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级与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39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两个方面。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在不同的利用目的下的分类,包括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而土地质量等级则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果地等;林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的土地;草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牧草生长和放牧的土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区域;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要求和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进行评定的。
一般来说,土地的肥力越高、排水条件越好、坡度越小,其质量等级就越高。
一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高、排水条件良好、坡度较小的土地,适宜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二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一般、排水条件一般、坡度适中的土地,适宜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三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低、排水条件较差、坡度较大的土地,适宜用于林果、牧草等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民和土地经营者能够按照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类型-正文土地按其自然属性(综合自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归的类别。
有的地理文献把土地利用类型也叫作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概念来源于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土地的综合认识。
世界各国都有地方性的土地类型名称。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周礼》把全国土地划为5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篇对全国土地作了系统的分类,分为5大类和25个低级类型。
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土地类型划分系统。
在中国各地划分出不同的地方性土地类型。
例如: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梁地、台地、川地、滩地;河北井陉盆地的坪、梁、涧、川;黄土高原区除划分塬、梁、峁、川等高级类型外,还分有、畔、壕、墕、坬、、埫、儕、塌、、涧、湫等低级类型,是一种较系统的地方性土地分类系统。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利用是土地类型学的主要任务。
划分土地类型有两种分类系统,即多系列分类系统和单系列分类系统,这两种分类系统的根本差别有于是否严格区分土地的个体单位的类型单位的差别和联系。
主张多系列分类系统的学者认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土地是一些大小不等、级别有高低、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有差别、彼此交错重叠的自然综合体。
按类型是个体的抽象这一逻辑关系,每一级土地个体单位都可以进行分类。
土地单位的多级性(见土地分级)必然导致土地分类应是多系列的。
在土地类型划分时要明确是对哪一级别的土地个体单位进行分类,不同的土地分级单位应属不同的分类系统,即有相(土地元素)分类、限区(土地单元)的分类、地方(土地系统)的分类。
主张单系列分类系统的学者主要是借用土壤和植被的分类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土地分类,通常选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成分的某级类型作为土地分类的标志或直接将各种类型分布图采用叠置法得出土地类型的分布区界线和确定其分类等级。
按这种系统,可以由第三级土地类型(相或土地元素)合并成第二级土地类型(限区或土地单元),由第二级土地类型合并成第一级土地类型(地方或土地系统)。
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
其中,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的土地。
林地是指用于森林植被生长和保护的土地。
这三大类别的土地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园地和林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为我国果蔬和林木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建设用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在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
这些地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林地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林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等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涵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它们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各司其职,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用地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建设用地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林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各国和地区都会对土地进行分类。
以下是我国土地分类标准的几个主要方面: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将土地分为一级类和二级类。
一级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等用地,未利用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二级类是在一级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种用地的具体用途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例如耕地可以分为水田、旱地等。
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利用状况等因素,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主要分为三类: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中,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等用地,未利用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规划和管制的一种制度。
我国实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
四、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对土地的权利人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实施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我国实行土地登记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登记、使用权登记和租赁权登记等。
通过土地登记制度,可以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五、土地管理机构和队伍我国设立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同时,还加强了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土地管理队伍,为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土地调查与评价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我国实行了土地调查与评价制度。
通过开展定期的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国各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等信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重点:讲授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的方法论,难点:区域划分和类型划分的区别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综自的三大核心之一)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征一、土地概念与含义土地——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瓦赫宁根召开的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上,土地的概念作了规定: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厚度)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综合体)。
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人类影响),以及动物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中科院地理所赵松乔:“土地是一个综合的科学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概括土地概念的含义:1.含义(1)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综合体:自然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的性质——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征,而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单独要素。
(2)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空间范围垂直厚度:土地单位大小不一,厚度不同,最低级土地单位地球表层厚度大小不一,研究范围大,厚度大(3)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历史产物所谓某一地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土地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瞬间状况。
研究土地不仅要了解它的空间分布综合特征,还要了解它的历史、现状,要推测其演替方向,达到认识土地的本质,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是资源农业生产——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过程,所以土地与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的一些特征是人类长期作用的产物。
土地长期作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改造对象,所以土地具有社会经济利用的特点。
土地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属性——自然历史发展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创造价值。
论述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土地分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质量、可利用程度、产品产出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价分类,从而为土地的管理、规划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而土地分类则是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各类土地有不同的规划利用要求和限制。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和基础,它确立了土地的基本质量等级划分,是土地分类的依据和依托。
土地分级根据土地质量、植被状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评估,将土地分为不同等级,如一级、二级、三级等,每个等级代表了土地的质量和可利用程度。
土地分级可以反映土地的基本质量差异,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分类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按照土地用途的不同将土地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类别。
不同类别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划利用要求和限制。
土地分类通常是根据国家、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和需求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土地分类有农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土地的用途和规划,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土地分级作为土地质量差异的划分,为土地分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而土地分类则是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划分土地类别,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和限制。
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土地利用管理的体系。
土地分类标准2023土地分类标准是指对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2023年的土地分类标准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科学合理地进行划分和分类。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一、按土地类型划分1. 基础农田:指用于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的土地,并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工矿用地:指用于工业与矿业生产活动的土地,包括工业园区、矿山等。
3. 建设用地:指用于城市化建设的土地,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目的是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 生态用地:指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土地,包括森林、湿地、河流、水库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用于生态修复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区域。
5. 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土地,以满足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需要。
6. 水域及海域用地:指用于湖泊、江河、湾泽等水域及海洋的土地,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包括饮用水源地、水利设施、港口码头等。
7. 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科研、教育、医疗、旅游等特殊需求的土地。
二、按土地利用功能划分1. 配套服务用地:指用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商业服务等。
包括交通配套用地、教育用地、医疗用地、文体用地、商业用地等。
2. 产业用地:指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土地。
3. 居住用地:指用于居住和建设住房的土地。
4. 自然生态用地:指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土地。
包括森林、水域、湿地、草地等。
5. 文化与历史用地:指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土地资源。
包括文物古迹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6. 产业循环用地:指以循环经济为导向,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再利用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土地。
三、按土地开发程度划分1. 开发用地:指已经开发利用或具备开发条件的土地,包括城市建设区、工业园区、农业种植区等。
2. 保护用地: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而限制开发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区等。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第一节土地概念与特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项生产实践活动使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在逐步加深、扩大。
例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们发现,种植农作物不仅与土壤打交道,还应考虑地貌部位,当地的水热条件,地下水深度和排水状况等其他要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即必须考虑当地综合自然特点。
从事建筑活动的人们发现,工程建筑不只限于考察地貌、地质基础和地基承载力,还要综合考虑小气候条件、排水状况、地表和地下水文特征及影响绿化的生态条件等因素构成的整体特征。
从事旅游地规划设计的人们发现,旅游地并不是简单的由山(地貌)和水(水文)构成的,而是一种由地质、地貌、植被、动物和人文景观等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
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概念。
关于土地的概念,各国学者都曾做过不同的解释:土地——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指出:“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赵松乔等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1980)。
概括土地概念的含义1、含义:⑴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概念;⑵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⑶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⑷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2.归纳概念概念——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特征。
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本质概括。
非概念的理由:土地空间范围已隐含在自然地理综合体中,三度空间可略去;历史产物—是形成过程,不属于事物本身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资源—多用途也不属于事物本质的特征;属非概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