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平及其事迹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老子的名人故事简短老子的故事老子名耳,字聃,春秋时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的陈国苦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廉洁修身的故事一直被后世传诵。
老聃上学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族长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故事。
他的母亲望子成龙,想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儿子。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但收徒有一个原则:要自己教授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善根,否则他是不会收的。
他要先看看老聃这个孩子有没有善根。
有一天,老聃的母亲给老聃钱,让老聃去买东西。
商容见他出来了,便在他将经过的地方放了一块金子,看老聃怎么处理。
老聃走到那里,忽然见地上有什么东西闪闪发光。
他上前一看,是一块金子。
他想,丢金子的人一定很着急,一定会来寻找。
于是他便把金子装在口袋里,向人们喊道:“是谁丢了东西呀?我拾到了一样东西!”结果,他喊了很长时间也没人认领。
商容一见,走了上去。
老聃问:“大爷,是你丢了东西吗?”商容说:“不是。
我什么也没丢,闲来无事,出来玩的。
”老聃说:“既然闲着没事,帮我做一件事好吗?”商容问:“做什么事啊?”老聃说:“我拾到一件东西,等失主来找,可一直没等来失主。
妈妈在家等我买东西回去,你帮我在这里等着,像我一样喊,我买了东西就回来。
”商容说:“你拾到的是什么东西呀?”老聃怕他冒领了,说:“你不是失主,问它干什么?”商容说:“好吧,我就替你等失主。
”不大会儿,老聃买了东西送回家,便来向商容说:“谢谢老人家。
让我在这里等吧。
”商容说:“既然是拾的,你拿回家用好了,何必要在这里辛辛苦苦地等啊?”老聃说:“做官要清廉,做人要清白。
别人的东西丢了,应该想办法还给人家,怎么能自己用呢?等不到失主我就不回去。
”商容笑了,高兴地说:“孩子,东西是我丢的。
是一块金子,对吗?”老聃埋怨说:“刚才你怎么不说呢?”商容说:“刚才不到说的时候啊!”于是,商容就到老聃家里,答应做老聃的老师。
老子的生平及其事迹老子,姓李名聃,又称李聃、聃仙,是中国道家的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老子”。
根据传说,老子的父亲叫李阳,母亲名朱香,他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周朝末年,大约公元前570年左右。
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很多都是传说和神话,因为历史上关于他的确凿资料很少。
有些传说说他生活在世间600年,有些则说他离开人间时已经80多岁。
但大概可以确定的是,老子曾经是一位知名的官员,在周朝的官场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由于看到了时局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老子并不满足于现实世界的局限,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希望寻找到一种更为根本和深刻的解决之道。
据传,老子早年曾担任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精通各种典籍和经书。
在此期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哲学和宇宙秩序的问题,并创立了道家哲学。
后来,老子放弃了官职和身份,背负荣誉和利益,开始漂泊于世间,行走于各地,游历于山水之间,不断地深化自身的修行和领悟,从而获得了更深刻的道家智慧。
据说,在漂泊的过程中,老子还到达了中原的著名道家圣地华山,并在那里与一位守护华山峰顶玉清洞的神仙相遇,从他那里得到了更为高深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学问的知识。
最终,老子在湖南嘉禾的马鞍山上,写下了他的名著《道德经》,成为道家学说的标志性作品。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的生命智慧,阐明了“道”与“德”相互关联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由、自我超越和积极面对生命的态度。
这本书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各种思想流派、哲学思潮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源头和借鉴。
此外,老子还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传奇人物,许多文化习俗和草根民间传统都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传说老子曾在桃花源定居过,因此桃花成了中国文化中吉祥、浪漫和美好的象征;同时,老子也被视为农业文化、中医药学、太极拳、道教等领域的元老和开山祖师,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同的启示和影响。
总的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生平以及创造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思考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瑰宝。
老子的人物简介老子是历史上极为优秀的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老子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的人物简介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老子的身世之谜老子是春秋时期出生的,他的出生向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被彭祖的后裔,所以希望他造福百姓,于是把他降生在李氏女身上。
史记中对他的出生也不过寥寥几笔。
老子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时被紫气环绕,连天空也被紫气包围。
村民都认为这是吉兆,老子的母亲李氏在生老子的时候难产,在即将弥留之际,李氏用菜刀割开自己的肚子,并留下遗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为苍生造福。
这样,李氏去了,老子却活下来。
刚出生的老子,脑门是圆的,鼻梁却很高,小小的人头发却是花白的,另外,老子的耳朵大的出奇,所以起名为李聃。
有趣的是,因为老子出生的年份是虎年,村民就叫他狸儿,后来就演变成李耳。
老子的名字来历,也还有另外一重解释。
据说是老子的母亲因为怀胎时间长,又因为在生产之前吃了李子,所以叫李耳。
老子从小就聪明,对国家政策,战争,祭祀,观星测象之事关注异常。
为人心地善良,经常帮助村民,长大之后,如同他母亲期望的成为了一个造福苍生的人,成为道教的创始人。
至于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肚子里有多少学问,谁也不清楚。
老子知识点总结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鼻祖”,其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反思悖德”等理念,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宗教、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老子的生平及主要著作老子,名李聃,字聃,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左右。
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传说他是周朝的一位官员,曾经任职于周朝的国都,后因对周朝的政治腐败感到失望,离开国都隐居于著名的函谷关。
在隐居期间,老子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并将思想整理成著名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计5000余字,包含了老子对“道”、“德”、“无为”等问题的思考。
该书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统一中国著作,规范中国学问”。
此外,老子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如《老子淫》、《老子嬛》等。
这些书籍收录在《道藏》和《道教全书》中。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1. 道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根本,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经的。
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通,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老子认为,“道”超越一切限定和区别,不可名状,难以言表,但它却真实存在于世间。
因此,老子建议人们要随顺道,顺应自然,不可违背道,可以谓之“道法自然”。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无为”指的是不做事,不去主动干涉事物,不去阻碍事物的发展。
“治”是指治理和管理,是指政治和社会管理。
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懂得“无为而治”,不应干预事物,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做过多干扰。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才能达到事事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能够和谐相处。
中国老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中国老子生平事迹简介春秋末期的哲学家。
姓老,名聃。
生卒年不详。
陈国相人(今河南鹿邑)。
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由于职业的方便,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识人事,刚进中年,就成了名闻天下的大学者。
据说曾经为诸侯各国讲学,孔子(见“孔子”)还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学问。
晚年遇王朝内乱,馆藏图书遭毁,他弃官出游,西出函谷关,受关令尹喜所托,著《老子》书,共五千言。
《老子》书提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新学说(见“老子学说”),内蕴宇宙之妙、天地之道、社会之理、人事之机,博大精深,振聋发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古代对老子十分尊重,称其为圣人。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从战国开始,就有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重塑老子形象,给老子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或者将其寓言化,或者将其神化。
战国时期的庄子(见“庄子”)将老子描绘成圣人,认为他通晓天地变化之理、人世盛衰之机,顺随天地人世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处世方法。
《庄子》书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说: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老子学习周朝礼节,过了十几年,又到周王朝来见老子,想要再听老子教诲,没想到受了老子一顿批评。
老子说:圣人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
周朝之礼本是周公所制,只适用于当时的世道。
现在时过境迁,那礼已经陈腐不堪,你还要去学,还想去行,不是也太迂腐了吗!孔子听后出了一身冷汗,对老子的思想把握不住,称老子为“老龙”。
“老龙”之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尊敬之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神物;其二是善变之意,龙能伸能缩,随时应变。
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并按照汉代的建置,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直到现代,学界不少人还在沿用。
唐代帝王为李姓,也借此将老子列为自己的祖先,大力宣传道家思想,并将以老子为教祖的道教抬到很高的位置。
从东汉开始,民间百姓借助老子学说成立了道教,将老子说成是神仙,尊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书为经典。
老子的历史故事老子,原名李聃,又称李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5世纪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老子的生平与传说故事老子的生平事迹至今众说纷纭,有许多传说和神秘传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道德经》中的记载。
据说,老子在出生时就有白发和胡子,这象征着他智慧超群,早已经成为一个智者。
他在中年时担任了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但由于对社会现象的眼光独到而辞职。
离开中原后,老子穿越成仙峡关,向西游走,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去世界美好地方的方法。
二、老子的思想理论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的概念,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和运行之道。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返璞归真,以无为而治。
他认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人为地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谐。
三、老子的政治理念老子的政治理念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他认为政治统治应该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让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提倡以柔弱取胜,强调用“无”来统治社会。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像水一样温柔,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使人民安享太平,社会和谐。
四、老子的影响与传承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核心观念"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吸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他的思想也对西方哲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语通过对老子的历史故事、思想理论、政治理念以及影响与传承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传承者,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主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以及返璞归真,为人们提供了独到的思考和指导。
老子,又称李耳、伯阳、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
他的生平虽然不甚详尽,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出生地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他早年曾跟随常枞学习,后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内藏典籍。
然而,因周景王十年(前535年)的权贵争斗,老子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心中的理想破灭,于是他出游鲁国,希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此后,老子便骑着青牛,离开了洛阳,开始了他的人生之旅。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不言之教、重农抑商等,主张返璞归真、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和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规律,万物都要遵循道的规律运行。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认为君主应该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
在教育上,他主张“不言之教”,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人们在实践中自然领悟。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说,还影响了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老子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影响。
据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随后不知所终。
有人认为他去了印度,并化为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
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历史证据,老子的晚年行踪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总之,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平虽然不甚详尽,但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不仅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说,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老子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影响。
因此,老子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至今仍不可忽视。
老子生平简介介绍老子,他的本名叫做李耳。
在公元前571年出生在公元前471年死去,公元前770年周朝时期的人。
是我国有名的思想大家、教育大家、哲学大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的生平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生平介绍老子,他的本名叫做李耳。
在公元前571年出生在公元前471年死去,公元前770年周朝时期的人。
是我国有名的思想大家、教育大家、哲学大家,因为老子担任过管理书籍的官职,所以他在学习了前朝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成一派的道家思想,因此老子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老子从一刚出生下来,眉毛和胡子都是白色的,所以被人称为老子。
老子在春秋时期,曾在现今的河南洛阳做过国家的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才多学,孔子在游玩的时候,去过老子所在的地方,专门向老子问礼和学习。
在老子老年时期的时候,相传是乘着青牛西去,并在函关谷,现如今的河南灵宝写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道”解释宇宙之间所有事物的演变,认为世界原本是一片模糊。
然后从中分出了天地,再出现了万物生灵。
《老子》一书中有许多唯物主义观点。
老子认为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且认为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不仅是对立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到后来,道教出现之后,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开始被人当成神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从汉代开始,每一代的皇帝都会去老子所在的庙祭拜老子。
可见,老子的生平活着的时候,威望是很大的,不然不会从汉代开始,会让每一代的皇帝都去祭拜。
因为,古代的皇帝,代表的是龙,龙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除非遇到能让他所尊敬和崇拜的人,而老子恰恰就是那个人。
老子学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者,他认为宇宙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产生,道是世间万物的起源。
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它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得最高自然规律。
它无形,却又孕育了众生万物。
老子学说用天道自然的观点代替了我国自古以来有神论的观点。
老子生平?他做过什么?(1)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着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并认为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
生平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
(另一说法是安徽涡阳,老子东太清宫是涡阳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佐证老子故里在涡阳的重要证据。
)曾经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
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
后西出函关,不知所终,幸被关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经》才放行。
(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 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老子的生平主要事迹(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老子的生平主要事迹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泉州老子研究会首先,是他自己的生平,即充满疑向和矛盾,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
真有点如传中孔子所形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
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条人间的龙出显隐灭,难以捉摸,“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养乎阴阳。
”孔子犹如此感觉,何况常人!当然,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
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著作《道德经》的圣人老子。
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似当为老子之传人。
《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为他年老,长寿。
孔子曾说:“窃比我于老、彭。
”古传彭祖寿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岁呢?司马迁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
”看来他为长寿者当属无疑。
汉郑玄注《礼记曾子问篇》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因为“老”而得称。
例如卡尔登海士和汤姆蒙说:“老子是老哲学家的意思。
”他们强调老子“少私寡欲”,抑制生理欲望和感官快乐的思想,与老年心理状态有关,“在这些意义中,老子或者可以承认他自己与下一世纪的佛陀,或斯多噶学派的罗马皇帝卡斯奥理略是不谋而合了。
”(1)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间接翻译《老子》的时候,也常用“东方老人”一词来传达与这个世纪许多想法相沟通的中国思想。
(2)从文化人类学看,岁数的大小跟经验和智能被认为成正比例。
韦尔斯曾从幼猿害怕老猿开始追述人类对“长老”的恐惧和崇拜。
古代中国老子传记古代中国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道家始祖”。
他的真实姓名是李聃,字聃,亦称李千岁。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老子传记的记录。
一、早年生活古代中国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具体出生年份不详。
据传,他出身于士族家庭,父亲受封于周室宗族,因此老子从小接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和周礼。
他早年聪颖好学,深受家族长辈的熏陶和教育。
二、成为一位哲学家在年轻时,古代中国老子曾经担任周朝官员,后来因为不满于政治乱象和社会腐败,决定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于是,他离开了公职,踏上了一段追求真理和解脱的旅程。
三、《道德经》的创作在离开官场后,古代中国老子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行为。
他通过观察自然和思考人的本性,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也就是“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原则和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为了传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创作了《道德经》,这部经典成为了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游历和传道古代中国老子在创作《道德经》之后,开始进行漫长的游历和传道之旅。
他穿越了中国的各个地区,寻找与学习其他哲学学派的见解,同时传授他自己的哲学思想。
“老子行踪不定,犹遗风而化泽于世。
”这是后来人们对老子游历和传道之旅的描述,显示了他的思想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五、晚年归隐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国老子在晚年时选择了隐居,返回自己的故乡。
他相信通过归隐可以实现个人的真正解脱和成长。
后来,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了几位学生,并让他们继续散布他的思想。
六、影响和传承古代中国老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道家学派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被广泛引用和解释,成为后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老子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尊重。
总结:古代中国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和创作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思考人生和探索真理的重要指引。
关于老子的故事与传说1、老子降生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
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
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
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
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
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
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
”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
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
遣老佐为上将1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
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
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
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
”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
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
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介绍老子有很多故事流传于世,那你知道老子的事迹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事迹老子,他的本名叫做李耳。
在公元前571年出生在公元前471年死去,公元前770年周朝时期的人。
是我国有名的思想大家、教育大家、哲学大家,因为老子担任过管理书籍的官职,所以他在学习了前朝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成一派的道家思想,因此老子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老子从一刚出生下来,眉毛和胡子都是白色的,所以被人称为老子。
老子在春秋时期,曾在现今的河南洛阳做过国家的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才多学,孔子在游玩的时候,去过老子所在的地方,专门向老子问礼和学习。
在老子老年时期的时候,相传是乘着青牛西去,并在函关谷,现如今的河南灵宝写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道”解释宇宙之间所有事物的演变,认为世界原本是一片模糊。
然后从中分出了天地,再出现了万物生灵。
《老子》一书中有许多唯物主义观点。
老子认为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且认为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不仅是对立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到后来,道教出现之后,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开始被人当成神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从汉代开始,每一代的皇帝都会去老子所在的庙祭拜老子。
可见,老子的生平活着的时候,威望是很大的,不然不会从汉代开始,会让每一代的皇帝都去祭拜。
因为,古代的皇帝,代表的是龙,龙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除非遇到能让他所尊敬和崇拜的人,而老子恰恰就是那个人。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
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
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
老子的生平与足迹(1)
老子,字伯陽,諡號是聃,生於公元前571年左右,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教的創始人,道家學派的創立者,被尊為道教始祖。
在唐朝,老子被追加封為李姓始祖。
老子的代表作品是舉世聞名的《道德經》,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被後人莊子繼承並發揚,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所形成的道家思想,不但對中國二千多年來哲學、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着廣泛深刻的影響。
一、神化的老子
作為道家思想和哲學的創立者,老子被道教推崇為神,稱他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以顯示他尊貴至上的地位。
並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定為道祖太上老君的誕辰日,是道教的重大節日。
老子是在「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三清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觀的三清殿中都供奉三清天尊像,其中元始天尊居中,太上老君手執蒲扇位於元始天尊的右位。
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說,太上老君,是元氣之祖,號鐵師元煬上帝,具有生天、生地、生佛、生仙的無邊法力。
《西遊記》中還將太上老君稱為太上道祖,說他是開天闢地之祖,煉石補天,普救人間凡界的芸芸眾生。
《三國志》、《後漢書》中還記載有老子西行到了印度,在那裡成為佛陀,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的傳說。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搜狗百科聪颖少年老子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
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
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
”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
”老聃问道。
“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
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
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
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
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
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
”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老子生平及传说老子,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
孔子到周,曾向他问礼。
老子见周衰,即离去,莫知其所终。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说老子即老莱子。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传说1:出生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鹿邑县春秋时期叫苦县。
苦县城东十里有个村庄,叫曲仁里。
村前有条小河叫赖乡沟。
沟水清凌凌,两岸有很多李子树。
沟边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个闺女,年长一十八岁,模样俊俏,知书识礼,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这闺女有个犟脾气,她决定终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攻读诗书,侍奉爹娘。
一天,这闺女到赖乡沟洗衣裳,在石头上搓了一阵,举起棒槌正要往下捶,忽然看见两个对肚子长在一起的李子从水面上漂了过来。
她放下棒槌伸手把李子捞出来。
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扁平,象两个切开的半拉李子对到一块,又象两个耳朵合在一起。
这李子青里透黄,黄里透红,咬一口尝尝,又甜又酸。
这闺女还没顾得仔细品味,几口就吃完了。
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翻难受起来,老想呕吐,又吐不出来。
她刚想站起来回家,忽听肚里有人说起话来:“母亲大人,莫要难过,等孩儿坐正了也就好了。
老子的生平及其事迹
首先,是他自己的生平,即充满疑向和矛盾,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
真有点如传中孔子所形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
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条人间的龙出显隐灭,难以捉摸,“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养乎阴阳。
”孔子犹如此感觉,何况常人!
当然,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
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著作《道德经》的圣人老子。
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似当为老子之传人。
《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为他年老,长寿。
孔子曾说:“窃比我于老、彭。
”古传彭祖寿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岁呢?司马迁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
”看来他为长寿者当
属无疑。
汉郑玄注《礼记·曾子问篇》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因为“老”而得称。
例如卡尔登·海士和汤姆·蒙说:“老子是老哲学家的意思。
”他们强调老子“少私寡欲”,抑制生理欲望和感官快乐的思想,与老年心理状态有关,“在这些意义中,老子或者可以承认他自己与下一世纪的佛陀,或斯多噶学派的罗马皇帝卡斯奥理略是不谋而合了。
”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间接翻译《老子》的时候,也常用“东方老人”一词来传达与这个世纪许多想法相沟通的中国思想。
从文化人类学看,岁数的大小跟经验和智能被认为成正比例。
韦尔斯曾从幼猿害怕老猿开始追述人类对“长老”的恐惧和崇拜。
他说,在人类的婴幼期,这是一种必要的进步。
“对长老的畏惧是智能的开始,在原始蹲所里的幼年人是在这种畏惧中长大的,凡是和长老有联系的东西可能都是禁物,任何人都被禁止去接触他的矛或坐在他的椅子上。
”这个最古老的传统延续了很久,直到今天还可能感受到它的余烈,如老龄崇拜有时会转化为“资历崇拜”,而加倍地发挥它的威力。
梁启超先生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义着手,指出原始社会的“巫史”多由耆老担任,而古史多以史诗、传说形式出之。
他说:“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部族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
勇……等等,听者则娓娓忘倦,兴会飚举。
其间有格外奇特之情节可歌可泣者,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湔拔不去,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其事迹遂取得史的性质,所谓‘十口相传为古’也。
史迹之起因,罔不由是。
”据《后汉书》、《华阳国志》所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耆老”,他们是各个部落的长老兼巫师,享有很高的威望与权力。
如前所言,原始民族重视经验,重视传统,所以尊重老人,巫师酋长多由老者担任或充任顾问。
此外,一些民族还禁止直呼老者的名字,如鄂伦春人对老人非常尊敬,“在老年人面前是毕恭毕敬的,同老年人说话要恭顺。
呼唤老年人时常要使用尊称,晚辈绝对禁止直呼老人的名字。
”这种不称老者名字的禁忌给我们以启发,有可能是老子的晚辈和后学为了保守其尊长的名字姓氏,而以“老子”作为他的尊称,以至哲人隐奥,名姓若无,让后人不知其从。
此外,或有谓其本姓即“老”,如廖海庭说:“先秦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余可类推。
独老子姓李,不曰‘李子’而曰‘老子’者,‘老’‘李’一声之转,‘老子’犹‘李子’也。
”高亨先生亦曰:“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
……周秦旧籍,若庄、荀、韩非、《吕览》、《礼记》、《国策》等,于孔、墨大师皆举其姓,独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关于老子的生平,司马迁说他曾担任过“周守藏室
之史”,负责管理王室的典籍。
《庄子·天道》亦有类似的记载,谓孔子欲西藏书于周室,子路告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这里所说的“免归而居”,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见周之衰,乃遂去”之事。
这大约就是公元前516年前后的事情。
由于这段时间战乱不休,周室动荡,王室典籍也被弄到了楚国。
老子的“征藏史”也做不成了,因此免而归居故里,从此由“史官”步入“隐士”的生涯,成为我们历史上道家学派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