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 痛经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31
痛 经目的要求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轻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活者不属病态。
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传统的病名概念是概括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本节仅就原发性痛经进行阐述,继发性将在有关病种中进行介绍。
历史沿革*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 《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 《景岳全书·妇人归》“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病因病机痛经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
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诊断要点一、病史: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病史,或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三、检查:妇科检查:功能性痛经盆腔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辅助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鉴别诊断一、异位妊娠二、与急性阑尾炎(肠痈腹痛)相鉴别三、胎动不安四、堕胎、小产五、与黄体破裂的腹痛鉴别辨证论治本病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证时应辨识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
痛经为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昏厥的症状,传统亦作为病名。
本病症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其发病多因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病位在冲任、胞宫,病变在气血失调,亦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因病体邪气性质及正气盛衰的不同,经行腹痛可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程度,结合月经之期、量、色、质和兼证、舌脉,辨证为“不通则痛”的实证和“不荣则痛”的虚证。
实证痛经临床常见的有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湿热下注证三型。
三者均有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净痛缓的特点,但气滞血瘀证以小腹胀痛或刺痛,或伴胸胁乳房作胀,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滑等为证候特点,治当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寒湿凝滞证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寒肢冷,周身疼痛,苔白腻,脉沉紧等为证候特点,治当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湿热下注证以小腹灼热疼痛,或伴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带下黄稠臭秽,经前及经期疼痛加剧,经色黯红,质稠或有块,或伴低热起伏,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等为证候特点,治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虚证痛经临床常见的有阳虚内寒证、气血不足证、肝肾虚损证三型,三证均为经期或经后疼痛,疼痛相对较轻、喜按的特点,但阳虚内寒证以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或伴腰膝酸软,真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暗,或有紫气,苔白润,脉沉等为证候特点,治当温经散寒止痛;气血不足证以小腹隐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感,经净后痛甚,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萎黄: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证候特点,治当益气养血止痛;肝肾虚损证以小腹空坠,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黯淡,量少质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盗汗,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或沉细等为证候特点,治当益肾养肝止痛。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病症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此非本节所论的痛经,故临证时应详细搜集病情资料,必要时进行全身及妇科检查,以避免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