公司往往注重短期行为,放弃一些可能给股东带来收益但不会立即获利的长期投资项目。
相互保险公司不发行股票,也就没有这样的压力,因此具有更大的经营灵活性。
投资收益保费缴纳优惠。
相互保险公司由于上述的优点使得其营运成本较低,从而可以制定出较低的保费率。
相互保险公司概述(一)相互保险概述1.相互保险定义相互保险是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而相互保险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交互保险社和相互保险公司。
2.相互保险的历史最早的保险其实就是相互保险。
公元前 4500 年的古埃及,负责修建的工人互相收取费用形成基金池,用于施工过程中有工人出现意外死亡的费用。
公元前101年至公元前200 年,古罗马也出现了类似的组织,组织成员共同出资解决对方的葬礼费用。
中世纪西欧国家出现了“基尔特”制度,由相同职业的群体共同出资为发生的人身风险和财产损失的成员给予补贴。
在人员的不断加入的情况下,个性化互助精神开始出现,出现了以保护救济为目的互助的群体,为后面的“友爱社”和“互助社”等相互保险组织留下了萌芽。
在全球相互保险发展历史中,相互保险起源于1756 年的英国公平保险公司和1778 年的德国汉堡养老协会。
1820 年左右,德国科达生命相互保险公司成立。
1843年,美国第一家人寿相互保险公司成立。
19 世纪 70~90 年代,有10 家相互制人寿保险公司在澳大利亚成立。
1902 年,日本第一家相互保险公司——第一生命保险相互公司成立。
1901 年,日本和德国分别制定了《保险业法》和《保险企业监督法》,相互保险组织形式被记入保险业中。
1905 年,美国为了解决保险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建议保险公司从股份制转变为相互所有制,掀起了一股“相互化”的浪潮。
从1985 年到 1995 年,相互保险迎来了辉煌时期,当时相互保险占据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将近 66%。
1995 年到 2005 年,经济全球化使得保险公司需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消费者比起保障更加注重投资的消费态度和相互保险筹资难的特点,使得国际上出现了“去相互化”的浪潮,许多保险公司又把相互所有制转变为股份制。
共享经济背景下的众筹相互保险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新的商业模式和理念不断涌现,而众筹相互保险作为共享经济中的一种新型保险模式,正在迅速崛起。
本论文将从共享经济的背景出发,阐述众筹相互保险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模式,探讨其与传统保险的差异和共同点,并探究其未来发展前景。
一、共享经济背景下的众筹相互保险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模式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平台,让人们通过共享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共享经济中的代表应用包括共享办公、共享汽车、共享住宿等。
共享经济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也促进了市场上的创新和变革,众筹相互保险作为共享经济中的一种新型保险模式,应运而生。
众筹相互保险是指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的一种保险方式。
因为共同承担风险,所以众筹相互保险成为了相对便宜的保险,同时还能保证个人的保障和共同的利益。
众筹相互保险一般都为一个特定的社区服务,最终的目的是共同承担风险,提高整个社区的防范能力。
二、众筹相互保险的发展历程众筹相互保险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4年。
2014年,中国保险监管部门开始针对众筹相互保险开展监管试点,开创了众筹相互保险的发展之路。
之后,众筹相互保险逐渐被热议,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相继推出了众筹相互保险产品。
2018年,众筹相互保险得到了政策的明确支持,中国保险监管部门首次公布了关于众筹相互保险的行业标准,为众筹相互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众筹相互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平台涌现出来,例如爱心保险、草根互助等,它们通过线上渠道,整合社会闲散资金,成立保障网络,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具有很强的互助性和公益性。
同时,众筹相互保险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推广,成为共享经济模式下最具创新潜力的新型保险业务之一。
三、众筹相互保险的运作模式众筹相互保险主要通过在线平台完成业务流程,整个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保险业发展国际保险业的结构性调整与我国保险业发展一、国际保险业的结构性调整近年来,世界保险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领域本已淡漠的业务界限变得更加含糊不清,各国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建立控股公司、附属公司、组建金融集团、合资等形式经营本领域外的产品已非常普遍。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运用其庞大的经营网络优势,大举进攻保险领域尤其是寿险领域,抢夺市场份额。
第二,人口老龄化不仅孕育了巨大的潜在保险市场,而且对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科技进步带来了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
90年代以来,以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省了时间,而且扩大了综合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潜在可能性,使金融机构将传统的本行业金融服务与其他的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提供一揽子服务成为可能,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了条件。
第四,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巨灾风险显著增加。
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地震、洪水、风暴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上述变动为背景,国际保险业加速了结构性调整。
(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下,保险业一方面通过行业内的兼并收购,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有效降低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集中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如银行、资产管理业、证券业的融合,增强竞争实力,对消费者提供包括建立附属公司,收购和兼并,进行合资经营,组建金融集团,组建持股公司,签订联营协议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随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保险业的服务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
目前大型保险集团都在朝着“金融超市”方向发展,它们既经营寿险业务,又经营非寿险业务,还可经营再保险业务,同时还能提供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证券经纪等服务。
互助保险小心是坑!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的互助保险,在中国却一直是行走在法律边缘。
虽然不断有政策支持互助保险的发展,但是没有无牌照之痛却让互助保险地位尴尬,对消费者利益保护和市场秩序维护带来安全隐患。
保监会近期对“夸客联盟”的点名批评,并将其作为非法经营互联网车险的典型。
一时间,互助保险再次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国外已经很普遍所谓的互助保险,实际上是以公司制运作,由投保人作为公司所有人的一种保险组织形式。
相互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天然地与保险分散风险、互助共济的特征契合。
说得通俗些,就是许多人都往保险金池子里投入一份资金,这个资金池不断累积着,一旦投保者中有人出事出险,池内资金就可以给他帮助。
这样的会员制互助险,既非当前公众熟知的纯商业保险,也非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基本保险,可以说其投保门槛低,很廉价,却量大面广,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互助保险其实是保险的最原始的起因和最初的组织形态。
互助保险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早期的相互保险基本上不存在法律的明确约束,而是通过互助保险组织的章程或合同条款来确立投保人与公司间的关系。
德国的科达生命、日本的第一生命保险相互公司和美国一些针对特定行业的产险公司都是在这一阶段成立的。
在20世纪初至中叶,相互保险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1901年,德国、日本正式确认了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英国在《1856年相互保险法》出台之前100多年,相互保险就已经存在,立法不过是确认了相互保险的法律地位而已。
美国,从1900年至1936年间,至少有15家股份制的人寿保险公司转变为互助公司,其中包括当时3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大都会、保平和宝德信。
在20世纪末,相互保险公司逐渐式微。
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出现了非相互化浪潮,许多大型相互保险公司转制为股份制的保险公司,例如法国安盛、美国大都会等等。
有很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转型,如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保险公司的规模化经营对资本市场的需求、新技术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企业经营行为模式的转变,以及对管理层的激励等。
相互保险社的名词解释相互保险社作为保险行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相互合作的风险共担机制。
与传统的商业保险公司不同,相互保险社由一群共同利益人组成,共同面对风险并分享互助保险的好处。
1. 什么是相互保险社?相互保险社是一种以成员互助为核心的保险组织形式。
其成员通常是来自同一社区、行业或专业领域的个人或企业,他们自愿加入相互保险社,为了共同承担风险并获取保障。
相互保险社的目的是通过集中成员的风险来分摊保险责任。
2. 相互保险社的运作原理相互保险社的运作原理是基于共同互助和共同利益的原则。
成员通过缴纳会费或保费来建立一个共同基金池,用于支付成员可能面临的风险。
当某个成员遭受损失时,社员共同分享风险并提供帮助。
相互保险社的运作是基于成员的信任和团结,因此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非常重要。
3. 相互保险社的优势相互保险社相比于传统商业保险公司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相互保险社通常以共同利益为目标,而非盈利。
这意味着相互保险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保障,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
其次,相互保险社的成员共同分享风险和损失,这有助于降低个人风险的负担。
最后,相互保险社通常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保险服务,因为其成员通常来自相同的领域或行业。
4. 相互保险社的实际案例相互保险社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而且在农业、共同利益群体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举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中国农民相互保险社是一个典型的相互保险社组织。
在这个保险社中,农民通过缴纳保费来共同建立一个基金池,用于支付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
如果某个农户遭受灾害,相互保险社会从共同基金中提取资金来帮助该农户渡过困境。
5. 相互保险社的前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保险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互联网的出现为相互保险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相互保险社的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和共同利益群体中。
未来,相互保险社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广大成员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和互助服务。
世界保险业发展历程世界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但其真正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近代。
以下是世界保险业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阶段。
起源于古代和中世纪从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开始,保险的概念在古代文明中就有所出现。
冒险家和商人在采矿、商业和航海等活动中面临风险,因此他们之间开始相互合同,以共同承担风险。
在中世纪的欧洲,商人和航海家也使用了类似的保险合同,以分散和减轻风险。
保险的组织化17世纪,保险开始以组织和机构的形式出现。
1666年,伦敦的伦敦火灾导致暴风雨的风险增加,商人们开始考虑组织保险公司来分散风险。
最早的保险公司之一是由希腊商人约翰·卡斯托里奥斯创建的“卡斯托里奥斯人互助公司”。
此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陆续成立,开始提供财产和航海保险。
现代保险的诞生18和19世纪,现代保险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扩展到更多的国家,也开始提供更多类型的保险。
英国的劳合社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提供人寿保险的公司。
1844年,德国的最早的工伤保险组织在汉诺威成立。
1850年,美国的亨利·哈纳德成立了第一家美国人寿保险公司。
这个时期的发展为现代保险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早期的创新20世纪早期,保险业经历了一系列创新。
例如,1923年,德国的沃尔夫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汽车保险。
随着交通工具的增长,汽车保险成为最重要的保险类型之一。
此外,保险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导致了对法律责任、健康、意外和财产的更多需求。
金融危机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保险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保险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一些公司甚至面临破产。
此后,许多国家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监管,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
此外,金融危机也加速了保险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数字化和创新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保险业开始更多地采用数字化技术和创新。
例如,保险公司使用大数据分析来评估风险,追踪和预测客户行为。
此外,保险业也越来越多地利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2016-05-13法国:以安盟为代表的农业互助保险提到法国的农业保险就一定要提到安盟集团(groupama),该集团在法国农险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55%。
安盟集团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保险集团。
它起源于法国地方上农民自发创立的农业相互保险公司(AMA)。
一百多年以来,集团的业务范围由单一的财产保险发展到各个金融领域(保险,资产管理,银行等行业),客户由最初单一的农民扩大到整个保险市场的所有群体,包括个人、手工业者、企业以及地方政府。
安盟集团的农业互助保险独具一格,从组织结构来看,呈金字塔形,分为三个层级,位于最低端的是3000多个农业保险社,以前每个村庄都会有一定这样的保险社,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保险社也不断合并。
位于中层的是9个大区机构。
每个大区机构由不同数量的农业保险社组成,主要功能是为农业保险社提供再保险分保。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总公司”与9个大区机构并不是总、分公司的关系,大区机构联合投资设立“总公司”,“总公司”又为大区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
各级机构都通过选举董事会来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
部分安盟没有覆盖的农业风险,由国家设立专门基金进行保障。
日本: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日本采用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
这种模式采用在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进行投保、理赔,因此也可称为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由民间的保险相互会社——市、镇、村农业共济组合和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保险相互会社既不是政府保险机构,也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而是一种民间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然后,再由中央政府通过农业再保险特别会计账户和国家保险协会等渠道为其提供再保险。
故而,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农业互助组合、农业互助组合联合会以及是政府农业保险机构。
这些组织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构成一个有机的组织体系。
政策性强,在日本,农业保险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合经营,采取强制性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通过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和再保险,构筑全国农业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