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3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正文:----------------------------------------------------------------------------------------------------------------------------------------------------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1992年2月2日建设部建城字第45号文发布)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及国家计委《关于制定<国务院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我部制定了《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
在制定过程中征求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作了相应的修改。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我部城建司。
附: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污染治理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基本建设领域中重点支持的公用事业之一。
城市集中供热是污染治理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保证这一政策的实施,现按《决定》和国家计委《关于制定<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办法。
城市集中供热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气、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或部分地区生产和生活使用的供热方式。
集中供热方式包括热电联产、集中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核能等。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由热源、热网、热用户三部分组成。
城市集中供热的规模:大、中城市供热能力在7兆瓦以上(锅炉单台容量在10吨/时以上),民用建筑供热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小城市供热能力在3兆瓦以上(锅炉单台容量在4吨/时以上),民用建筑供热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上。
工业供热能力不得小于7兆瓦(锅炉单台容量不小于10吨/时)。
我国的城市集中供热始于五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国务院以国发〔1986〕22号文件转发《关于加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的报告》以后,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集中供热中“直供”运行方式的优点分析摘要:对于我国北方城市集中供热区域而言,集中供热系统基本由热源、一级网、换热站、二级网和热用户组成。
根据二级网循环泵和一级网流量调节阀安装位置的不同,混水直供共有六种连接方式,以适应二级网不同的定压要求。
混水直供由于一级网和二级网直接连通,供热系统较大时,对于二级网的失水不能及时确定区域,给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带来隐患,本文给出已经安全运行多年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集中供热;直供运行方式;优点;分析1混水直供的优势在北方集中供热系统中,绝大多数二级换热站仍采用板式换热器间供的方式,随着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面积采用混水直供的方式成为可能。
混水直供和板式换热器间供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首先,板式换热器是二级换热站投资最大的单体设备,采用混水直供,此项投资可节省;其次,采用混水直供,由于没有了板式换热器,二级网循环泵的扬程普遍可减少3~5m,其中采用图一和图四连接方式的二级网循环泵流量可减少20%左右,在实际运行时可大大减少电能消耗。
采用混水直供,由于没有了板式换热器,一级网和二级网回水温度相同,在实际运行时可拉大一级网供回水温差3~5度,增加一级管网输送能力6%左右。
2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区现有集中供热面积575万平方米。
管网与热用户的连接为简单直接连接方式,无换热站和热力分配站,实际供回温度75℃/50℃。
按照供热区域的划分,从热源总出口分出三个相对独立的热网系统,即区网、重网和钢网。
其中区网为235万平方米,重网为180万平方米,钢网为160万平方。
随着热负荷的增长,热网规模逐年增大,由于热网缺乏应有的运行调控计量设施,导致热网末端流量不足,不热区域逐年增多,水力工况失调严重。
大量不热用户为了解决室内温度低的问题,采用放水取热的方法,严寒期最大失水量在达1100t/h,占循环水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出2%的补水标准。
为了保证运行工况,只得采用补充非处理冷水,这样进一步导致了管道腐蚀速率加快。
集中供热基本知一、城市集中供热城市集中供热是指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或者部分地区生产和生活使用的供热方式,它由热源、热网及热用户三部分组成。
集中供热的优越性:①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②有利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③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④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⑤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热源热源是指生产热能的场所,主要是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和地热也可作为热源。
它通过蒸汽或热水等介质,沿着热网输送到用户。
三、热媒热媒是指用以传递热能的中间媒介物质,主要有热水介质和蒸汽介质两种。
(1)热水介质优点:①热能效率高;②调节方便;③储热能力强,热稳定性好;④输送距离长,一般可达5—10km,甚至可输送15—20km;热损失小。
缺点:①输送耗电量大。
(2)蒸汽介质优点:①可满足多种热用户的需求;②输送靠自身压力,不用循环泵,不耗电;③使用蒸汽介质,热用户的散热面积可减小。
缺点:①能源效率低;②蒸汽使用后凝结水回收困难,热损失大;③比热水介质输送距离短,一般可以输送到3—5km,最大可以达5—7km。
四、热网热网是指由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向热用户输送和分配供热介质的管线系统。
它由一次管网(热源到换热站的供热管线)和二次管网(换热站到用户的供热管线)组成。
(1)根据热媒的不同分为热水管网和蒸汽管网。
热水管网多分为双管式,既有供水管又有回水管,并进行敷设。
蒸汽管网分为单管式、双管式和多管式。
(2)根据平面布臵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
(3)管线系统:输送介质的管道以及沿线的管路附属件和附属构筑物的总称。
(4)管路附件:供热管路上的管件、阀门、补偿器和支架(座)的总称。
(5)支架(座):将管道或支座所承受的作用力传到建筑物或地面的管道构件(固定支架、活动之架、导向支架)。
城市供热管理条例 [太原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太原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维护热用户、供热单位和热源单位的合法权益,推进节能降耗,保障城市供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供热,是指由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工业余热和分散锅炉等所产生的热水,通过管网供给的生产和生活用热。
本条例所称热源单位,是指为供热单位提供热能的单位。
本条例所称供热单位,是指利用热源单位提供或者自身生产的热能从事供热经营的单位。
本条例所称热用户,是指消费供热单位热能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热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和使用。
第四条城市供热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有计划地取消分散燃煤锅炉供热。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城市集中供热。
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供热。
积极推行分户计量用热。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供热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供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供热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市、区)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供热管理工作,并接受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发展和改革、规划、财政、物价、税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市政、房地、质量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建设与设施管理第六条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实施。
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城市供热近期建设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新建、改建、扩建的供热工程,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及近期建设计划进行。
第七条城市建设和改造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配套建设供热设施或者预留供热设施建设用地。
配套建设的供热设施用地或者预留的供热设施建设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城市集中供热知识1、什么是城市集中供热?城市集中供热是指供热企业通过城市规划管网直接或者经过热交换站换热后有偿为用户供热的行为。
它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政策。
2、城市集中供热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集中供热是由热源、热网、热用户系统组成的。
3.城市集中供热有何优越性?一是节约能源。
集中供热用的热源容量大、热效率高,可以达到90%以上。
而分散供热的小型锅炉热效率只有60%左右。
因此,城市集中供热取代分散供热,综合起来可节约20~30%的能源。
二是减少污染。
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烟尘,会直接给城市造成污染。
但由于集中供热的锅炉容量大,且有较完善的除尘设备和脱硫设备,能有效降低煤燃烧带给城市的污染。
三是有益于人民生活。
集中供热可节约城建用地,政府将这些土地可用于绿化并建造更多的活动场所,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4.热力公司热费收取的依据、方式、标准是什么?答:我们的依据是《关于进一步明确城区集中供热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市物发【20××】265号)文件,收费方式分为按面积收费及按热量收费两种。
后附原文如下:①按面积居民每月每平方米不高于5.8元(包括每月每平方米0.5元热交换站到用户的损耗及费用·下同),非居民用热每月每平方米不高于7.5元。
②按热量居民用热每吉焦44元,每千瓦时0.16元;分户计量居民用户,实行基本热价与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计价方式,基本热价占总热价的30%,计量热价占总热价的70%。
具体计算公式为:总热费=基本热价{1.74元(5.8元/平方米·月×30%)×供热建筑面积×4}+计量热价{30.8元/吉焦或0.112元/千瓦时(44元/吉焦或0.16元/千瓦时×70%)×用户所用热计量数}。
非居民用热每吉焦59元,每千瓦时0.21元。
第一章城市集中供热概况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目前,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供热方式多种多样,供热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分析集中供热的成本和研究集中供热的价格就必须对国内外集中供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
第一节我国城市集中供热溉况一.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我国城市供热是从1953年发展起来的。
从1953年至1965年,我国的供热事业发展的很快,特别是热电联产。
新增单机6MW以上的热电机组2.4GW,占同期新增火电机组的20%,为我国的热电事业奠定了基础。
但是从1965年至1980年间,热电发展进入缓慢阶段,供热机组比重降到11%。
随着“六五”、“七五”计划的实施,供热机组的比重有所回升,已经超过12%。
近几年来虽然热电联产供热量以10%’13%的速度递增,我国供热机组所占的比重仍然只保持在12%的水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为了满足工业,特别是地方工业的要求,不得不建设大量的能耗高、效率低的小锅炉和部分小火电,结果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是建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到1985年底,我国北方的120个城市中,有40多个城市建设了集中供热设施,供热面积5500万平方米。
到二十世纪末,发展到81个城市,约占“三北”地区十三个省市165个城市的1/2,供热面积达到I.89亿平方米,热化率达到12.08%。
北京市热化率已经达到25%。
但是,从全国城镇情况看,仍以锅炉房供热为主。
约占全部建筑面积的2/3。
据北京、哈尔滨等29个大城市统计,锅炉供热占总供热量的84%,但这种供热形式存在的问题是供热效率低,实际供热能力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40%。
1二.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的现状2I.供热方式我国且前主要的采暖方式大体上有三类;1)集中供热(热电厂、集中锅炉房)2)分散锅炉房3)电采暖、燃气及小火炉采暖经过调查:1)全国各县城市668个,其中286个城市已具有集中供热基础设施见表卜1。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的能耗分析摘要:热源是集中供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燃料、电、水、热的消耗直接影响热源的能源效率和采暖系统的热效率,分析热源能耗,可以确定供热系统的节能潜力。
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对于确保适当的城市区域供暖和可持续的城市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这对减少热量消耗以及提高应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热源;能耗1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的能耗组成结合国内能源结构的特点,区域锅炉房和火力发电厂是国内最重要的两种热源形式。
锅炉、供油除灰系统、鼓风机和排风机、水软化系统和水泵(循环泵、高压泵)等能耗设备是集中供热系统的重要设备,它们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燃料、电、水和热能,通常根据单位热量能耗(即单位消耗)估算能耗水平。
热电联产通过热能转换装置(通常称为第一站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热网系统,第一换热站是供热系统的热源,是热电联产的主要耗能设备。
热交换器、泵系统等通常消耗蒸汽、电、水和热。
由于火电厂是在锅炉和热电轮机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热电轮机组的能耗主要由电能构成。
因此,火电厂和区域锅炉房可以统一用能源的消耗来描述,包括燃料消耗、电力消耗、水消耗和热消耗。
2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的现状解读2.1集中供暖耗电量大热能的利用效率与成本不成比例,造成经济损失,增加了财政负担,这是中国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管理中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由于设备老化和缺乏控制,在热量转换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热量,供暖部门往往无法实现市政部门的年度收入和支出自给自足,这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集中供暖效率低集中供暖效率不高是限制城市集中供暖发展的重大问题,因为在实际采暖过程中,室内温度往往低于额定标准,造成采暖效果差。
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城市集中供热技术落后,没有引进集中供热控制系统。
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降低了城市集中供热的效率。
3集中供热技术分析3.1管网的保温技术采暖管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热容量为20%左右,采暖管网对用户供暖时产生大量的热量损失,这也是目前集中供热能耗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