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故事的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
背着荆条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
【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
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
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
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
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
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
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
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很多战功,而蔺
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
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
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
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仅仅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
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
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
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前言负荆请罪是一种古老的表达自责和悔过之情的方式。
它源自于中国的古代文化,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历史和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忏悔与道歉,以及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深刻反思。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反思。
1. 孟子负荆请罪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而闻名于世。
据传,孟子曾经有一次去见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却由于到达国君面前时看见他坐在鱼池边垂钓,而没有及时行礼。
孟子深感自己失礼大失,离开后立即割断了自己肩上的荆棘,然后再次前去拜见鲁庄公。
这个故事传承下来,表达了孟子内心深处对自己失礼行径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思想家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2. 托尔斯泰的负荆请罪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他描写了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让人深受触动。
故事中,一个叫尼古拉·罗斯托夫的年轻将军因在一场战斗中犯下失误,导致士兵们的伤亡,决定前去战场负荆请罪。
虽然他原本可以选择逃避和掩饰自己的错误,但他选择了坦诚面对,并以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他的悔过之意。
托尔斯泰以他独到的文笔和思想描写了这个故事,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悔过和负责任的重要性,并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和暴力行为的反思。
3. 南京大屠杀的负荆请罪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南京市民的大规模屠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结束后,政府和民众中出现了一批发自内心的悔过之情,他们试图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反思和弥补这一黑暗过去。
1995年,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刻悔过和歉意,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此后,政府和民众中的一些团体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纪念、反思和教育工作中,努力弘扬和平、友好和尊重人权的理念。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负荆请罪的故事1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负荆请罪的故事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务必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必须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2获得了在「渑池会」上的外交胜利之后,赵王占了很大便宜,很有面子、很风光的回到赵国,还带了一个人质回来,所以他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就命令蔺相如为上卿,就是一国最高的爵位,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所以廉颇就很不高兴。
廉颇说我这样一个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出去打仗的时候风餐露宿,冒那么大的危险九死一生为赵国开疆拓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吾上。
蔺相如就这么说说话就爬到我的上面去了。
他说将来如果有天见到蔺相如的话,我一定要侮辱他一下,蔺相如听到这话之后就不上朝,为了避免跟廉颇相见。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故事,讲述了赵国大将廉颇和丞相蔺相如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劳苦功高,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自持功劳在身,看不上文人出身的蔺相如。
在蔺相如高升之后,扬言说:“我再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
相如听到后,就不愿意见到廉颇,上朝的时候就说病了不去,也减少了出门的次数。
但该来的终究是躲不过去,不久后在邯郸城回车巷里蔺相如远远就看到了廉颇。
廉颇让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不给蔺相如过去的空间。
结果蔺相如却直接调转回头,从巷子里退出去了。
蔺相如的门客问他:“先生您是害怕廉颇将军吗?”蔺相如回答:“就是见到秦王我也是不怕的。
但是我知道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如今若是我和廉颇将军争斗,必然会有一方受到损害。
我这样做,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愧疚,就脱了衣服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两个人从此尽释前嫌,成了好朋友。
负荆请罪的故事_成语负荆请罪的典故负荆请罪的故事_成语负荆请罪的典故【成语】: 负荆请罪【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故事】: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为了争夺霸权,与楚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一次战斗中,秦穆公的军队被楚国打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俘虏之后,秦穆公被楚国国君楚庄王带到楚国,并且受到了礼遇。
楚庄王知道秦穆公身为秦国君主,认为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他的失败只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
于是,楚庄王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释放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秦穆公深感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作为国君,竟然连战败都经历了,对不起国家和百姓。
于是,他在朝会上跪下来,用荆棘抽打自己的身体,向大臣们道歉,表示自己应该为战败负责。
这个故事传颂开来,成为一个经典的典故,形成了成语"负荆请罪"。
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犯错或者责任重大而感到极度愧疚和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向他人道歉。
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过错的品质,也强调了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责任,以身作则。
负荆请罪典故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倚重蔺相如,可以气坏了赵国的大廉颇。
他想要:我为赵国拼命当兵,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存有什么有意思的本领,地位好像比我还低!他越想要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道:“我要是碰到着蔺相如,必须当面给他点儿沮丧,看看他能够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到上卿这么使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到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取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道:“您的地位比廉低,他怒骂您,您反而躲藏着他,使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以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到了这一番话,非常敬佩,以后看到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使着他们。
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精选12篇)负荆请罪的故事篇1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务必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必须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篇2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之后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样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负荆请罪的故事
篇一:成语故事_负荆请罪
【释义】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赔礼道歉。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的蔺相如很有胆识和才华,他多次在外交上为赵国立功,所以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得知此事后,很不服气,事事都要跟蔺相如一争长短,蔺相如总是忍让。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车夫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
“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是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
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而互相攻击,像两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
蔺相如的手下都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非常钦佩蔺相如。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被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心里万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没有责怪廉颇,而是与他握手言和,成为刎颈之交。
篇二:负荆请罪前的故事
负荆请罪前的故事
文化路第一小学六一班顿若琳
在这一个学期,我们在课本上学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殊不知,在负荆请罪前,还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之会。
让我来讲给你听听吧!
话说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了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
秦王听后,心里痒痒的,想把它据为己有。
于是,他派了一位使者携带者一封信去见赵王,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和氏璧”。
赵王很为难,虽然他很舍不得玉璧,但要是不答应秦王的请求,赵国势力弱,秦国可能会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最后,他和大臣们商量,又经缪贤推荐,决定让蔺相如出使秦国。
临走前,蔺相如对赵王说:“若秦王真把15个城池给我们,我就把玉璧给他们;若他们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定将
‘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 就这样,蔺相如带着玉璧来到了秦国。
秦王听说赵国派蔺相如将玉璧送来了非常高兴,赶紧召集大臣,会见蔺相如。
蔺相如将玉璧捧到了秦王面前,秦王大喜,接过来左看看右看看,爱不释手。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欣赏。
蔺相如发现秦王虽喜欢这块玉,但他丝毫没有割让城池给赵国的意思。
于是,蔺相如就使了个计策,上前对秦王说玉上有瑕疵,从而拿回了玉璧。
蔺相如拿回玉璧后,靠着柱子,对秦王说:“您虽然喜欢这块玉璧,但您毫无诚意如果您一定要逼我,我就和玉一起撞到柱子上。
秦王听了,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他赔不是,又假惺惺地
拿出地图指出15座城池。
蔺相如见状,又要求秦王斋戒5日。
秦王无奈答应了。
到了宾馆,蔺相如便让随从装成老百姓把玉璧送回赵国。
5日之后,秦王集中大臣来举行受璧仪式。
这时蔺相如从容的走到了秦王面前,对秦王说:“和氏璧已被我派人送回赵国,您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不然休想得到和氏璧。
”最后,秦王怕杀了蔺相如会惹来别人耻笑,只得让蔺相如回赵国了。
又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蔺相如和廉颇商量后,决定让蔺相如陪赵王一起去渑池,廉颇则在秦国外守着。
到了渑池,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
席间,秦王让赵王鼓瑟。
赵王虽不满意,却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
于是秦王命人把这记了下来
蔺相如见此不悦,就对秦王说请秦王敲缶为大家助兴。
秦王听了,大怒,不答应。
蔺相如又走过去,把缶献给秦王,说:“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
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
蔺相如又叫来赵国的御史将这事记了下来。
这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
”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大城送给赵王作为献礼。
”直到最后,秦国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
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回国后,赵王升蔺相如为上卿。
于是蔺相如和廉颇有了矛盾,有了负荆请罪。
篇三:负荆请罪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后的故事
刘凯明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得从公元前238年说起。
赵国有一块无价之宝,叫“何氏璧”。
秦王听说后十分眼馋想得到它,但蔺相如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
威胁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理屈词穷,就只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罨池会谈。
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
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
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
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
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没有让赵王难堪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比老将廉颇还要大。
廉颇很不服气,就想给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却尽量避开廉颇,别人都以为他怕廉颇,可是蔺相如却说他连秦王都不怕,又怎幺会怕廉将军!不过是因为他和廉颇都是赵国的栋梁。
如果他们成了仇人的话,赵国就危险了。
这话传到廉颇耳里,非常惭愧,他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认错,两人于是成为生死之交。
负荆请罪后的故事还有很多没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