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
- 格式:doc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9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居住用地是指用于居民住宅建设的土地。
这类土地的规划目的是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包括市区居住用地和郊区居住用地。
市区居住用地通常规划为高密度居住用地,注重利用空间效率,提供便利的市区生活资源。
郊区居住用地一般规划为低密度居住用地,追求舒适环境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商业用地是指用于商业活动开展的土地,包括商场、百货公司、酒店、餐饮等商业设施,以及商业办公用地。
商业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便利的购物、娱乐、商务活动场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工业用地是指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
这类用地一般规划为工业园区、工业开发区等,用于安置各类工厂、生产设施等。
工业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交通用地是指用于交通设施建设的土地,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港、港口、停车场等。
交通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保障交通运输顺畅,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便利人们出行。
教育用地是指用于学校建设的土地。
这类土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教育设施。
医疗用地是指用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土地,包括医院、诊所、药店等。
医疗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文化用地是指用于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土地,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院、体育馆等。
文化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公共设施用地是指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土地,包括公园、广场、消防站、邮局、政府机关等。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业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这类土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
林业用地是指用于林木种植和森林保护的土地。
林业用地的规划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是指对土地进行不同用途分类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土地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具体要求、特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农业用地等。
下面将对不同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其含义进行详细介绍。
1.居住(住宅)用地:居住用地是指用于人类居住和相关附属设施的土地,包括住宅区、住宅小区、住宅楼群等。
居住用地应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如交通便利、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
2.商业用地:商业用地是指用于商业、服务、商务办公等经济活动的土地,包括商业中心、商业街区、购物中心、写字楼等。
商业用地应具备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交通便利条件,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服务需求。
3.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指用于工业企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工业活动的土地,包括工业园区、工业区、工业用地等。
工业用地应具备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如交通便利、电力供应、排放治理等。
4.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是指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等的土地。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以满足其文化、教育、医疗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5.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农业相关活动的土地,包括农田、果园、农舍等。
农业用地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水源供应等因素,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以上是常见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每种用途都有其特点、要求和作用。
合理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可以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总之,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土地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不同的土地用途分类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要求,合理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和田埂。
11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11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11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1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13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132灌木林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13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14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141天然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142改良草地指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地。
143人工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地。
15其他农用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151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地152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土地用途规划分类及其含义土地用途规划是指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合理布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将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和规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土地用途规划分类是根据土地的功能需求和综合条件,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用途类型,可以根据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土地用途规划分类及其含义。
一、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是指为城市、镇区以及与之相衔接的经济、文化、交通综合功能区划定的土地用途,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应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等因素,合理布局城镇各种功能区,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和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指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的土地用途。
农业用地可以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
耕地主要用于种植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园地主要用于蔬菜、水果等的种植,林地主要用于林木的种植和经营,牧草地主要用于牲畜的饲养。
农业用地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农业的生产特点和需求,保障农民的生产权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保护用地生态保护用地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生态保护用地的规划应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资源分布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定,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四、交通运输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是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和相关用地的土地用途,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港、港口、机场等。
交通运输用地的规划应根据交通需求和地理条件,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资源开发用地资源开发用地是用于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开发和利用的土地用途。
资源开发用地的规划应根据资源分布和开采条件,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区,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是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的土地用途,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公园、绿化、供水、供电、排水等。
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分类土地分类的含义和类型无论何种空间规划,最终都要落到土地上,国土空间规划也不例外。
合理的土地分类是国土空间规划制图的科学基础,是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科学依据,也是制定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
所谓土地分类,就是根据土地本身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分”即鉴定、描述和命名;“类”即归类,按一定秩序排列类群。
其分类单位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分类单位级别愈低,同一类型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减少。
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如何进行土地分类尚未形成共识,在方法论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在分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型:1)土地自然分类。
主要根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划分土地类型。
例如《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差异,将全国分为12个土地纲。
在其下共分两级,各省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三级续分。
第一级称为土地类,是土地类型分类的高级单位,主要根据大(中)地貌类型的差异划分,山地以垂直自然带划分;第二级称为土地型,主要是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全国共分出土地类115种,土地型872种。
2)土地利用分类。
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经营特点和土地覆盖特征相对一致的地域单元。
例如2017年《GB/T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全国土地利用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
12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和田埂。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其他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农田水利用地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地坎。
表A.1(续1)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其他土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水域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图A 土地规划分类体系
附表A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2007年8月10日发布实施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建设用地边界划定后,规划范围内形成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区域:
1、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2、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
在不突破规划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
3、限制建设区,是指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
4、禁止建设区,是指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建设用地管制--边界
规模边界
依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划定的允许建设区的范围界线。
扩展边界
规划确定的可以进行城乡建设的最终范围界线,由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共同形成。
禁止建设用地边界
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划定规划期内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的空间范围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