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英译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718.28 KB
- 文档页数:21
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r——以《桃花源记》
两个英译本为例
韦静雯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6(000)033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四步骤为指导,选择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的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译本——林语堂译本和James R.Hightower的译本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两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韦静雯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J], 陈琳
2.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红高粱》英译
本为例 [J], 胡晓莹
3.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r——以《醉翁亭记》两个英译版本为例[J], 潘珺华
4.阐释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 [J], 郭佩英;王玉
5.阐释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 [J], 郭佩英;王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摘要]译者的主体性是近来翻译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等三方面。
本文试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赏析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人的《桃花源记》英译文。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以诗体形式写成,笔法凝练,陈述低调而富于诗意,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为世人传诵。
国内外众多译者各展才华,为我们奉献了琳琅满目的精彩译文。
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人对《桃花源记》英译文就各有千秋,富有代表性。
一、译者的文化地位问题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上世纪80年代,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符号学、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上世纪70、80年代以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派中文化学派提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翻译就是文化‘改写’(rewrite),‘改写’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等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使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提升到了“操纵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查明建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对“译者主体性”作了这样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1]19-20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常青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
[2]53本文试图从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性三方面赏析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位译者的《桃花源记》英译文。
话题链视角下分析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作者:谭雅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本文在阐明话题结构重要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华文化典籍《桃花源记》原语文本的话题结构,结合汉英两种语言中话题结构的差异,探讨林语堂如何拆解汉语话题结构,如何在译文中重构话题结构。
通过具体段落分析,最后作者就林语堂是否合理拆解《桃花源记》原语文本的话题结构,并在英译文中重建,以及篇章安排等方面分别给出了不同评价,以期为提高中华文化典籍英译文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话题链;话题结构;《桃花源记》英译;典籍英译一、引言中国文化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话题结构出发,解构和重构中华文化典籍,既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提高中华典籍英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1976年,美国语言学家Li和Thompson指出英语属于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
这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成为语言学研究与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本文旨在从话题链的视角切入,分析《桃花源记》原文本话题链以及林语堂在其英译本中重建的话题结构,结合英汉话题结构的差异给予林语堂译本一定的评价。
以期译者获得启示,提高中华文化典籍翻译质量以获得更多英语读者的喜爱,从而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译本走出去。
二、话题与话题链什么是话题链?迄今有不少国内外语言学家(Dixon,1972;曹逢甫,1979/1995;Halliday,1985;钟书能,2016)把具有衔接与连贯特征并聚焦某一话题的篇章视为一个话题链(topic chain)。
如:(1):①晋太元中;②武陵人捕鱼为业;③Ø1缘溪行;④Ø1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上述段落里有4个分句,其中①描述的是时间背景,为状语。
第②分句句首“武陵人”不仅是分句的主语,同时也是整个段落陈述、说明的话题,它以零形的方式(用Ø表示)投射到第③、第④分句上,同时也作为这两个分句的主语。
《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一:During the reign of Chin,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译文多为短句,简单通畅,“以捕鱼为业”翻译成“fisherman”简练地道。
“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翻译,打破原文结构,得意忘形。
译文二:In the year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jun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One day he rowed his boat along the stream, unaware of how far he had gone when all of a sudden,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midst of a wood full of peach blossoms.译文为一个较长的复合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
“忽逢桃花林”并在一起翻译,打破原文结构。
译文三:During the reign of Tai Yuan of Tsin Dynasty,a certain fisherman of Wuling, who had followed up one of the river branches without taking note whither he was going, came suddenly up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full bloom, extending some distance on each bank, with not a tree of any other kind in sight.译文亦为较长的复合句,并将“忽逢桃花林。
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两个英文译本作者:刘淑青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阐释学是解读文学文本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既强调寻找文学文本的客观意义,又强调译者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问题,对指导文学翻译的实践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文选取林语堂和A.R.Davis对《桃花源记》的两个英文译本,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文学翻译实践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桃花源记》;阐释学;林语堂;A.R.Davis一、引言(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其作品多平淡自然,出于作者真实的感受,因此在翻译《桃花源记》时,把握原作文本的思想内容及语言风格十分重要。
(二)阐释学的方法讲文学文本和读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中包括传统阐释学、视域融合学说和期待视域理论。
传统阐释学要求译者(读者)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来解读文学文本的意义,从而找到文本的客观意义,避免误读或过度阐释增添译者(读者)自己的意义;视域融合学说要求译者既要考虑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评价,也要综合文本从前、现在的意义,考虑译作将来的接受情况[1](P82);期待视域理论更强调文学翻译者要考虑读者的重要性,译作也是文学文本,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参与,因此译者需要做好原作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工作,使译入语读者能像原作读者一样感受到文学文本的美。
本文所选的两个英译本分别出自我国著名翻译家、英语语言功力深厚的林语堂先生和对陶渊明作品研究较深的英国汉学家A.R.Davis。
他们的译本较为出色,而且可以体会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解读及对译入语读者群的考虑的不同。
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学习著名翻译家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可以帮助文学译者更好地处理文学文本,译作和译入与关系,使译作拥有长效性的语言和表达,从而成为优秀的译作。
二、从阐释学的角度对《桃花源记》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首先,根据传统阐释学,译者要寻求原文的客观意义,虽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但是不能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内容及意义。
得其形,现其神r——《桃花源记》译文评析
张芳荣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29)017
【摘要】翻译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艺术,与美有着不解之缘,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是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翻译过程中力图保持原文语言之美,尤其是意美,音美,形美,尽量接近其神韵,重构其意境为译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结合前人《桃花源记》之不同译文,本文作者再次翻译《桃花源记》,并分析翻译中的美学特质,解析翻译之美.
【总页数】3页(P126-127,131)
【作者】张芳荣
【作者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实验实训部,甘肃兰州 73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形”之不存,“神”将焉附?——二议文本节奏与译文价值重构 [J], 毛静林
2.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浅谈湘剧表演中的人物刻画 [J], 王艳军
3.字斟句酌,离形得似——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J], 贾文波(执笔)
4.依本求信神形兼容——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
[J], 萧立明(执笔);屠国元(执笔)
5.形散神聚,师生共舞——《三角形的面积(练习)》教学评析 [J], 闫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42话题链视角下分析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谭雅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在阐明话题结构重要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华文化典籍《桃花源记》原语文本的话题结构,结合汉英两种语言中话题结构的差异,探讨林语堂如何拆解汉语话题结构,如何在译文中重构话题结构。
通过具体段落分析,最后作者就林语堂是否合理拆解《桃花源记》原语文本的话题结构,并在英译文中重建,以及篇章安排等方面分别给出了不同评价,以期为提高中华文化典籍英译文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话题链;话题结构;《桃花源记》英译;典籍英译一、引言中国文化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话题结构出发,解构和重构中华文化典籍,既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提高中华典籍英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1976年,美国语言学家Li 和Thompson 指出英语属于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
这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成为语言学研究与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本文旨在从话题链的视角切入,分析《桃花源记》原文本话题链以及林语堂在其英译本中重建的话题结构,结合英汉话题结构的差异给予林语堂译本一定的评价。
以期译者获得启示,提高中华文化典籍翻译质量以获得更多英语读者的喜爱,从而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译本走出去。
二、话题与话题链什么是话题链?迄今有不少国内外语言学家(Dixon ,1972;曹逢甫,1979/1995;Halliday ,1985;钟书能,2016)把具有衔接与连贯特征并聚焦某一话题的篇章视为一个话题链(topic chain)。
如:(1):①晋太元中;②武陵人捕鱼为业;③Ø1缘溪行;④Ø1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上述段落里有4个分句,其中①描述的是时间背景,为状语。
第②分句句首“武陵人”不仅是分句的主语,同时也是整个段落陈述、说明的话题,它以零形的方式(用Ø表示)投射到第③、第④分句上,同时也作为这两个分句的主语。
234汉译英中母语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以林语堂和A.R.Davis 的《桃花源记》译本为例周莉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涉及的最基本层面就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母语因其本身的“先入为主”特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疑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以林语堂和A.R.Davis(戴维斯)翻译的《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探讨汉译英过程中母语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林语堂;戴维斯;《桃花源记》;翻译策略一、译者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
A.R.Davis ,著名汉学家,同时也从事东方文化研究。
他前后用了几十年时间,深入研究陶渊明及其诗文,最终完成这部译作。
二、不同层面比较母语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一)原文标题的英译林语堂将标题《桃花源记》译为The Peach Colony ,A.R.Davis 将其译为Peach-Blossom Source 。
如译者简介中所介绍,林语堂的汉语功底毋庸置疑,其对中国知识文化的了解无疑要比A.R.Davis 更深刻、到位,《桃花源记》中的“源”指的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地方,所以林语堂在翻译时,选用了“Colony ”这个西方色彩浓厚的词,采用了异化策略,在便于西方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较为忠实的传达出了题目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A.R.Davis 选取了“Source ”一词作为“源”的翻译,整个题目按照直译的方法译为“Peach-Blossom Source ”,两者在题目的翻译策略上存在很大不同。
(二)词汇的英译《桃花源记》原文中涉及很多蕴含中国文化的词汇,对这些词汇的翻译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
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译:...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戴译:The fragrant herbage was fresh and beautiful ;fallen blossom lay in profusi-on.林译文表达出的意思是:美丽的花儿稀稀疏疏的撒落在娇嫩可爱的草地上。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桃花源记》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张子慧 王英莉(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210)摘 要:古代佳作《桃花源记》备受海内外大家的青睐。
本文选取林语堂与翟里斯的英译本作为分析对象,从理解与表达的角度分析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如何彰显。
关键词:《桃花源记》;译者主体性;理解与表达一、引言近年,我国翻译需求已从“走进来”转化为“走出去”,对外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典籍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应时之举。
我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颇受关注,兼具文化传播使命。
《桃花源记》作为古代典籍佳作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内外文学大家的青睐,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的英文远传海外。
国内外众多学者各施所能,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来理解作品,力求用自己的文化系统背景下准确表达《桃花源记》作者所思所想所写,为英语读者献上同样精彩的文章。
二、译者主体性翻译作为一种沟通外来文化,补充已有文化的重要手段。
作为该行为的参与者之一,译者在传统翻译观中并未得到应有重视。
但随着西方翻译理论从“语用学转向”发展为“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 22)。
译者的主体性,细分起来,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二、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的主体性(高宁, 7)。
因此,笔者将从理解与表达两方面,对比赏析林语堂、翟里斯的《桃花源记》英译本。
三、译者主体性在《桃花源记》英译本中的彰显(一)理解异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客观性存在于尊重源语文本,主观性存在于对源语文本的解读(常青, 53)。
译者通过自身的文化参照系统来选择如何理解原文,但这也是建立在尊重原作者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
译者的表达也会因理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桃花源记》汉译英《古典散文名篇英译》之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而行,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来到一片鲜花盛开的桃林前面,桃林夹着小溪在两岸伸展开来,长达几百步,里面没有别的树,地上的香草鲜嫩美丽,树上坠落的花瓣纷纷扬扬。
渔人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十分惊异。
再往前走,想穿过这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到了头,紧接着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小的洞口,那儿似乎有光亮。
渔人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窄,只容得下一人通过。
他又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开阔起来。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田地肥沃,池塘漂亮、桑竹之类杂以其间。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小村之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
那儿的人你来我往,种田劳作,男男女女,穿装打扮,完全和桃花源之外的人一样。
老老少少,一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一个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感到十分惊奇,问他从哪里来。
渔人对他的问题都做了回答。
他就邀请渔人到他家去,置酒杀鸡,准备饭菜。
从《桃花源记》的英译文看英汉翻译李珑珑(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0000)*摘 要:《桃花源记》脍炙人口,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汉学家J a m e s凭借自己对中西两种文化,英汉两种语言的透彻理解以及他的本土语言优势,让人以另一种语言欣赏到了桃源世界的美。
文章通过从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方面对比赏析,得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准确把握是正确地对古文进行英译的重要条件,并意识到如何最大程度的对古文进行较为完美的英译,争取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译工作者更应从译入语读者的视角来思考文化内涵的传递。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翻译D i s c u s s i o no nT r a n s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n g l i s ha n dC h i n e s e:A n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S t o r yo f P e a c hb l o o m S p r i n gA b s t r a c t:I t i s n o e x a g g e r a t i o n t h a t t h e w e l l-k n o w n T h e S t o r y o f P e a c hb l o o mS p r i n g i s w o r t hc o n s i d e r i n g a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b e a u t i-f u l f l o w e r s i n t h e g a r d e n o f c l a s s i c l i t e r a t u r e.H a v i n g a g o o d k n o w l e d g e o f t h e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c u l t u r e s o f E n g l i s ha n d C h i n e s e a s w e l l a s b e-i n g an a t i v e s p e a k e r o f E n g l i s h,H i g h t o w e r J a m e s,a s i n o l o g i s t,c a nt r a n s l a t e s ow e l l t h a t t h eb e a u t yh a s b e e nr e m a i n e d.B y c o n t r a s t i n g a n d a n a l y s i n g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E n g l i s h a n dC h i n e s e,t h e p a p e r c a m e t oa c o n c l u s i o n:a g o o dk n o w l e d g e o f t h e s e t w o t y p e s o f l a n-g u a g e s a n d c u l t u r e s,e s p e c i a l l y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t h e m,i s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f o r t r a n s l a t o r s t o d o t h e w o r k.;t o g e t a r e l a t i v e l y p e r f e c t t r a n s l a t i o nw i t h a n i n t e n t i o no f a c c o m p l i s h i n g t h e m a x i m u me q u i v a l e n c e,t h e r e b y,t r a n s l a t o r s s h o u l d t r y t o t r a n s m i t t h e c u l t u r a l m e s s a g e s i n t h eo r i g i n a l t e x t t ot h e t a r g e t r e a d e r s i n t h el a t t e r's p l a c e.K e y w o r d s:l a n g u a g e;c u l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8)03-0071-0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1背景介绍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学者,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来评价自己,一生中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被后人尊誉为一代国学大师。
他将毕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写作中,留下不少为后人赞扬的文章,也译过许多促进中西交流的文章。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主要是汉译英方向,其中大部分涉及我国的艺术文化作品。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俗易懂,让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也能读懂。
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后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校长。
丰富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中西文化有着透彻了解。
同时,他对中英两种语言目无全牛的掌握程度使他的译作如行云流水。
在吴瞩天编著的《翻译论》中,林语堂曾为其作序《论翻译》。
这一篇文章涵盖了林语堂独到的翻译观,忠实、通顺和美是林语堂翻译的三个标准。
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不多,其中包括《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由我国古代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创作的一篇名作,也是我国不可胜数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
这是一篇为后人所广知的文学名篇,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亦为一篇饱含诗人社会理想、批判黑暗社会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种幸福快乐、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成为后世心之所向的世外桃源。
2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这一理论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的一场讲座正式提出。
他是在“翻译适应论”和“翻译中心”之后扩展出生态翻译学的。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们的社会逐渐走向生态文明,因此生态翻译研究也应运而生。
生态翻译学的思想与许多古老的中国思想相吻合,例如“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都富含着许多伟大的哲学道理和思想。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过程,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所翻译文本的生态环境作出选择。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以译者为主体,以译者为中心。
三维囊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把这三者的转换作为翻译方式,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作为翻译评估的标准(胡庚申,2008)。
浅析《桃花源记》译本课程名称:《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任课教师: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浅析《桃花源记》译本摘要:陶渊明是西方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中国诗人,许多国内外大家不断尝试将其诗文进行英译,各种各样的译本层出不穷。
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和美国汉学家 James Hightower的译本,进行分析批评,以扬长避短。
关键词:《桃花源记》;林语堂;James Hightower;文化;《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365—427)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
桃花源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这样的散文珍品自然成为国内外译者的必翻作品及研究重点。
《桃花源记》至少有七八种英译本,其中不乏大家的译作,难免要比较高下。
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和美国汉学家James Hightower的译本,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是世界知名的文人、学者和翻译家,兼用中英文写作。
其英文作品比中文作品更具影响力,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对英文的精通,足以让英语为母语的人钦佩汗颜。
林语堂和James Hightower来自不同的文化,根据弗米尔提出的Skopostheorie(目的论),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张南峰,2004)。
从信达雅角度评析《桃花源记》英译本,以James Robert Hightower和罗经国译本为例1.引言陶渊明的散文诗《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令人神往的田园生活,整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后,翻译研究界就相继展开了对于其各个译本的分析工作,本文则从“信达雅”角度重点探讨James Robert Hightower和罗经国在译本中的选词、句式、段落、语法、文化历史等方面表现出的处理手法的异同。
2.正文2.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记》陶渊明(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陶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死后朋友私谥"靖节徵士”,故世称“靖节先生”。
在陶渊明所做的诗文中,田园生活是他的主要题材,他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言,由于其独立超然的文学艺术内涵而独立成篇,也成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
2.2《桃花源记》的英译情况《桃花源记》有多个英译本:如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林语堂、方重、A. R. Davis, James Robert Hightower,汪榕培、谭时麟等都将《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
其中,较著名的数林语堂译本(1940年)、英国汉学家A. R. Davis译本、罗经国、方重及汪榕培的译本。
本文挑选James Robert Hightower和罗经国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2.1 James Robert Hightower(海陶玮)海陶玮是美国本土“第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也是“美国汉学届的泰斗”和“研究中国文学著名的权威”(康达维,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