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眼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极其密切。
许多全身性疾病或全身用药会引起眼部并发症,或出现眼部特殊的改变,如全身性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传染病、皮肤病等都可能引起眼部损害;许多眼病又可以反映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状况,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葡萄膜炎等。
由于眼球的特殊解剖位置——位于体表,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到眼前段、眼底视网膜和血管的变化,因此通过对眼部的检查,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调整用药,以及了解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对全身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身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
以及全身用药治疗时,要考虑到可能引起的眼部并发症,进行定期的眼部检查。
而全身病的及时诊治对预防和治疗眼部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眼局部用药也可以引起全身反应或并发症,严重者可以致死。
因此眼局部用药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全身状况,了解患者的全身疾病史对于选择适宜的眼局部用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下列眼部疾病警惕身体疾病:1)眼睛凸出甲亢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让眼部周围组织肿胀,眼睛像凸出来一样。
2)瞳孔异常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的眼科教授彼得·卡斯托说,正常情况下,左右瞳孔应该是对称的,不仅大小一样,受到光线刺激时,其收缩反应也应该相同。
如果瞳孔一大一小,或一侧收缩的速度较慢或幅度较小,就可能是中风、脑肿瘤、视神经肿瘤等疾病的征兆。
3)视神经异常卢斯·威廉姆斯博士指出,正常视神经应该显粉红色,如果颜色变为浅白色,则可能是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征兆。
4)眼部血管斑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一旦在视网膜毛细血管里发现细小的黄色斑块,则说明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很严重。
5)眼球变黄肝炎和肝硬化等肝功能异常都会引起胆红素积聚,导致巩膜变黄。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功能不正常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就会积聚在体内。
6)眼睑增厚眼睑增厚可能是神经纤维瘤的表现。
7)视网膜病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在内的很多疾病都会损伤视网膜上的血管和神经。
因此,视网膜渗血、分泌黄色液体、出现白斑等,都应该做全身检查。
8)眼睑下垂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眼睑下垂。
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眼科临床副教授安德鲁指出,这也可能是脑部肿瘤或者重症肌无力的病征。
9)角膜环这可能是威尔逊氏病的表现。
患者铜代谢存在障碍,导致铜沉积角膜上,在瞳孔周围形成一个“角膜环”。
10)眼睛充血眼结膜上布满了毛细血管,一旦血管破裂,就会有充血现象。
美国眼科学会发言人卢斯·威廉姆斯博士指出,通常结膜出血没有明显原因,但如果患有严重高血压或血小板缺乏等疾病时,结膜也会充血。
本文网址:/shownews.asp?id=3327。
第十一节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眼是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很多全身疾病都可能在眼部表现或多或少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结核、梅毒、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皮肤病等均可有眼部损害,有些甚至还会有一些特征性的体征。
临床上往往可以从眼部的某些病变协助其它学科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及预后的估计。
此外,不少眼病的发病原因也是由全身病引起的。
由此可以看出眼与全身病的关系至为密切。
本节介绍部分常见疾病在眼部的表现。
一、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的血管是身体中唯一可以直视下观察到的血管,所以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血管改变,可以通过眼底检查而发现。
高血压动脉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的血管性疾病,它可以累及全身各部分的血管,眼底视网膜的血管也受影响,通过眼底血管的观察可了解高血压对脑血管影响的程度,同时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重要作用。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眼底改变:(1)血管动静脉比例失调:正常视网膜动静脉管径之比约为2∶3。
当高血压时动脉血柱变窄,动静脉比可为1∶2或1∶3;同时动脉反光增强,呈“铜丝样”、“银丝样”,静脉常有轻度扩张。
(2)动静脉交叉处出现压迫征象:在视网膜血管动静脉交叉处可见静脉受压现象,静脉两端出现笔峰现象或压迫后静脉充盈扩张偏曲。
(3)出血渗出:视网膜血管旁可见线状或火焰状出血,可发生在深层或浅层,同时可见有视网膜硬性或软性渗出病变;可并发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静脉阻塞,而造成眼底大量出血或缺血水肿。
(4)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边缘模糊,充血,周围点片状出血;进而视乳头苍白视神经萎缩。
二、肾炎急性肾炎除可表现为眼睑水肿外,大多数患者眼底正常,偶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或有轻度水肿,晚期可出现出血及渗出等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炎、尿毒症,主要受血压、贫血及毒素的影响,多数患者可出现视网膜的病变。
早期为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窄、硬化;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棉絮状白斑,水肿;典型的在黄斑区可见星芒状的黄白色渗出斑。
眼诊彩色图谱大全(珍藏版)眼睛五轮说1、肉轮(胞睑)——属脾(上胞属脾,下胞属胃),脾主肌肉,故称肉轮,主要反映脾之病变。
2、血轮(两眦)——属心(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心与小肠相表理,此处可以诊断心与小肠的病变),此部白睛血络稍多,内眦内尚有一红色肉状隆起,称为泪阜,在脏属心,心主血脉,故称血轮。
3、气轮(白睛)——属肺(白在脏属肺,肺主气,肺与大肠相表理,可诊断肺与大肠的病变)。
肺主气,故称气轮。
白晴血管丰富,脉络显而易见,通过白睛上不同部位脉胳的显现,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4、风轮(黑睛)——属肝(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理。
此处可以反映肝胆功能异常。
5、水轮(瞳神)——属肾(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肾与膀胱相表理。
此处可诊断肾与膀胱的疾病)。
轮属标,脏属水,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来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黑眼圈:肝肾虚血瘀,黑为肾之色,眼袋为脾所主,脾现黑色,为脾虚不治肾水,肾水反侮脾土所致。
眼睛结构眼诊简介:眼诊主要是通过观察五轮的脉络,颜色,形状等异常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预后。
气轮望诊气轮(白睛)上的脉络浅显易见,并随着五脏六腑的疾病变化而改变,出现不同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所以临床以白睛作为诊病的主要观察目标,通过观察白睛上脉络的变化来确定五脏六腑的疾病。
其它各轮如肉轮、血轮、风轮、水轮的血管深不易发现。
白睛区分为头颈区、胸背区、内外眦、下腹与盆腔区、胃病腰椎区、大肠与痰液区。
其中胸背区的脉络可反映出肩背、心、肺、肝胆等脏腑病变;下腹与盆腔区可反映肾虚、冲任失调、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子宫、小肠、生殖系等病变;大肠与痰液区反映大肠、痰湿类疾病。
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白睛出现明显脉络时,并不一定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只能说明该脏腑功能失调。
因此,临床上望眼诊病时不能孤立的观察白睛的脉络变化,而要结合其它临床资料,具体分析,最后确定具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