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鲁迅短篇小说中传神的动作描写作者:梁宗扬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1期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
纵观鲁迅的短篇小说,其中不乏传神的动作描写。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故乡》中描写杨二嫂形象的一段文字。
在这里,鲁迅没有用多少笔墨,却逼真传神地勾画出杨二嫂的形象及灵魂。
通过“搭”、“张”等动作,刻画出杨二嫂一副骂街的架势,使这个略显放肆的泼妇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药》中的华大妈明明知道钱放在枕头底下,却“掏”了半天,老栓将钱抖抖地装入袋后,又“按了两下”。
一“掏”一“按”,就把穷苦人家积攒的艰难,对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的珍惜,以及为儿子治病的疑虑和希望,囊括其中,使读者一下子感到了这包洋钱的份量——它系着华老栓一家三口的命运。
在“古□亭口”,康大叔接钱时,先是“摊”着大手,继而“抓”过洋钱,最后还“捏一捏”。
在黑暗中,我们尽管看不清他的神态,但从“摊”、“抓”、“捏”三个拿钱的动作中,分明看出一个凶狠蛮横、贪婪无耻的刽子手的嘴脸。
《孔乙己》开头描写孔乙己出场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望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在这样一片嘲笑声中,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然后“便排出几文大钱”。
这里的“排”是属于孔乙己的特有动作,一字就把人物的地位、身世、性格和盘托出。
“排出九文大钱”即用手一枚一枚数着排放下来,孔乙己用这慢吞吞的动作,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同时也表示他对这九文钱的珍惜。
另外,孔乙己身材高大,用“排”字还表现出他把钱一个挨一个地往柜上放的姿态和付现钱从不拖欠的好品格,这和后面的“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时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人矮了半截,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这足以表明他已陷于穷途末路的狼狈境地。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真实感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1)极其深刻的艺术化人物命名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对人物的塑造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等作用,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还有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作品人物“人如其名”,《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如“华大妈”“夏四奶奶”等。
(2)揭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动作形态描写鲁迅喜欢通过描写人物的形态动作,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药》的主人公华老栓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华老栓是一个小茶馆的主人,勤快、朴实、谨慎而又愚昧。
他每天“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人冲茶”。
辛勤劳动积攒了一包洋钱,准备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却寄希望于人X馒头。
当得知人X馒头即将到手时,他半夜里“忽然坐起身”,“一面听着”儿子小栓咳嗽,“一面应着”老伴的问话,“一面扣着”衣服,“伸手”向老伴要钱。
接着作者有一个出色的动作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出门遇上几个人,他又“按了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这里的一“抖”一“按”的两个细微的动作,比较细腻的展示了华老栓的性格特征,一个老实巴交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一方面心疼来之不易的洋钱,一方面又爱子心切的心理跃然纸上。
(3)独特而成功的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鲁迅作品的人物描写作者:李意英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1年第01期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
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初到鲁镇:“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三次肖像描写,作者从头发、面容、肤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写来,笔笔有致,形神皆备,生动地揭示了祥林嫂的精神变化历程,真不愧为大手笔。
《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一是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二是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论《藤野先生》的写作艺术摘要: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会感觉文风和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鲁迅身处在封建社会刚刚解体,中国革命革命还在不断探索,政治动荡腐败,国民思想愚昧的时代。
所以鲁迅的作品在思想上会非常的深邃,深刻反映与批判现实,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鲁迅的时代处于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新文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作品的用语会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造成学生难以理解。
下面,笔者主要通过《藤野先生》一文来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形象塑造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在作品中,藤野先生被刻画为一个不拘小节,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教学严谨认真的形象。
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藤野先生》一文与其他写人散文不同,鲁迅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描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才引出藤野先生,却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与现在学生的写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写人物时一般都是在开头描写相貌特点,接着叙述相关事件,然后抒发感情。
这样的写作方式过于固化,需要进行创新。
下面,笔者就从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上来挖掘鲁迅的写作艺术。
一、简略传神的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时非常常用的方法。
从小学开始,学生的思维中就认为人物塑造时一定要有外貌描写,否则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于是会从头到脚将人物描写一番。
但是人物最重要的是艺术形象,而不是用人物来写说明文。
在很多经典的作品中,人物外貌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够以少胜多,令人印象深刻。
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就是这样的风格:“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分别来写藤野先生的长相和声音,先让读者看到一个低矮瘦黑的外表,然后再写当同学们看到他的长相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进一步衬托藤野先生外貌的普通。
后面作者又写藤野先生穿衣很随意,差点被当做扒手的事来反衬藤野先生的相貌不佳。
这几处描写是以藤野先生黑瘦的长相为基础,然后通过外界的事例作为反衬来强化作者的“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这一句描写的。
《祝福》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刘扬清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8年第07期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写作技巧独具匠心,既有极富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描写,以及简练生动、以形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又有别有一番意味的反讽手法和意蕴丰厚的重复艺术,多种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读之让人惊叹不已。
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祝福》一文的写作技巧,旨在探索鲁迅先生写文的风格。
关键词:鲁迅; 《祝福》; 写作技巧《祝福》一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首篇,作者以隽永洗练、生动传神的语言叙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全文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个性形象鲜明独特,情节构思精妙得当,主题思想意蕴深厚,突出了作者出色的文字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简练生动、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是鲁迅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成功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在《祝福》一文中,作者围绕人物艺术形象的遭遇,多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脸色和眼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祥林嫂的生活境遇、精神状态以及最终被迫走向绝路的苦难历程。
第一次描写: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这是祥林嫂新寡后的辛酸写照,尽管生活困苦,但仍然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
第二次描写: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失去了血色”“眼光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做佣人时的写照,这时的祥林嫂遭受了丧夫失子的厄运,历尽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与悲苦,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她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整个人陷入了黑暗的沼泽之中。
第三次描写:五年后,“我”重回鲁镇时,见到的祥林嫂是“眼睛窈陷”“精神更不济”“胆怯怕黑”“如同木偶人”“头发花白”,这是祥林嫂饱受丧夫失子痛苦折磨,又被社会中的人情淡漠所造成的凄惨写照,她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避如蛇蝎的人,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他人眼中,不幸的携带者。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征作者:张艳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摘要]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因此在教学《祝福》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还应认真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征。
本文从肖像艺术、语言艺术、悲剧结构艺术等方面略加分析。
[关键词] 祝福;鲁迅;艺术特征读过《祝福》的人应该对逢人就讲阿毛故事的祥林嫂形象非常深刻。
作品正是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深刻的思想性,揭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最残酷的本质,他们不仅对被压迫人民造成物质上的极度贫困和肉体上的种种痛苦,而且又在精神上加以严重的摧残,使被害者受到极其深刻的精神创伤。
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祝福》的艺术特征。
一、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在小说中,鲁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
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 那眼珠间或一轮”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林嫂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四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礼会无声的控诉。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口记》等。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
《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白描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讲究以简洁明快的笔墨粗线条勾勒物象,以形传神。
这种技法后来被借用来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法,常用于小说塑造人物,但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杂文及其他文体,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采用复述、引用或简明勾勒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神韵或人物的心灵世界。
文学大师鲁迅多方吸取了绘画艺术的经验,将这种传统的白描技法成功地动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美,使文章达到神理极妙、引人入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质朴自然,平中有奇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质朴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
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外貌描写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回忆录体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这部作品以生动、真实的笔触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人物外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突显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人物外貌进行了精细入微的刻画。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寿镜吾先生的描绘:“他是个矮小、瘦弱的老头子,脸上皱纹交错,好像一片枯萎的树叶。
眼镜挂在那皱纹交错的鼻梁上,一会儿滑到鼻尖,一会儿又滑到下巴。
”这段描写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地展现了寿镜吾先生的形象,使读者仿佛亲眼所见。
又如在《父亲的病》中,对陈莲河先生的描绘:“他的脸长得像一颗核桃,又瘦又长,拖着一根长胡子,飘飘荡荡的,很像一根枯藤。
”这种形象描写既突显了陈莲河先生的个性特征,也使读者在心中树立起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巧妙地运用了外貌描写手法,将人物性格、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这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总之,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具有鲜明的鲁迅特色,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又突显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性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上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
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上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回忆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
《回忆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生动的细节,如鲁迅的笑声、走路姿势、
生活习惯等,展现出鲁迅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刻画出了鲁迅的个性特征,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2.情感表达真挚自然:作者通过回忆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敬
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表达真挚自然,不做作,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3.语言质朴而不做作: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
饰,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具有亲和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章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
形象。
作者通过叙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展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5.主题突出思考深入:文章的主题突出,围绕着鲁迅先生的人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展开。
同时,作者在文中还深入思考了鲁迅先生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使得文章更具有思想性和启示性。
鲁迅笔下的肖像描写技法例谈肖像描写是指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
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写好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为人物的外貌特征往往与人物的职业、教养、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给读者以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而且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从而显示出此人物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物的独特个性来,使人物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作家鲁迅很注重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下面,就鲁迅作品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谈谈鲁迅笔下的肖像描写技法:一、工笔描绘法。
在小说《故乡》一文中,作者鲁迅就采用此法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
文章写到“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本段文字着意描写了闰土的灰黄的脸色、深深的皱纹、红肿的眼睛、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粗糙的手,通过与少年闰土的比较,形象的刻画出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的情形。
二、简笔勾勒法。
作者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采用此法。
文章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在这里,作者只是了了几笔就勾画出了一个穷困潦倒、懒惰、买弄斯文而又身份特殊的孔乙己的形象。
三、描绘眼睛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在很多作品里作者也很注重描绘人物的眼睛。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就用了此法。
如:当酒店里喝酒的人嘲笑孔乙己偷了别人的东西时,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勇猛精神的柿子社会小人
物阿Q的人生经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人物塑造
《阿Q正传》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小市民阿Q的复杂性格和生活状态。
鲁迅通过他的言语、举动、心理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阿Q的逃避、自卑、无奈、憎
恨和特有的自嘲与自信都以一个独特的形象呈现出来,这种人物刻画的深度和精度深入人心。
二、传神的语言描写
鲁迅在《阿Q正传》中采用用语简洁、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其中富有讽刺意味的警
句和比喻等,点染着小人物的内心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如“自考先生”、“强盗的气概”、“为了钱,他竟然不用两只眼睛看周围人的脸色”等,语言中染着鲜明的鲁迅式的语言质感,这些语言的奇妙装点,使得背景的暗淡与阿Q的荒谬形象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三、真实而突出的社会现实
《阿Q正传》所呈现出的丑陋世界的黑暗面,是中国文学上的标志性作品。
鲁迅借小
说描述阿Q的生活经历,呈现出当时中国民间普遍的质疑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艺术价值。
他通过揭示阿Q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突出的反映出社
会上闹剧的深层次要素,揭示了封建道德及社会道德的荒谬和虚伪。
总之,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以真实深刻的描画、富有讽刺的语言和诙谐幽默的艺
术风格,揭示了当时中国奇怪的社会现象和封建文化,并深刻地反映出人的自卑、虚无和
腐朽。
这种艺术特色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符号。
鲁迅小说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艺术
作者:王建林
文学就是人学。
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
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
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 “画眼睛”,是鲁迅深刻、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抓住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即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等的“形似”,进而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神似”,塑造典型形象。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在的描写。
鲁迅写人物不是为写外形而写外形,而是借助于绘“形”而传“神”。
他总是用简洁的笔触,寥寥几笔,把人物写活,并力求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底蕴。
一、“画眼睛”手法,表现人物的灵魂。
鲁迅极善于运用十分洗炼的笔墨,通过一双眼睛的传神描写,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命运。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这个中。
宋朝的赵希鸽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描写人物的眼睛最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
“传神之难在目”。
鲁迅小说中对于“眼睛”的描写几乎随处可见,而笔法灵活变化,刻画真切传神。
《明天》中苦难的寡妇单四嫂子,可爱的儿子又被病魔夺去了,她用泪水洗刷着自己无限的哀痛。
“眼泪宣告完结了”,她“眼睛张得很大”,“总不信所有的事”。
这“张着眼睛”的神态,描绘了这个劳动妇女哀哀无告,难以诉说的孤寂凄凉的心情,表现了她在极度的痛苦中内心的空虚和失望,她幻想着已经发生的事是“梦罢了”。
失望的梦幻心理特征,通过“画眼睛”表现出来。
《孔乙己》中孔乙己用“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的“眼色”,正反映出他恳求别人“不要取笑”时因遭嘲弄内心的复杂可怜痛苦;《故乡》中的宏儿“睁着大的黑眼睛”是其“痴痴的想”的外在特征表现,而他心理活动却是水生约他到家玩时的情景。
闰土是“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足见这个生活在海滨的农民生活艰辛;《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却又缺乏社会阅历,因此,她的眼睛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药》中的一群茶客,当听到夏瑜说“阿义可怜”的话时,“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这“板滞”二字,在沉静中给人以动势的感觉,“静中显动”,而在动势中显示出“呆板”僵死的神态,“动中有静”。
真是入木三分地画出了这群人物愚昧麻木的灵魂。
“在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在鲁迅笔下《药》中的刽子手的眼光,是“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眼光正象两把刀”。
用形象传神的比喻把一种贪婪、凶狠的可憎面目活画了出来。
通过描写人物的眼形、眼光、眼神,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人物的精神和悲惨命运的,突出表现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刻画上。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只是顺着眼”;而第二进鲁家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当受到柳妈戏弄的蒙骗后,“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但在捐了门槛之后,变得“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祥林嫂仍没有参加祭祀的权利,也就是没有真正做“人”的资格,“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睛陷下去”;最后变得“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画眼睛”,实际上就是要画出人的灵魂。
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前后变化,反映了她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表现祥林嫂这个人物善良的灵魂,不仅承受了生活灾难的接连沉重打击,而
且遭受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枷锁的残酷折磨和摧残。
——人物的刻画达到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境地。
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鲁迅正是运用“以一目尽传精神”(《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的手法,把握人物的神态,摄取人物的灵魂,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蕴丰厚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命运。
二、神态刻画,传神逼真地表现人物特征。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肖像抓特征的手法,多种多样。
1、直接描写人物。
如《孔乙己》,作者首先说明在咸亨酒店喝酒的人分“短衣帮”和“穿长衫”的,接着指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虽然在科举中失败了,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彻底地穷困潦倒了,然而他还要在严酷的社会中争取做“人”的权利。
他不能也不愿在众人面前损伤自尊心。
“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这廖廖数语活画出一个穷困、撩倒、懒散而又不肯放下架子的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形象。
《药》中对“康大叔”有这样一段描写:“……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白描化的手法,一个刽子手、恶棍、武夫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当听到复辟回潮,“皇帝坐了龙廷了”,他便穿起蓝色竹布长衫,由“道士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的样子;而在“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并且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书(《风波》)。
通过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前后变化,揭示出了这个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而满腹复辟经的人物形象。
2、鲁迅小说,有时借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作为观察着笔点来表现另一个人物的形象,即用甲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乙的形象特点。
这不仅省俭笔墨,而且能够突出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同时表现两个人物,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例如《离婚》中爱姑跨进家庭,她不及细看许多东西(她无心去看那许多东西),她“第一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团头团脑”;“大的圆脸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头顶是秃的”;“脑壳和脸都很红润,油光光地发亮。
”爱姑观察并自我解释说:“那一定是擦着猪油的。
”这是爱姑心理活动的结果,也正是作者对“七大人”形象的“点睛”之笔。
作者这里把两个人物结合起来描写,一方面刻画了七大人这个沾满劳动人民油脂的人物,一方面使爱姑朴素的心理活动活灵活现。
《祝福》中祥林嫂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的形象特征,是通过四婶的眼睛“看”出来的。
而四婶的心理活动更复杂了,一面知道了四叔皱眉的意思,一面得出对祥林嫂观察的结论:“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由四婶的“眼睛”来进一步表现祥林嫂的形象,是作者表现人物内在本质的“点睛”之笔,更加鲜明而真实地刻画出祥林嫂安分耐劳和勤劳纯朴的性格特征。
3、鲁迅为了鲜明生动地突出人物的特点,常运用人物形象互相对比映衬的手法,也就是“捉挈这人全般”最主要,最精彩,最突出的特点,把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遭遇的形象展示出来。
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历史命运,以至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形象,不灭的记忆。
例如《故乡》中,“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于是,“我”由眼前的闰土联想到记忆上的闰土,两种形象截然不同。
闰土在生活中的磨难遭遇,“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同少年时期那个富于智慧和勇敢,富于青春活力的闰土形象,判若两人。
作者的笔力,正抓住了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脸色”、“眼睛”、“手”变化特点,揭示了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命运。
我们透过祥林嫂不同的特定的肖像描写,便可把握人物的苦难遭遇和精神状态。
把肖像前后变化加以对比描写,然后再统一于祥林嫂一身,人物的性格历史演变,人物精神世界的发展,人物的
悲惨遭遇,便构成祥林嫂这一个典型活脱脱圆满起来了。
4、鲁迅描写人物意在传神。
因此,他往往不着意于集中刻画人物的形象,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需要,准确勾画出人物的形象的特征。
比如阿Q的形象处理,我们看过《阿Q正传》,才可以联想到阿Q“瘦伶仃的”,一头“癞疮疤”,戴一顶卷边的毡帽,有时赤膊,有时穿着夹袄。
这些形象特征构成完整的阿Q,而不可能是别的“一个”人物。
用零散的手法“点化”人物,只有对人物把握得准确,才能收到集中典型的效果。
这正是鲁迅对人物“画眼睛”手法的高妙之处。
参考文献:
1、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2、刘溶、王介平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4).
3、顾晓梅仿佛是木刻似的——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4、王琦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1).
王建林,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