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seismic sequence•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1.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1.3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2.1.4 地震波的分辨率时间剖面是由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波形显示:用振动图形式显示地震记录的波形。
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地震动力学特征(如振幅、频率和波形),但是反映界面起伏的直观性较差。
(1)地震记录显示的形式波形+变面积显示:在波形显示的基础上,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地震能量的强弱。
这种显示能够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但是波的动力学特征细节不清。
波形+变密度显示:用密度值大小表示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振幅强则光线密度大,色调深;振幅弱则光线密度稀,色调变灰。
变密度显示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波形+彩色显示: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特征突出,表示地震信息的动态范围更大,利于对比。
现有工作站系统多采用彩色显示,利于对比解释。
波形显示波形+变面积显示波形+变密度显示波形+彩色显示时间剖面显示方式的对比(2)显示比例深/宽比:1:2深/宽比:1:1深/宽比:2:1(1)地震子波: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个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滤波作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高频成分受其影响最大,而低频成分受其影响小,因此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
激发接收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地震子波的传播•地震子波传播到波阻抗界面上时,一部分能量传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则被反射回来,为便于讨论,将它们分别称为入射子波、透射子波和反射子波。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时间剖面是有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时间剖面的横坐标为地震道的道号,因各道是等间隔排列的,因此它反映了时间剖面的空间位置。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及其对比:波形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显示、波形加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彩色显示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1)同相轴: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2)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3)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例如基底的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并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对波形相似的把握: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实际资料中,波形相同是极少的。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1)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2)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2.2.4 不整合面的包络面对比(1)不整合面反射的特殊性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5.2.地震反射信息的地震地层学解释——区域地震地层学解释序:1.构造解释的核心:通过研究地下的地质界面形成的反射同相轴的形状,来推测地质界面的形状,寻找构造圈闭(1917年起)。
地面 R1R2R3R42.区域地震地层学解释的核心:通过研究两个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之间的一套地层的反射同相轴的特征,来推测沉积相,寻找岩性圈闭、地层圈闭(1975年)。
地面 R1R2R3R43.区域地震地层学解释的地震地质基础(1)不整合面形成反射地质上划分地层一般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当的整合面来划分的。
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或层面上形成的同相轴很容易识别(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形成的同相轴有交叉和并。
平行不整合:同相轴连续性较好的但有岩性变化引起波形有差异)。
(2)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不同的地震相在同一大套地层中,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不同的地层相。
例如地质上的生物礁沉积相形成丘状的杂乱反射地震相。
地面 R1R2总之:地震的反射同相轴具有地层学的合义,可进行地震地层解释。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1.为什么要划分地震层序一个盆地有几千米到上万米的沉积地层,整个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很多。
按地层学的观点,划分成几套地层进行研究,叫划分地震层序。
2.什么叫地震层序上下整一的,相互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底都是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当的整合面。
它是地质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3.划分地震层序的方法(1)原则在地震剖面上,上下两个相邻的不整合面之间的反射同相轴,就是一个完整的沉积层序。
(2)具体要有横穿整个盆地的地震剖面,然后从盆地边缘上识别不整合界面,再向盆地中心追踪对比,因为盆地中心很少见不整合面。
(3)构造解释为基础构造解释和地震地层学解释不是孤立的,一般构造解释时就对不整合面进行对比追踪,做出了相应的构造图。
(4)地震层序分类超层序——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
可以包括几个层序。
层序——至少在一个凹陷内可以追踪,不整合面积大于凹陷面积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