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县域经济发展优势--4-27
- 格式:docx
- 大小:16.10 KB
- 文档页数:1
丹凤产业发展趋势丹凤是陕西省宝鸡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秦岭南麓,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处。
丹凤市是临汾市至铜川市直线距离最近的县级市,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西的交通要道。
丹凤市的丹凤河流域是陕西省最大的山地丘陵盆地之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近年来,丹凤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本文将从旅游产业、农业产业、矿产资源产业和制造业产业等方面探讨丹凤市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旅游产业丹凤市地处秦岭腹地,风景秀丽,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丹凤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已经成为丹凤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首先,丹凤市将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丹凤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丹凤市的山林、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观十分美丽,同时,丹凤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比如户外探险、健康养生等,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丹凤市将加强文化旅游的开发。
丹凤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有诸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丹凤市将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文化街区等举措,提升丹凤市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最后,丹凤市将发展乡村旅游。
丹凤市农村地区风景宜人,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丹凤市将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特色民俗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产业丹凤市是农业大县,农业产业是丹凤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丹凤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丹凤市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丹凤市将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其次,丹凤市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丹凤市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为主,但是,粮食市场竞争激烈,效益较低。
完善城市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极化效应”。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扩散效应”。
发挥城市的作用,就是要通过城市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个效应。
而城市的功能则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丹凤县县城只是城市的一个缩影,规模小,起步晚,目前尚处于爬坡阶段,其规模仅有5平方公里,要充分发挥丹凤县城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丹凤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一)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和“一体两区”的启动实施的良好机遇,超前规划,落实措施,加快发展;二是充分利用陕南突破发展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建设陕南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三是充分利用丹凤“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延伸产业加工链条、有效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
以县城建设为重点,不断拉大城市框架,结合陕南移民大好机遇,有效增加城市人口,积极改善城市面貌,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二)积极实施城镇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按照“东扩、南移、西进、北改”的思路,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县城规划延伸东至资峪镇,西至棣花和商州交界,南至南山山脊,北至鱼岭水库,规模将从现在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随着环城西路、龙驹大街、丹江三桥等相继建成通车,七纵六横的城市路网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东扩西进”,为城区“南移北改”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大批高层标志性建筑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景观带,完备的水、电、路、讯、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给人们带来了便捷。
2010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1神木县29 礼泉县57 西乡县2 靖边县30 子长县58 汉阴县3 志丹县31 延川县59 镇坪县4 吴起县32 华阴市60 白河县5 府谷县33 旬阳县61 紫阳县6 安塞县34 城固县62 宁强县7 韩城市35 蒲城县63 黄龙县8 高陵县36 蓝田县64 潼关县9 洛川县37 周至县65 富县10凤翔县38 旬邑县66 淳化县11户县39 延长县67 洛南县12岐山县40 长武县68 宁陕县13凤县41 澄城县69 平利县14黄陵县42 米脂县70 丹凤县15定边县43 镇安县71 永寿县16三原县44 绥德县72 白水县17 华县45 略阳县73 佳县18兴平市46 子洲县74山阳县19 南郑县47 吴堡县75 麟游县20 眉县48 洋县76镇巴县21 乾县49 大荔县77合阳县22甘泉县50 宜君县78宜川县23泾阳县51 石泉县79太白县24彬县52 千阳县80佛坪县25扶风县53柞水县81留坝县26武功县54商南县82清涧县27横山县 55 陇县 83岚皋县泾阳:人口:51万面积:792平方千米泾阳县房价:基本都在3000产业:农业主要以蔬菜、畜牧、粮食作物及乳品生产,泾阳是陕西畜牧业养殖基地,工业:泾阳水泥厂、吉元线缆电器厂;县城整体消费水平与咸阳市区持平富平:人口:80万面积:1233平方公里房价:高层3.5到4千多,板房两千多,新房也在三千左右。
产业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区位优势明显,基础强,城区发展较快。
(主要企业·富平县永兴播种机械厂·陕西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红星乳业有限公司·富平鸿天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龙钢集团富平轧钢有限公司·富平艺博建材有限公司·陕西秦力面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富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富平水泥有限公司·陕西秦丰农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富平景虹塑业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省富平县第二建筑公司·陕西省富平秦岭有限责任公司·富平县宜人制品专业合作社·陕西富平鸿发花炮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富平鸿发花炮有限责任公司·庆丹花炮有限责任公司·富平县双师花炮引线厂)三原: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41万房价:三千左右,高层贵点产业:以工业园区为主,经济基础较好。
丹凤县简介一、简介全县辖21个乡镇,208个村,1823个村民小组,75653户,301582人,其中:农业人口276518人。
总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0.8亩,2004年粮食总产量7.9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18元。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长,资源富盈,人文蔚起。
丹凤县属亚热带半湿润与东部季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区,年日照时间2056小时,平均气温13.8℃,降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7天。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类作物生长。
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县域内物产丰富,金、银、铜、铁、稀有金属,核材料等,主要特产核桃、香菇、木耳等珍贵中药材。
丹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
六千年前就有先民聚落,古为殷契所封之国,为商国;战国为卫鞅封地,即商邑。
全县共有各类文物231处,尤以汉“四皓墓”、金“二郎庙”、清“船邦会馆”、“武关要塞”、"龙台观"等人文景观驰名。
“丹江漂流”被誉为“西北第一漂”。
丹凤是革命老区,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郑卫三、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丹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
丹凤曾是陕南革命根据地中心。
近年来,丹凤县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以扶贫综合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一手抓农村经济和工商经济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城镇增容”三大目标,突出“调整产业、兴办工业、发展旅游、扩城建镇”四个重点,实施“兴产富民、兴工富县、旅游活商、城镇带动、开放开发”五大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8.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94亿元,第二产业2.58亿元,第三产业2.75亿元二、丹凤金鱼丹凤也叫蛋凤,是蛋种金鱼中的一种,平直的普通文鱼头,光滑流畅的背部线条,超过其体长且薄如蝉翼的秀美尾鳍,加上与之相比其他蛋种金鱼而言不算短的历史,我们也完全可以相信蛋种金鱼里面最飘逸的一个品种没可能在中国绝迹。
丹凤县县城供水现状分析与对策(2012年6月20日)县城供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
随着我县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加快,特别是我县融入“关--天”经济区和“商--丹”工业园区后,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迅速增长,各行业对水的需求日益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水水量、水质日趋成为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今年西南大旱警示我们,提前规划着手解决城区供水的矛盾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县城区供水状况如何?能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专题进行论述。
1 城区供水现状1.1 县城基本情况我县位于秦岭东南麓,全县辖16个乡镇,208个村,1823个村民小组,91651户,303773人。
县城地处在商丹盆地东部,坐落在凤冠山下丹江河畔,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区及周边常住人口共5.2万人,流动人口1.3万人。
随着关—天经济区和商—丹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根据《丹凤县城总体规划》,到2017年,丹凤县城将发展以老城区为中心,西到商镇,东至鹿池,南至南山,北到凤冠山,规划区面积22.7平方公里,规划区人口9.2万人。
届时将形成以发展矿冶加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并具有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商工贸综合性新型城镇。
城镇建设的加快将对生产生活用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2 城区供水现状1.2.1 地下水供水情况丹凤县城区供水工程建于1982年,水源取自丹江岸边3座大口井,供水能力从最初的800 m3/日发展到2700 m3/日,管网从3.58公里发展到29.66公里,供水人口由0.4万人发展到2.2万人,由于城区的不断发展扩大,到1998年,因丹江河床下切,大口井来水不足,管网老化、供水能力已不足2000m3/日,城区供水出现了短缺苗头,加之原大口井位于城市中心,面源污染和丹江河污染对供水安全造成较大威胁,规划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
1.2.2 龙潭水库供水情况1998年,商洛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丹凤县县城供水工程初步设计》,水源取自龙潭水库,设计供水能力10000 m3/日,因资金短缺,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实施水库渠道改造、水厂和日供水能力5500m3/日的水处理设施,设计供水人口4.1万人。
丹凤县概况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
处于北纬33°21′32″至33°57′4″、东经110°7′49″至110°49′3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5.5公里,总面积2438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西安160公里,“312”国道、西合铁路和沪陕高速公路横穿全县。
全县辖16个镇、208个村、18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
总耕地面积23万亩。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长,资源富盈,人文蔚起。
丹凤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区,年日照时间2056小时,平均气温13.8℃,降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7天。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类作物生长。
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省会西安的“后花园”。
县内探明矿产资源38种,储量较大的有铁、铜、锑、钒、石墨、云母、石灰石、钾长石等。
中药材质优量足,品种达500余种,有“山茱萸之乡”美誉。
水资源可开发量3.6万千瓦。
丹凤县是著名改革家商鞅封地,四皓隐居之处,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丹凤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商鞅封邑、商山四皓等遗址遗迹9处,二郎庙、船帮会馆等人文景观17处,丹江漂流、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水域景观4处。
丹凤是革命老区之一,徐向前、贺龙、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三支红军、李先念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曾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是鄂豫陕苏区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随着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国家级关天经济区的设置和省级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的建立,丹凤县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勤劳智慧的丹凤人民正以百倍的信心和辛勤的汗水,努力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丹凤。
丹凤县森林植物秦汉时,商山一带被“四皓”描述为“树木莫莫,高山崔嵬”。
丹凤县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1、战略机遇。
丹凤县被纳入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和省级商丹循环工业园区。
2011年11月,陕西省政府通过《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简称《总规》),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要求,商洛进入了城市化发展快速期,《总规》将丹凤纳入中心城区。
国务院出台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丹凤也纳入规划范围,是商洛市"一体两翼"中心城市的次核心区。
2、生态优势。
丹凤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半湿润与东部季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区,年日照2056小时,平均气温13.8℃,降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7天。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物兼南北。
有林地438万亩,树种174种,林木覆盖率70%,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这里是一个生态、宜居、秀美的山水城市,被誉为西安的“第二生活区”和“天然氧吧”。
3、区位优势。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陕西东南部,是连接西北和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
距西安140公里,312国道、西合铁路和陕沪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已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宁西铁路丹凤站距县城2公里,沪陕高速在丹凤境内有3个出口,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随着西合铁路复线、312国道“二改一”、丹景公里改造升级,使丹凤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