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疼痛的药物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35
第一章绪论1、疼痛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2、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
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的改变。
3、疼痛诊疗的任务与范围:①慢性疼痛性疾病②头痛③创伤后疼痛④内脏痛⑤术后痛⑥分娩痛⑦癌性疼痛⑧非疼痛性疾病。
第二章疼痛的基础知识1、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①伤害性感受器;②伤害性感受的传入;③外周交感纤维活动与疼痛;④外周敏感化:表现为静息时疼痛或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痛觉过敏、触诱发痛。
2、何为伤害性感受器?分几类?①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处。
②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和内脏痛觉感受器。
3、疼痛的中枢神经机制:①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背角的终止: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
②伤害性刺激由伤害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
③痛觉中枢包括皮层下中枢和大脑皮层:参与疼痛整合、调制和感知作用的皮层下中枢主要是指丘脑,下丘脑以及脑内的部分核团和神经元;大脑皮质是疼痛的感觉分辨和反应冲动整合的高级中枢。
④中枢敏感化:表现为对正常刺激的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⑤疼痛的中枢调整机制:节段性抑制机制,脑干下行性抑制机制。
4、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及功能:①Aδ纤维和C纤维。
②有髓Aδ纤维传导速度快,称快痛;无髓C纤维传导速度慢,称慢痛;又可分为躯体疼痛传导和内脏痛觉传导的周围神经5、脊髓背角Rexed 分层及功能:①Rexed根据神经的形状、大小、走向和密度把脊髓背角分为6层。
②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胞集中在RexedⅠ层和Ⅴ层:Ⅰ层中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细胞占多数,Ⅴ层细胞对触压觉、温度觉和伤害性刺激等均产生反应。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疼痛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镇痛治疗药物有:1.麻醉性镇痛药: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产生强烈的镇痛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药物依赖性,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s,narcotic analgestics)。
又称阿片类镇痛药,是中枢性镇痛药,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病人对疼痛的情绪反应,剂量增大时可产生镇静和嗜睡。
按麻醉性镇痛药与阿片受体作用的关系可分成为阿片受体激动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和阿片受体拮抗药。
常用的阿片受体激动药有吗啡、羟考酮、可待因、美沙酮、芬太尼、哌替啶、丁丙诺啡。
2.非麻醉性镇痛药:⑴曲马多(tramadol)曲马多是人工合成的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至少通过两种不同而互补的机制产生镇痛作用,即弱阿片机制和非阿片机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对心血管系统基本无影响主。
要用于中度到重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的镇痛治疗,对各种类型的慢性癌性疼痛和非癌性疼痛,包括神经源性疼痛。
⑵可乐定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抗惊厥、抗休克等作用。
⑶氯胺酮小剂量氯胺酮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手术后镇痛、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
⑷维生素维生素B1:疼痛治疗中主要适用于神经炎和神经痛及慢性疼痛治疗,如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慢性腰腿痛等。
维生素B12:对保持有髓神经纤维的完整功能,修复神经髓鞘,促进神经再生等。
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⑸高乌甲素为非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强。
用于各种急、慢性中等度的疼痛,如关节痛、肩周炎、带状疱疹、扭伤、术后镇痛及癌性镇痛。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与抗风湿作用。
NSAIDs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效应,对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炎症性疼痛、术后疼痛和癌性疼痛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长期应用无耐受性和成瘾性。
常用药物有吲朵美辛、氯诺昔康、布洛芬、吡罗昔康、双氯芬酸纳、低剂量阿司匹林、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罗非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