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 第五章 灾难急救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20
急救护理学
一、导课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2、emergency medicine service system
二、国内外急救护理的发展史
《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何时由国家出台3、1980.10
三、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3、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四、院内急诊科的救治
下列哪一项不属急诊科的设置2、急诊休息室
总结习题
急诊分级标准中,黄色病人等待时间不应超过4、60分
院前急救主要任务2、灾害遇难者急救
城区的急救半径为多少2、≤5km
院前急救的紧急救护要点包括1、舒适符合病情的体位, 2、迅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3、正确松解病人衣服4、初步急救
院前急救的特点1、社会性、随机性强, 2、时间紧急, 3、流动性大, 4、工作环境条件差, 5、病种多样复杂
急诊工作内涵包括1、强化急诊临床思维, 2、科学地进行病情的评估,
3、迅速诊断和鉴别诊断,
4、规范的早期目标化诊治,
5、合理的分流
患者
第二章灾难应对与护理。
序言灾难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不断地在增长抗击灾难的能力。
灾害事故从广义上讲涵盖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所有灾害,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突发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各种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烈性传染病以及恐怖袭击等。
在整个灾难救助工作中,医疗救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不同于正常的医疗工作,因此,如何有预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治,成为现代急救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美国急救专家沃格特(Vogt)说过:“对一般公民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家里失火,也不是马路上的罪犯,而是能不能在生死攸关的几分钟内得到急救治疗。
”“急救”这两个字分开来讲,一是“急”,强调时间的紧迫;二是“救”,强调有效的措施。
因此,急救医学事实上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措施来抢救病人的生命。
现代急救医学已完全改变了事故发生后拨打120,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观念,开始抢在灾难或意外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运用各种快捷的运输工具(直升机、救护车)将伤者送至医院。
直至一种最新的概念:将主要救治设备移至事发现场,逐步做到医疗与伤员同在。
例如,为确保我国“神六”载人航天飞行安全,把一个高质量的急救病房通过直升机运至着陆点。
医疗救护直升机与飞船返回舱同时落地,医护人员和救治设备快速出现在航天员身边。
这种“快速反应,立体救护”模式是完全可运用至突发灾难现场,快速建立急救医疗站,立即进行抢救生命性的外科手术,例如对气道阻塞伤员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对胸部损伤气胸伤员即行闭式引流和手术;对于大出血、休克等伤员立即施行止血修补缝合等手术;对于急性中毒等患者给予相应的解毒药物并施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畅通;对于大面积烧伤伤员用急救敷料保护创面,并同时进行抗休克、抗感染治疗;而对于四肢长骨开放性骨折,腹部开放性损伤,头、颅外伤等,需急行固定止血包扎,并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前言编制本大纲的主要目的是为本科护理学专业方向急救护理学的教学提供指导性纲要。
根据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高级护理人才的目标要求和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共授课36学时。
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教师理论课讲授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选择性的讲授,未讲授的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也可选择性的讲授。
由于学时有限,部分与其它学科重叠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只提出了教学目的要求,而没有提出教学内容。
为适应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正教学内容。
大纲后附学时分配可酌情变更。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理解: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2.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教学时数 1学时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 相关概念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2.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的任务理解: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的运转模式。
教学时数 2学时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相关概念急救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2.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及管理。
3.常见急诊护理应急预案的类型。
4.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措施。
理解:1.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急诊科人员资质要求、抢救室的设置原则。
2.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应急准备。
4.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运用: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
教学时数 2学时第四章 ICU的设置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识记:1. ICU区域布局。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单选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 C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 A )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专业学科?( D )A.20 B. 21 C.22 D.23 E.245. 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 D )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救医学6.在我国,急诊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B )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 D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 B )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 C )A.1年 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 E )A.2002年B.2003年 C 2004年D.2005年E.2006年二..多选题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 ),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ABCDEA.以挽救病人生命 B. 提高抢救成功率C.促进病人康复D.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E.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2. 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包括:ABCEA.具有护理学士学位。
灾难护理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高发时期。
许多灾难性事件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如:SARS、汶川地震、天津爆炸事件、新冠肺炎等,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口受到各种类型灾难的影响。
作为灾难医疗救援队伍中的主力军,护士掌握灾难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减少灾难所致人员伤亡、提高受灾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一、灾难的定义灾难(disaster)的英文释义是导致大范围破坏或不幸(或生命丧失)的突发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中文解释是自然或人为的严重损害、灾祸造成的苦难。
目前在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概念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界定,即灾难是对一个社区或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包括人员、物资、经济或环境的损失和影响,这些影响超过了受灾社区或社会应用本身资源应对的能力。
WHO的灾难定义强调了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其破坏的严重性超出了受灾地区本地资源所能应对的限度,需要国内或国际的外部援助以应对这些后果,而一般本地可以应对的突发事件就不属于灾难的范畴。
二、灾难的原因与分类灾难主要来自于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及人类本身的行为,其成因非常复杂。
根据引起灾难的原因,以往常将灾难分为两大类,自然灾难(natural disasters)和人为灾难(man-made disasters)。
但2005年WHO总干事报告Relief to Development中有意没有采用“自然灾难”的表达,因其可能传达“自然灾害引起的灾难后果完全是自然的结果”这一错误认识。
其实,自然灾害后发生的许多后果往往与人为因素有关,灾难的性质和强度虽与自然灾害发生的方式有关,但也与受灾地区的人口分布、易损性、应急预案、减灾措施等有关。
很大程度上,灾难的严重程度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