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表相关的概念及路由匹配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3
路由表基础知识路由表基础知识IID:1237A1⼀、路由概念掌握⽹络路由的关键是路由的分析,这⾥先看⼀下同⼀个接⼝在不同时刻的两个图表 1相同的抵达⽹络〈Network Destination〉,在不同的路由协议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路由,但这些路由并不都是最佳的。
在某⼀时刻,到某⼀个抵达⽹络 Network Destination的当前路由仅能由惟⼀的路由协议来决定,下⾯就来介绍路由协议的基础内容。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1.静态路由:配置⽅便,对系统要求较低,适⽤于拓扑结构简单并且稳定的⼩型⽹络。
缺点是需⼈⼯配置。
2.动态路由:有⾃⼰的算法,能过⾃动适应⽹络拖布的变化,适⽤于具有⼀定数量三层设备的⽹络。
缺点是:配置⽐较复杂,对系统要求较⾼,占⽤⼀定的⽹络资源。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1.根据作⽤范围:内部⽹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在⼀个⾃治系统内部运⾏。
如:RIP、OSPF、IS-IS。
外部⽹关协议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在两个⾃治系统之间运⾏。
如:EGP。
2.根据使⽤算法:距离⽮量协议〈Distance-vector〉:包括RIP和BGP。
BGP也称为路径⽮量协议〈Path-Vector〉。
链路状态协议〈link-state〉:包括OSPF和IS-IS.3.根据抵达⽹络 Network Destination址类型:单播路由协议〈unicast routing protocol〉:包括RIP、OSPF、BGP、IS-IS。
组播路由协议〈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包括PIM-SM、PIM-DM。
路由协议及路由优先级:对于相同的抵达⽹络 Network Destination,不同的路由协议〈包括静态路由〉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路由,但这些路由并不都是最佳的。
在某⼀时刻,到某⼀个抵达⽹络 Network Destination的当前路由仅能由惟⼀的路由协议来决定。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路由器及RIP协议⼀、路由器基本原理及功能路由器是连接不同⽹络的设备,实现在不同⽹络中转发数据单元。
1.路由表中包含了下列关键项:⽬的地址(Destination):⽤来标识IP包的⽬的地址或⽬的⽹络。
⽹络掩码(Mask):与⽬的地址⼀起来标识⽬的主机或路由器所在的⽹段的地址。
将⽬的地址和⽹络掩码“逻辑与”后可得到⽬的主机或路由器所在⽹段的地址输出接⼝(Interface):说明IP包将从该路由器哪个接⼝转发。
下⼀跳IP地址(Nexthop):说明IP包所经由的下⼀个路由器的接⼝地址。
路由优先级(Priority):也叫距离管理,决定了来⾃不同路由来源的路由信息的优先权2.路由信息的来源(Protocol/Owner)在路由表中有⼀个Protocol字段:指明了路由的来源,即路由是如何⽣成的。
路由的来源主要有3 种:链路层协议发现的路由(Direct):开销⼩,配置简单,⽆需⼈⼯维护,只能发现本接⼝所属⽹段拓扑的路由。
链路层⼀定要UP⼿⼯配置的静态路由(Static):静态路由是⼀种特殊的路由,它由管理员⼿⼯配置⽽成。
通过静态路由的配置可建⽴⼀个互通的⽹络。
静态路由⽆开销,配置简单,适合简单拓扑结构的⽹络。
动态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RIP、OSPF等):当⽹络拓扑结构⼗分复杂时,⼿⼯配置静态路由⼯作量⼤⽽且容易出现错误,这时就可⽤动态路由协议,让其⾃动发现和修改路由,⽆需⼈⼯维护,但动态路由协议开销⼤,配置复杂。
3.路由的花费(metric)标识出了到达这条路由所指的⽬的地址的代价,通常路由的花费值会受到线路延迟、带宽、线路占有率、线路可信度、跳数、最⼤传输单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会选择其中的⼀种或⼏种因素来计算花费值(如RIP⽤跳数来计算花费值)。
该花费值只在同⼀种路由协议内有⽐较意义,不同的路由协议之间的路由花费值没有可⽐性,也不存在换算关系。
静态路由的花费值为0。
实验报告路由基本概念及静态路由配置01121539 张旭一、路由器的定义和作用路由器——用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设备。
路由器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网络互连,数据转发路由器需要具备以下功能:1. 路由(寻径):路由表建立、刷新2. 交换:在网络之间转发分组数据3. 隔离广播,指定访问规则4. 异种网络互连二、基本概念1、路由表1) 路由器为执行数据转发路径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被包含在路由器的一个表项中,称为“路由表”。
2) 当路由器检查到包的目的IP地址时,它就可以根据路由表的内容决定包应该转发到哪个下一跳地址上去。
3) 路由表被存放在路由器的RAM上。
路由表的构成1) 目的网络地址(Dest):目的地逻辑网络或子网络地址2) 掩码(Mask):目的逻辑网络或子网的掩护码3) 下一跳地址(Gw):与之相连的路由器的端口地址4) 发送的物理端口(interface):学习到该路由条目的接口,也是数据包离开路由器去往目的地将经过的接口5) 路由信息的来源(Owner):表示该路由信息是怎样学习到的6) 路由优先级(pri):决定了来自不同路由表源端的路由信息的优先权7) 度量值(metric):度量值用于表示每条可能路由的代价,度量值最小的路由就是最佳路由路由表构成示例DestMask Gw Interface Owner primetric172.16.8.0 255.255.255.0 1.1.1.1 fei_0/1 static 1 0172.16.8.0 -- 目的逻辑网络地址或子网地址255.255.255.0 -- 目的逻辑网络地址或子网地址的网络掩码1.1.1.1 -- 下一跳逻辑地址fei_0/1 -- 学习到这条路由的接口和数据的转发接口static -- 路由器学习到这条路由的方式1 -- 路由优先级0 -- Metric 值2、路由分类1) 直连路由当接口配置了网络协议地址并状态正常时,接口上配置的网段地址自动出现在路由表中并与接口关联,并随接口的状态变化在路由表中自动出现或消失2) 静态路由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的路由称之为静态(static)路由,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自动改变。
OpenWrt 路由表的知识一、什么是路由表?路由表是用来指导网络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重要数据结构。
它存储了网络中各个主机或路由器的地址信息以及如何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的路由信息。
二、路由表的作用路由表的作用是为网络设备提供数据包转发的指引,它通过查询目标地址的路由信息,确定下一跳的地址,并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跳。
路由表的更新是动态的,它能够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自动更新路由信息。
三、路由表的组成路由表由多个路由项组成,每个路由项包含以下信息: 1. 目标地址:指的是数据包的目标地址。
2. 子网掩码:用于确定目标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3. 下一跳地址:指的是数据包在当前路由器上的下一跳地址。
4. 出接口:指的是数据包从当前路由器出去的网络接口。
四、路由表的查找过程当一个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会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进行路由表的查找,并根据查找结果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路由表的查找过程如下: 1. 路由器会比较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和路由表中的目标地址,找到最长匹配的路由项。
2. 如果找到匹配的路由项,则使用该路由项的下一跳地址和出接口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3. 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路由项,则路由器会将数据包丢弃或者发送到默认路由器。
五、路由表的维护与更新路由表的维护与更新是网络运维的重要工作,它需要及时更新路由表以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常见的路由表维护与更新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静态路由: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表的路由项,适用于小型网络或者网络拓扑变化较少的情况。
2. 动态路由:路由器通过与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自动更新路由表。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有OSPF、BGP等。
3. 默认路由:当路由表中没有匹配的路由项时,路由器会将数据包发送到默认路由器。
默认路由的设置可以减少路由表的大小。
六、OpenWrt中的路由表管理OpenWrt是一个基于Linux的开源路由器操作系统,它提供了丰富的路由表管理功能。
路由器的路由表详解路由器是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它用来连接不同的网络,并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
在路由器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路由表。
路由表指导着路由器如何选择下一跳并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一、路由表的概念和作用路由表是路由器中存储路由信息的一种数据结构,它记录了各个目的网络的网络地址以及到达该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路由表的作用是根据目的网络地址选择最优的路径进行数据包转发。
二、路由表的组成1. 目的网络地址:路由表中的每一项都会有一个目的网络地址。
目的网络地址是指数据包的最终目的地的网络地址,如IP地址。
2. 下一跳地址:路由表中的每一项还会有一个下一跳地址。
下一跳地址是指数据包在路由器中下一步应该转发到的地址,也即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
3. 路由器接口:路由表中还会记录数据包从路由器的哪个接口进入和退出的信息。
接口是路由器与其他网络设备连接的通道。
三、路由表的建立和更新1. 静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是管理员手动配置的路由表。
管理员可以根据网络拓扑和需求手动添加和修改静态路由表。
静态路由表的优点是配置简单,但对网络变化不敏感,不适合大规模网络。
2. 动态路由表:动态路由表是通过网络协议自动学习和更新的路由表。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有RIP、OSPF、BGP等。
动态路由表的优点是能及时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但配置相对复杂。
四、路由表的查找和转发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会根据数据包的目的网络地址去路由表中查找匹配的项。
路由表查找的原则是最长前缀匹配,即选择最长匹配目的地址的路由表项。
找到匹配的路由表项后,路由器就知道应该通过哪个接口和下一跳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出去。
五、路由表的优化为了提高路由表的查找和转发效率,路由器采用了一些优化方法:1. 路由聚合:将多个小的目的网络地址聚合成一个较大的地址块,减少路由表中的表项数量,提高查找效率。
2. 路由过滤:根据需要过滤和选择路由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路由信息进入路由表。
Linux⾼级路由-路由规则1.什么叫路由?2.什么叫路由器?3 路由表中的路由分为表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动态路由协议 rip ospf bgp4.linux系统本⾝可以作个路由器,由内核维护了⼀个静态路由表route -n / netstat -rn5 内核路由判断的依据规则1 ⼦⽹掩码长度越长越优先规则2 ⼦⽹掩码长度⼀样的情况下,条⽬越靠前越优先⾃⼰理解1.路由查看路由表优先查看⼦⽹掩码越长的越长越先查看(越精确)2..路由查看路由表是从上往下⼀个⼀个匹配,⽹段⼀致长度⼀致,路由条⽬越上越优先⽹关:⽹络的出⼝,默认路由6.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为⼲涉路由条⽬的设定添加到⽹络的路由]#route add -net 192.168.0.0/24 netmask 255.255.255.0 dev eth0或者简写# route add -net 192.168.0.0/24 dev eth0]# route del -net 192.168.1.0/24netmask 255.255.255.0 dev eth0或者简写# route add -net 192.168.1.0/24 dev eth0添加到主机的路由]#route add -host 192.168.1.1/32 dev eth0]#route del -host 192.168.1.1/32 dev eth0或者]# route add -host 192.168.0.188 dev eth0]# route del -host 192.168.0.188 dev eth0添加到默认路由-;]#route del default]#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0.5# grep GATEWAY /etc/sysconfig/networkGATEWAY=192.168.0.5[root@localhost ~]# ping 192.168.2.1connect: Network is unreachable 这种信息表⽰没有到达指定⽹络的路由//没有默认路由或者没有规则[root@localhost ~]# ping 192.168.1.5PING 192.168.1.5 (192.168.1.5) 56(84) bytes of data.From 192.168.1.254 icmp_seq=2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这种信息味着有路由,但是⽬标主机可能不存在U ---upUG---⽹关UH---主机路由如何添加删除路由条⽬:(不会永久⽣效)[root@localhost ~]#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254 dev eth0[root@localhost ~]# route del default[root@localhost ~]# route add -net 192.168.2.0 netmask 255.255.255.0 dev eth0[root@localhost ~]# route del -net 192.168.2.0 netmask 255.255.255.0 dev eth0[root@localhost ~]# route add -host 192.168.1.1/32 dev eth0[root@localhost ~]# route add -host 192.168.1.2 dev eth0[root@localhost ~]# route -nKernel IP routing table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192.168.1.1 0.0.0.0 255.255.255.255 UH 0 0 0 eth0192.168.1.2 0.0.0.0 255.255.255.255 UH 0 0 0 eth0192.168.1.0 0.0.0.0 255.255.255.0 U 0 0 0 eth0169.254.0.0 0.0.0.0 255.255.0.0 U 0 0 0 eth0永久⽣效如何配置两个⽹卡的IP,对应的配置⽂件。
路由表原理的三条原则
路由表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技术,它被广泛应用在许多种类的网络环境之中,可以实现极佳的网络效率。
在现代网络系统中,路由表管理着所有数据流的路径,是网络系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深受网络运维人员和用户的重视。
路由表操作主要遵循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构成了路由表规则,极大地改善了网络系统的性能。
第一条原则是“最长前缀匹配”原则,也称“最长匹配”原则,意思是按照目的地址最长的网络前缀进行匹配,这样可以确保网络流量的最优路由选择。
它的实现方式是,将所有可能的目的地址网络前缀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逐一匹配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最先匹配到的最长前缀就是最优路由。
第二条原则是“有效负载最小化”原则,即路由表的结构尽可能紧凑,减少存储空间和网络流量。
理想情况下,路由表中每个路由表项的地址与其他表项地址最大可以相差一个字节,以减少网络中发送的数据包大小。
第三条原则是“有效路由利用”原则,即有效地控制路由数量,避免出现路由资源浪费的情况,只有当有数据需要传输时,才创建新的路由表项,而在没有数据传输时将路由表项撤销,节省系统资源。
以上三条原则是路由表操作的基本原则。
首先,根据目的地址进行最长前缀匹配,以确保网络流量的最优路由选择;其次,路由表的结构尽可能紧凑,减少存储空间和网络流量;最后,有效控制路由数
量,以节省系统资源。
如果将这三条原则运用在实际网络运维中,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系统的效率,实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路由与交换知识点总结一、路由基础知识1.1 路由的概念路由是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的过程。
路由器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和转发数据包的设备。
路由器根据规则从一个网络到另一个网络传输数据包,这些规则可以是基于多种因素,如最短路径、最低成本或者其他由网络管理员设定的规则。
1.2 路由的作用路由的作用是建立网络之间的连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通过路由器,数据包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输和转发,实现全网的通信。
1.3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器通过查找路由表,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确定传输路径。
路由器会根据目的地址选择最佳路径,并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或者最终目的地。
这一过程涉及路由协议、数据包封装、解封装等多个步骤。
1.4 路由表路由表是路由器用于决定数据包传输路径的重要依据,路由表记录了目的网络的地址和下一跳地址。
当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包时,会根据路由表来进行转发决策。
1.5 路由协议路由协议是路由器之间进行路由信息交换和学习的规定。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静态路由是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的路由信息,而动态路由则是路由器之间通过路由协议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信息。
1.6 路由器的分类路由器根据其作用范围和用途可以分为边界路由器、核心路由器、分布式路由器等。
边界路由器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核心路由器则用于承载大量数据流量的高速转发,分布式路由器则用于连接不同子网的数据传输。
二、交换基础知识2.1 交换技术的概念交换技术是指通过交换设备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交换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交换、交换机、交换网络等。
2.2 数据交换数据交换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重要技术,通过交换设备将数据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
数据交换可以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多种形式。
2.3 交换机交换机是一种用于交换网络数据包的设备。
交换机可以根据MAC地址和端口信息来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分发,是局域网中重要的数据交换设备。
简述路由选路的三大原则
路由选路(Routing)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当一台路由器
(或网关)收到一个分组时,如何决定将该分组转发到哪个接口的过程。
在选路过程中,通常会遵循三大原则。
1.最长前缀匹配原则(Longest Prefix Matching):该原则是指
路由器在选择转发接口时,会根据目的IP地址与路由表中的
目的IP地址前缀进行匹配,并选择最长匹配的路由进行转发。
即路由表中的掩码长度越长匹配越准确,优先级越高。
2.最短路径优先原则(Shortest Path First):该原则是指在选
择路径时,路由器会优先选择路径的跳数最少的路由。
因为较少的跳数会减少网络延迟,提高传输效率。
3.静态路由优先原则(Static Route Preference):该原则是指
在存在多条路径时,路由器会优先选择静态路由而不是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人工设置的路由,相对于动态路由(通过协议动态生成的路由),静态路由更加稳定,通常用于连接较为固定的网络。
默认路由的匹配规则一、概述默认路由是指当一个路由表中没有匹配到任何规则时,会自动选择一个默认路由进行转发。
在网络通信中,正确的默认路由设置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数据包的转发和网络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默认路由的匹配规则。
二、默认路由的类型1. 静态默认路由:管理员手动配置的默认路由。
2. 动态默认路由:通过动态协议(如RIP、OSPF等)学习到的默认路由。
三、默认路由匹配规则1. 路由表查找当一个数据包到达一个设备时,设备首先会查找自己的路由表。
如果该设备有与目标地址匹配的有效静态或动态路由,则该数据包将被转发到对应的下一跳地址;否则,该设备将会使用其配置好的默认路由进行转发。
2. 默认静态路由匹配规则当一个数据包没有在设备中找到任何有效静态或动态路由时,设备会查找其配置好的默认静态路由。
如果存在多个静态默认路由,则设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匹配:(1)最长前缀匹配;(2)优先级高者胜出;(3)跃点数最少者胜出。
3. 默认动态路由匹配规则当一个数据包没有在设备中找到任何有效静态或动态路由时,设备会查找其学习到的默认动态路由。
如果存在多个默认动态路由,则设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匹配:(1)最长前缀匹配;(2)优先级高者胜出;(3)跃点数最少者胜出。
4. 默认路由的优先级在多个默认路由存在时,设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优先级判断:(1)直连网络;(2)静态默认路由;(3)动态默认路由。
四、案例分析假设有一台路由器R1,它的配置如下: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10.2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20.2 10其中,第一条静态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为192.168.10.2,第二条静态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为192.16820。
同时,R1通过OSPF学习到了一个默认动态路由。
假设有一台主机H1,它的IP地址为19216830。
查看路由表信息的命令为ZXR10#show ip route,显示实例如下:ZXR10#show ip routeIPv4 Routing Table:Dest Mask Gw Interface Owner pri metric10.26.32.0 255.255.255.0 10.26.245.5 fei_1/1 bgp 200 010.26.33.253 255.255.255.255 10.26.245.5 fei_1/1 ospf 110 1410.26.33.254 255.255.255.255 10.26.245.5 fei_1/1 ospf 110 1310.26.36.0 255.255.255.248 10.26.36.2 gei_5/2.1 direct 0 010.26.36.2 255.255.255.255 10.26.36.2 gei_5/2.1 address 0 010.26.36.24 255.255.255.248 10.26.36.26 gei_5/2.4 direct 0 010.26.245.4 55.255.255.252 10.26.245.6 fei_1/1 direct 0 010.26.245.6 255.255.255.255 10.26.245.6 fei_1/1 address 0 0路由表中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Dest:目的逻辑网络或子网地址。
● Mask:目的逻辑网络或子网的掩码。
● Gw:与之相邻的路由器的端口地址,即该路由的下一跳IP地址。
● Interface:学习到该路由条目的接口,也是数据包离开路由器去往目的地将经过的接口。
● Owner:路由来源,表示该路由信息是怎样学习到的。
● Pri:路由的管理距离,即优先级,决定了来自不同路由来源的路由信息的优先权。
● Metric:度量值,表示每条可能路由的代价,度量值最小的路由就是最佳路由。
路由最长匹配原则(静态路由表)和默认路由
静态路由表
表项内容(简化):
1. Network:⽬的地址/前缀长度
2. Mask:掩码
3. Next Hop:下⼀跳
⼯作原理
1. 路由器收到分组,解包取出⽬的ip地址;
2. 在路由表中查找匹配表项:⽬的ip地址和路由表项中的Mask掩码相与,⽤得到的⽹络地址和Network⽐较;
找到相同的,继续查找,根据最长匹配原则获取匹配长度最长的路由项。
最后按最优的路由表项的Next Hop进⾏转发;
找不到相同的,有默认路由按默认路由的Next Hop进⾏转发;若没有默认路由,弃帧;
路由最长匹配原则
为什么要使⽤它
假如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有两项匹配表项,那路由器会选择哪⼀项呢?
根据路由最长匹配原则,路由器会选择前缀最长的那⼀项,前缀越长,精度越⾼。
⼀个易懂的例⼦
“我学校在⼴州市番禺区⼩⾕围街道100号”
“我学校在⼴州市番禺区⼩⾕围街道”
“我学校在⼴州市番禺区”
“我学校在⼴州市”
那么我们⼀定会选择最精确的那⼀项
默认路由
默认路由表项的Network和Mask都是 0.0.0.0。
当普通静态路由表项没有匹配的表项,路由器就会选择默认路由
默认路由的原理其实也符合上述的原则:
1. Mask0.0.0.0和收到分组的⽬的ip地址相与,得到的⽹络地址就是0.0.0.0,和默认路由表项的Network相同,也是匹配的;
2. Network0.0.0.0相当于是最短的前缀。
普通静态路由表项的前缀⼀定⽐默认路由表项的前缀长,那么如果普通路由表项能匹配,必定
不需要选择默认路由表项,这也是符合路由最长匹配原则。
路由选择三条规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路由选择是指在网络中传输数据时,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最佳的路径来完成数据传输。
在网络通信中,路由选择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它能够帮助网络设备快速地找到数据的传输路径,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路由选择的规则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基于三条规则来选择路由。
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这三条规则:第二条规则是带宽优先。
带宽是指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来衡量。
在路由选择时,带宽优先规则会优先选择带宽较大的路由进行数据传输。
带宽越大,数据传输速度越快,网络性能也越好。
带宽优先规则也是路由选择中比较重要的一条规则。
以上是关于路由选择三条规则的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际网络部署中,通常会根据具体的网络情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路由选择规则,以保证网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希望大家学习了解路由选择规则后,能更好地管理和维护网络设备,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传输。
第二篇示例:路由选择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包转发时,根据目的IP地址选择合适的路由器传输数据包的过程。
路由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路由选择通常会遵循一些规则,以确保数据包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本文将介绍三条关于路由选择的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路由选择技术。
第一条规则是最短路径优先。
在路由选择中,最短路径指的是数据包通过的路由器数最少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网络管理员会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将网络拓扑信息存储在以便路由器可以根据目的IP地址查找最短路径。
当数据包到达一个路由器时,该路由器会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决定下一跳路由器,并将数据包发送到该路由器。
经过多次跳转后,数据包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最短路径优先的规则确保了数据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并且减少了网络拥塞和传输延迟。
第二条规则是负载均衡。
在网络中,有时候会存在多条到达同一个目的地的路径,这时就需要根据负载均衡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路由器进行数据包传输。
路由器配置基本概念路由器配置是指对路由器进行一系列设置和调整,以使其按照指定的规则和策略进行工作。
在配置路由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术语。
1. IP地址:IP地址是互联网中的一个标识符,用于唯一地标识网络中的设备。
在路由器中,IP地址主要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路由选择。
每个网络设备都需要配置一个IP地址以便能够正常工作。
2. 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用于确定一个IP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子网掩码是一个由32位组成的二进制数,其中网络部分全为1,主机部分全为0。
通过子网掩码,路由器可以判断一个目的地址是否在同一个子网内,从而选择正确的路径进行转发。
3. 默认网关:默认网关是路由器的一个重要配置,它指定了一个路径,当路由器收到一个目的IP地址不在路由表中的数据包时,将数据包发送到默认网关。
默认网关通常是一个较高级别的路由器或者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提供的出口路由器。
4. DHCP:DHCP是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的缩写,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可以自动为网络中的设备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网络配置信息,使得设备能够自动获取网络配置,避免了手动配置的繁琐和容易出错。
5. VLAN:VLAN是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缩写,虚拟局域网。
VLAN可以将一个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独立的局域网,每个VLAN之间相互隔离,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安全管理。
6. ACL:ACL是Access Control List的缩写,访问控制列表。
ACL是一种用于控制设备访问权限的方法,通过配置ACL可以限制特定网络或特定IP地址的访问,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7. NAT:NAT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的缩写,网络地址转换。
NAT是一种将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共IP地址的技术,可以解决公网IP地址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1、查看路由表信息的命令为ZXR10#show ip route,显示实例如下:
ZXR10#show ip route
IPv4 Routing Table:
Dest Mask Gw Interface Owner pri metric
10.26.32.0 255.255.255.0 10.26.245.5 fei_1/1 bgp 200 0
10.26.33.253 255.255.255.255 10.26.245.5 fei_1/1 ospf 110 14
10.26.33.254 255.255.255.255 10.26.245.5 fei_1/1 ospf 110 13
10.26.36.0 255.255.255.248 10.26.36.2 gei_5/2.1 direct 0 0
10.26.36.2 255.255.255.255 10.26.36.2 gei_5/2.1 address 0 0
10.26.36.24 255.255.255.248 10.26.36.26 gei_5/2.4 direct 0 0
10.26.245.4 55.255.255.252 10.26.245.6 fei_1/1 direct 0 0
10.26.245.6 255.255.255.255 10.26.245.6 fei_1/1 address 0 0
路由表中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 Dest:目的逻辑网络或子网地址。
● Mask:目的逻辑网络或子网的掩码。
● Gw:与之相邻的路由器的端口地址,即该路由的下一跳IP地址。
● Interface:学习到该路由条目的接口,也是数据包离开路由器去往目的地将经过的接口。
● Owner:路由来源,表示该路由信息是怎样学习到的。
● Pri:路由的管理距离,即优先级,决定了来自不同路由来源的路由信息的优先权。
● Metric:度量值,表示每条可能路由的代价,度量值最小的路由就是最佳路由。
Metric 只有当同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发现多条到达同一目的网段路由的时候,才有比较性。
不同路由协议的Metric不具有可比性。
例如,实例中加粗显示的一行是路由表中的一条路由信息,其中:
● 10.26.33.253为目的逻辑网络地址或子网地址,255.255.255.255为目的逻辑网络或子网的网络掩码;
● 10.26.245.5为下一跳逻辑地址;
● fei_1/1为学习到这条路由的接口和将要进行数据的转发的接口;
●ospf为路由器学习到这条路由的方式,本例中本条路由信息是通过ospf学习到的。
●110为此路由的管理距离,14为此路由的度量值。
2、路由匹配原则:
在路由器中,路由选择的依据包括目的地址、最长匹配、管理距离(Priority)和度量值(Met ric)。
路由选择过程如下:
1)首先根据目的地址和最长匹配原则进行查找。
2)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由符合,则查看管理距离,不同路由协议的管理距离值不同。
管理距离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3)当管理距离相同时,会查看度量值。
度量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所谓的最长匹配就是路由查找时,使用路由表中到达同一目的地的子网掩码最长的路由。
路由表显示实例如下:
ZXR10#show ip route
IPv4 Routing Table:
Dest Mask Gw Interface Owner pri metric
1.0.0.0 255.0.0.0 1.1.1.1 fei_0/1.1 direct 0 0
1.1.1.1 255.255.255.255 1.1.1.1 fei_0/1.1 address 0 0
2.0.0.0 255.0.0.0 2.1.1.1 fei_0/1.2 direct 0 0
2.1.1.1 255.255.255.255 2.1.1.1 fei_0/1.2 address 0 0
3.0.0.0 255.0.0.0 3.1.1.1 fei_0/1.3 direct 0 0
3.1.1.1 255.255.255.255 3.1.1.1 fei_0/1.3 address 0 0
10.0.0.0 255.0.0.0 1.1.1.1 fei_0/1.1 ospf 110 10
10.1.0.0 255.255.0.0 2.1.1.1 fei_0/1.2 static 1 0
10.1.1.0 255.255.255.0 3.1.1.1 fei_0/1.3 rip 120 5
0.0.0.0 0.0.0.0 1.1.1.1 fei_0/1.1 static 0 0
如上述路由表所示,去往目的地址为10.1.1.1的数据包,同时有4条路由显示可以为此数据包进行转发,分别是10.0.0.0、10.1.0.0、10.1.1.0和缺省路由0.0.0.0。
根据最长匹配原则,10.1.1.0这个条目匹配到了24位,因此,去往10.1.1.1的数据包用10.1.1.0的路由条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转发,也就是从接口fei_0/1.3进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