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前修课程: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学分:4总学时:60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移动通信在全球及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移动通信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移动通信这一课程是为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限制性选修课程。
目的是开拓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对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要求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关键技术。
课程目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通过理论原理性的知识和参观GSM基站子系统(BSS);数字蜂窝系统操作演示;无线寻呼系统演示。
增加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简单设计能力和实际工程组网能力。
本课程内容重点放在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系统的介绍上,另外简单介绍一下2G、3G、4G的发展状况,以及5G需要的关键技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4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2、掌握移动通信的分类与应用系统3、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工作方式4、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重点:深入学习调制技术、多址技术、组网技术。
第二章:移动信道电波传播理论 8学时基本要求:掌握VHF、UHF频段电波传播的一般特性;掌握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掌握常用计算公式与工程计算方法;理解移动通信的场强测试;掌握移动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衰落。
重点:1、掌握多普勒频移产生的原因;2、掌握通过时延扩展和带宽参数去描述多径信道;难点:移动信道时变特性的表示;第三章:编码及调制技术 8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角度调制技术;信道编码(分组码、卷积码、交织编码等)、语音编码;掌握单边带(SSB)调制技术;掌握数字信号调制技术;掌握扩展频谱调制技术。
重点:掌握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正交振幅调制、线性调制技术(四相相移键控、交错四相相移键控)。
难点:理解脉冲编码调制与线性预测编码的运用;第四章:组网技术 8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分类、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的基本概念和各自的特点。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Mobile Communication)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 适用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通信技术总学时:64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8 学分:4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移动通信技术属于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的发送、传输与接收原理,分析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移动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知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等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原理、各种通信系统基本特点,掌握通信系统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组网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技术服务能力,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理论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采用Matlab仿真。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移动通信简介1、掌握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分类、工作方式、系统组成、多址技术、组网技术。
2、熟悉蜂窝通信技术及其信道配置、信令。
3、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1、掌握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
2、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能够进行电波传播路径损耗预测。
3、熟悉分集接收技术,掌握噪声及其干扰分析有关内容。
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1、掌握GSM和GPRS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主要作用。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引言移动通信作为当代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专业能力,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大纲旨在介绍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移动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
2. 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运行原理和基本协议。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5. 具备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2. 移动通信技术2.1 无线传输技术2.2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2.3 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3.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运作方式3.2 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服务和应用3.3 移动通信的安全和隐私保护4.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4.1 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原则4.2 移动通信系统的部署和运维4.3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授课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践操作: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3. 群体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课外学习: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撰写报告。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移动通信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资料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2.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3.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培养移动通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专业名称年级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系统组成,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具备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移动通信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
3、熟悉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模型和抗衰落技术。
4、理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网络结构和切换技术。
5、掌握 GSM、CDMA、LTE 等主流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工作流程。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能力。
3、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通信仿真软件和测试仪器,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测试。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的特点和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主要技术和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标准和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技术优势和业务特点。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移动通信的特点,如移动性、无线接入、频谱资源有限等。
按工作方式、多址方式、服务区域等分类方法。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1.2 课程代码:X1.3 学时:学时1.4 学分:X学分二、课程目标2.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2.2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3 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及其运行管理2.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常见问题三、教学内容3.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3.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特点3.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GSM系统3.2.1 GSM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2.2 GSM系统的物理层技术3.2.3 GSM系统的数据业务3.2.4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接口 3.3 CDMA系统3.3.1 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3.3.2 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 3.3.3 CDMA系统的网络架构3.4 高速数据业务3.4.1 GPRS技术3.4.2 EDGE技术3.4.3 UMTS技术3.5 移动通信网络组网与管理3.5.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 3.5.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3.5.3 移动通信网络的故障排除与维护四、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4.2 实践操练4.3 讨论与案例分析4.4 课程项目设计五、教材5.1 主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设计》5.2 辅助教材《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六、考核要求6.1 平时成绩占比6.1.1 出勤情况6.1.2 课堂表现6.1.3 课堂作业6.2 期末考试占比附件:1.教学课件2.相关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对作品所享有的权益保护。
2.专利:对发明技术的独占权,需要经过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
3.商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标志,具有独立性和显著性。
4.法规:依法制定,强制性规章制度。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移动通信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理解。
这包括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前景2.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3.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和应用4. 移动通信协议- 移动通信协议的分类和作用-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及其特点5. 移动通信设备- 移动通信设备的种类和功能- 移动通信设备的设置和维护6. 移动通信安全- 移动通信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常见的移动通信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大纲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外,还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活动。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
四、教学评估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也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材、实验设备、模拟软件和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匹配,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六、教学实施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时:72一、课程定位、任务和目标1.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基础。
2.课程任务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各商用系统(GSM、IS-95CDMA、GPRS、WCDMA、TD-SCDMA、cdma2000、HSPA、LTE、5G NR)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电波传播特性估算、噪声和干扰等。
3.教学目标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及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教学。
具体包括: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熟悉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了解电波传播、噪声干扰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网络结构、空中接口、关键技术难点: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空中接口、关键技术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教材:《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魏红.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实训一、实训目的1、研究RC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规律和特点;2、学习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了解电路参数对时间常数的影响;二、原理说明RC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C 一阶电路如图1所示,开关S 在‘1’的位置,U c =0,处于零状态(零状态是指电容上没有充电,没有储存电能;即U c =0),当开关S 合向‘2’的位置时,电源通过R 向电容C 充电,u c (t )称为零状态响应。
由一阶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法有:tτf t f f f -+⎡⎤=∞+-∞⎣⎦()()(0)()e (4-1)已知u C +(0) = 0,u C (∞)=U S ,于是有t t ττu t U U U --=-=-S S S c ()e(1e ) (4-2)式中τ =RCu cU S0.632U图4-1 电容充放电电路根据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法,可得式(4-2)所示的暂态过程的数学表达式。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移动通信技术时,必须具备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开设《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原理、移动通信线路的传输特性及移动台和基站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抗衰落措施。
3.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网络结构、接口互连及信令变换、协议和标准等。
4.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
5.了解个人通信的基本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移动通信的分类、工作频带、蜂窝小区。
重点和难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蜂窝小区的内容。
第一节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二、移动通信的特点第二节移动通信工作频段一、移动通信的分类二、移动通信的工作频带第三节蜂窝小区的概念一、蜂窝小区的定义二、蜂窝小区的划分第二章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调制解调技术、抗衰落技术、语音编码技术、多址技术、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应用范围和方式,未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多址技术以及CDMA技术及语音和信道编码。
第一节调制技术一、调制二、解调第二节抗衰落技术一、快衰落二、慢衰落第三节多址技术一、频分多址二、码分多址第四节电波传播与干扰一、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二、抗干扰的方法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SM发展、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重点掌握GSM 的关键技术;理解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移动通信课程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大纲将涵盖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和技能发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运行机制;3. 理解无线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和多址技术等核心内容;4. 熟悉移动通信标准和相关技术发展趋势;5.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1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网络的分类和结构1.2 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 无线信号传输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分类1.3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TDMA、CDMA和FDMA等多址技术的比较2. 移动通信网络2.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 移动终端设备- 基站和基站控制器- 移动核心网和业务支撑系统2.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机制- 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 移动呼叫建立和拆除- 信道管理和资源分配3. 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3.1 移动通信标准- GSM、UMTS和LTE等移动通信标准的介绍-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趋势3.2 移动通信技术- 2G、3G和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4.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与解决4.1 移动通信网络的问题- 无线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和衰落- 网络拥塞和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问题4.2 移动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 无线信号增强技术- 网络优化和智能资源调度- 移动通信网络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座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2. 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加深对移动通信概念的理解和交流;5. 独立研究: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探索。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关键字】教学《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LTE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类学生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主要介绍LTE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是通信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了解的科普性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LTE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协议体系,了解LTE系统的发展、应用以及相关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今后的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LTE系统的网络结构,了解E-UTRAN的协议结构,了解LTE系统的关键技术。
掌握OFDM技术的工作原理,理解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了解MIMO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MIMO系统的传输模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TE 系统的体系结构、理解OFDM系统的工作原理和MIMO系统的传输模型,从而加深对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具备较扎实的移动通信理论知识,并了解移动通信领域发展的前沿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为基础讲述LTE的网络体系和基本工作原理,然后讲解LTE系统的核心技术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最后讲解MIMO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讲解LTE系统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同时,回顾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介绍相关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及相关的其它网络体系的结构。
培养学生掌握LTE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LTE关键技术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在实际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了解LTE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严谨的作风和善于钻研的精神。
另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熏陶和锻炼,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移动通信概论、GSM、CDMA2000等。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熟悉无线信道的特性、传播模型和衰落机制。
(4)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和多址接入技术。
(5)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组网技术和频率规划。
(6)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和位置管理技术。
2、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参数,评估系统的优劣。
(2)具备设计简单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包括频段选择、小区规划等。
(3)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移动通信中的实际问题,如信号覆盖优化、干扰消除等。
(4)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激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移动通信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无线信道(1)无线信道的特性,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2)传播模型,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的概念和影响。
3、调制解调技术(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 ASK、FSK、PSK 等。
(2)现代调制技术,如 QAM、OFDM 等。
(3)解调技术和性能分析。
4、编码技术(1)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如卷积码、Turbo 码等。
(2)交织技术和纠错性能评估。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实验课程号:B453L075002.课程属性:(限选)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学适用实验实验项目实验序时专业类型要求号名称2 /电子信息工程必做信息工程验证性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2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 2 /电子信息工程必做验证性信息工程抗衰落技术32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 2/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必做综合性通信系统实验5 CDMA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
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
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1 课程编号编制人制定日期修订日期审定人审定日期《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学分:4学时:68适用专业: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现代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概论等一、课程目的和任务课程目的:达到实际移动通信技术岗位的要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课程任务:《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多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发展概况,移动通信的最新技术等,熟悉并掌握移动通信GSM 系统,系统,CDMA CDMA 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以及相关组网技术等,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并能够参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能力要求:1.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2.2.了解移动通信了解移动通信GSM GSM,,CDMA 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组网技术等;3.3.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较快地掌握移动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较快地掌握移动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4.4.达到通信类企业技术支持岗位或营销类岗位的要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达到通信类企业技术支持岗位或营销类岗位的要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三、教学条件教学场所要求:多媒体课室教学仪器设备要求:WCDMA 仿真系统、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等测量设备。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序号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1移动通信概述理论教学1. 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编号计划、信号的基本处理过程和移动通信业务2.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无线区域覆盖结构、频率利用、控制与交换、路由及接续、移动网络的抗衰落、抗干扰技术)3.移动通信中的天线、电波传播特性与传播衰落1.熟悉移动通信概念、特点、工作方式、系统组成、无线区域覆盖结构2.2.了解移动通信的发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编号计划、信号的基本处理过程和移动通信业务3.3.熟悉移动通信的主熟悉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4.4.了解移动通信的天了解移动通信的天线、电波传播特性与传播衰落222GSM 移动通信系统 理论理论 教学教学1.GSM 系统的组成及网络结构网络结构2.GSM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3. GSM 的频率利用的频率利用4.GSM 的无线接口的无线接口5. GSM 的SIM 及安全技术1.1.掌握掌握GSM 的系统组成、无线区域覆盖结构、网络结构构、网络结构2.2.了解了解GSM 的多址方式和话音编码、信道编码、交织编码、数字调制、自适应均衡、频率复用及安全技术频率复用及安全技术3.3.熟悉熟悉GSM 的主要参数、无线接口、呼叫接续、位置更新和越区切换区切换153IS-95 CDMA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系统 理论理论教学教学1.1.码分多址和扩频通信码分多址和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原理 2.IS-95 CDMA(CMS)CDMA(CMS)系统系统的组成及网络结构的组成及网络结构 3.CDMA 的上、下行链路工作原理工作原理4.CDMA 的关键技术的关键技术5.CDMA 的无线接口的无线接口 1.1.了解码分多址和扩了解码分多址和扩频通信结合实现CDMA 通信的原理通信的原理 2.2.掌握掌握IS-95CDMA 的系统组成、无线区域覆盖结构覆盖结构 3.3.熟悉熟悉CMS 的关键技术和无线接口术和无线接口 13 4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与新技术简介 理论理论 教学教学GPRS GPRS、、WCDMA WCDMA、、TD-SCDMA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1.了解了解GPRS GPRS、、WCDMA WCDMA、、TD-SCDMA 的演进的演进2.2.熟悉熟悉WCDMA 的系统结构结构 6 5实践实践教学教学WCDMA 仿真系统实训仿真系统实训1.1.了解了解WCDMA 系统无线网络的结构,RNC 和NODB 位置及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移动通信技术时,必须具备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开设《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移动通信的原理、移动通信线路的传输特性及移动台和基站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抗衰落措施。
3.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网络结构、接口互连及信令变换、协议和标准等。
4.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
5.了解个人通信的基本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移动通信的分类、工作频带、蜂窝小区。
重点和难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蜂窝小区的内容。
第一节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二、移动通信的特点
第二节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一、移动通信的分类
二、移动通信的工作频带
第三节蜂窝小区的概念
一、蜂窝小区的定义
二、蜂窝小区的划分
第二章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调制解调技术、抗衰落技术、语音编码技术、多址技术、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应用范围和方式,未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多址技术以及CDMA技术及语音和信道编码。
第一节调制技术
一、调制
二、解调
第二节抗衰落技术
一、快衰落
二、慢衰落
第三节多址技术
一、频分多址
二、码分多址
第四节电波传播与干扰
一、电波传播干扰技术
二、抗干扰的方法
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SM发展、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重点掌握GSM 的关键技术;理解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重点和难点:GSM的组成和接口协议、GSM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GSM移动通信系统
一、GSM系统概述
二、GSM系统结构
第二节编号计划
一、GSM网络
二、GSM编号计划
第三节GSM关键技术
一、工作频段的分配
二、时分多址技术(TDMA)
第四节GSM移动通信网网络结构
一、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第四章 GPRS系统……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PRS发展,掌握GPRS系统的结构及相关接口、编号计划、GPRS的功能、GPRS信道和帧结构。
重点和难点:GPRS系统接口协议、GPRS信道及帧结构
第一节GPRS基本功能和业务
一、GPRS的发展
二、GPRS的功能和业务
第二节GPRS网络结构
一、GPRS系统的组成
二、主要网络实体
三、主要网络接口
第三节GPRS协议简介
一、GPRS协议平台
二、GPRS无线接口介绍
第四节GPRS信道组合与帧结构
一、GPRS信道组合
二、GPRS的帧结构
第五章 CDMA移动通信系统……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CDMA通信原理和基本特点,掌握CDMA关键技术及系统码的组成,掌握IS-95CDMA系统的频谱和信道结构。
重点和难点: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CDMA技术概况
一、CDMA的基本概念
二、基础知识
三、CDMA的信道
第二节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扩频通信
二、CDMA移动通信网的特点
第三节CDMA移动通信网的网络规划
一、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二、CDMA移动通信网的网络规划
第六章 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3G的特点和系统结构,掌握3G的关键技术(WCDMA 的网络结构,空中接口和关键技术),掌握CDMA2000系统网络结构和信道划分以及TD-SCDMA技术。
重点和难点:3G三大标准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WCDMA技术
一、WCDMA网络的系统结构
二、无线接口的分层
三、信道结构
四、扩频与调制
第二节CDMA2000技术
一、CDMA20001x的网络结构
二、CDMA20001x系统的信道类型
三、CDMA20001x系统的关键技术
第三节TD-SCDMA技术
一、TD-SCDMA的网络结构
二、TD-SCDMA系统的信道类型
三、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五、实训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训一 GSM基站系统认识(4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GSM基站系统的组成、基本结构。
2.掌握要点:基站配置、信号处理过程
3.实训内容:让学生通过对GSM基站设备(主设备、天馈系统、传输设备、电源、监控系统)的认知,掌握GSM基站系统的组成及基本结构。
实训二 GSM手机认识(4学时)
1.目的要求:能正确拆装机、并正确读图,加强对GSM基本原理的理解。
2.掌握要点:GSM手机结构
3.实训内容:给定GSM手机、一套专用拆卸工具、直流稳压电流、万用表以及示波器,要求正确对手机进行拆装,读图认版,从而将强对GSM手机结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对信号的基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