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实验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5
毒理学基础实验指导
以下是一份关于毒理学基础实验的指导:
实验目的:了解常见的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例如小鼠、大鼠或离体组织)
2. 各种毒物(例如重金属盐、农药、有机溶剂等)
3. 实验室常用设备和试剂(例如试管、移液器、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应先准备好实验动物,确保动物健康且体重相近。
2. 将动物随机分组,每组注射不同浓度的毒物。
3. 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状况,记录脱毛、体重下降、活动能力减退等现象。
4. 按照实验动物的生理时间表,定期进行采血样本和组织标本收集。
5. 使用合适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毒性指标的分析,例如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6.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不同浓度毒物对动物的毒性影响。
7. 根据实验结果,给出毒物的毒性分类,并评估不同剂量的毒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注意事项:
1. 所使用的毒物应具备相应的安全证书,并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需格外注意动物的福利和保护,遵守实验伦理规范。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动物和实验室环境进行适当的处理,确保没有潜在的危害。
以上是一份毒理学基础实验的指导,具体实验操作和流程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规范。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命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学问。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学品、农药、医药等化合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毒理学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一、毒理学基础知识1. 暴露:人体接触或暴露于毒物的情况称为毒物暴露。
暴露形式包括吸入、口服、皮肤吸收等。
2. 剂量:一段时间内,通过暴露途径获得的毒物总量称为毒物剂量。
毒物剂量通常使用毫克/公斤体重来表示。
3. 毒物种类:毒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常见的毒物还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等。
4. 毒理效应:毒物导致的不良生理或生化效应称为毒理效应。
毒理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5. 器官毒性:毒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病理变化和生理效应的能力称为器官毒性。
6. 毒性机制:毒物毒性效应的具体机制可能随毒物种类和剂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异常等。
二、毒理测试方法1. 急性毒性测试:急性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急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常将试验物质与实验动物进行短期接触,以评估给定剂量的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见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包括口服、吸入或注射等。
2. 亚急性毒性测试:亚急性毒性试验是对物质进行较长时间的毒性评估的方法。
在亚急性毒性试验期间,动物必须暴露于每天重复的毒性剂量。
这种试验持续几周或几个月。
3. 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试验是评估物质慢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慢性毒性测试的方式与亚急性毒性测试相似,但是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可以达到一个半年或一年。
4. 基因毒性测试:基因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畸效应的基本方法之一。
基因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DNA和染色体的影响。
5. 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用于评估物质对生育和发育的影响。
生殖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精子或卵子数量、质量和睾酮分泌的影响。
毒理学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毒理学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探究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毒物的风险评估和毒理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性是指有害物质与生物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生化学或药理学的异常反应。
毒力则是指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2. 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效应之间的关系。
根据剂量-效应曲线,可以推断毒物的最低有效剂量(LDD)和最大耐受剂量(MTD),以及剂量引起半最大效应(ED50)等参数。
3. 毒理学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通过给小鼠、大鼠等动物一次性或短期高剂量的毒物暴露,观察其致死率和临床毒理学表现,确定毒物的急性毒性。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通过长期低剂量的毒物暴露,观察其对生物体的慢性毒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亚急性口服试验、亚急性皮肤接触试验和慢性吸入试验。
(3)遗传毒性试验:通过检测毒物对遗传物质(DNA和染色体)的损害来评估毒物的遗传毒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热休克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2)准备毒物溶液,确定不同浓度的毒物。
(3)配制实验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保证其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2. 实验操作(1)急性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②给实验动物灌胃或注射不同剂量的毒物。
③观察实验动物的致死率和临床表现,如体重变化、食欲、精神状态等。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②将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涂抹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或使实验动物吸入不同浓度的毒物。
③观察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行为、生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进行临床化验和病理学检查。
(3)遗传毒性试验:①将实验动物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
实习一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实验设计的原则】毒理学作为一门动物实验课程,应该遵循动物实验中对照、重复和随机三个基本原则。
【不成文原则】1、保护好自己最重要。
2、经典的步骤只是提供一个符合的大多数人习惯的参考,具体实验时每个人可按照自己的习惯以及现实有的条件来完成操作,只要能够按要求完整地实现相关的操作目的即可。
【实验动物】大鼠(价格低廉,同时相比小鼠,大鼠的生理生化过程与人类较为接近,故在毒理学实验中常用)【大鼠的捕捉及固定】大鼠的门齿很长,在抓取方法不当而受到惊吓或激怒时易将操作者手指咬伤,所以,不要突然袭击式地去抓它,取用时应轻轻抓住其尾巴后提起,置于实验台上,用玻璃钟罩扣住或置于大鼠固定盒内,这样即可进行尾静脉取血或注射。
如要作腹腔注射或灌胃等操作时,实验者应戴上手套(有经验者也可不戴),右手轻轻抓住大鼠的尾巴向后拉,但要避免抓其尖端,以防尾巴尖端皮肤脱落,左手抓紧鼠两耳和头颈部的皮肤,并将大鼠固定在左手中,右手即可进行操作。
【大鼠性别的鉴定】动物性别不同对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性别,一般实验如对性别无特殊要求者,以选用雌雄动物各半。
大鼠、小鼠主要以肛门与生殖空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时可见到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实验动物的编号及标记方法】好的标记应达到清晰、耐久、简便适用的要求。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染色法,耳缘剪口法或打小孔法,挂牌法及烙印法。
1. 化学染色法: 染色标记法是用毛笔或棉签蘸取化学药品,在实验动物体表不同部位涂上斑点,以示不同编号。
常用染色液:3%~5%的苦味酸溶液(染成黄色);0.5%的中性品红溶液(染成红色)(1)用一种染色剂染动物的不同部位,颜色可标记1~10号(10号不标记)。
如图:(2)若用两种颜色的染液配合使用,其中一种颜色代表个位数,另一种颜色代表十位数,可编到99号。
例如要标记12号,就可以在左前腿涂上红色,左腹部涂上黄色。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
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生化系食品082 200800602052 黄瑞锦引言:在进行某一种受试物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前要先认识和了解其有关知识。
所以,要进行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先认识和了解有关性质。
一、理化性质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化学式CCl4,又称四氯甲烷(tetrachloromethane)。
是一种比水重,无色、易挥发、不易燃,易流动的液体。
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
相对分子量153.84,相对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74℃,熔点-22.8℃,蒸气压15.27kPa(25℃),蒸气密度5.3g/L。
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
吸入人体2~4ml就可使人死亡。
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
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
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
四氯化碳用作灭火剂时,不能灭活泼金属的火,因为活泼金属可以与之反应。
也会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二.污染来源四氯化碳(CCl4)是较常用的有机溶剂。
在工业生产中用作萃取剂、清洗剂、脱脂剂、制冷剂、灭火剂和驱虫剂等。
在医学上用作麻药剂。
在日常生活中,用作衣服的洗涤及去脂等。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四氯化碳可释入空气而污染环境。
近年来,美国对供水系统中CCl4的检测结果发现,约2000万人饮用的水源被CCl4污染。
据估计美国有近400万人在生产中暴露于CCl4中。
三.毒性作用CCl4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
吸入量的20%~35%可被人及动物机体吸收。
CCl4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脑中的含量接近,脂肪组织蓄积的量为血液中的2~8倍。
部分CCl4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作用下,通过脱卤素和氧化作用,解离成Cl·和CCl3·自由基,后者能使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扰乱干细胞脂质代谢,引起干细胞坏死。
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所有毒理学实验设计都必须符合随机、对照、重复三个基本原则。
(一)随机的原则随机化( randomization)是指在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在分配样本时,确保样本中的每一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入任何一个组中。
随机化的目的是使样本具有极好的代表性,使一切干扰因素分配到各组时只受纯机遇抽样误差的影响,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
在进行毒理学动物实验时,动物必须随机分组,最常用的方法是完全随机或随机区组的方法。
完全随机即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可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式进行。
随机区组即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均衡地分配到各组,如动物体重、性别等,具体做法是将条件相近的实验对象配成一组(配伍组) ,再将每个配伍组中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
随机不等于随便、随意,在动物分组时若不采用适当的随机方法,而是抓取动物随意放在各组,不能排除动物机敏性等因素对选择动物的影响,不能满足随机化的要求。
(二)对照的原则对照( contro1)是指在实验时针对实验组设立的可以对比的组。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照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及处理因素的效应大小,消除和减少随机化原则所不能控制的抽样误差及实验者操作熟练程度等所造成的差异。
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未处理对照(空白对照) :即不施加任何处理措施,用于确定实验对象生物学特征的本底值,进行质量控制。
2. 阴性对照:不给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但给以其他的实验因素,以排除这些实验因素的影响。
常用的阴性对照是溶剂/赋形剂对照,以此作为与染毒组比较的基础。
阴性对照除了要研究的因素外,其他处理应和实验组完全相同。
对照组与实验组必须在同时、同地、同条件下进行处理,否则就失去了对照的意义。
3.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物检测实验体系的有效性。
阳性对照组的实验因素与实验组应尽可能一致,如与受试物采用相同的溶剂、染毒途径及采样时间。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1,2021 Sum No.5172021年第1期总第517期摘要该文受预防医学和健康检查专业开设“毒理学基础”实验课程的启发,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创新技能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积累实验培训经验,找到完善课程实验培训方法、提高实验培训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分析Practical Analysis 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Fundamentals of Toxicology"//WU JingAbstract Inspired by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Fundamentals of Toxicology"for the major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health examin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Fundamentals of Toxicology"by training practical skills,innovating skills,and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By accumulating the experience of experimental training, the writer hopes to find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ethods of experimental training,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raining.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Toxic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practical analysis1引言“毒理学基础”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现代医学和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对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有害影响和机理,以及成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实验一毒理实验基本技术一、常用实验动物染毒技术在进行毒理学动物实验时要使动物经一定的途径接触毒物,染毒的途径(Route of administration)要依实验目的并结合人类的实际接触方式,毒物的多少及理化性质和具体设备条件等来决定。
食品毒理学中最常用的染毒方式有经消化道染毒(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posure),在特殊需要时也使用注射染毒。
(一)经消化道染毒方法经消化道染毒方法主要有灌胃法、喂饲法和吞咽胶囊三种。
为防止胃纳充盈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及毒性,经消化道染毒要求实验动物空腹。
依动物生活习性的不同,禁食的时间也不同,白天进食的动物(如兔、猫、狗等)可在白天动物进食前给毒,夜间进食的动物(如大鼠、小鼠等)应隔夜禁食。
1 .灌胃法( 1 )大鼠、小鼠及豚鼠灌胃法灌胃针头连接注射器,吸取受试物。
左手抓住动物背部皮肤,将动物固定,要使动物的消化道为自然垂直位。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由动物嘴角插入,沿咽后壁缓缓插入食道。
进针过程应没有阻力,若遇阻力,应调整方向,不要强行进针。
进针后先回抽针芯,如无气泡抽出,并有一定负压,说明位置在胃中,可进药。
否则应重新进针。
一般灌胃针插入深度小鼠约3~4cm,大鼠、豚鼠约4~6cm。
灌胃量小鼠0.2~ l ml,大鼠l~4ml,豚鼠l~5ml。
( 2 )免、猫、狗等较大动物灌胃法通常以胃管或导尿管为灌胃导管。
先将动物固定,保持伸直的体位。
在动物上、下门牙间放一开口器,并固定之。
开口器可用本料或金属制成,梭形,宽度依动物口腔大小而定,中间钻一小孔,以使灌胃导管能通过。
灌胃导管经开口器中心圆孔插入,沿咽后壁经食道插入胃中。
如遇阻力应拔出,稍等片刻后重新插入,不可强行插管,以免造成创伤或误入肺部。
为检查导管插入是否正确,将导管外口通人一盛水的烧杯中,如不发生气泡,即认为在食道中,若不断出现气泡,则可能误人肺内,应拔出重插。
确认插入胃中后,用注射器吸取受试物,经导管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