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美学第三部分 人的美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0
人体美人类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与要求推动着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而人类最先则表现为对其自身美的认识、评价、鉴赏与塑造。
体育被实践证明是塑造与实现人类自身完美的卓有成效的直接手段,因而当用体育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时,也就必须会把塑造自身完美作为一大重要目标加以追求,这显然是顺理成章的,无可非议的。
纵观人类以其自身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历程,集中反映在人类的(男性和女性)之间互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化过程,其实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知,也是对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一种观照与认识。
其中,既需要审美客体具备特殊的审美特征,又需要审美主体综合感觉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有关科学知识。
因而审美化的过程,又是人类对美的认识与评价不断全面深化的发展过程。
两性审美活动以两性不同的特征为对象,而以愉悦为前提。
从历史角度观察,大体经历了从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第三性征的演变过程。
即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其审美活动直接与第一性征——生殖器相连,视生殖器是永世长存的神赐之物,能够繁衍子孙,因而受到赞美与崇拜,被称为生殖器祟拜日期。
由于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伦理道德的制约,第一性征的美,在两性肉体关系确立之前,无法作为审美对象进行观照,因而,已经在两性美的审美特质中逐渐消失,一般不再论及。
于是人类以其自身为对象的审美观念与目光就集中投向人的第二性征形体、姿态、面容和第三性征气质、风度,因而从人的形体美和精神美就成为人类过去和现在谈论的热门话题。
一、女性美1、女性的形体美女性的形体,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异性审美主体中极富魅力,它具有外在和直观的特点,是引导审美主体进一步发掘审美客体内在美的关键。
古希腊女性雕像优美的形体是女性自然容貌的艺术抽象,身体的线条和轮廊组成了和谐的共鸣,成为女性贞洁、美丽的象征。
其中美神“米洛的阿佛洛狄忒”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她具有椭圆的脸蛋,平直的鼻梁、平额,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发髻刻成有条理的轻波纹样式,神态自若,不露笑容。
美学第三卷下解析
美学第三卷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主要探讨了艺术的美学原则和价值。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通过对美学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一套审美标准和评判体系。
康德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学问,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情感体验来决定的。
他强调,艺术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内涵和表达力。
艺术作品要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并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概念,即通过感官直观的形象,我们能够建立起一种美的普适概念。
这种概念不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见,而是具备一种普遍性和共同性。
这种普适概念是通过我们对于艺术品的感受和理解来形成的。
在美学第三卷下中,康德还详细地讨论了艺术品的审美特性和分类。
他将艺术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艺术,一类是概念艺术。
感性艺术是指那些通过感官形象来表达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等。
概念艺术则是指那些通过概念和思维来表达的艺术作品,如文学、哲学等。
康德还探讨了艺术品的美的标准。
他认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要通过其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来体现。
艺术品的形式要具备一定的美感和和谐感,同时还要符合艺术规律和表达方式。
艺术品的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内涵,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美学第三卷下是康德对艺术美学的全面阐述。
通过对
艺术品的审美特性和价值的分析,康德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评判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方法来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论人的美内容摘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对其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人类社会,即人化自然。
因此,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生活美或者是由人的实践创造的劳动产品的美,抑或是由人的实践构成的行为美都离不开社会实质主体—人。
人是社会的核心,人的美就是社会美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对于社会美的认识和研究,首先是要进行对人的美的研究和讨论。
对于人的美,前人都已经阐述得比较完整和明确,主要认为人的美概括起来就包括两大方面—外在美和内在美,即通常所说的外貌美和心灵美。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观点无可非议,因此以下论文主要是在前人的观点指导下从一些比较细微的分类上去讨论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内外在美的关系以及对人的美的具体判断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外在美、内在美、关系、情感因素。
所谓“社会”,是在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人是社会的最基础组成成分,人的美是社会美的基础,正确认识人的美对于学习和研究美学至关重要。
人的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外在美和内在美。
这两个方面就像一对连体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的美。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人的美的具体判定又各有差异。
以下,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一、人的美的内涵。
1、人的外在美。
人的外在美主要是指外显的美,即人们用听觉、视觉等感官能够直接看到或听到的美。
我认为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音、容、体、饰等方面。
“音”,主要是指声音、声调、发音等。
自古已有“余音绕梁”之说,我想除了用指受到教导而念念不敢忘却之外,便是用于形容声音的优美,回味无穷。
“音”之美是人的外在美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生活当中,当我们听说有人因为声音而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感到诧异,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不少,比如在网络上开始的恋情,很可能就是从认识并爱上对方的声音开始的,甚至在电话中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却还没有见过面。
另外,电台的DJ往往都是依靠自己的“音”之美而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
人体美的审美特征人体美的审美特征(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感性直观性人体丰富的感性构成,使其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性直观性,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从而引起心灵的愉悦。
罗丹说:“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官感的柔情了。
” 它们“有时像一朵花:体态的婀娜仿佛花茎,乳房和面容的微笑,发丝的辉煌,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时像常春藤,劲健的摇摆的小树。
……有时人体向后弯屈,好像弹簧,又像小爱神爱洛斯射出无形之箭的良弓;有时又像一座花瓶……” 。
但是,我们在人黑格尔所说:“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
他的皮肤不像植物那样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遮盖住,血液流行在全部皮肤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动着的生命好像无处不在,显现为人所特有的生气活跃,生命的扩张。
”其肌肤的美是由于“透明肉色的气韵生动”,有一种“没有闪光的灵魂的芳香”;其身材体型的美也是由于活跃的生命力的支撑;其身姿体态的美是因为他始终处于动态的生命流程中,充满扣人心弦的生命情致;其容貌神情的美则是因为内在生命激情的光华四射。
人体美的深层的审美价值,正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在的生命意蕴、内在的活的灵魂。
如普洛丁所说:“为什么活人的面孔显出更多的光辉,而死人的面孔尽管原形还未腐损,却只剩下很少的遗痕呢?为什么面容也是愈生动愈美,而形态倒不一定要端方四整呢?为什么一个活人毕竟比一个美人的雕像较美,尽管他不如雕像那样匀称?因为活人的美是更可爱的,其所以可爱、是因为他具有生命,具有活的灵魂。
”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人体的活跃的生命本质不可能离开它的感性的肉体形式而存在,人体的美“要成为活的形象,那就需要他的形象就是生命,而他的生命也就是形象”,二者以完美的或比较完美的形式结合。
(二)匀称和谐的韵律感匀称和谐的韵律感,是人体美所遵循的基本的形式美法则,也是人体美普遍的感性特征。
人体美的匀称和谐,是指在健康基础上的身体各部分的对称均衡、比例适当、整体协调、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