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技术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知识点统计(技术的性质8个)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产生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为目的。
案例:造纸术和印刷术;飞机的诞生。
如:助听器,汽车等。
2)技术的双重性: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例:立体农业生态生态工程(正面案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负面案例)同时还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例: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3)技术的创新性:技术创新的两种表现形式: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
技术发明:四大发明;眼镜;马镫;阿拉伯数字等(从无到有)技术革新:多功能缝纫机、新型马桶、升降篮球架等(从有到优)4)技术的综合性⑴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如:服装设计需要运用美术、工艺学、人体解剖学、数学、心理学、制图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⑵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技术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性,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牛顿发现地球万有引力是典型的科学活动,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典型的技术活动。
科学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
5)技术的两面性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核技术(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空间技术(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产生太空垃圾)。
6)技术的专利性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知识产权的内容有:公民、法人享有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使用权、发明权和其他技术成果权。
专利的含义: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专利的作用:保护一种思想、发明或革新的经济利益。
专利具有三个特性:独占性:专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得侵犯;时间性:发明成果只在专利保护期限内受法律保护,期限届满或专利权中途丧失,任何人都可无偿使用。
第一章走进世界1.1技术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节从“技术的历史发展”和“技术的未来展望”两个维度阐述技术的发展历程。
其中“追溯技术的历史”侧重对技术产生的原因和技术的发展动力的追溯、探索与体验;“展望技术的未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和案例分析,感悟技术的历史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畅想技术的未来,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技术的发展与人的需求,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2. 实操钻木取火时,既要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安全操作。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钻木取火工具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1.什么是通用技术?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2.为什么要开设通用技术?国外什么时候开始开设这课程?教师不能立刻告知答案,应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发现答案。
接着扩展了解各国开设通用技术时间表,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必须感与紧迫感。
【任务一】1.如果有一天同学们因意外,身处野外,环顾四周,没有屋舍,没有人烟,仿佛身处《鲁滨漫流记》中的荒岛,吃、住、行全靠自己解决。
但是事发突然,没有随身携带野外生存物质,此时天快黑了,怎么办?以问题的方式引入任务一。
2.钻木取火注意问题:(1)参考课本进行体验钻木取火,注意安全(2)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作用,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搜索各种取火方式,并品论其优缺点。
3.师生互动讨论4.1 在两次体验活动中,用松木板和桐木板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钻木工具和木板之间应该如何匹配?答:使用松木板很费力,而且很难钻出火来,桐木板较松木板质地松软,易于钻出火来。
钻木工具与木板配合使用,它们的木质一定要一硬一软才容易钻出火来。
4.2钻木取火工具中惯性轮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换一个不同直径、不同厚度的惯性轮会对取火效率产生什么影响?绳子、惯性轮等如何安装才有利于取火操作?答:惯性轮的作用:在横杆上施加压力,使惯性轮开始转动,惯性轮在其惯性的作用下能够保持其在不加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会继续转动,起到省力的作用。
技术的价值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技术的价值章节: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 了解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知道技术能使人类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但必须注意保护自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技术案例的分析,理解技术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的。
(2) 通过对技术案例的分析知道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通过案例分析,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形成和保持对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2) 建立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演示、讨论、讲授。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一节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点,与上节课的“技术与人”构成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整体。
“技术与社会"包括: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三个方面。
“技术与自然”主要内容是人类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更要爱护自然。
教师要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引领学生在技术世界里,进一步体会到技术的运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起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的极大兴趣,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来.通过“技术与自然”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地、客观地看待技术发展所必然带来的问题的能力,着力突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绿色技术价值观。
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 设计理念本课时教学目标是联系“技术与人”的价值,让学生知道“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因此我从上节课的作业(技术对人的价值),主要是技术发展人的价值出发,指出技术在发展人的同时不断的改变着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所生存的这个自然.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高中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精品专题课后练习[6]含答案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高中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精品专题课后练习[6]含答案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高中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精品专题课后练习【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如图所示的锁水器为专利产品,它结合水表和锁的功能,通过对出水量进行设定,从而实现自动关闭开关,并上锁。
下列对该产品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发明者中提升了自身素质,彰显技术发展人的促进作用b.专利产品受到法律维护,彰显技术的专利性c.能够同时实现节约用水,彰显技术的目的性d.具有设定水量、上锁等多项功能,体现技术的综合性【答案】d【考点】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高中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2节设计的一般原则【解析】2.如图所示的男士小便器,将洗手盆和小便器精妙融合在一起,使男士们不但可以便后刷牙,还能够顺带跳厕所节约水资源。
设计该产品时,以下设计分析中从“环境”角度考量的就是()a.为了节约用水,设计瓦霍洗手盆的水冲小便器b.为了稳固坚固耐用,应当使用性能较好的瓷砖制作c.考虑到心理须要,可以使用多种色彩或图案d.考虑到操作方式方便快捷、身心健康,采用感应式龙头控制器【答案】a【考点】高中通用型技术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3节设计的评价【解析】3.在汽车制造业中,人们采用先进的尾气净化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程度,此外,人们正在发展无空气污染的电动汽车,这一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原则。
a.可持续发展原则【答案】a【考点】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高中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第2节设计的基本原则b.经济原则c.道德原则d.技术规范性【解析】4.在我国,家用电器采用的交流电通常额定电压就是220v、频率就是50hz,这彰显家用电器的设计合乎了技术的()。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主要有、、、、。
一、技术的目的性:简单地说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发明的某项产品。
例题1、器的发明开始是为了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清楚听到外面的声音而发明的,这说明了技术的()A、目的性B、创新性C、综合性D、两面性1、:是2、:是在而是在别人的技术发明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改进,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各种新的需求。
注意:技术的创新性与技术发明、技术革新的关系。
例题1、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首次成功装配世界第一台电视机,短短几十年时间,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平板电视机到液晶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这说明了技术的()A、目的性B、创新性C、综合性D、两面性2、嫦娥一号卫星平台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并进行适应性改造。
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嫦娥一号的研制属于()。
A、科学发明B、技术发明C、技术革新D、科学发现三、技术的综合性:简单地说,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生产的某项产品。
例如,建造一座桥梁必须具有力学、地质学、气象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例题1、某同学制作一个小板凳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这说明了技术的() A.目的性B.综合性 C.创新性D.专利性2、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运用了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知识,这个案例主要说明了技术的什么性质?()A、技术的目的性B、技术的综合性C、技术的两面性D、技术的创新性四、技术的两面性:简单地说技术(某项产品)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有负面的作用。
例题1、采用核能发电在经济上和环保上都很合算。
法国电力公司测算,每生产一千瓦时的电量需要耗费的价值,使用核能比燃煤发电便宜10%,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但是,如果将核能变成武器,其后果则不堪设想。
这说明技术具有什么性质?()A、目的性B、创新性C、两面性D、综合性2、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无论什么产品,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这说明这个技术的( ) 性。
第一章走进世界1.1技术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节从“技术的历史发展”和“技术的未来展望”两个维度阐述技术的发展历程。
其中“追溯技术的历史”侧重对技术产生的原因和技术的发展动力的追溯、探索与体验;“展望技术的未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和案例分析,感悟技术的历史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畅想技术的未来,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技术的发展与人的需求,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2. 实操钻木取火时,既要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安全操作。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钻木取火工具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1.什么是通用技术?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2.为什么要开设通用技术?国外什么时候开始开设这课程?教师不能立刻告知答案,应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发现答案。
接着扩展了解各国开设通用技术时间表,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必须感与紧迫感。
【任务一】1.如果有一天同学们因意外,身处野外,环顾四周,没有屋舍,没有人烟,仿佛身处《鲁滨漫流记》中的荒岛,吃、住、行全靠自己解决。
但是事发突然,没有随身携带野外生存物质,此时天快黑了,怎么办?以问题的方式引入任务一。
2.钻木取火注意问题:(1)参考课本进行体验钻木取火,注意安全(2)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作用,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搜索各种取火方式,并品论其优缺点。
3.师生互动讨论4.1 在两次体验活动中,用松木板和桐木板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钻木工具和木板之间应该如何匹配?答:使用松木板很费力,而且很难钻出火来,桐木板较松木板质地松软,易于钻出火来。
钻木工具与木板配合使用,它们的木质一定要一硬一软才容易钻出火来。
4.2钻木取火工具中惯性轮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换一个不同直径、不同厚度的惯性轮会对取火效率产生什么影响?绳子、惯性轮等如何安装才有利于取火操作?答:惯性轮的作用:在横杆上施加压力,使惯性轮开始转动,惯性轮在其惯性的作用下能够保持其在不加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会继续转动,起到省力的作用。
单元主题:走进技术世界一、单元概述: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创新是设计的核心,创新源于核心技术的革新,技术发明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技术的专利性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
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享有知识产权。
通过案例分析、辩论、马上行动等活动,使学生:(1)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3)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5)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6)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的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创新、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技术的5个性质,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21世纪技能这个单元将重点培养哪种或哪些21世纪技能:交流和合作、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模块4第1节后完成)请明确单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来自于现行课标)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联系,并体现21世纪技能。
课程标准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统计、分析研究数据的相关知识,培养进行科学的推断,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2.通过开展问卷与访谈等活动,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3.在科学技术调研中,发现社会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验选题、调研及完成研究成果等环节,学会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能够到社区做宣传、发倡议等活动,培养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B、技术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
C、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D、技术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2、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
下列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的体力的是()。
A、摄像技术B、电视技术C、B超技术D.蒸汽动力3、人类社会中,需要相互联系,于是便有()的产生。
A、建筑技术B、食品加工技术C、纺织缝制技术D.通信邮电技术4、下列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5、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技术具有目的性B.技术具有两面性C、有了技术人类可以陶醉自然D、技术的未来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6、助听器的发明是为了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清楚地听到外面的声音,这说明了技术的()。
A.目的性B、创新性C、综合性D、两面性7、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运用了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知识,这说明了技术的()。
A、专利性B、创新性C.综合性D、两面性8、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活动的是()。
A、广义相对论B、牛顿第一定律C、阿基米德原理D.蒸汽机的发明9、海口万绿园是海口市政府利用填海造绿地的方式,将一片泥泞的海滩建造成一个园林式的供市民工作之余游玩休息的好去处。
这一工程体现了技术对下边哪方面有影响作用。
( )A、对人B、对社会C.对自然D、以上都有10、自从人类发明了电扇以后,电扇便在许多领域之中开始了它为人类服务的历程。
一、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概念,理解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理解技术的性质,包括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等。
3.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技术的概念、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技术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的性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见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讲解技术的概念:总结技术的定义,解释技术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
3. 讲解技术的性质:介绍技术的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等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技术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的性质。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技术的性质。
2. 讲解技术的发展:介绍技术是如何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见解。
4.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技术未来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技术概念、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技术应用的见解。
六、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分类与影响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技术的分类,包括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系统技术。
2. 使学生理解不同技术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高他们对技术伦理和责任的意识。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技术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2. 互动讨论法:通过讨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伦理问题。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案例研究,分析特定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十、教学内容:第六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技术性质,引出本节课的技术分类。
技术的价值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本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技术的价值章节: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知道人类要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更要爱护自然.(3) 了解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技术对人的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措施.(2) 初步接触案例分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理解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合理利用自然。
三、教学难点理解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深刻理解;初步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近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第2课时.这节内容有三个方面要求:一是要学生了解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影响;二是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法;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延续,前一节重点在于介绍课程,而本节重在知识点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节课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案例,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同时在技术与自然部分,根据教学建议,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但是书本上的正面案例,需要再收集一些反面的案例。
2。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假如就只采用书本上的案例来分析,不仅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较难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所以在本节的案例上要作出比较大的调整,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书本采用“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这个案例来说明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有学校所在地方的地方经济特色,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采用“黄岩高品质模具产销两旺”这个案例。
《走进信息技术世界》教学设计课程高中信息技术专业姓名2014年5月15日《走进信息技术世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第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第二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一块的内容是整本书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巩固对信息的含义和概念的掌握,能够列举出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2)掌握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并能举例说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3)了解并能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2)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宏观上的了解,并形成整体认识,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2)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一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了解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方法。
了解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对于初中一年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往对信息技术并没有很深的认识,让学生树立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认识至关重要,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十分关键。
通用技术教案《走进技术世界》通用技术教案:《走进技术世界》一、教学目标:、知道技术是为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
3、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明确学生通过技术的目的逐步形成对技术话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分析“技术与人”的关系。
以技术是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技术的世界。
从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参与技术活动五方面通过讨论,案例引领学生较清晰地了解技术包含的内容,明确自己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培养自己的技术素养。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关注技术。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
三、教学对象分析: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技术有一定的感知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
如果教学案例离学生生活太远,技术原理太深,学生不容易接受,会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偏见,认为技术比较神秘,是技术人员的事,事不关己,对通用技术课产生畏难甚至厌烦的情绪。
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做到全面,亲切,有趣。
四、教学策略: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就在他们身边,他们需要且必要去认识技术,了解技术,并且有能力去创新技术。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技术。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说明技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并引出技术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技术(1)提问:同学们,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什么是技术,也看了一些技术的例子,那么除了老师刚才所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技术的例子吗?(2)学生进行发言,讨论。
(3)总结技术和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
3、提出“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引出技术素养的问题。
(1)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技术,并且大家都举了许多与咱们生活相关的技术的例子。
§技术的性质上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性质》是通用技术苏教版教材的《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是继技术的价值之后,从技术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技术具有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以及专利性等五个性质,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本节课只学习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前三个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②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运用多种知识。
③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生活贴近的最新技术产品实物引入,让学生从实物中寻找技术的性质所在,激发师生互动高潮。
以典型案例和自选教具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环保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等。
②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兴趣,形成对技术问题的积极情感,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来。
③培养学生技术责任感,体验技术创新的艰辛和曲折。
三、学情分析在学好《技术的价值》的基础上,对技术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技术这个概念仍然模糊不清,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一知半解,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案例由浅入深的分析,调整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对身边技术产品的认识,有效的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技术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指路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通过认识技术的目的性,理解技术的真谛。
2 难点: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认识技术的目的性。
五、教学策略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最新技术产品实物引入,让学生从实物中寻找技术的性质所在,在对教材中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深入探究内容,如助听器、电视机显示器的发展史,来丰富本节的教学内容。
通过演示、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到技术就在身边,加深对技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