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 格式:ppt
- 大小:489.51 KB
- 文档页数:27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邓浩教学目的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
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
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
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阅读准备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①哂:dhěn,讥笑。
②第:只,仅。
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
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
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钱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长生殿》曲本的作者)久于新城(按即王渔洋,提倡诗中神韵说者)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
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原文【实用版】目录1.艺术美的表现需要“全”和“粹”2.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是艺术表现的关键3.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4.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5.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正文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艺术美的表现不仅需要“全”和“粹”,还需要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
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虚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幻世界和梦境、空灵的意境等都反映了虚和实的辩证关系。
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在中国艺术中,舞蹈精神是其共同特点之一。
舞蹈是一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人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美。
在中国的舞蹈中,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舞蹈者的身体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诗歌中的虚实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
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丰富内涵和审美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引言作为一个被称为“东方文明”的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传统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虚与实”的表现。
所谓“虚与实”,指的是通过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和手法,创造出虚实相间的效果,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魅力的体现。
虚实相间的绘画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相间的表现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如,水墨画中的“写意”风格,就是通过墨画、抑扫、淋漓、干、湿等不同的技法和手法,灵活地创造虚实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既强调意境和艺术韵味,又能够充分表现画者的个性和创意。
除了水墨画,彩墨画也有较多的虚实表现。
例如,扇面画创作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法,表现出精妙的技艺和强烈的装饰性效果。
虚实相间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书法中,虚实相间的表现同样得到了充分发挥。
例如,“独体隶书”是王羲之所创,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书法风格,以虚实相间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书法风格的特点主要在于书写的每个字母都有相应的虚实比例,造成出奇形怪状的“独体”,独具魅力。
虚实相间的表现也可以用于表现文字的意境和氛围。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通过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文人雅士宴会的情景,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虚实相间的表演艺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虚实相间的表现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戏曲中的虚实表现主要通过化妆、服装、舞台布置等手段实现,从而使演员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角色。
例如,在京剧中,演员的脸谱便是虚实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不同的颜色、造型以及纹路的组合,演员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装束、道具等元素的搭配也是虚实表现的重要体现。
通过不同的造型、颜色、材质等手段,能够表现不同的身份、阶级、地位等元素。
虚实相间的表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富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