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研究生级《西方经济学》复习大纲精讲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20
《西方经济学》复习
一、导 言
稀缺 机会成本 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经济人?
1、什么是稀缺?
答:稀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总是有限的。稀缺不仅包括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也包括劳务和时间的有限性。(P14)
2、稀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稀缺的存在是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
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经济学就产生于这个矛盾,以及由此矛盾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3、什么是机会成本?
答: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的收益,简言之,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的代价。(P14-15)
4、什么实证方法?
答:实证方法是一种避开了价值判断,着眼于证明事实的真实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方法的一般研究步骤:归纳现象;对现象作出某种因果关系的假设性解释;证明这一假设以确认事实的真实性。P11-12
5、什么是规范方法?
答:规范方法是从一定价值判断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认识观点的研究方法。规范方法强调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P12
6、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答: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国家经济学界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证的和规范的经济理论。P1
7、什么是经济学?
答: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P19
8、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经济学要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第二,怎样生产?第三,为谁生产?第四,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经济决策?P18
9、什么是经济人?
答: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P27
二、微观经济学(一)
需求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 供给 供给函数 供给曲线
均衡价格
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是一回事吗?
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市场机制是如何产生调节作用的?
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答:是着眼于研究微观个体经济行为以及这些经济行为的调节机制的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又被认为是研究市场价格机制的理论及个体经济的理论)。P21
2、什么是需求?
答: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价格水平下对一种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P38
3、什么是需求函数?
答:需求函数是指在-定时间段内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需求量与决定这些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P40。
Dx= f(Px,Py,Pz … M,T,E)。
4、什么是需求曲线?
答:需求曲线:即把表现商品需求与价格相关性的“需求规律”,用图形表现出来(图P41)}。Dx= f(Px)。
P D DX=f(Px)
Pe E
O Qe Q 需求曲线
5、什么是供给?P44
答:指生产者或卖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应不同的价格愿意并且有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6、供给函数?P45
答:供给函数: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影响这些供给量的因素的关系。Sx= f(Px,C,Po,T,E)
7、什么是供给曲线?
答: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价格与生产者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图P46)}。 Sx= f(P)
8、什么是均衡价格
答: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用图形来表示,就是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的价格。(图形P49-51)
9、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1)均衡价格的概念: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用图形来表示,就是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的价格。(图形P49)
(2)均衡价格形成原理: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而形成。一是价格过高的情况。价格过高,会刺激生产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但是却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数量,这样就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少于供给数量,造成供过于求。供过于求会形成一种迫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减少该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水平。二是价格过低的情形。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过低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供给量则会减少,需求数量多于供给数量,造成供不应求。这样会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抑制需求而刺激供给,使供求趋向于均衡点。总而言之,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以及价格的波动,最终会使一种商品的价格确定在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既没有供过于求,也没有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出清”。因此,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能够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保持平衡的价格,或者说,这种价格能够促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形成稳定的市场。
(3)联系现实:房价、股票、菜篮子
(4)个人认识与观点:
10、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会事。需求的变化也称需求水平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偏好、预期等)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由于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P42-43
11、市场机制是如何产生调节作用的?P51-52
答:通过均衡价格的形成,促使供求关系有失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这就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格机制。通过这种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1市场机制引导当事人解决基本经济问题。
首先,生产什么的问题。生产者拥有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他们愿意生产那些有利可图的产品,即那些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成本的商品,使得生产者的攻击在弥补了其成本支出之后还可以获得利润。而消费者则要求生产使其得到满足的产品,他们拥有形成购买力,形成市场需求的“货币选票”,从而对运用资源生产什么也具有发言权和影响力。
其次,为谁生产的为题。生产者当然要为具有购买力的需求者生产,即为拥有“货币选票”的人们生产。这样他们的产品才能够销售出去,才有可能获得盈利。这样,需求就可以对资源的使用领域和流动方向产生有力的影响、约束和引导作用。
再次,怎样生产的问题。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在不能左右市场均衡价格的情况下,生产者如果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选择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或生产方法。从生产者来说,较低的成本也就意味着较高的利润,从社会来说,这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有助于推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四,谁掌握决策权,按照什么程序作出决策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上都拥有决策的自主权,他们通过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价格机制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决策。
2.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首先,均衡价格的形成是供求波动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价格供求双方信号,调节供求的过程。当价格处于失衡状态时,表明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状况,需求方或供给方的利益和要求就难以有效实现。这样就对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们调节自己的行为,促使供求量和供求价格向均衡状态转变。
其次,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生产或需求过剩,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或利用不足。通过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价格机制可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使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的状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上的两个基本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价格,而价格则是市场上的基本调节信号和杠杆,调节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需求、供给和价格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机制-价格调节机制。
举例分析:
P49-51
二、微观经济学(二)
效用 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预算约束 无差异曲线 生产函数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短期生产函数下生产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什么是利润最大化原则?
市场有哪些类型,其各有什么特征?
1、什么是效用
答:指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P62
2、什么是边际效用
答: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P64
总效用的变动量
边际效用=
商品消费量的变动量
3、什么是基数效用论
答: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1、2、3、4…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多少。效用是可以具体测定的,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商品数量的多少,效用是商品消费量的函数,效用也就是人们所获得的福利,这种福利水平是可以具体测定的。P74
4、什么是序数效用论
答: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能用基数来表示绝对值的大小,而只能按照消费者的偏好作出一个从大到小、即满足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序数效用论认为,既然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在消费时所获得的快乐或痛苦,那么,在本质上效用是不能够用准确数字加以表现和衡量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反映消费者的个人偏好,不同消费者会有不同偏好。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对于效用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主观认定或排列他所消费的各种商品的效用高低,却无法确切地知道每种商品究竟有多少效用单位。P78-79
5、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答: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其根本分歧在于:效用能不能或者应该不应该用准确的数字来衡量。基数效用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