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十章 明朝的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章明清的法律制度.txt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一一,于是坠落凡间变为女孩,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整个天堂。
朋友,别哭,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在最美的瞬间凋谢,你的泪水也无法挽回我的枯萎~~~ 本文由nain003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十章明清的法律制度第一部分重点与难点一、明朝法律制度明朝法律制度重点讲授,重典治乱世的立法指导思想,以及对明朝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明初重典治乱世的法律指导思想 1、产生的背景元末明初,社会不宁,犯罪现象严重,被明太祖视为乱世。
2、朱元璋重典治乱世的法律思想朱元璋遵循古训,提出:“吾治乱世,非猛不可”的思想,形成影响明朝的“治乱世用重典”的治世思想。
(二)明朝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的表现明朝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的表现立法 1、制定《大明律》,实行“重其所重”的原则明太祖朱元璋花费三十年时间制定《大明律》。
《大明律》与唐律相比,凡是有关谋反等政治性犯罪,以及盗窃抢劫等财产性犯罪,都加重了打击力度,甚至使用凌迟刑惩办谋反案犯。
2、制定《明大诰》,从严惩罚犯罪《明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二十年间亲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
共计四篇,分别为《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是朱元璋重典治乱世,特别是重典治吏的真实记录。
(三)明朝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内容上的体现明朝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内容上的体现 1、重惩赃吏的制度(1)朱元璋规定官吏犯赃达银六十两,实行剥皮实草。
(2)明成祖为镇压政敌,对方孝孺实行“灭十族”。
2、规定充军刑,打击重要犯罪(1)把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服苦役,直至终身。
(2)实行永远充军,除本人充军外,还实行子孙永远充军,直至绝户为止。
3、创设奸党罪,打击朋比结党等项犯罪(1)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创设奸党罪打击朋比结党等项犯罪。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过程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重典治国”思想的消极影响:○1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2把中国封建社会刑罚由轻(唐代)入重(宋代)推向极致,真正形成封建社会落后的苛刑峻罚形态;(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第二节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和特点:一、刑事法规的发展与特点:(一)“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1.“轻其轻罪”:明代相较于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2.“重其重罪”:、、、,对于直接危害封建统治、封建君主的犯罪,处刑都普遍加重;3.原因:○1在理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有关于伦常礼教的犯罪的处罚减轻,能够集中刑法的打击目标,更好地发挥刑罚的工具性作用,缓和社会的反抗情绪;○2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眼中动摇、冲击着封建转世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二)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官:1.严惩管理失职、渎职的行为;2.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朋党;3.重典惩治贪官污吏:申明亭:揭诸司犯法者,以示戒;皮场庙:悬“剥皮实草之袋”;(三)刑罚残酷:1.充军;2.枷号:明初创立枷号刑,是指强制罪犯戴枷于监狱外或官府衙门前示众。
以示羞辱;3.廷杖:是指在皇帝决定和监督下,在殿廷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由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四)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明代推行文字狱的实质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除了以严刑峻法重惩各种犯罪外,还力图施用高压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人民的思想;二、民商事法规的发展与特点:(二)强化对传统商业的法律调控:1.茶法;2.盐法;3.商税法:1)关税;2)市税;3)舶税;(三)民事立法的发展:1.关于土地所有权:明代土地所有权行使基本分为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私人土地所有制和宗族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占田过限”的规定;2.关于租佃关系;3.关于婚姻、继承关系:爵位继承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一、司法机关设置的发展变化:(一)中央司法机关设置的发展变化:1.刑部:地位提高为中央主审机关。
|法学|《中国法制史》(13)明代法律制度复习规划服务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明代法律制度●一、明代的法律制度概况明代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明代最基本的法规《大明律》《问刑条例《大诰》和《军政条例》等;讨论明代的法律机构,包括以皇帝和皇帝为核心的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为核心的中央法律机构,以及省、府、县各级的地方法律机构,对中央与地方在法律事务上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明代的司法,交代了明代一般的司法程序,从诉讼开始到刑罚的落实,讨论了明代特殊身份人的司法,分别以贵族、官员、生员为权力集团的代表,以雇工人和贱民为权利被剥夺的阶层的代表,讨论这些群体的司法和一般司法之间的差别;明朝具体司法案件举例,既包括重大的、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案件,也包括具有日常性质的普通案件;以及明朝的民族法律文化,包括朝廷对各民族的法律政策以及以傣族和苗族为例的各民族本身制定的民族法。
一、明代立法概况(一)明代立法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2、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取消官当、除免,重绳赃吏;严惩犯上作乱及贼盗);3、礼法并用,以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二)明代主要立法 1、《大明律》(1)制定经过:草创于吴元年(1367),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整齐于二十二年(1389),至三十年(1397)始颁示天下;(2)篇章结构:30卷,460条,七篇(名例、吏、户、礼、兵、刑、工)(3)特点:文简法严,通行明代不改。
2、《明大诰》明初,朱元璋为防止"法外遗奸",采集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以及有关训令制成的刑事特别法。
分为《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
其特点是法外用严刑,重典治吏。
3、例(1)由典型判例发展到单行条例;(2)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制成《问刑条例》,条例法典化,律例并行。
(3)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制成《大明律集解附例》,律例合一4、《大明会典》。
2021自学考试《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明朝的法律制度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明朝的立法概况,理解明初法制指导思想对其立法的影响,掌握明朝定罪量刑原则、刑事法制的特点以及主要司法制度。
课程内容第一节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重典治国重典治吏,重典治民。
二、明刑弼教大诰与榜文:“申明亭”:“乡饮酒礼”。
三、“法贵简严”法律简单明了,严惩重罪。
第二节明朝的立法概况一、《大明律》二、《大明令》三、《大诰》与“教民榜文”四、“条例”五、《大明会典》第三节明朝法制的主要内容一、刑事法制定罪量刑的原则;刑罚;刑事法制的特点。
二、民事法制所有权;契约制度;婚姻与继承制度。
三、行政法制行政机关;官吏管理制度。
四、经济法制赋税制度;市场管理;海外贸易立法。
第四节明朝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关;地方司法机关;特殊司法机关。
二、诉讼审判制度起诉;管辖;以民间半官方组织调解息讼;会审制度。
考核知识点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大明律》;《大明令》;《大诰》与“教民榜文”;《问刑条例》;《大明会典》;比附原则;化外人相犯属地主义原则;充军;廷杖;刑事法制的特点;先占原则;违禁取利;内阁制;考满与考察;都察院和六科;一条鞭法;把持行市;朝贡贸易;三法司;申明亭:“厂卫”;诬告加等反坐;会审制度。
考核要求一、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领会: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及其对明朝立法的影响。
二、明朝的立法概况1.识记:《大明律》;《大明令》;《问刑条例》;《大明会典》。
2.领会:《大诰》与“教民榜文”的立法特点。
三、明朝法制的主要内容1.识记:比附原则;化外人相犯属地主义原则;充军;廷杖;先占原则;违禁取利;内阁制;考满与考察;一条鞭法;把持行市;朝贡贸易。
2.领会:与唐律相比,明律在刑事法制方面表现“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特点。
四、明朝的司法制度1.识记:三法司;申明亭:“厂卫”;诬告加等反坐。
2.领会:明朝会审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明朝的法律制度刑罚与司法改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刑罚体系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法律制度和刑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在司法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明代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主要以律令为基础,律令是明朝的立法、司法和刑罚依据。
明代律令体系具有一定的统一和完备性,主要包括《大明律》、《大明鞫法式例》和《大明刑统》等。
《大明律》是明代刑法基本法典,分为刑则、刑名、刑罚等内容,其中规定了各种犯罪的罪名和刑罚。
《大明鞫法式例》是明代的司法程序规范,明确了审理案件的程序和规则。
《大明刑统》是刑法的细则,对于刑罚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进行了规定。
明朝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律令起到了很好的法律约束和规范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官的权力过大、法律执行不公等,这些问题成为了后来司法改革的重点。
二、明朝的刑罚体系明代的刑罚体系相对严格,刑罚主要分为三类:死刑、杖刑和流刑。
死刑是最严重的刑罚,包括斩首、车裂、腰斩等方式。
杖刑是常见的体罚方式,包括笞、杖责等,常用于轻罪的处罚。
流刑是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作为一种间接的刑罚。
明代刑罚的严厉程度使得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公正性备受质疑。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刑罚也可能过于苛刻,造成了一些不公和滥用的现象。
三、明代的司法改革明朝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对刑罚的改革。
在法律制度上,明代实行了严格的法官选拔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司法公正和专业性。
此外,还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出精通法律知识和具备司法能力的人才。
这些举措使得明代的司法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在刑罚改革方面,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和改革刑罚。
明朝加强了刑罚的限制和规范,明确了刑罚的执行标准和程序。
此外,还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逐渐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减轻了对犯罪分子的处罚。
明朝的司法改革为后来封建社会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法制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也反映出了明朝重视司法公正和法律精神的追求。
第十章明清的法律制度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明清时期,封建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不仅有一整套法律规则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还出台了许多重要法规来保护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官府与司法、刑律规定以及刑罚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明代的继续与清代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制度。
明清两代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宪法、刑律和民法组成。
明代制定了明宪宗、嘉靖和万历等几部宪法,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了皇帝的权力范围和官员的责任。
清朝则承袭了明代的宪法体系,并制定了大清宪法,明确了封建君主制度的性质和规定。
此外,明清时期还制定了丰富的刑律规定,包括明代的《大明律》、《大清律法》等,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划定。
民法方面,明清时期也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民事纠纷的解决等。
其次,明清时期的官府与司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施法律的重要机构。
封建社会的官府与司法主要包括吏部、刑部、侍郎等机构。
吏部主要负责选派、考核和管理官员,刑部则负责司法审判和刑罚的执行。
在明清时期,官府与司法机构经过一系列的与完善,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
官员按照各级官衔和职责,进行分工合作,实施法律制度和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明清时期的官府与司法还注重选拔优秀的官员和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保证司法公正和官员廉洁。
第三,明清时期的刑律规定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明代的《大明律》和清代的《大清律法》是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刑律规定。
这些法典规定了犯罪行为的种类、刑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审判程序以及法官的责任和权益等。
明清时期刑律规定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刑罚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
例如,《大明律》在刑罚制度方面新增了一些偏重保护人权的规定,对刑罚实施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大清律法》则进一步完善了审判程序和轻微犯罪的处理方法,提高了司法公正和效率。
10明朝的法制汇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制也有其独特之处。
下面对明朝的法制进行汇总,并详细介绍。
一、明朝的立法体系明朝的立法体系包括宪法、典章制度和刑法三个方面。
1.宪法:明朝的宪法以皇帝的诏令为最高法律,同时也包括明朝创立时的《大明律》、《大明仪律》等法律文书。
明朝的宪法规定了皇帝的权力范围、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方式,以及法律制度的执行流程。
2.典章制度:明朝典章制度包括了法律法规、杂令和诏敕等文书。
其中,法律法规主要由朝廷制定,规定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杂令则是针对具体事务而制定的法令;诏敕则是皇帝的上谕,有司法效力。
3.刑法:明朝的刑法是明朝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刑法以《大明律》为基础,分为刑律和刑统两个部分。
刑律是对犯罪行为及其的量刑规定,而刑统则是对刑罚的执行程序以及赦免和拘押等手续的规定。
二、明朝的法律思想和原则明朝的法律思想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秉公执法:明朝注重公正,法律应该公正无私,准确有据。
明朝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应当秉公执法,不得偏袒或受他人影响。
2.公正审判:明朝强调审判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法官应对案件进行严密的调查和审理,并独立判断、独立作出判决。
3.法不溯及既往:明朝法律原则中有一项是法不溯及既往,即法律只适用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不对已经完成的行为追究责任。
4.重视教育和援助:明朝法律注重教育和援助,对于未成年人、愚昧无知的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法律保护他们的权益,并提供相应的救助。
三、明朝的刑法制度明朝的刑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重罪:明朝刑法对严重犯罪行为给予较重的刑罚,如杀人、盗窃、奸淫和伤人等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2.重视罪行的证据:明朝刑法重视罪行的证据,要求有确凿的证据才能定罪。
此外,明朝刑法还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和量刑标准。
3.注重罪犯的改造:明朝刑法注重罪犯的改造,采用了徒刑、流刑、杖刑等多种刑罚,旨在促使罪犯悔过自新,回归社会。
明朝的法律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法律制度以“律令”为基础,充分体现了以法治国的理念,下面将对明朝的法律制度进行探讨。
一、法律制订明朝的法律制定采用了“律令”制度,即依据《大明律》和《大明仪式》等法典进行具体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是明朝法律制度的最高法典,规定了给予犯罪者的处罚以及各种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标准。
《大明仪式》则是用来规范各种礼仪和制度的法典,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和礼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二、法律的执行明朝对于法律的执行非常重视,为了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明朝建立了严密的司法体系。
在各地设立了衙门、官府等司法机构,由各级官员负责执行,严惩犯罪活动。
在具体执行中,进行了详细的刑事诉讼程序规定,如审问、刑讯逼供等程序,保障了被告和证人的合法权益。
三、犯罪与处罚明朝的法律制度对于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定义,对各类犯罪行为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明朝将犯罪行为分为轻罪、重罪和大罪等不同类别,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如笞刑、流放、死刑等。
同时,在执行犯罪处罚时,也采取了差役监视和宪治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执行的公正性。
四、司法制度改革明朝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
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是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官员选拔更加公正、规范。
此外,还推行了科学的法学教育,兴办了法学院,培养了大量的法学人才,为明朝的司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明朝的法律制度以律令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法典对于各种法律问题进行规定。
在法律的执行上,明朝建立了完善的司法体系,并在刑事诉讼程序上进行了规范。
对于犯罪行为,明朝采取了分级分类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明朝还进行了司法制度改革,使法律制度更加合理和完善。
明朝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